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情動舞、以舞動情
以舞蹈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著重表現語言文字或其他藝術表現手段所難以表觀的人們的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細膩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鮮明的性格,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內部的矛盾沖突,創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動的舞蹈形象,以表達舞蹈作者(舞蹈編導和舞蹈演員)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審美屬性。就是觀眾通過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體地認識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對這種生活現象的審美評價。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往往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激發起記憶中有關的印象、經驗。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聯想等形象思維活動,來豐富和補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動和鮮明。從而能在觀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到更加寬廣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含義。
例如:第四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總決賽上,第十個出場的參賽者是馬麗和翟孝偉,他們參賽的舞蹈是《牽手》。他們用殘缺的肢體向人們表達著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一種愛的力量。音樂震撼著每一個人的心靈,舞蹈的大起大落牽動著每一個人的神經,《牽手》是在演他們自己。雖然他們是殘缺的。但我沒有感覺到他們是在肢體去跳。我感覺到是兩個心跟著音樂在碰撞。兩個完美的靈魂在舞臺上顫動,實際上他們是在超越自己。是為了他們心中的這個夢想,在一次次地超越自己。舞蹈情感的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情感,它既是演員體驗并釋放出來的情感,又不是純然個人情感。它既是舞蹈自身的藝術情感,它又必須經過活生生的演員釋放出。它常常是通過我們的感官感知的形象,是作為一個浸透著情感的形象而對我們起作用的。然而,這種情感并不是屬于某種演員個人的情感,而是屬于舞蹈本身的情感。我想可以理解,舞蹈情感是被力、被創造者的思想情緒幻化、提升到的精神層面,是心物統一的崇高的“情”。
2、
情感之于藝術,可以說是一切藝術的共性特征。在藝術創造過程中,它既是藝術家情感體驗的再現與凝結,也是藝術家一次新的情感體驗。經過藝術家的艱苦勞動,將情感物化在藝術品中,這一經歷實際是一次完全的情感體驗過程。
我們講舞蹈是以身體語言為主的藝術形式,舞蹈技巧訓練的最終目的不是在舞臺之上單純的從事技巧表演,任何的技術技巧技法皆是為達到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看不到任何技巧痕跡優秀舞蹈作品而服務,換句話說就是將技巧與舞蹈作品本身的情感融為一體,這對于演員來講是一個重要任務。演員應該具有化解技巧使之完全融入舞蹈作品內涵的能力,也就是說賦予技術技巧內涵。這樣技術技巧才能真正變成為舞蹈語匯,它的運用才有價值。同時演員對于表演中技術技巧動作把握的分寸感也很重要,將內在的東西外在化,是需要演員收放自如的,也就是說要有控制,對于情感的拿捏至關重要,要達到內在情緒能夠自然的表露。這樣動作才不止于“假”,因為內在的不穩定會影響到外在的肢體語言。
演員是舞蹈藝術的表現者,而表現工具就是演員的身體。所以在表演中意識要始終與舞蹈的內涵相一致,在表演之前就要積極思考如何將肢體動作便成為肢體語言,如何通過肢體語言表達藝術思想,以上便是我對于這個問題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