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前的杜郎口中學是遠近聞名的薄弱學校,三個年級每班有一半的學生跟不上教師進度,厭學思想嚴重,輟學現象時有發生,1998年春初三年級曾經60名學生的班,中考前只剩下21名學生;教師情緒浮動,教學秩序混亂,師生關系緊張,體罰、變相體罰幾乎天天發生。縣里已經將這所學校劃入了撤并學校的行列。面對混亂局面和被撤厄運,杜郎口中學校委一班人決定從整頓教學秩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入手,使學校由亂到治,擺脫被撤的厄運。那段艱難的歲月里,校長崔其升天天拎著凳子挨個教室聽課、與教師溝通思想,商討教改大計。崔校長認為學校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堂上演的是教師獨角戲,教師口講、手板書,學生耳聽手錄,被動地學習,這是導致學生厭學、甚至輟學的重要原因。 1999年秋,為解決“學生不愛學、學不懂”的問題,杜郎口中學對教師上課、備課、業務學習等方面有了新的規定。上課要求:1、課堂氣氛:A、微笑授課;B、學生積極主動、情緒高漲、勇于自我表現。2、活動形式:形式多樣、情趣濃厚、寓教于樂;能體現學生動腦、動手、動耳、動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3、學生活動量:學生活動35分鐘以上(優),30分鐘以上(良),29分鐘以下(一般);4、教師基本功:A、板書條理,能把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歸納在黑板上,版面設計美觀科學;B、講普通話。備課要求:杜絕抄襲教學參考及現成的教案,主要把上課的措施顯現出來,體現學生為主體,活動的形式多樣,反映出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業務理論學習要求:筆記每周一篇,不準抄襲,要寫上課的心得體會、經驗總結,寫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為了改變傳統課堂的面貌,為了使教師們掌握教改的內涵,校領導提出了學生課堂表現:“生龍活虎,歡呼活躍,爭問搶答,喜笑顏開”的課堂評價標準。 許多教師對學校的新規定心存疑惑:我這么苦口婆心地講,學生還學不好呢!要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少講,恐怕更是“玩火”。許多教師和領導們玩起了“捉迷藏”:不讓明講,就偷著講;不在講臺講,就在臺下講。但畢竟教師一統課堂的局面被打破,教師開始能夠注意學生在課堂的表現;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所提高,高輟學率有所扼制。一些學科骨干教師,在積極探索著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校整體的教學效果有所提高。到2000年7月,在全縣23處初中的綜合評價中杜郎口中學已居全縣中游。 針對教師一時無法擺脫傳統觀念束縛的現狀,校領導明確提出了“10+35”的課堂模式,即一堂45分鐘的課10分鐘屬于教師,35分鐘屬于學生。這一課堂模式的提出在全校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教師們懷疑、不解;一些家長憤怒:“我們交了錢讓孩子來上學,你們老師不教了,倒讓孩子自己學?”是啊,教學教學,教師不教,學生不會,先教后學,順理成章,這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模式。任何一種習慣的改變,都會遇到許多阻力。 但杜郎口中學的校領導們對這種改革做了充分的準備:首先,在每個班的醒目位置懸掛一堂課學生表現要求:舉手積極、聲音宏亮;討論熱烈,辯論激烈;爭問搶答,歡呼跳躍;多種角度,創新實踐;笑逐顏開,熱鬧非凡。這可以在全校營造教改的氛圍,對師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其次,針對不同專業發展水平的教師提出不同的要求。先由業務校長、教務主任、年級組長、學科組長等領導班子或成員上公開觀摩課,然后是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上示范課。經過校領導班子的發動、宣傳,教師們陸續上達標課;對約20%不過關的教師,經過“扶貧工程”,上過關課。 在教師群體中的這種變革是自上而下、層層遞進的。領導班子上的公開觀摩課注重的是課堂教學形式上的耳目一新,如: “把課堂還給學生”這句話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位教師是這樣描述剛開始的課堂的:“在一次公開課上,教師讓學生爬黑板,學生幾乎傾巢而出(全班60多人),寫的同學和修改的同學‘狹路相逢’,教室過道里熙來攘往,熱鬧非凡,再看黑板前,為了爭搶黑板的領地,許多同學蜂擁而至,擠成一團,最 課堂上對學生往往“一統就死,一放就亂”,這是教改中許多教師共同的體會。許多教師會在這種混亂中不知所措,甚至可能會因此望而卻步。但杜郎口中學的領導和教師們卻在一次一次的嘗試中,探索出了從“抓緊統死”到“活而不亂”的教育策略。從最初的雜亂無章到現在規范有序的小組合作交流互動,是領導和教師們三年來一次次研討的結果,包括2002年新學期開始座位排列方式上的變革,由秧田式變為分組排位,對面而坐,都是潛心研究的結果。 “怎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在動的過程中得到提高,而不僅僅是表面上的熱鬧?”這是學生動起來后領導和教師們思考的又一焦點。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大家發現預想的課堂情景與學生的實際表現相距甚遠。大家原以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說、答、議、評的時間,應該會出現爭問搶答、激烈討論的熱烈場面,但現實中學生卻是欲說無言。經過反復研究,大家逐漸明朗:只有先學,有一定的基礎在課堂上才可能有話可說、有據可論。只有充分預習,才會有豐富多彩的課堂展示。要使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有意義,一定要加強預習。學生的預習實際上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學,幫助學生明確目標任務、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式方法,學生用雙色筆作預習筆記,在規定的課堂時間內完成。預習環節是學生通過自學或組內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通過學生對文本的挖掘、思想內涵的體驗,形成自己的作品:一題多解,不同角度、側面觀察分析問題;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觀點;寫詩作詞,用歌曲、相聲、小品、舞蹈、圖畫等個性化的手段表達自己的學習收獲。經過充分的預習,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不意味著簡單的“領地轉讓”,也不意味著教師無所作為,而是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在各方面還顯“稚嫩”。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絕對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 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有信心、有能力進行充分展示,杜郎口中學又將預習環節搬到了課堂上,開設了“預習課”。為了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使每個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鞏固“展示課”的成果,學校又開設了“反饋課”。利用反饋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幫助,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有針對性地讓優生吃飽,差生吃了,實現“雙兵互贏”的目的。 經過幾年的探索,杜郎口中學的課堂展示六環節逐步明確: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現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至此,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已經明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