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旭善論治膽囊炎經驗來源:中國中醫急癥 作者:馬婷婷 徐晶 謝旭善 時間:2013-06-06 17:13:00欄目關注:男科 健康 減肥 老年人 睡眠障礙 女性不孕 小兒急性 支氣管 痔瘡 包皮過長易早泄 專家解答婦科病的防治腫瘤名醫免費在線咨詢 女人身體三處絕不能“凍” 核心提示:膽囊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屬于中醫“膽脹”、“脅痛”或“黃疸”的范疇,運用中醫辨證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療效。謝旭善教授為山東省名中醫,業醫30余載,學驗俱豐,在治療膽囊炎方面積累了豐 膽囊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屬于中醫“膽脹”、“脅痛”或“黃疸”的范疇,運用中醫辨證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療效。謝旭善教授為山東省名中醫,業醫30余載,學驗俱豐,在治療膽囊炎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療效顯著。我有幸跟隨謝老師抄方,受益匪淺,現將謝老師治療膽囊炎的經驗介紹如下。
1 關于“膽”的認識
在生理方面:《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日:“凡十一藏,皆取決于膽也。”一方面,膽為六腑之一,附于肝,內藏膽汁,以通降為順。《靈樞·本輸》日:“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內藏之精,由肝之余氣所化生,集于膽,適時而瀉,以助脾胃運化及升清降濁功能的發揮,《素問·五臟別論篇》日:“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泄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此外,膽又屬奇恒之腑,《素問·五臟別論篇》日:“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故膽既有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的特性,又有奇恒之腑藏而不瀉的特性。另一方面,《素問·靈蘭秘典論》日:“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認為膽氣的盛衰可以影響情志活動的變化,并且調節五臟的生理功能,使其處于不偏不倚的平衡狀態。正如張景岳指出:“膽附肝,相為表里,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互濟,勇敢乃成。”
在病理方面:謝老師認為膽氣易郁,易虛,易化熱化火。膽氣主降,膽汁通常以下泄為順,肝氣郁結,疏泄失常,致使膽汁排泌失常,或臟腑受邪,膽汁郁積,膽氣不舒,則可出現脅痛,氣郁易生痰,痰郁易化熱,膽氣不舒,痰熱內擾易出現眩暈,口苦,嘔惡,煩躁,不寐,脅痛,胸悶等證;膽主決斷,其氣易虛,因膽虛氣怯而引起的膽怯、驚悸為主的一系列證候,多因七情內傷或因氣虛累及膽腑所致。主要表現為膽怯,怔忡,常易驚恐,遇事不決,夜寐不安,多夢,氣短乏力,可伴有脅肋隱疼等證;膽熱、膽火癥來源一是從肝,因肝經濕熱或濕毒蘊肝,熱及膽腑,致使膽熱瘀滯出現口苦咽干,心煩不寐,脅痛,黃疸等證。膽在半表半里,故多易出現寒熱往來,一是熱自膽腑內生,由于膽內寄相火,相火易動,或因膽氣不舒,膽汁郁積,化熱化火,出現寒熱,脅痛,黃疸,嘔惡,便結等證。總之膽腑為病,實多虛少,實證多見氣滯,或膽經濕熱,痰火之類,或因陽明腑實,膽氣郁悶,不得泄越 。
2 柴胡劑是治療膽囊炎的基礎方
膽囊炎、膽石癥之所以發生,是因為病理過程打破了藏而不泄與實而不滿之間的平衡。如藏精過度,則膽汁淤積于內,蘊積化熱,濕熱郁膽,不通則痛;如果降濁疏利過度,則往往戕伐脾胃正氣,出現脾胃氣機升降失調諸證。其病機特點是樞機不利,且其病位屬于少陽膽腑,少陽處于半表半里,對于這樣一個膽囊炎、膽石癥的治療,汗、吐、下法的治療均非所宜.而張仲景《傷寒論》中的和解之法則為最佳的方法。小柴胡湯作為和解劑,應從廣義的“和法”去認識。廣義的“和法”是指和解的治療作用,祛除寒熱,調其偏勝,扶其不足的治療原則,即包括治則和治法。小柴胡湯多以和解劑論之,目前也被作為“和法”方劑而廣泛用于臨床,謝老師認為這是對小柴胡湯臨床應用的發揮。“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過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樞機,調和營衛,調和脾胃,調和升降,調和內外等達到治療的目的。小柴胡湯為少陽病之主方,少陽主樞,為氣機樞轉之要,正邪分爭之地,故治少陽病以和解法,使樞機和暢,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氣得復,臟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病用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以和,如《傷寒論》第230條日:“……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而汗出解也。”此應為和解法之原意。內傷雜病用和法是指調和法,調的是肝膽、脾胃之不和。如肝脾不調、脾胃不和、膽胃不和等證。沈金鰲曰:“膽病多寒熱。”而《傷寒論》第266條中講:“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苦滿,干嘔不欲飲食,往來寒熱。”故小柴胡湯既能清解少陽郁熱,又能利膽,適用于膽囊
炎表現為少陽證者。另外適當加減對于肝膽氣滯、膽胃不和者亦有顯著療效。對于急性膽囊炎或者慢性膽囊炎大便不通者,大柴胡湯為其首選,病為少陽兼及陽明,大柴胡湯清熱利膽通腑,但須重用柴胡清熱,重用生大黃通腑,《傷寒論》第103條:“……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說明清熱通腑的重要性。張仲景用柴胡量大意在退熱,小量在于和解,“和法”用柴胡意在疏肝。謝老師單劑柴胡用量15g以內意在疏肝,15g以上意在清解,30g以上意在退熱。
3 膽囊炎的辨證治療
3.1 辨證分型謝老師總結臨證通常分為以下幾種證型:肝膽濕熱、肝郁氣滯、膽胃不和、肝郁脾虛及肝陰不足。肝膽濕熱表現為脅痛、黃疸、腹脹、發熱、嘔吐、便結等證,治療用通腑利膽法,即取“腸泄膽亦泄”之理,腑氣以通,則癥狀多能迅速緩解,方選大柴胡湯或茵陳蒿湯加減,此種類型通腑很關鍵,腑氣一通,膽氣即可恢復通降;肝郁氣滯表現為右脅脹痛、善太息、情志抑郁、脘腹脹滿等,治療用疏肝利膽法,方選四逆散合三金湯(金錢草、郁金、雞內金)加減,肝郁往往存在于多種證型中,隨癥狀輕重加用柴胡、薄荷等疏肝藥物,并調整劑量;膽胃不和者表現為脅痛、惡心、呃逆、厭油,伴有口苦等,治療用利膽和胃法,方選小柴胡湯加減,亦可選用四逆二陳湯;肝郁脾虛病程通常較長,表現為右脅隱痛、不耐勞累、脘腹脹滿、大便溏泄或脘腹怕涼,治療方選柴芍六君子湯加減,或用四逆湯合四君子湯。此種脾虛通常較重,健脾藥物用量宜大,酌情少量應用利膽藥物,以防苦寒傷陽,使脾更虛;肝陰不足多由于大量應用疏肝藥物,或者膽郁化熱化火耗傷肝陰,多合并膽熱的癥狀,表現為膽區隱痛、不耐累、消瘦、納谷不香、口干口苦、心煩少寐、大便偏干、舌紅少苔或無苔,治療用利膽柔肝法,方選四逆金鈴子散合一貫煎。
在膽囊炎的治療中關鍵應把握好三個點:疏肝、利膽、通腑。疏肝用柴胡劑,利膽用三金湯,通腑重用大黃、芒硝之類。在辨證方面,謝老師注重謹守病機,結合患者的體質,分析病機,守方用藥,余藥根據癥狀、寒熱從化及體質的不同而加減,切不可被病癥表象困擾而頻繁換方。正如清·汪涵暾所言:“天下之至變者一病也;天下之至精者一醫也。”
3.2飲食調護慢性或急性發作緩解后,以清淡流質飲食或低脂、低膽固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為主,多攝人富含維生素的食物。適量膳食纖維,以刺激腸蠕動,預防膽囊炎發作。每日可飲入1500-2000ml水有利膽汁稀釋。少量多餐,反復刺激膽囊收縮,促進膽汁排出,達到引流目的。忌食刺激性食物和酒類。合理烹調,宜采用煮、鹵、蒸、燴、燉、燜等,忌用熘、炸、煎等。高溫油脂可引起膽絞痛。食物溫度適當,過冷過熱食物,都不利于膽汁排出。
4 常用中藥
謝老師在用藥方面體會頗深,膽病擅用通腑之藥生大黃,除非患者大便稀,生大黃始終為必用之藥,《本草正義》謂其“迅速善走,直達下焦,深入血分,無堅不破,蕩滌積垢,有犁庭掃穴之功。”故大便干結者,用生大黃9—24g,可瀉下通腑,推陳致新;《本草經》謂其“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即使大便正常或通而不暢者,用生大黃3—6g,可清濕熱化瘀濁,蕩滌腸胃。金錢草現代研究乃利膽良藥,促進膽汁排泄,酸化尿液,促進結石溶解,一般最小量為15g,常規用30g,最大可用至200g,慢性膽囊炎多伴有結石,金錢草味甘淡,微寒,大量用一方面可以清熱利膽,另一方面可以溶石排石。另外對于輕癥或配合治療,謝師常以金錢草日30g,代茶飲利膽排石。謝老師常言:“利膽用金錢草,止痛用郁金”,疼痛者加郁金15—24g,或元胡9—15g。柴胡調整用量分別具有疏肝、清熱之功效,9—12g疏肝為主,大于15~30g用于清解少陽郁熱。
5驗案舉隅
傅某某,女,55歲,2011年12月20日初診。
患者慢性膽囊炎病史5年,行彩超檢查:“膽囊壁毛糙,欠光滑,膽囊內泥沙樣結石”,1天前因進食油膩熱食引起右脅脹痛,胸部脹悶,噯氣,腹脹,厭油膩,口微干不欲飲,口苦,食欲不振,納少,食多則脹,近幾日大便偏干,素日不耐勞累,大便不成形,小便調,舌淡苔薄黃膩,脈細滑。辨證屬于肝郁化熱,脾胃虛弱。處方如下:金錢草60g,生大黃6g,柴胡18g,黃芩12g,姜半夏15g,川楝子9g,郁金24g,蒼術15g,云苓15g,皂刺15g,薏米30g,甘草12g。共6劑,水煎兩遍,取汁300ml,分早晚2次空腹溫服。
復診:患者右脅疼痛明顯減輕,食欲增,大便偏稀,日1次,仍腹脹,舌淡苔薄黃,脈細滑,上方去生大黃,減金錢草30g,加白術18g,再服6劑,再診時患者無明顯右脅疼痛,腹脹減輕,大便軟,乏力,不耐勞,給予參苓白術顆粒、膽石利通片口服,用藥2個月脾虛諸癥基本消失。
按該患者素體食欲不振,食多腹脹,大便偏稀,不耐累,舌體淡,屬脾胃虛弱。進食油膩飲食,脾胃運化不足,發生腹脹;胸脅脹痛,噯氣,屬肝氣郁滯;膽汁排泄不暢,肝郁化熱,表現為口干口苦。初診患者疼痛明顯,急則治其標,重用金錢草、郁金利膽止痛、生大黃通腑,柴胡劑疏肝清熱,以緩解患者疼痛癥狀,但素體脾虛,大量利膽藥多戕伐脾胃正氣,加用蒼術、薏米顧護脾胃。再診時疼痛減輕,故緩則治其本,加用白術顧護脾胃正氣。后期注重調整患者脾虛之體質,改用中成藥補脾基礎上結合利膽,故病情穩定長期未再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