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九日清晨,我們三十二人組團從南京出發,隨西祠“小島戶外”版主乘坐大巴,歷經10小時的長途奔襲,一路前行直抵湖北洪湖。提到洪湖,總會令人浮想聯翩,那里不僅有遍地野鴨和菱藕,晚上歸來魚滿倉的欣榮景象,還有“燎原烈火燃江漢,陋室運籌十萬兵”的紅色故事……說起紅色故事,又不能不想到那個集洪湖靈秀于一身的湘鄂西首府瞿家灣!
瞿家灣究竟有何神奇?用國際友人路易·艾黎的一段話可以得到最好的詮釋:“我能夠重返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方——洪湖精神的發源地,感到非常高興,洪湖精神依然存在”。
大巴駛達瞿家灣已是傍晚時分,隨團一行人在落實了當晚住宿之后,立即趕往瞿家灣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參觀游覽。據悉,該景區共有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39處,它們大部分集中于瞿家灣鎮紅軍街(老街)和沿河路街道南北兩邊,其余散布在附近村灣。
舊址群現存建筑最早建造年代為公元1496年,傳統建筑規模18000平方米,完好程度95%。古建筑多為清末民初以民居建筑,具有典型的江漢平原水鄉小鎮特色,穿斗式土木結構、單檐硬山、灰墻玄瓦、高垛翹脊,裝飾精巧,形成了獨有的古樸韻味,具有樸素的美感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瞿家灣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于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5月,其又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1998年12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全省“十佳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據史書所載,洪湖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而洪湖市瞿家灣是湘鄂西蘇區首府所在地。
1927年至1934年,以賀龍、周逸群、段德昌為代表的革命先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武裝割據,浴血奮戰,創建了以洪湖蘇區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鼎盛時期,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曾覆蓋58個縣市,擁有2萬正規紅軍和近5萬地方武裝,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割據范圍最大的三塊紅色根據地之一,是參加長征的三大主力紅軍之一的紅二方面軍的誕生地。它為積蓄和發展革命力量,并最終奪取全國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它在中國革命史上開創了水上游擊戰爭的光輝范例,由此,毛澤東同志在他的《論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著作中評價道:“紅軍時代的洪湖游擊戰爭支持了數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帶能夠發展游擊戰爭并建立根據地的證據。”
另外,瞿家灣還是有著重要紀念意義的革命舊址群。自1951年洪湖建縣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瞿家灣革命舊址群非常關心和重視。1965年5月,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偕夫人何蓮芝視察洪湖縣。198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王震親筆為“洪湖瞿家灣革命紀念館”題寫館名,并為“瞿家灣革命烈士紀念碑”題詞。陳丕顯、王任重、廖漢生、郝建秀、李瑞環等中央領導同志先后到瞿家灣進行過視察訪問。曾在洪湖蘇區戰斗過的黃新廷、楊秀山、宋一平等170多位將軍也相繼訪問過瞿家灣。
鄧建棟二胡獨奏《洪湖主題隨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