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
6800
字
讀完共需
8
分鐘
今天和你分享一本書《成功,動機與目標》,乍一看書名,這像是一本講成功學的書,想要獲得成功就得樂觀積極、制定計劃、馬上行動等等。讀完這本書發現,一切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作者以人類動機理論為基礎,經過多次心理學實驗,把正確動機和成功實現目標之間的關系講清楚了。
這本書的作者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Heidi Grant Halvorson)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跟隨國際頂尖的心理學家德威克和格爾維茨,在成百上千次實驗的基礎上,寫下這本關于動機與目標的書。
這是一本嚴謹可靠又易讀的科普書,為大家科普了目前動機心理學領域的主流理論——自我決定論。這和目前國內大家普遍熟悉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不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有一個金字塔形狀的需求圖,最底端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中間是愛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最頂端是自我實現的需求。而在自我決定論中,強調的是關聯感、勝任力、自主權等要素。具體是講什么呢?稍后為大家詳細解讀。
今天主要從3個方面和大家分享這本書:
1、什么是合適的目標?三種主要的思考目標的模型是什么?
2、如何確立目標?為什么說”自我決定論“在制定目標中特別重要?
3、如何實現目標?哪些技巧可以促進目標的實現?
一、什么是合適的目標?三種思考目標的思維方式是什么?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習慣,每到新的一年到來時,就忙著給自己制定各種新年計劃,要減肥,要讀書,要努力工作,然后呢,然后就沒有然后了。仔細一想,這些目標沒有實現,其實是因為目標太籠統,太含糊了。
這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確定目標時,要確定具體的目標,而且要有一定的難度,這樣才有挑戰性。怎么理解”具體而有難度“呢?
先來看看具體的目標。
如果我的目標是”減肥“,這個目標就太模糊了,如果我改成”在3個月內減掉10斤“,這樣就變成可量化了,規定了實現目標的時間——3個月,規定了檢驗目標是否實現的標準——減掉10斤,這是可以測量到的目標,少二兩都不行。一旦你確定了減10斤這樣的目標,你就會養成每天稱體重的習慣,每次看到體重減掉1斤、2斤,對你都是一次次正向的反饋,使得你更有動力實現最終瘦10斤的目標。
所以說,目標越具體,越容易實現。
除此之外,樹立一個有一定難度的目標,也是必要的。
如果目標太簡單,沒有太多挑戰性,不大容易激發斗志,如果目標太難,每走一步都有很強的挫敗感,感受也不大好。所以,我們要樹立一個有適當難度的目標,就好像籃球架一樣,跳一跳,夠得著。
你有沒有想過籃球架為什么做成現在這樣的高度?如果把籃球架做成兩層樓那么高,誰還會來玩呢?如果把籃球架做成普通人那么高,每個人都可以隨手投進籃球框,那打籃球也就沒啥意思了。正式因為籃球架高度有一定難度,但不是難到夠不著,所以才使得籃球成為世界性的體育項目,吸引了大量的體育愛好者。
所以說,目標有一定的難度,這樣能更好的激發人的斗志。
仔細回想一下,你寫下的新年計劃,工作計劃,學習計劃,有沒有這樣具體而有一定的難度?
你是說,努力工作,做到最好,還是定下在1年時間內升到主管,薪資翻一倍的具體計劃?
還是說,努力學習,不放棄成長,還是定下在1年內看完心理學相關的教科書,考一個心理咨詢師的證書呢?
如果你的目標具體可量化,給足自己時間去實現,給自己最后期限去檢驗目標的實現,通過努力是可能達成的目標,那么,在實現目標的第一步,你就做對了。除了設定一個具體的,有一定難度的目標,不同性質的目標,也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我們來看看三種思考目標的方式。
三種思考目標的方式:
1、是什么 VS. 為什么
首先我們來做個自我測試,我來提問,你可以在心理默認回答:
當你整理衣柜的時候,你的目標是想扔掉不穿的衣服,還是想把衣柜清理一下,看著舒服點?
當你參加考試的時候,你的目標是想把大部分題目都做對,還是想在數學考試中拿到A?
當你走進健身房的時候,你的目標是減掉10斤贅肉,還是想讓自己看起來更苗條更好看?
如果你的回答都是前面的答案,想扔掉不穿的衣服,想把考試題目都做對,想減掉10斤贅肉,那么,答案出來了,你是習慣用”是什么“的具體思維來考慮問題的人。如果你的回來是后面的目標,那么,很明顯,你是擅長用”為什么“這種相對抽象的方式思考問題的。
這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即使是同一個人,針對不同的目標也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我們需要弄清楚的是,在做一件很棘手很有難度的事情時,用”是什么“的思維方式思考,能夠幫助你拆解步驟,專注在解決眼前的問題上。
如果你做一件沒有太大難度的事情,事情本身對你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那么,你就需要啟動”為什么“模式思考,想想行為背后的意義和目的。
比如,去山區支教。如果你只是想到每天在沒有熱水洗澡,沒有大魚大肉的山區教書,恐怕吸引力就不大,但是你想到,因為你的到來,孩子們可以學習到最新的科學知識,能啟發他們的心智,幫助孩子們更好的成長,這樣一想,支教的動力就更充足了,支教這個目標也就更容易實現了。
2、表現型 VS. 進步型
目標也可以分類,不分不知道,一分嚇一跳,原來目標背后還有這么多門道。先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在學習中,你是忙著證明自己聰明,還是忙著充實自己,收獲成長?
在戀愛中,你是忙著審視對方,挑剔對方,還是忙著彼此學習,共同成長?
在工作中,你是忙著向領導證明自己”我能行“,還是忙著把事情做好,在解決一個個問題中增加自己的實力?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你是忙著證明自己是一個完美的家長,還是忙著解決問題,學習著做一個好媽媽,不斷的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你一直忙著向別人證明自己聰明,通過別人的肯定來建立自信,說明你是表現型的人。怎么理解呢?表現型的人非常注重績效目標,考試沒有拿到A會對自己非常失望,銷售業績沒有達到前三,就會否定自己,感覺到自己不行。也就是說,表現型的人,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更多來自外人的肯定,來自績效目標的實現。如果目標沒有實現,就會全面否定自己,甚至進一步陷入沮喪、抑郁。
如果你在學習、工作、戀愛中,都抱著成長的心態,不會因為一次考試不好就全盤否定自己,也不會因為一次戀愛分手就覺得自己很失敗,因為你會思考,即使最后的結果不理想,但是不代表我就徹底失敗了呀,我是可以在過程中學習到經驗的,這些經驗說不定對下次實踐有幫助呢。
這就是典型的”進步型“思考方式,用這種方式思考,你不會用”是否“來評價自己,而是注重自我提升,也就是說注重”精熟目標“。應用起來的話,如果你的目標比較有難度,用進步型的思考方式會比較合適,因為你會享受這個過程。如果你的目標比較簡單,用表現型的思考方式會比較好,因為這樣更容易實現你的績效目標。
3、進取型 VS 防御型
有時候即使看起來是同樣的目標,但是不同的行為方式,也會顯示出其中的差異。
作者是一個一歲小孩的媽媽,她舉了一個例子,怎樣教1歲的孩子學走路。
作為媽媽,她的行為方式是,做各種預防措施——買新的毛絨地毯遮住生硬的地磚;在樓梯口和家具的邊邊角角都裝了防護門,挪走所有帶尖兒的東西。
而她的老公,孩子的爸爸的行為方式卻和她大不相同——為了幫助兒子學會走路,他鼓勵兒子爬樓梯,不扶著孩子走,只在后面看著孩子自己走穩。即使摔倒也不擔憂,看到兒子征服挑戰會特別開心。
同樣是為了教1歲的孩子走路,媽媽的做法很顯然是非常保守的,用經濟學的詞匯解釋,就是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也就是說目的是為了保證兒子不受傷,而不是為了學會走路。
爸爸的做法是非常進取的,用經濟學的詞匯解釋就是,收益最大化,避免錯失機會,讓孩子在走樓梯的過程中收獲成就,給孩子獲取新技能的機會。
不管你的目標是進取型,還是防御型,都沒有對錯之分,只是進取型的目標是為了得到,得到愛,得到成就,在愛中獲得歸屬感。而防御型的目標是害怕失去,避免犯錯,從而得到安全。
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目標。比如和你心愛的人約會,一般是為了尋找愛和歸屬,所以屬于進取型髠,但是去看牙醫,可能是害怕牙齒壞掉,害怕失去健康的牙齒,所以說是防御型目標。
前面我們說了目標的不同分類,你可以用”是什么“的思維方式思考目標,也可以為目標賦予更多的意義,用”為什么“的方式思考;你可以想象,自己實現目標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還是自己的成長,你是屬于”表現型“,還是”進步型“;你實現的目標是為了得到愛和歸屬,還是為了獲得安全,你是屬于”進取型“,還是”防御型“,這些分類會幫助你分清,目標背后的真正意圖。沒有絕對正確的目標,正確的目標就是最適合你處境的目標。
二、如何確立目標?為什么說”自我決定論“在制定目標中特別重要?
確定目標是一件好事,能夠幫助你更好的實現目標。但是,不是所有的目標都值得追求。假如你想確定一個目標,那么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是一件好事。
為什么想學畫畫?是因為高考可以加分,還是因為享受畫畫的每一個瞬間?
為什么想出國讀書?是因為滿足爸媽的心愿,還是因為自己想體驗不一樣的教育?
有些目標如果和自己身心發展的基本需求有關,那么,它就能使我們的內在世界更加豐富,增強我們的自我價值感,而不再是從他人的眼中尋找肯定。
那么,哪些需求是能帶給你幸福感的需求呢?除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之外,近期在心理學界比較主流的理論是”自我決定論“
這個理論由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它包括三種人類天生的需求——關聯感、勝任力、自主權。
關聯感:與他人相關的渴望,也就是愛與被愛的渴望。就像那一句話怎么說,人人生而孤獨,每個人赤裸裸來到這個世界,都期望和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特別是親密關系,這樣才能帶來歸屬感。吃飯還有飽的時候,但是對關聯感的需求則不然,我們總能從新關系或更深的關系,以及更強的歸屬感中收獲到幸福的感覺。
勝任力:簡單的說,就是把一件事情做成的能力。把任何事都做成能獲得關于勝任力的成就感。不管是做好一道數學題,還是很好的處理同事關系,或者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都可以算作勝任力的表現。通過發展新技能,學新東西,收獲個人成長。
自主權:與自由選擇有關。自己主動選擇做某事,而不是被迫去完成任務,這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內在動力”,這是最好的一種動力。
追求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目標主要涉及三個要素:關聯感、勝任力、自主權
選擇能建立并滋養人際關系的目標能滿足我們對關聯感的需求;
選擇側重于個人成長的目標能滿足我們對勝任力的需求;
選擇自己選擇的目標,不管是出于興趣、能力、還是符合你價值觀的選擇.
這些目標能帶來持久而真實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現在我們就以”自主權“為例,說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有一個3歲小孩本來很喜歡讀書,但是有一天突然不碰書了,原因是老師要求每個學生每天至少閱讀30分鐘,然后讓家長簽字。自從這個規定出來后,小孩每次看書時會不耐煩的看時間,盼望著30分鐘快點過去,以前他在沒有任何獎勵或催促的情況下,看書一看就是幾個鐘頭,現在讀書卻表現得很不耐煩。
為什么呢?孩子天生的閱讀動機被破壞了,從”自我決定論“來看,一個人最強的動機和最大的滿足感來自自己選擇的目標,自己選擇的目標會帶來內在動力,當內在動力被激發,開始享受追求目標的過程,一切都變得很有意思。每當我們為自己做主時,內在動力都會被進一步增強,實際上,僅僅認為自己在做主就夠了,不管是不是真的自己做主。但是在這個3歲小孩身上,他的閱讀動機被嚴重的破壞了,自主權被剝奪了。
那么如何制造自主感受呢?說白了,增加自主權其實就是增加參與感
自主選擇的感覺,會促使人的內在動力不斷生長。即使有的選擇微不足道甚至是虛幻的,它依然能提供自主的感受。
比如,微信的產品設計,你的頭像是可以自己選擇的,名字是可以自己修改的,這是在社交關系中自主選擇的權力,會增加你的參與感。
比如,宜家的家具,讓你回家自己組裝,自己親自參與組裝,會大大的增強參與感,有一種自己打造家具的感覺。
這種自主選擇的感覺,會大大增加人的幸福感。
三、如何實現目標?哪些技巧可以促進目標的實現?
前面我們說了設定一個具體而艱巨的目標的好處,三組不同的目標的分類,以及如何找到增加幸福感的目標,最后,我們說說如何實現一個目標,重點說說3個實用的小建議:
1、制定具體可執行的計劃
假如你想減肥,你要寫一個計劃,一是少吃,二是多運動,當然這兩點,地球人都知道,但是怎么做到呢?如果你的減肥計劃寫得如此簡單,那么很有可能這是一個難以實現的計劃。
但是如果你把”少吃“,改成,每天晚上7點在家里吃飯,卡路里不超過1500,把”多運動“,改成每周一三五早上7點在健身房鍛煉一個小時。
如果把目標設置成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寫出目標實現的時間、地點和方式,那么就會促進目標的實現。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彼得戈爾維策把這個稱作”執行意圖“,如果已經吃了1500卡路里的美食,我就不能再吃了,如果現在是星期一早上,我就要去健身房運動了。
當你確定了計劃的時間和地點后,頭腦中會自動形成一個情景,當你一旦處于這樣的情景中,你的行為就會激活。也就是說,一旦你熟悉了早上7點去鍛煉,那么在你腦中就會形成”鍛煉“的意識,時間久了,就會自動促發行動,形成潛意識,當潛意識自動駕駛時,行動起來就不費力。
2、學會保養自制力
每個人都有自制力,但每個人的大小不一樣。自制力就像身體的肌肉一樣,你不鍛煉,就會萎縮。你使用過度,就需要恢復。
一是要學會鍛煉自己的自制力。比如當自己想說臟話的時候,恩,克制一下,忍一忍。
當自己走路總是習慣駝背的時候,每次走路都可以提醒自己,直起腰板。
這樣的刻意練習,能夠增加你的自制力。
二是要學會保護自制力。比如,避免同時做兩件需要強大自制力的事,比如戒煙和減肥同時進行,就很容易崩潰,因為每個人自制力的能量是有限的,戒煙的時候就不要減肥好了,分批次進行。
三是要學會補充自制力。當自制力消耗過多時,要學會犒勞自己。比如,完成了一個重大項目辛苦了一周之后,給自己買點好吃的,做做按摩犒勞下,也是可以的。另外,喝含糖的飲料也可以提高自制力,當你需要提神時,不妨想辦法提高血糖量——蛋白質和復合碳水化合物能使血糖在身體里保持更久的時間。
3、不要盲目樂觀,但要學會聰明的樂觀
一個每天充滿正能量的人,其實是可怕的,因為很可能是盲目樂觀。
什么是不盲目的樂觀呢?我們把它叫做”聰明的樂觀“,就是對目標的實現充滿信心,但對于實現目標路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充滿警惕,不輕易低估事情的難度。比如,我對自己3個月減掉10斤這個目標充滿信心,但是不代表我一定能樂觀的估計自己能抵抗住深夜食堂的美味烤串,正因為自己不確定自己能否抵擋住烤串的誘惑,所以才會注意自己不被誘惑。
也就是說,聰明的樂觀,不僅要對目標實現充滿信心,還要對障礙充滿準備。如果你在參加馬拉松比賽,你不僅要想象自己沖過終點線的瞬間,更要想一想,怎樣才能提高速度,如果遇到下雨天如何應對,中途能量不夠的話,怎么補充能量,把所有的問題在頭腦中預演一遍,會幫助你更好的實現目標。
這種方法在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心理比照法“,你先想到目標的實現,再思考其中可能遇到的障礙。
比如,你幻想得到頂級公司的offer,你可以想象拿到offer那一剎那的激動的畫面,但是你也可以想象一下拿到offer,現在開始需要做出的努力,比如準備簡歷、準備面試的服裝、研究公司的業務,準備好問題等等。
比如你想和自己的男神、女神約會,你可以想象一起見面的美好時光,但也得想怎么約,在哪里見面比較好,見面了怎么聊天,怎樣讓雙方都感到舒服而不是唐突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具體問題。
大部分成功學、勵志類的書都高估了樂觀的正面影響,卻忽視了過度樂觀帶來的掉以輕心。我們在實現目標時,不僅要對目標充滿信心,還要對過程充滿準備。
好了,今天主要講了確立一個具體而艱難的目標的好處,目標的三種分類,以及找到提升幸福感的目標的三個要素”關聯感“、”“勝任力、”自主權“,最后我們給出了實現目標的三個實用小技巧,一是制定具體可行的計劃,二是保養自制力,三是聰明的樂觀,而不是盲目樂觀。
聽完之后,如果你能更好的思考自己的目標的來源,為什么實現,如何實現,哪些目標是能提升幸福感的,哪些是次要的目標?如果能慢慢拎清目標的來龍去脈,相信你也能夠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目標,從而獲得幸福的生活。
金句:
1、制定一個具體而有一定難度的目標,比如”在3個月內減掉10斤 “,而不是”減肥“。
2、如果你一直忙著向別人證明自己聰明,通過別人的肯定來建立自信,說明你是表現型的人,自我價值感更多的來自他人的肯定。
3、有些目標如果和自己身心發展的基本需求有關,那么,它就能使我們的內在世界更加豐富,增強我們的自我價值感,而不再是從他人的眼中尋找肯定。
4、一個人最強的動機和最大的滿足感來自自己選擇的目標,自己選擇的目標會帶來內在動力,當內在動力被激發,開始享受追求目標的過程,一切都變得很有意思。
5、聰明的樂觀,不僅要對目標實現充滿信心,還要對障礙充滿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