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街道,用另一個城市的名稱命名并不希奇,如武漢的北京路、天津路……但一個城市的城門,用另一個城市的名稱來命名,則實屬罕見。而古城武昌就在此罕見之列—堂堂武昌的最早、最主要的城門,竟然會叫作漢陽門。
魏黃初二年(一說吳黃武二年),孫權在今蛇山北靠近長江邊地勢稍高處,筑了一個方圓二三里的土城,取名夏口。夏口古城門有幾處?門為何名?未見諸于史料。但臨長江必有一門,而且為夏口城主城門,今姑且稱作為夏口城門吧。
社會在發(fā)展,歷史在前進,此后夏口城擴建,城周達十二里,但仍在蛇山之北。至南北朝劉宋孝建初時,夏口幾經更名后改名郢州城,有城門兩座,其中西門名碧瀾門,應該就在原夏口城門附近,或更靠近長江一些。
隋開皇九年,陳亡,郢州又改稱鄂州。唐寶歷中,牛僧孺曾任鄂州刺史、武昌軍節(jié)度、鄂岳蘄黃觀察等使等職,駐鄂州,并將原土城改為磚城。但對于城門的名稱、變更,筆者孤陋寡聞,也未見諸于史料。
自北宋皇祐三年起,一直到南宋晚期,鄂州城又得到了不斷地擴建,并將城墻擴至到蛇山以南。從一些史志和當年的文學作品中看,最初的夏口城門,被稱作武昌門,如《輿地紀勝.鄂州上》有記:“湖廣總領所……今置司在武昌門內。”但有時又被稱作漢陽門。
直至明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徳興重建武昌城,修筑了九座城門,當年最初的夏口城門,最終被定為漢陽門。此后一直到清代,雖然其它城門名稱有所改動,但漢陽門卻再未更名。即使在1927年北伐軍拆除武昌城后,直到如今該處仍保持著漢陽門的地名。
附明、清武昌九門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