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個聽話的孩子嗎?
2013-08-18 07:57 來源:半月談網 編輯:梁恒我要分享
聽話,幾乎是中國孩子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兩個字。聽家長話、聽老師話、聽領導話……聽話式教育,有利有弊。有觀點認為,聽話式教育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孩子缺乏主見、沒有創新精神。當今時代,孩子在成長過程到底該怎樣聽話?這是值得孩子、家長、學校、社會各方認真思考的問題。
學生論壇
聽別人的話,做自己的事
武漢大學 朱成龍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時常聽長輩講這句話。說實話,能夠給我們建議的人往往在經驗、學識、人情世故上都比我們厲害,他們希望我們少走彎路的出發點也是對的。
學會傾聽可以免去許多不必要的試錯成本,能讓我們的成長過程更加順利。但是,如果我們遇到需要自己做出選擇并且冒風險的時候,總是“聽話”地仿照前人的模板,我們又怎么可能走在最前面呢?
別人的話可以聽,但話進入耳朵還應經過腦袋。明智的父母不會過多地干預孩子的事,但也不會放任不管,他們會在合適的時候出現,使得孩子擁有自己的生活軌跡又不會跌得太慘。
對青少年來說,自己閱歷有限,廣泛聽取各種不同的聲音是十分必要的。但人總是有一種依賴感,總是依靠別人會喪失自己的斗志,磨滅自己創新的想法。
從高中開始,我就試著更多地自己做決定,學會管好自己的財物,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學會安排自己的學習。到了大學,我也是不斷地向別人學習,自己消化吸收以后,遇到困難可以更好地解決。從聽話到獨立,或許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聽別人的,做自己的,人生會更加順利和精彩。
聽話但不忽視個性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中學 曾建洪
從小我們就被灌輸了各種各樣既定的角色意識——要聽父母長輩的話、要聽老師的話、不能闖禍、只有學習好才是好孩子等,我們漸漸習慣了服從卻沒有了自主,遵守了各種各樣紀律卻喪失了能力,能夠完美模仿卻不懂得如何創新。
我們多么希望父母、老師們能因材施教,在注重共性培養的同時而不忽視我們的個性;能多鼓勵我們說出自己的想法、讓我們敢于質疑;能多傾聽我們的話語、和我們平等地交流溝通……
這樣我們的個性才不會被抹殺在千篇一律的模式里,我們的好奇心、探究心才會被慢慢地激發,我們的棱角和個性才不會被磨平,我們才不會漸漸失去自我。
多聽聽父母的意見
黑龍江省富錦市建三江管局第二高級中學 孫鵬
高中已過去一年,我已經17歲,還有兩年時間,我將面對人生的又一大關“高考”。回想當年中考的時候,因為我不聽父母、老師的勸說,放任自己,而沒能考上期望的學校,這讓我非常悔恨。
回首曾經走過的日子,因為我的固執與青春期的叛逆,總覺得父母的思想與經驗脫離了現在的實際。于是,任憑父母說什么,我都固執己見地按自己的想法行事,直到碰壁才知道父母經驗的難能可貴,才懂得“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在面對人生重大選擇的時候,處于青春期的我們,因為社會經驗少,人生閱歷少,所以不能很好的把握住方向。這時候我們一定要聽聽父母的意見,而不能我行我素。
給我們一些做主的機會
濟南大學 高敏
從小我就是父母老師眼中的乖乖女,原因就是我比較聽話,而我也總是把這當成是對我的稱贊。小時候買玩具媽媽給選,買衣服媽媽給挑,高考之后,我本想選擇一個外省的學校,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最后也因為父母的不舍而放棄,選擇了現在的這所省內的離家比較近的大學。
父母和老師總是把孩子是否聽話當成是不是好孩子的標準,而我們也慢慢習慣了這種評判標準,漸漸地,我們沒有了主見,甚至失去了自我,做事優柔寡斷。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事事都聽他們的安排,認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可是我想說,凡事聽話并不見得是好事:太聽話的孩子容易缺乏主見,做事隨大流,沒有個性,容易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真心希望家長、老師能夠多給孩子一些自己拿主意的機會,讓孩子享受自己做主的快樂,健康、自信的成長。
旁觀者言
到底該怎樣聽話
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冊山街道辦事處中心小學 趙高嶺
傳統意義上聽話的孩子就是順從家長的意愿,聽從父母或老師的教導,大人要求怎么做就去怎么做,即使有些事情和要求與自己的內心相矛盾,也不敢去違背。
我認為還是不要做這樣的聽話孩子。先不說父母和老師的意見并不見得都是對的,就說孩子一味地聽從,沒有自己的主見,這樣的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嗎?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自我,更別說什么創新和超越了。
聽話的孩子應該是有自己的個人理想,有良好的品質和高尚的人格,遇事不慌張,不盲從,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是父母或老師的“應聲蟲”。當父母或老師的要求與自己的觀點一致時,認真去執行;當父母或老師的要求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時,亮出自己的看法,與他們坦誠地交流、溝通,不做“口是心非”的兩面人。
應該說,有時孩子的拒絕也是正確的,父母或老師的要求并不是“金科玉律”,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觀點,講出自己的理由,這是孩子長大成熟的標志,做長輩的,應該懂得尊重孩子,注意與孩子交流和協商,關鍵要引導孩子學會正確分析事情,形成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遇事要多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讓他有權利說,大膽地去說,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有利。久而久之,就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認真分析的好習慣。
過來人語
先做一個會說話的長輩
江西省泰和縣第三中學 賴建斌
孩子不聽話,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不會說話。
“這個不能做”“那樣做不行”,這種話語不是讓孩子聽話,而是讓孩子聽命令。如果孩子反抗,那就是“叛逆”,但如果孩子真的照單全聽,那么我們最后收獲的將會是一個唯唯諾諾、沒有主見、永遠都長不大的人,這真是我們所要的嗎?命令的話語少講,馴服的教育走不遠。
也許我們命令的出發點只是想讓孩子守規則并少走彎路。但不妨把命令換成建議,把建議的理由說清楚,讓執行命令轉變為傾聽建議。要記得建議是用來參考的,別把孩子沒有采用自己的建議作為不聽話的證據,因為有些教育,必須由體驗和自我修正來完成。
“我早說了會這樣的,你就是不聽話!”之類的交流不是讓孩子聽話,而是讓孩子受審判,殊不知你越審判,他就越反叛。此時,我們應當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共同面對失敗的原因,找出怎樣做才會更合理。這樣,你說的話就被他愉快地、不知不覺地接受了。
也別依賴太過浮夸的力量,過度的贊賞會讓孩子的雙眼蒙蔽,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發出真實而真誠的聲音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也會讓孩子感受到你話語中的分量,而真心接受你的話語。
要想讓孩子聽話,我們先要做一個會說話的長輩。
觀點集萃
要求學生聽話并不會扼殺其創造力,更不是有意培養奴性。
——河南省南陽市高廟小石碑學校 顧連明
現在我才明白“聽話教育”的結果是極大地制約了孩子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四川省涼山州 余林
我覺得,表揚“懂事”比表揚“聽話”要好,因為“聽話”在某種程度上恰恰是沒有了主見,而“懂事”則有綜合明白事理的味道。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官學院 霍得森
本篇文章來源于http://www.banyuetan.org/ 原文鏈接: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jrt/2013816/4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