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治法有許多有趣的比喻,比如有一種中醫熟知的“提壺揭蓋”法,就是用打開壺蓋,放進空氣,以利壺中水從壺嘴暢快地流出的形象,來說明使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種借喻。
這種治療小便不暢甚至不通的方法,不是使用通利小便的利尿藥,而是使用宣肺的藥物,在常人看來有些不可思意。原來中醫認為:肺與脾、。腎、三焦、膀胱等臟器分司水液代謝,維持水道的通調。肺主氣,為水道的上源,在肺氣閉阻,肅降失職,影響其他臟器而氣化失司的情況下,可出現喘促胸滿、小便不利、浮腫等癥,治療應先宣發肺氣,肺氣得宣,小便得利,故喻為提壺揭蓋。
清代名醫張志聰治療一個患水腫而癃閉(小便不通)的病人。這個病人在此之前,已看過不少其他醫生,那些醫生大多使用八正散等利小便的方藥給病人,反而越治小便越不通,腫也越來越嚴重了。張志聰果然與眾不同,他以防風、蘇葉、杏仁各藥等分為劑,水煎后溫服,使病人出汗,小便即通,水腫全消。防風、蘇葉、杏仁是宣通肺氣的藥,肺氣一宣暢,水道通調,小便自然就通了,水腫也就消了。
著名老中醫趙紹琴曾講述了兩個病例,一個是在十年浩劫之初,趙紹琴被關進了牛棚,剝奪了診病處方的權利。一日,有病人偷偷找到他,說患尿閉多日,經多方治療未效,依賴導尿管導尿,十分痛苦。請趙醫生救他一命。趙紹琴私下為他口授一方:蘇葉、杏仁、枇杷葉各10克,水煎服,囑其院外購藥,以免節外生枝。事后病人專程前來告知,藥后小便即通,花費不過兩角錢。
另一個病例是在1990年初秋,一個在美國的朋友打來長途電話,說他夫人產后尿潴留,住院治療10余日,花費美金已逾萬元,仍不見效。不得已而求助于祖國的中醫藥。趙紹琴在電話中告訴他,可花一角錢購一味蘇葉,每日煎湯代茶頻飲。兩日后朋友來電話說,病人服藥后小便即利,痊愈出院了。
不僅是在利小便方面,治療便秘,中醫有時也采用提壺揭蓋法。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氣機郁滯型的便秘。此型便秘前人多以六磨湯(檳榔、沉香、木香、烏藥、枳殼、大黃)為主方,但由于有些病人便秘日久,津液已傷,方中大黃損傷津液,大便更秘。以提壺揭蓋法則順氣行滯,升清降濁,開上竅,通下竅,常用方劑有《和劑局方》中的蘇子降氣湯(蘇子、半夏、前胡、厚樸、橘紅、當歸、甘草、肉桂或沉香),可酌情加入萊菔子、栝樓、枳殼、杏仁。
水壺的壺蓋上有個小汽孔,如果小孔被塞住,則壺內的水就倒不出來了,這時把壺蓋打開,就可使水流如注了。中醫學認為:在人體內,肺的位置最高,就好像一個蓋子,所以中醫又稱肺為“華蓋”。上面的蓋子塞緊了,上下氣機不調暢,下面的水液也就出不了體外,從而形成水腫、小便不利、甚至大便閉塞之癥。所以只要宣通肺氣,肺氣肅降,氣機通暢,就能使水液通利、二便通順。這種治療方法被稱為“提壺揭蓋”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