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官網10月18日公布《地名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記者注意到,在有關地名命名、更名的部分,征求意見稿提出,應反映當地地理歷史文化特征,尊重當地群眾意愿。已長期使用沒有負面影響的、可改可不改的和當地群眾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此次條例修訂,由現行《條例》的13條擴展到8章63條。除總則和附則外,分別對命名和更名、標準地名、地名文化保護、地名公共服務、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進行了規定。
存在重大意見分歧的地名命名、更名,應當召開聽證會
地名更名方面,征求意見稿提出,應考慮方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加強地名管理的實際需要,在征得有關方面和當地群眾同意后,予以更名;已長期使用沒有負面影響的、可改可不改的和當地群眾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對于申請地名命名、更名程序也做出了相關規定。征求意見稿提出,對社會穩定等方面可能造成不利影響的地名命名、更名,應當通過輿情分析、重點走訪、會商研判等方式,對擬命名、更名方案的可行性和風險可控性進行評估。
對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社會公眾切身利益的地理實體的命名、更名,應當提交風險評估報告、專家論證報告、征求社會公眾等意見的情況。
同時,對存在重大意見分歧或者擬對社會公眾權利義務作出重大調整的地名命名、更名,應當召開聽證會。
對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除地名命名、更名事務外,此次征求意見稿還增加了標準地名的使用、地名文化保護、地名公共服務等內容。
地名標準方面,征求意見稿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標準地名統一發布制度。住宅區、建筑物(群)在立項、規劃、建設、竣工驗收時使用的地名以及商品房預(銷)售許可證、土地和房屋權屬證書、營銷廣告等標注的地名,應當與依法確定的標準地名一致。
征求意見稿設專章規定對于地名文化的保護。征求意見稿提出,對依法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的地名,應當重點保護;對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對新產生的地名,應當體現地域文化、歷史文化,注重在創新中延續地名文脈。
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和投訴舉報制度
征求意見稿明確了地名管理體制,規定地名工作按照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地名監督管理方面,征求意見稿引入了抽查、第三方評估等機制,建立了投訴舉報制度。有關部門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
據悉,現行《地名管理條例》是由國務院于1986年1月23日頒布并實施的,全文總計13條。為配合我國地名管理現實需求,1996年6月18日,《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發布并實施至今。2019年7月3日,《地名管理條例》列入民政部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