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了好書
好書,讓你徜徉在思維的世界里,與另一個時空的人對話;好書,幫你發現另一個自己,也使你認識真正的自我。
從今天起,我將向你們推薦那些值得一讀的好書。這些書,是經過無數時間和讀者檢驗的精品,是不可多得的思想瑰寶。
《三國演義》
羅貫中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后,楚、漢分爭,又并入于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后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三國是中國古代史上最特殊,也最精彩的歷史時期,《三國演義》雖然是對《三國志》的演義化創作,但它所反映出來的歷史潮流是一份真實的厚重。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蜀不能統一中原,吳為什么被滅,魏為什么最后又被司馬氏篡權,這一切都是天意嗎?不是。
如果用歷史的階級眼光來看,就會無比清晰——三國的歷史就是士族地主階級謀略成為統治階級而被另外一些力量所阻擋的歷史。
中國歷史發展發展到東漢末年,主導歷史潮流的,事實上已經是士族(士族就是世代為官之家族,是的,他們的確壟斷了做官的權力)。
歷史本該順理成章的歸于士族,但他們遇到了兩次嚴重的危機,第一次,是董卓代表的軍閥勢力的掌權,這一次危機被士族代表王允等化解;此后,以袁紹為代表的士族集團試圖建立起儒家士族政權,但在官渡之戰,袁紹被寒族曹操擊敗,曹操掌權,這是他們的第二次危機。
之后的三國鼎立固然精彩,但其實他們都不是歷史的主流,而是阻礙士族集團掌權的“逆流”。
然而,歷史的潮流無可抗拒,最后,司馬炎篡魏,三國歸晉。而他們家,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就是純粹的士族代表。
《三國演義》描寫許多人物,他們可以給我們以警示,或者榜樣。
奸:曹操
寧可我負天下人的殺掉恩人,華容道佯裝可憐騙過關羽,但卻沒有篡漢。
仁:劉備
桃園結義同生死,攜民渡江保百姓,不肯將的盧轉贈,卻忍心摔阿斗。
義:關羽
掛印封金,宿立窗外,千里尋兄身在曹營心在漢,卻剛而自矜,最終殺身成仁。
勇:張飛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陽長坂橋喝退百萬曹軍,卻喜歡鞭撻士卒而又留用身邊,最終被割了首級。
智:諸葛亮
七擒七縱,木牛流馬,彈琴于空城之上,留計于彌留之間,卻錯用馬謖,使蜀國大傷元氣,再無力圖中原。
謀:司馬懿
力拒孔明,保全魏國;假裝喝粥,瞞過曹爽。
達:司馬懿
孔明送女裝羞辱司馬懿,眾人皆怒,他卻穿起來問合身否;與曹真打賭贏了卻不要賭注,寬容他的過失;被奪權后忍氣吞聲,靜待時機,最終在高平陵政變成功翻身。
雅:周瑜
羽扇綸巾,儒將風范,有群英會戲弄蔣干的謀略,也有顧及家庭的兒女情長。然而卻氣量狹小,不能容人。
......
《三國演義》采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于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后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讀起來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
金庸:在中國的古典小說中,《三國演義》享有崇高之極的地位,沒有任何一部小說比得上,近三百年來,向來稱之為“第一才子書”,或“第一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