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讓他做他做不到的事
許多家長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要求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其結果是,使孩子產生挫敗感。例如,家長要求孩子考100分,孩子“超常發揮”也只考了99分。孩子不知道是父母的要求過高,而以為是自己的能力太差。久而久之,他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最后破罐子破摔。
二、無效指令
孩子知道自己做不到,就不去做,或者孩子做了,但沒有做到,半途而廢。于是,父母的指令成了“空話”。久而久之,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聽話”屬于經典條件反射:一個刺激(父母的指令)引起一個反應(孩子執行)。由于孩子做不到或不去做,父母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刺激和反應之間就無法形成聯系。孩子把父母的指令當“耳邊風”。
三、只批評不表揚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不做或做不到是不應該的,所以要批評,做到是應該的,不需要表揚。其實,表揚和批評一樣重要。我們的行為會因為受到批評和懲罰而減少,因為受到表揚和獎勵而增加。不做或做不到是一種行為,批評可以使它減少;做到也是一種行為,表揚可以使它增加。做到了卻沒有表揚,這種行為會漸漸“消退”,越來越少,最后干脆不做了。
如果不做或做不到是因為能力不夠,批評不但不會使它減少,反而會增加。這是因為,孩子沒有能力做到,除了著急,沒有別的辦法,而過分著急會使活動效率下降,錯誤百出。
四、“批評的藝術”
有的家長喜歡把批評變成人格侮辱,孩子一件事情做不好了,就把他整個人給否定了,罵他“笨蛋”“懶蟲”“腦子有毛病”。這樣的批評不但起不到抑制不良行為的作用,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確”的批評應該就事論事,要讓孩子知道,不是父母對他整個人不滿意,而是對他的某一種行為不滿意。
五、吝嗇
孩子提要求,能不予滿足就不予滿足,甚至不理不睬。結果,孩子要求越來越少,最后變得清心寡欲、與世無爭,對任何事情都無所謂,整天無所事事。
六、妥協
有些孩子要求得不到滿足就鬧,一鬧,家長就妥協了,他的要求就得到了滿足,于是,他越來越會鬧,經常無理取鬧。
孩子以正當的方式提要求,父母不予滿足,這是對“正當要求”不獎勵,結果是,“正當要求”漸漸減少。孩子一鬧,就予以滿足,這是對“胡鬧”的獎勵,孩子當然越來越會鬧了。
還有一些家長,不但獎勵孩子胡鬧,還促使胡鬧升級。孩子今天這樣鬧,得到了獎勵,明天還這樣鬧,卻得不到獎勵,除非鬧得更兇。最后,孩子學會了用拒絕上學、離家出走和自殺來要挾父母,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到了這一步,父母就完全被孩子所控制了。
七、包辦代替
許多家長教導孩子:“你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就行了,別的都不用管。”家長把一切都包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什么事都替他做了,等于剝奪了他的學習機會,結果,他什么也不會做。可是,看到他毛手毛腳,什么也不會做,家長又會生氣,批評他,指責他。其實,錯不在孩子,而在家長。
八、隱藏意圖
家長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卻不直說,而說“只要你努力了就行了,分數沒關系”。結果,孩子成績不好,家長又會批評他,而且不是批評他成績不好,而是批評他學習態度不好,學習不認真,努力不夠。學習態度無法量化,不管孩子怎么努力,只要成績不好,就說明他還不夠努力,應該繼續努力,更加努力。
九、兩頭堵
平時不讓孩子做家務,孩子不會做又批評他,這就是兩者堵,也叫“雙重約束”,它會給孩子造成“雙避沖突”。有關研究表明,雙重約束和雙避沖突對心理的傷害是很大的。處于雙避沖突的人,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非常焦慮。雙趨沖突容易解決,例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隨便得到一樣總比猶豫不決好。雙避沖突就不一樣了,隨便選哪個都不如不選,但是,不選就解決不了沖突。
有些家長是因為自己缺乏安全感,怕這個,怕那個,所以不許孩子做這個,不許孩子做那個,使孩子處于雙避沖突之中。例如,外面的世界不安全,所以不要出去玩,但是,整天呆在家里玩電腦是不行的,應該接觸社會。孩子一出去,家長的電話一個接著一個,催他早點回來。孩子在家里玩電腦,父母又督促他找朋友玩。或者,孩子想出去的時候家長不讓他出去,他不想出去的時候家長趕他出去。
有些家長是因為過于貪心,什么都想要,所以要求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向孩子同時提出兩種相反的要求。孩子無所適從。他滿足了家長的一個要求,就無法滿足另一個要求,于是家長就不滿意。例如,家長要求孩子“文武雙全”,孩子體育運動多了,學習成績就會下降;把主要精力花在學習上,獎牌就拿不到了。
十、得寸進尺
家長向孩子提出要求,孩子做到了,家長就提出更高的要求,直到孩子做不到為止。孩子做不到了,家長就批評他。即使不批評,他也會有挫敗感。“聰明”的孩子預見到最后的失敗,就提前認輸,或者消極怠慢,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式。例如,孩子提前完成了作業,家長就給他增加作業。孩子意識到作業永遠做不完,干脆就不做了,或者坐在那里裝模作樣,拖延時間,漸漸形成做事拖拉的壞習慣。
有些孩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跟父母玩得寸進尺,結果雙方展開拉鋸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父母嚴厲一些,孩子就老實一些;父母放松一點,孩子就無法無天。孩子乖了或做壞了事,父母就絮絮叨叨;孩子一發脾氣,父母就妥協。整個家庭籠罩著戰爭的陰霾,根本享受不到天倫之樂。這種情況也叫“矛盾型依戀”和“敵對共生”。
十一、比較
許多家長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告訴孩子,某某人怎么好,他哪些方面比你好,目的自然是激勵孩子。孩子個性不同,對這種激勵的反應千差萬別。有的孩子被激勵起來了,發奮努力,最后趕上了別人;有的孩子怎么也趕不上別人,就會產生嫉妒心理;有的孩子發現自己總是比不過人家,就破罐子破摔,妄自菲薄。
嫉妒和自卑是家長不愿意看到的結果,而被激勵起來的孩子也有可能留下后遺癥,那就是爭強好勝、愛慕虛榮、他人取向、迷失自我。他們忙碌一生,卓有成效,但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比較就是把人分出上下、高低,強化了等級觀念,淡化了平等觀念,強化了競爭意識,淡化了合作精神。
另外,家長的比較常常不考慮可比性,多半都是拿別人的強項和孩子的弱項比,例如,某甲比你成績好,某乙比你陽光,某丙比你懂事,某丁比你有領導能力。這樣比,孩子永遠是輸的,與其說比較,不如說貶低。
十二、以理壓人
現在的家長基本上很少對孩子體罰,批評也很謹慎,更多的是跟孩子講道理。這樣做看起來比較“公平”,不是以家長自居,沒有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事實上,由于家長見多識廣、能說會道,孩子通常說不過家長,只好認輸,口服而心不服。后現代主義認為,真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換句話說,真理就是共識。沒有客觀真理,只有主觀真理;沒有絕對真理,只有相對真理。家長嘴里說出來的真理只是家長的一家之言或一部分人的共識,不一定是孩子的真理。孩子說不過家長,只好沉默,所以話越來越少。你講道理,我不搭理。
有的孩子沒有主見,覺得家長的話有道理,就銘記在心,但又與自己的觀念整合不起來,于是就產生了內心沖突。例如,一方面想找同學玩,一方面又覺得這樣太浪費時間;一方面很討厭學習,一方面又覺得不認真學習就不是好孩子。
十三、否定孩子的感受
更糟糕的是,許多家長以為自己比孩子更了解孩子。孩子覺得熱,家長卻說,你不會覺得熱的,空調已經開了。孩子說動畫片好看,家長說,哪里好看?一點兒也沒有意思。久而久之,孩子會對自己的感受產生懷疑,最后壓抑了自己的感受,變得麻木不仁。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說了一句不得體的話,家長馬上糾正。例如,孩子說“這個叔叔很兇,我不喜歡他”,家長可能會說:“你不能這樣說。”或者“這個叔叔哪里兇了?他一點兒也不兇啊。”“他人挺好的。”“你雖然這么說,其實我知道你心里是喜歡他的。”這種情況下,家長不但否定了孩子的感受,還否定了“事實”、孩子的意愿和話語。孩子生病怕打針,家長說:“打針一點兒也不疼的。”“你是勇敢的孩子,不怕疼。”
十四、交易
行為主義主張用獎勵和懲罰來塑造孩子的行為。當孩子出現好的行為時,及時予以獎勵;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時,及時予以懲罰。由于行為主義理論是從動物實驗中總結出來的,所以不會事先告訴實驗動物什么情況下獎勵,什么情況下懲罰,獎勵什么,怎么懲罰。用到人身上,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家長常常事先告訴孩子,如果你做了什么,我就獎你什么。結果,孩子做了,但他的目的是為了得到獎勵。孩子沖著獎勵來,家長想改變孩子的行為,雙方談好條件,達到協議,完成了一樁交易。
交易本身不是壞事,但是,過分講條件會導致手段和目的分離,過程和結果分離,做事目的性太強,過分注重結果。
十五、恐嚇
有些家長經常對孩子說:“如果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再這樣,我就揍你。”“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當乞丐。”“你再鬧,警察來抓你了。”如果孩子相信家長的話,學乖了,那也是為了避免懲罰和被拋棄,其動機就是不健康的。有的人一輩子忙忙碌碌,就是為了避免某種想象出來的噩運。也許他很成功,但內心并不快樂。
如果孩子不相信家長的話,一意孤行,估計家長也不會把恐嚇兌現。于是,孩子知道了,家長的恐嚇是“無效指令”,根本不用理睬。結果,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家長的話越來越沒有分量。
盡管家長沒有把恐嚇兌現,但是,在孩子看來,恐嚇本身就是一種懲罰。而且,這種懲罰不是就事論事,而是直指人格。
本文作者:黃國勝 來自:人格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