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城新貌
五月某日搭機至青島,再乘車半小時抵達即墨。為何前往即墨?一個月前,助理問我“知不知道山東有個即墨?”我說“知道”,印象中依稀記得那是古代齊國的一個都城,再一想,好像與“田單復國”的故事有關。
既然我說了“知道”,接著就有任務了。原來即墨市正在全力恢復古城的建筑,希望藉此吸引觀光人潮,同時讓人們回味及分享古城的輝煌歷史。我近年在大陸講國學,可謂不遺余力,因此有朋友推薦我去即墨談談國學,介紹這座古城的文化背景,再透過電視及網絡的攝制與播出,或許可收宣傳之效。
到了現場一看,并非“恢復”而是“新建”。原址所根據的是德國傳教士在清末所拍攝的十幾張照片,加上三大本清朝《縣志》提供的素材。我心中想的是公元前三世紀“田單火牛陣”的畫面,在時間上比照片中的城墻早了兩千年左右。這真是“一座古城,兩個世界”。從傳教士所留下的教堂照片及夫婦合照的畫面看來,應該是基督教(新教)的牧師的杰作。西方科技(照相機)留下了珍貴的照片,使我們不致于陷入憑空想象的思古幽情中。
城高九公尺,我的初步印象是與曲阜孔廟的城墻差不多。城寬六公尺,因此入城之后,順著城墻一看,將來可以隔成環城的商店街,充分響應現代游客的各種需求。城中有縣衙、學宮、孔子廟、關帝廟,以及十數座功名及貞節牌坊。這些是我們在仿古建筑的城市中常見的,比較特別的是:所有的石雕與木雕都非常精巧。陪同我參觀的宋副市長表示,他們想盡辦法請到目前中國僅存的最好的老師傅來進行此一工作。據他所說,三年來參與這項建設計劃的許多專業團隊都認為:“即墨古城”是他們的巔峰之作,以后很難再達到這么高的水平了。
二、歷史背景
談到齊國,我們首先在腦海中浮現的是姜太公(呂尚)。姜太公輔助周文王與武王,革命成功,取代了商朝。周朝封建時,他受封于齊國,周公則受封于魯國。周公問姜太公將如何治齊,得到的答案是“舉賢而尚功”,要推舉有才干有功勞的人。周公聽后,下了一句評語:“齊國后世必有劫殺之君。”意思是:齊國將來一定會有國君被劫持與被殺害的。理由很簡單:必有大臣“功高震主”,將會取而代之。齊國傳了二十四世,就被田氏(亦即陳氏)篡奪了。
我們在《論語?憲問》讀到“陳成子弒簡公”,即是齊國的陳成子(田常)殺害了齊簡公。到了戰國時代初期,田常的曾孫田和正式篡位。從此齊國還是齊國,但國君已非姜氏后裔了。
“田單復國”的故事有什么背景呢?在《孟子》書中,第一篇是〈梁惠王篇〉,但是從第八章以后上場的主要是齊宣王。當時燕國發生內亂,齊宣王出兵平亂,五十天就占領了燕國。孟子勸宣王不要“以暴易暴”,更不要吞并燕國。宣王不聽,后來幾乎引起各國聯軍的征討。事隔多年,燕昭王時,以樂毅為將,聯合六國(燕、秦、楚、韓、趙、魏)攻打齊國。齊愍公逃難到莒城,田單則逃難到即墨城。
田單是齊國王室遠房親戚,原在都城臨淄擔任中階公務員,未受重用。樂毅率聯軍打來,勢如破竹,田單與其族人先逃到安平;他吩咐族人把馬車的車軸突出部分鋸掉,再包上鐵網保護。當齊人的馬車相互碰撞、卡住車軸時,田單的族人順利逃出安平并抵達即墨。燕軍攻到即墨,即墨大夫出城應戰陣亡,大家公推田單為守城將軍。在莒城,愍公被楚將所殺,稍后襄公即位,齊國軍民燃起了希望,此即“毋忘在莒”?,F在就看田單了。他利用燕惠王上臺之時,使出反間計,說樂毅拖延多年未能攻下莒城與即墨,乃因懷有貳心。惠王上當,派騎劫取代樂毅。田單連番用計,使騎劫松于防備,也使即墨軍民“化悲憤為力量”,士氣高漲,決心死戰。他這才推出史書上所稱道的“火牛陣”。征集千余頭牛,牛角縛上兵刃,尾巴綁上浸油的茅草,背上披著五彩布。在半夜時,放火燒牛尾的茅草,使牛向前狂奔、沖入敵陣,后面跟上五千精兵。燕軍死傷慘重,騎劫陣亡。田單一舉收復齊國七十余城。這就是“田單復國”的大致過程。田單因功受封為安平侯。
三、文化涵義
中國歷史上可歌可泣的事不少,但由于年代悠遠、材料太多,讓人無從記憶?,F在一座即墨古城,在建筑上古色古香、在雕工上盡善盡美,使人一到現場就感受傳統文化的親切呼喚,并對曾經在此奮斗有成、名垂青史的先人事跡,引發深情的向往。這座新建的古城在文化上的價值將是長久的。歐洲有個例子可供對照。
我曾在荷蘭的萊頓大學教過書,知道這座大學是怎么來的。1574年,西班牙入侵荷蘭,一開始也是所向披靡,到了萊頓才停頓下來,吃了個敗仗。荷蘭光復之后,國王獎賞萊頓居民,問他們需要什么?答案是:“請給我們一所大學?!比R頓因而成為一座大學城,并在學術界享有盛譽。
即墨目前是青島市下轄的小市,但由于古城的建筑,它將很快吸引人們的眼光,并成為文化旅游的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