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舞蹈欣賞的特征和涵義
一、舞蹈欣賞是以人體動態美為對象的審美活動
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咤紫嫣紅,美景萬千:朝霞彩虹、鳥語花香、奇峰巨石、高山平湖,這屬于自然美;雄偉的長城、寬闊的水壩、沙海綠洲、油泉噴涌,這屬于社會美;不朽的詩篇、巨幅的畫卷、妙曼的樂曲、動人的戲劇,這屬于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是社會客觀存在的美的形態,是第一性的美;藝術美是這種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的產物,是第二性的美。但是,由于藝術美是自然美和社會美的集中、概括的反映,它雖然沒有自然美、社會美那樣廣闊和豐富,可是卻比自然美、社會美更精粹,更典型,而且能夠對廣大群眾起到教育、鼓舞、怡情悅性的作用,所以人們十分喜愛欣賞藝術美。美學家們則把人們對這些美的形態、美的事物的感受、認識和欣賞,以及對于美與丑的辨別稱之為審美活動。并認為審美活動是人類從精神上把握現實的一種特殊的但又是不可少的方式。不過,藝術是一個包括文學、戲劇、音樂、美術、舞蹈等諸多形式的大家族,藝術美泛指文藝作品的美,比如詩美、音樂美、舞蹈美、雕塑美、工藝美、書法美……等等。所以,進行藝術欣賞必須落實到某一種具體的藝術形式。這是因為每一種形式除 )了都具有藝術美所共有的形象性、感染性、典型性以外,它們還具有各自的特征,即這一特定的藝術形式是以何種物質材料為其藝術表現手段、它在藝術表現時有何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特征、觀眾是通過何種感覺器官進行欣賞,在欣賞時一般有哪些心理過程等等,只有比較深入地考察清楚這些問題,才能對某一種具體的藝術欣賞作出正確的闡述。
舞蹈是藝術的一種,所以舞蹈欣賞屬于人們對藝術美的一種審美活動。藝術美的存在形態多種多徉,各具特色,舞蹈藝術之所以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舞蹈藝術美之所以能成為藝術花壇上的一枝奇葩,就是因為它除了具備藝術的共性外,還具有自身的特性。這個特性就是:舞蹈是一門人體動作的藝術,這種藝術以整個的人體或是說純粹的人體作為表現手段,主要通過動作過程創造出情感語言和美的形式,來向們傳情達意進行情感交流。所以,直觀動態性及其飽含詩情、充滿樂感的人體動態美是它不同于其他姊妹藝術的特質,也是它賴以吸引萬千觀眾的魅力所在。因此,舞蹈欣賞,就其質的規定性而言,是一種以人體動態美為對象的審美活動。
具體的說,舞蹈欣賞是人們觀看舞蹈表演時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是欣賞者通過作品中所展現出的動態形象--富有審美價值的動作、姿態、構圖、技藝、表情所組成的有意味的形( )式―具體地感受其所反映出的社會生活及在其中活動著的人物(也包含擬人化的花、鳥、魚、獸、神仙、鬼怪等)的思想情感,進而產生共鳴,受到感染乃至思想啟迪和陶冶性情的過程。
為了進一步論證關于舞蹈欣賞是以人體動態美為對象的審美活動的觀點,我們不妨重溫一下唐代兩位大詩人欣賞舞蹈表演之后寫下的詩篇。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回憶了當年公孫大娘的舞姿:it'LIT.AIE如,I I3i}射九日落,矯如群帝
駿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的描寫:“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據時云欲生。”從詩句中可以看出,詩人在欣賞舞蹈時最能引起他們審美興趣的都是那些人體的動作過程。舞蹈之美確實就在這對比變化、動靜結合、剛柔相濟、飄然轉旋之中。
二、舞蹈欣賞是舞蹈作品發揮社會作用的必要環節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十分重視舞蹈藝術的社會功能。我們贊賞的舞蹈藝術美不僅應當具有形式美感,同時應當是內容美與形式美的完美結合,是愉悅性與功利性的和諧統一。當今中國舞蹈家的藝術創造固然可以是他們本人人生觀、藝術觀、藝術思維自由的物態化表現;但是,他們的作品又絕對不可以只是單純為了表露個人的心聲,只是為了“實現自我”,而理當作為一種有意義的精神產品,提供給廣大觀眾欣賞,和廣大群眾進行“對話”,以期達到彼此間的思想情感的交流。
馬克思就十分重視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十分強調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的統一性。他認為,藝術創作可以說是藝術生產的生產環節,藝術欣賞則是藝術生產的消費環節,兩者互為對象,彼此創造。他曾說:“產品只是在消費中才成為現實的產品,例如,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為才現實成為衣服;一間房屋無人居住,事實上就不成其為現實的房屋;因此,產品不同于單純的自然對象,它在消費中才證實自己是產品,才成為產品。”“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①舞蹈藝術的創造和欣賞就是 )這個道理。舞蹈欣賞活動是將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聯系起來的紐帶,只有經過舞蹈欣賞活動才能使舞蹈作品成為現實的藝術作品,如果舞蹈作品不成為欣賞活動的對象,舞蹈作品的社會價值就無從談起。一個舞蹈創作出來后,如果只是關起門來在排練廳里跳,除了作者,別人誰也看不見,還不能算是現實的舞蹈作品。一部舞蹈創編完成后,只有通過演員的表演,將其公之于眾,讓人看到,才能算是現實的舞蹈作品,隨之成為一種社會存在成為一種精神產品,在社會人群中發揮這樣那樣,或積極、或消極的作用,至此,這部舞蹈作品的藝術生產的全過程才算終結。所以,沒有舞蹈欣賞活動,創作者和觀眾就無法發生聯系與交流,舞蹈藝術生產就還不算最后完成,舞蹈作品的社會功能就無法發揮;只有經過舞蹈欣賞,舞蹈作品的社會價值才得以體現,舞蹈作品才真正成為現實的舞蹈藝術品。
第二節舞蹈欣賞的生理和心理過程
舞蹈欣賞是一種以飽含詩情,富于樂感的人體動態美為對象的審美活動。舞蹈藝術形象的展示方式是連續流動的,舞蹈形象的存在方式是時空結合的,就是說舞蹈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以人體運動的方式來展示其形象的。舞蹈藝術形象的這種獨特的存在方式和展示方式,決定了人們對舞蹈藝術的感受方式和欣賞舞蹈的生理和心理過程。
由于舞蹈美是一種人體動態美,構成這種藝術美的手段是經過提煉美化的,有規律合目的,不斷變化發展的人體動態,人體動態又包括不斷變化的動作過程、( )相對靜止的姿態造型以及面部表情、構圖畫面等等,而這些都是聞不出、摸不著也聽不清的,也就是說這種有意味的人體動態靠嗅覺、觸覺和聽覺是無法感知的。舞蹈形象主要靠視知覺通過直接觀看才能感知,因此,視知覺是欣賞舞蹈時最先啟動的器官,也是舞蹈審美中最重要的感受器。
再就是,完整意義上的舞蹈作品,都是有音樂伴奏的,舞蹈音樂在表達作品的情感內容、塑造人物、渲染氣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欣賞舞蹈除了憑借視知覺外,聽覺也必不可少,欣賞者只有同時啟動視聽知覺感受器,才能完整的觀賞、感受和理解舞蹈作品的全部內涵。
在藝術的各種樣式中,也還有不少是通過人體動態來創造形象的,如雜技藝術中的武術、技巧,以及藝術體操等。不過,在諸種以人體動態為手段創造形象的樣式中,唯有舞蹈是一門不僅注重形式美感,同樣還十分重視思想情感內涵的藝術。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體動態美,而是一種飽含詩情、富于樂感的人體動態美。正因為如此,所以人們在觀賞舞蹈時,除了必不可少的視覺和聽覺以外,還需要有豐富的想象。舞蹈欣賞的過程和舞蹈創作過程一樣也始終不離開形象思維,而想象則是形象思維的核心。欣賞者只有通過想象,才可以真正領略和感受欣賞對象之美,欣賞對象所蘊含的意味。舞蹈欣賞需要豐富的想象力還因為舞蹈語言是一種遠離自然形態的經過提煉美化的藝術語言,它具有很強的虛擬性和很寬的模糊度,同樣一個動作在不同的語境中,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中,就會有大不相同的含意。這都需要欣賞者在舞( )蹈作品所展示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領會、補充和再造,引申出新的意象和新的境界。
除了視覺、聽覺、想象力以外,最完美的舞蹈欣賞,還應當是欣賞者全部心理因素的總體投入,即以開放的心境全身心的投入舞蹈欣賞的全過程,進而達到觀者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共同奏出心靈震動的和弦。有的美學家將人們對藝術品的欣賞時所產生的美感稱之為審美快樂,并認為這種審美快樂較之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其他快樂的事情有很大的不同,這種審美快樂,“在普遍性、持.久性、強烈性等方面,都比其他快樂高出一籌,是一種處于更高層次上的快樂。說審美快樂具有普遍性,一方面是指審美趣味基本上相同的人在感知同一種審美對象時,會體驗到大體相同的快樂;另一方面是指它不僅僅是來自于某一單一的低級感官(如觸覺、味覺、嗅覺等)的快感,而是多來自于視覺和聽覺等高級感官的快感。當然,即使來自視覺和聽覺的快感,也不一定都是審美的。觀看一場街頭角斗或觀看一場足球比賽,你會感到很快樂。但由于這種快樂不含有某種深刻的人生意味和高尚的情操,所以仍構不成審美快樂。因此,( )審美快樂不僅來自視、聽等高級感官的感受,而且還要從這種感受一直貫穿到心理結構的各個不同層次(如情感、想象、理解),這種貫通性,會使整個意識活躍起來,多種心理因素發生自由的相互作用,產生出一種既輕松又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樂體驗。很明顯,只有當人們在欣賞壯闊崇高或優雅別致的自然景色或藝術品時,才能真正體驗到審美的快樂。在這種快樂中,既有對形式的贊美和對情感意味的共鳴,又有洞察各種含蓄地展示出來的‘真理’時的欣慰,還有對日常生活中某些壓抑情緒的凈化和消除。……各種不同的感受奇妙地混合在一起,構成一種極其豐富和生動的愉悅體驗。’,②這一段審美心理描述十分精彩,人們在觀賞了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之后,大致也會產生上述的這種審美心理反應。
接下來讓我們結合舞蹈實際,繼續探究舞蹈藝術欣賞的心理發展過程。
現代美學和藝術批評理論,一般都把藝術活動看作由三大要素組成,即:1.藝術生產主體的創造活動;2.藝術作品;3.藝術接受。也有的學者把這三個要素稱作藝術的“美學過程的三個階段”。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們都很重視處于這個藝術生產、流通大系統終端的藝術接受這個環節的重要作用,普遍認為藝術創造者如果忽視藝術接受這一方面的審美需求和信息反饋的話,在當今世界藝術品大量存在并可迅速流通、文化藝術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不考慮欣賞者審美需要的藝術作品就很可能無人問津。舞蹈欣賞是舞蹈作品發揮和實現其社會作用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如果一部作品無人欣賞,它就不可能產生編導期待的社會效果,也就無社會價值可言。因此,舞蹈藝術家一定要讓我們的藝術贏得盡可能多的觀眾,為此也就必須了解舞蹈欣 )賞者的審美心理過程,適應他們,進而去“征服”他們。
我們知道,舞蹈藝術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通過連續的、經過美化的、有節律的人體動作、姿態和表情,在不斷變化的構圖以及音樂、舞臺美術等藝術表現手段的配合下塑造形象的,是一門時間性空間性的表演藝術,因此,舞蹈欣賞也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感覺與理解、情感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過程。欣賞一部舞蹈作品,需要懷有飽滿的熱情,在“穩定注意”的基礎上,通過感受、理解、聯想、想象等積極心理活動和分析、綜合的形象思維,才能達到對舞蹈作品的具體把握,進而完成一次比較完滿的舞蹈審美過程。
一般來說,非專業的普通觀眾欣賞新創作的舞蹈作品,多半是毫無思想準備的,直到大幕拉開,作為審美主體的觀眾才與作為審美客體的作品發生審美關系,所以一般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時大體都在經歷一條:觀舞品技,悅目賞心―由形得神,心領神會―漸入佳境,心馳神往―悟其意蘊,明理凈心的審美途徑和心理過程。
好奇心,即探究心理,是人類的一種天性,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條心理規律。在人類普遍存在的探究心理中包括審美探究心理。審美探究心理的核心是對美的求知欲,舞蹈欣賞的心理基礎就是對舞蹈美的審美要求。由于千百年來舞蹈藝術發展的獨特道路和人們對于這門藝術形式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審美要求都表明,舞蹈是一種形式感和技藝性很強的表演藝術形式,所以,絕大多數觀眾前來欣賞舞蹈都抱有悅目賞心的審美要求,而對思想內容的要求一般都不太強烈。因此,當一個舞蹈開始時,觀眾(普通的觀眾)總是從觀舞品技開始,看看演員跳的怎么樣,有多高的技巧,甚至演員的形體如何,漂亮不漂亮等等,這可以說,是開始進入舞蹈欣賞的第一個層次即觀舞品技,悅目賞心。繼而欣賞者被舞蹈所吸引,審美心境也漸漸由被動轉為主動,穩定的密切注視著舞臺上舞蹈家通過人體的各種運動發出的各種信息,表達出的各種情感,漸漸地欣賞者從反復出現、不斷更替、相互聯系的各種形態中看到了人物、事件、情感的.發展和變化,隨著審美探究心理的發展漸漸由形得神,心領神會了,這是進入了舞蹈欣賞的 )第二個層次。作品的情節和人物的情緒層層展開步步深入,觀眾的情思也跟著通向深層,創造性的想象十分活躍,浮想聯翩、心馳神往,感同身受,隨著舞蹈形象的塑造完成,舞蹈美完整的展現在觀眾的面前,欣賞者也被引入一個美妙的境界,這是進入了舞蹈欣賞的第三個層次。舞蹈表演已經結束,但是舞蹈家創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還深深地留在欣賞者的腦際,這時,欣賞者被舞蹈美所激動、引爆的情感和形象思維開始向理性思維邁進并與之結合,并對剛才那一幕幕美的圖景、情的浪花進行總體觀照,這時,觀眾仿佛看到了一種象外之象,領悟到一種有盡之形包蘊著的無盡之意。這豐富的意蘊使觀眾明事理、凈心靈,精神世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從而完成了一次完整而理想的審美活動,這是達到了舞蹈欣賞的第四個層次,也是最高的層次。
以上這段舞蹈審美過程的心理描述,遠非自然形態的復寫。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的舞蹈欣賞活動,并不是完整而有序的,卻常常是零散的、無序的。思維過程也常常是感性活動和理性活動相交織,興味、感動、想象、神往、思考、頓悟都是攪和在一起的,這里.只是為了說明問題的方便才作了條理化典型化的歸納和概括。
另外,觀眾在欣賞舞蹈時切忌冷眼旁觀和情感封閉,應當具有一個注意力高度集中、主體情感高度開放的審美心境。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從不斷流動變化的人體動中看出究竟;只有主觀情感處于一種積極開放的狀態,才能迅速地與舞蹈中人物發生情感共鳴.喜舞中所喜,悲舞中所悲。我們把觀眾在欣賞過程中由冷靜封閉轉入熱情接應以至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情緒狀態稱之為“入境”。這是舞蹈欣賞過程中主客觀的統一和契合,是舞蹈審美的最佳精神狀態。當然.欣賞者能否入境和入境的快慢是由主客觀( )雙方的條件決定的。如果舞蹈作品本身尚未創造出藝術的意境,沒能塑造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甚至根本沒有創造出舞蹈美,那么觀眾就無“境”可入、無“象”可視。這叫舞蹈欣賞的客觀對象不成熟;如果欣賞者缺乏必要的生活實際感受和起碼的文化修養,甚至連基本的舞蹈知識以及正常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都很貧弱,這樣,多么優秀的舞蹈也不能成為他的欣賞對象,那就叫主觀的條件不具備。只有主客觀的條件都已經具備時,舞蹈欣賞才能正常進行并取得預期的效應。
第三節舞蹈欣賞中的生活、
想象和共鳴現象
一、生活
眾所周知,社會生活是舞蹈創作的源泉,舞蹈創作是反映和表現社會生活的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抒情性、表現性以及對形式美的追求等等,常常使舞蹈藝術以一種遠離生活自然形態的,經過夸張、變形和美化的面貌出現在觀眾面前,但它歸根結蒂仍然是生活的一種特殊的變異的反映。所以,正如必須遵循舞蹈藝術的規律才能更好地欣賞舞蹈一樣,只有對社會生活有豐富的經歷和深刻體味的人,才能深入地體味舞蹈藝術的內蘊。現舉《希望》和《新婚別》 )為例略加說明。獨舞《希望》是1980年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中的獲獎作品,舞蹈表現了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從迷惘、痛苦、掙扎、反抗、斗爭直到看見希望,這一連串復雜的情感反應,抒發了中國人民與厄運抗爭的精神狀態。編導為了能概括中國人民在苦難時刻的共同命運,同時也為了使舞蹈動態更加清晰,使演員肢體更加充分發揮其表現力,所以讓演員赤裸上身進行表演。這個舞蹈演出后反映強烈,意見不一。有人按階級分析法提出指責:這是個什么人呀?怎么只穿一條褲視就上臺了,他是在干什么呀?另有人對演員的表演很感興趣,可也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大多數觀眾是很贊賞的。一位觀眾說的好:“如果要問是哪國人,我看是中國人,他那股情緒和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們內心的情緒很相像,難道你沒有那種感覺嗎?”“四人幫”、林彪橫行的那會兒,我們不是也十分苦悶,不是也經歷了一個仿徨、抗爭直到最后迎來希望的過程嗎?舞中人的情緒和感受,不是能喚起我們對過去那段曲折生活經歷的回想,從而在感情上引起某些共鳴嗎?再如1986年第二次全國舞蹈比賽中的獲獎作品雙人舞《新婚別》,表現的是古代一對青年男女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丈夫就要從軍出征,而與妻子分別的情景。對一些觀眾來說它不過是一段表現男女情愛的雙人舞;但對另一些觀眾來說,他們就可能通過舞蹈形象聯想到唐代大詩人杜甫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名篇《新婚別》中:“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的凄慘情景,同時又對那位不幸的婦女明明處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的境遇中,卻還鼓勵其夫“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犧牲精神表現出很大的同情,并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無比憎惡。這樣,某種相同與相似經歷和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觀眾可能把舞蹈和詩歌聯系了起來,從而產生更豐富的聯想,使舞蹈審美感受進入了一個新( )的層次。以上兩例意在說明生活經歷、知識修養對舞蹈欣賞來說是不可缺少的。
二、想象
和舞蹈創作過程一樣,舞蹈欣賞的過程也始終離不開舞蹈形象思維。所不同的是,創作時,作者首先從生活感受開始,獲得題材,形成主題,再運用舞蹈手段塑造出舞蹈形象;而欣賞者卻先從對舞蹈形象的感知開始,通過形象產生情感反應和想象理解,進而認識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主題內蘊。因此欣賞者決不是僅僅處在一種被動的地位上,消極地去接受創作者發出的情感信息。在某種意義上講,欣賞者也是創造者,他的思維和情感都異常活躍,通過舞臺上的形象感知藝術信息,并不斷進行著“再創造”。欣賞者“再創造”的心理活動形式,主要是體驗和想象,體驗是認識和想象的基礎,一個沒有一定社會生活經驗和缺乏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的人是無法理解有豐富思想內容的舞蹈作品的。但對舞蹈欣賞來說,藝術想象力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因為舞蹈是一種長于抒情的表現性的動態藝術,它不是再現事物的外形而是力求揭示人物的內心情感的變化。所以舞( )蹈藝術語言凝練、夸張,虛擬性很強;舞蹈結構集中、精巧,跳躍性很大。因此欣賞舞蹈就比欣賞戲劇、電影,閱讀小說,需要有更加豐富的藝術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