★核心提示★
近年來,在很多學校,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合作的途徑和方式不斷優化。
家校主題活動大致可分為家長教師進課堂、家委會參與學校安全管理、家委會參與校外實踐活動等九大主題。
相關專家呼吁,在確立家校合作邊界問題中,更需要制度化推進,以促進未來家校良性合作。
家校合作是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產物。2012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中,把家長委員會作為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的重要內容,提出發揮家長在教育改革發展中積極作用的有效途徑,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的育人體系的重大舉措。
為探討家校合作新途徑,近日,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16年全國家校合作經驗交流會召開。來自全國近20個省份的500名代表參會。其中,家校合作研究的專家學者進行了主題發言,家校合作方面開拓創新的學校作了經驗分享,共同探討家校合作的經驗和符合時代發展的新途徑。
合作形式更活泛共育內容更豐富
近年來,在很多學校,家長委員參與學校合作的途徑和方式不斷優化。而在各項實踐中,家校合作如何“落地”“接地氣”最受關注。
怎樣當好孩子的榜樣?處于叛逆期的孩子怎么教育疏導……針對家長關注的話題,很多學校開設享受“私人定制”式的家庭教育服務,不僅可以電話熱線免費咨詢,還可以線下參加家長沙龍、公益講座等活動,與名家面對面交流互動。除了這些傳統項目,一些學校還利用“互聯網+”,打造了“家長微課”,建立微信群,家長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與專家對話。
此外,許多學校還增設家校課程,組織家長和學校一起學習。在北京市日壇中學實驗學校小學部,就開設了三套家校課程——美德課程體系、生涯規劃課程體系以及家校校本課程體系。
2013年,教育部《依法治校——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實施綱要(征求意見稿)》,其中就包括把學生購買校服等活動納入到家長委員會的決策范圍之中。
“家長委員會全面參與學校各項事務的時代正在步步逼近。”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鹿永建表示,“當下的家校主題活動,大致可分為九大主題,如家長教師進課堂、家委會參與學校安全管理、家委會參與學困生幫扶、家委會參與校外實踐活動等。”
確立家校權利邊界 亟待制度規范
在家校合作熱度升溫之時,有學者和教育工作者也提出家校合作的邊界問題。朝陽區的杜女士對此深有感觸:“學校的工作參與多了怕‘越界’,參與少了怕老師認為我們家長不配合,到底自己應該參與多少才合適?”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張志勇指出,要明確雙方的權利,找到邊界。“在教育教學方面,學校是主角,家長委員會是配角和幫助者,家委會就要注意支持而不盲從;在學校管理方面,學校是主導,家委會是監督者和咨詢者,家委會就要做到監督而不越位;在提升家庭教育和家長水平及一些校外實踐活動方面,家長委員會應敢于當主角,學校也要敢于去當配角。”
家校合作作為教育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應作為現代教育制度而長期存在下去。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吳重涵呼吁,“未來家校更良性的合作,需要制度化推進”。他指出要強調和緊緊圍繞兒童成長,來平衡利益相關者的各方利益,并從政策上加強引導和考核的具體導向作用,利用輿論宣傳倡導科學樸實有效的家校合作行動。吳重涵指出,最重要的一點是——擴大學校和家庭、家長和教師、教師和校長的利益交集。
使家校合作實現文化制度化,需要從政策、文化、共識和組織上發力,基于兒童成長的共識,使家校合作走在長期制度化的良性發展軌道。
□文/本報記者 王小艾 滑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