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悅,沈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勞動與
社會保障專業。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1/view-6183636.htm 摘 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也慢慢進入老年化社會,農村社會養老是中國社會養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現狀進行分析,尋找中國農村養老保險的對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農村社會養老保障;
老齡化社會;集體保障
一、農村居民養老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0%以上,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10%以上,其中農業人口占75%,因此要解決中國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成為重中之重,沒有九億農民的養老保障,也就沒有真正實現中國居民的養老保障。然而與城市不同的是,我國農村居民養老主要以家庭自我養老為主。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封閉的自然經濟占主體地位的現實以及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決定了家庭養老是目前我國農村居民養老的主要方式。幾千年來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積谷防饑,養兒防老”已成為我國農村居民的傳統思維與行為模式,子女贍養老人不僅成為一種社會道德責任,而且已寫入我國的憲法、婚姻法、繼承法以及刑法等等。據調查,我國農村的老年人依靠家庭贍養,養老內容主要是經濟上供養及少量生活照料。
集體養老主要是對于農村中的特殊人群無依無靠、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三無”老人及優撫對象由村集體供應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養老方式,資金主要來源是村集體提供的公益金和鄉鎮統籌基金,供養的主要形式有集體人住敬老院和分散供養兩種。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迅速發展根據國務院決定,民政部門從明年開始在農村經濟發達和比較發達的地區進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進行規范,各級政府對農村養老保險工作都非常重視,至年底,全國已有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多個縣市、區開展了這項工作,目前全國已有數萬名農民已經領取了
養老金。
二、發展社會養老保險是我國農村養老方式的必然選擇
我國正快速地步入
老齡化時代,人口的老齡化是家庭
養老不堪重負,以“4-2-1”的家庭模式為例,很多年輕夫婦沒有精力去給老人相應的照顧,加上人們的道德水平開始滑坡,很多農村子女存在盡贍養義務上的不足,半數以上的老人在年老體衰時,經濟上無保障,生活上缺少照料。隨著農村的非農化和城鎮化,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城,有些甚至常年居外,就業的巨大壓力以及自身
社會保障問題的困擾使他們對老人無暇照顧。近幾年來,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農業不僅面臨巨大的自然風險,而且還要承擔嚴酷的市場風險,以上因素無疑使農村家庭養老舉步維艱。因此,能否有效地解決我國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是我國能否成功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的關鍵,是完善和同意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必然要求。就目前而言,廣大農村群眾的基本要求與愿望是實現“老有所依,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因此在農村社會保障的各項制度建設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養老保險制度和醫療
保險制度的建設是重點。
三、我國農村
社會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
一是宣傳力度不夠,對社會養老保險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猶豫基層干部對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宣傳不到位,致使農村居民對社會養老保險認識很少,許多農民誤以為是政府集資攤派,所以對
養老保險持懷疑態度。二是參保率低,投保檔次低,保障水平差。截至年底,全國有多個省上萬農民參加了農保,但是參保率不足,其中大部分都在投保檔次中選擇最低一檔,加上銀行利率下調或通貨膨脹等因素,這些養老金對于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無異于杯水車薪。三是
保險基金來源結構不合理,未能充分體現社會的責任和城鄉公平,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必須堅持“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植”的原則。但由于現實國情和財力有限,國家也僅僅是在政策上給予扶植。
四、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對策建議
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大農民對
社會養老保險的認識和投保積極性,采取多種宣傳方式,使農民逐步認識道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注意在廣大人民身邊樹立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帶動作用。二是要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和發放管理,繼續積極籌集養老保險基金,使籌資結構合理化,可以提倡社會化發放,委托農業銀行及農村信用社等單位進行
養老金發放。三是要積極拓寬基金的投資方向,合理化投資結構,增強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在基金營運過程中注意合理安排投資結構。四是完善多層次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優先,繼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繼承和發揚我國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結合家庭
養老與社會養老一并構成我國農村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必將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在中國目前農村老齡人口占全國總老齡人口大部分的情況下,農村的
養老保險有著至關重要部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相信農村養老保險會更加完善,發展更加迅速!
指導老師:張聰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