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臺灣的臺北故宮,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不少珍貴的歷史文物分隔兩岸,遠遠“對望”。
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來宋至清歷朝皇帝推崇藝術、廣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萬件,這是一般博物館(院)所無法比擬的。今天,帶大家欣賞來自臺北故宮的那些“有故事”的玉器……
當年文物遷臺時,文物的總量是當時原故宮的四分之一,但這些都是文物中的精品,其中玉器就有11445件,如新石器時代的鳥紋玉飾、清代的翠玉白菜蟈蟈等,都是無上的國寶。
清 乾隆
和田玉 白玉雕牡丹四花鈕蓋爐連座
蓋爐白玉雕成,器分蓋與爐兩部分。蓋呈覆碗式,平頂,頂部鑲有束腰鏤雕纏枝牡丹為鈕,蓋壁亦以透雕技法滿飾纏枝牡丹紋。爐身圓口斜唇,束腰短頸,圓腹外鼓,圜底,下承外撇高圈足,圈足外壁鏤雕一圈變形蕉葉框捲草紋。又爐身外壁,置有四朵等距的浮雕牡丹朵花為耳,腹壁四朵花耳之間則各有一開光,開光內填飾浮雕折枝花卉。
是件蓋爐用料大器,四耳牡丹朵花自是別出心裁的新穎設計,再加上花團錦簇的繁縟裝飾風格,讓人一眼望去既能感受蓋爐濃郁的宮廷氣息。
西漢 公元前206-公元8
玉高足杯
這件美麗秀雅的玉杯,是以瑩潤半透明的青白色玉雕成。杯體略呈細長的圓錐體,有高足與單柄。飾有秦時流行的柿蒂紋、流云紋、卷云紋、如意紋,杯足作豆形,豆腹部刻有絲束妝化紋,在高足縮腰支托下,整體顯得秀麗挺拔。
秦朝之短暫舉世皆知(僅15年就亡了),短暫絕定了它傳于后世或發掘出土的文物非常稀少,而玉器就更為珍貴了,此玉杯不僅制作精良,而且還是皇室用品,精美絕倫、彌足珍貴。可見秦時的工匠們工藝之精湛。
清 公元1644-1911
碧玉金絲盤
溫潤的淺碧綠色玉,局部有大片淺褐色,雕刻成橢圓形的盤子,在盤心雕一朵舒展開的蓮花,花心位置鑲嵌一粒編著金絲的紅玻璃,盤面和盤底沿周邊雕琢了一圈花葉紋,再填飾上一些小花束,盤面沿邊又嵌入了金絲和紅玻璃。
這是清乾隆鐘愛的痕都斯坦玉*,“痕都斯坦”為一地名,即現在的印度北部,其地所制玉器華麗細膩,工巧精致,獨具特色。
盤子呈現出痕都斯坦玉特有的對稱、華麗裝飾。在盤面空白處,刻下了乾隆御制詩,共有五十四個字,經核查,該詩為《詠痕都斯坦綠玉盤》,作于乾隆四十年(1775)。
*痕都斯坦玉材多為南疆的和闐玉、葉爾羌角閃石玉。玉質細密,質地溫澤,透過光,可以看到里面有棉狀或點狀包裹體。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純色的玉材雕琢,一器一色,所制玉器華麗細膩、獨具風格。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
和田玉 鳩杖首
乾隆十四年,由于殿廷陳列與內府儲藏的銅器甚多而富,清高宗乃命臣工梁詩正、嵇璜、汪由敦等人,仿北宋《宣和博古圖錄》之體例,精繪形模,備摹款識,并詳細記錄其基本資料,共收一千五百件青銅器,于二十年編成《西清古鑒》
宋至明
黃玉-鴨
以黃色閃玉琢一鴨子,在鴨的頭、腹及雙足部位則呈現深褐色。這件玉鴨琢碾的手法極為簡單,但因掌握了鴨子翹尾豐臀的體態特征,顯得既可愛又生動活潑。
南宋至元 公元1127-1368
玉荷葉洗
本品玉質除底部微微露出原本的黃綠色外,通體褐黃,部份顯現灰白斑,偶見褐紅的色素摻雜于陰刻線中,所以推測此玉杯可能經過染色。
狀如枯藁而包闔起的荷葉,呈上寬下斂的三角形,葉緣彎曲起皺。外壁以雙陰線刻劃出葉脈。葉梗從底部中心開始彎繞,后順勢上揚至杯側,此安排除了增添造形的變化外,還具有足與把的實際功能,而此設計手法與浙江衢州南宋史繩祖墓出土的一只白玉荷葉杯相似,只是本器更見成熟細膩。
明 公元1368-1644
玉鰲魚花插
本件作品主要的外形為一魚,魚身縱向,魚尾卷翹上揚,下端則雕飾波濤,并配以水紋木座與之呼應,一眼即知,此魚正自水中奮力躍出。栩栩如生。
東漢公元前25-公元220
玉辟邪
故宮的這件玉辟邪,曾為帝王重要的收藏。辟邪的胸前刻有御制詩。宮中還配有雙層紫檀木座,上層刻有乾隆御玩,下層刻有與辟邪胸前相同的御制詞,刻字的部分還嵌有銀絲。
戰國 公元前475-221
玉螭紋觿(xī)
螭是龍的一種,幾分像虎。此件玉觿器面微泛褐紅,是傳世器特有的盤紅色澤,刻做成轉首側身形態,頭與軀體的銜接方式與本院藏的龍、鳳玉觿同,乃是戰國時代玉匠處理此類動物玉雕的一慣作法。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公元前3200-2000
玉琮
距今約四、五千年前,在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發展了良渚文化。
玉琮(Cóng)是一種內圓外方筒型玉器,是良渚居民用以祭祀神祇祖先的重要禮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