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些“段子”充滿了戲謔,調侃的語氣,表達了不滿憤慨的情緒,但若能平心靜氣地坐下來,認真地反思一番,我們就會看出時下青少年學生真實的生存狀態。
一
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最多的人是我,
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還是我。
寫完這首歌謠,我不禁鼻子發酸唏噓不止。瘦弱的肩頭,扛著不堪重負的書包,每天起早貪黑,艱難跋涉于書山題海中,這樣一個少年學子的形象,就時時浮現于我的眼前。童年少年時代,正是人生快樂幸福的時期,可祖國的“花朵”們卻陷在課業負擔的水深火熱之中而無法自撥。這能怨什么呢?難道我們的老師都是鐵石心腸,抑或對學生的甘苦麻木不仁?不,這不
據《當代中國少年兒童報告》中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兒童沉重的學習壓力和負擔,嚴重影響了他們閑暇生活的質量。小學1—3年級中,67.2%的城市兒童和45.6%的農村兒童每天寫作業的時間超過國家規定標準;67.0%的城市小學生和64.6%的農村小學生每天在校學習時間超過了國家規定標準;60.5%的城市初中生和61.6%的農村初中生每天在校學習時間超過了國家規定標準。從上述觸目驚心的數字就可看出,中國的少年兒童在基礎教育的學習上付出的代價是沉痛的。我們的基礎教育似乎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君不見,國際上不論舉辦什么競賽,只要不涉及創造力的,只要用得著考試的,中國的少年兒童一定不負重望地拿回大把的獎牌,讓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著實能升騰好一陣子。問題是,既然我們的基礎教育能考出好成績,為什么我們的創新教育那么差勁呢?不要說獲諾貝爾獎了,就是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還曾出現兩年空缺。有專家認為,問題癥結就在于,我們基礎教育階段對知識的拼命灌輸,對知識的強制學習,已經嚴重剝蝕了兒童的創造力,使他們成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方仲永式的悲劇人物。
如此超常過重的學習負擔,無情地剝奪了少年兒童更多的休息、娛樂以及充滿快樂的生活。即便到了禮拜天、寒暑假,也早被“望子成龍爭朝夕”的父母,“正課副課輔導課,這班那班課外班,大雨傾盆向兒襲”了,孩子們那還有屬于自己的時間?正如一首《水調歌頭 假日》的校園歌謠中所寫:
假日幾時有,無奈問青天。不知假期當中,作業有幾篇,我欲只題不做,又恐校規太嚴,假期不勝煩。捧書坐桌前,好似在鉆研。
做數學,念英語,夜難眠。不應有偏,為何總是感到難?人有七情六欲,學有高低深淺,此事難兩金。但愿假日多,作業能銳減。
二
又據《當代中國少年兒童報告》中的調查結果表明,1/3的在校學生“希望盡快離開學校”,厭學情緒明顯;14%的小學生把學習視為沉重負擔。我非常能理解這些學生厭學懼學的心情,離開中學已經十幾年了,每當回想起中小學的學習生活,真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甚至有一種真不是人過的生活之感覺。
然而和孩子們的厭學懼學的情緒相比,老師、家長們卻過于樂觀地估計了孩子們在學校的感覺。56.0%的小學生家長、59.9%的初中生家長、58.8%的高中生家長認為,“上學對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老師感覺良好,這不奇怪,他們不能自己否定自己的教學成績;家長的盲目樂觀就讓人有點費解了。難道因為他們給孩子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學習就能成為孩子愉快的事情嗎?難道因為他們在孩子身上寄予了無限美好的希望,學習就理應成為孩子愉快的事情嗎?抑或因為學習是將來找到“黃金屋”“顏如玉“的終南捷徑,孩子就能愉快去學習嗎?畢竟,學習的愉快與否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事情,只有孩子們才能有真實的感受,而家長的的想當然只不過是他們的一廂情愿而已。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處于沉重課業負擔壓迫之下的少年兒童,雖然無法向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做正面的奮然抗爭,但他們的消極反抗卻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之中。上課或自習看小說翻雜志,盡管被師長們斥為不務正業,卻屢禁不止。其實這不過是孩子們釋放抑郁苦悶緊張心情的一種方法而已。有歌謠曰: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獨自在家把電視看看。考試的煩惱,跟泰森說說;作業的事情,向金庸談談……
更有的學生強烈地表達了對讀書學習的不滿。且看以下二首歌謠。
謠一:太陽當空照,骷髏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炸藥包?我去炸學校,老師不知道。一拉弦,我就跑,轟隆一聲學校炸沒了。
謠二:讀書苦,讀書累,讀書還要交學費。
不如參加黑社會,有吃有喝有地位……
愛游戲、愛玩耍,本是青少年的天性所在,在玩耍中接觸社會,在玩耍中張揚個性,在玩耍中充實人生,本是培養青少年的一條自然之道。但現在的老師和父母,卻不敢讓孩子接觸社會,不愿他們玩耍,更不愿他們張揚個性,生怕一不小心就成為“另類”。
李白開始玩電腦,“星際爭霸”快翻版。
忽聽家長一聲吼,立刻把他電腦關。
近年來,網絡不斷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之中,互聯網因而被認為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對個人認知的全新變革”。對網絡最入迷的是青少年一族,他們除在網上獲得新鮮的刺激和心理的滿足之外,也從中學到了不少新知識。然而,當孩子們坐在電腦前時,師長們更多的是表示對網絡中“陰暗面”的擔心,因擔心就全面禁止孩子們接觸電腦,這種做法為不少家長和學校所奉行。誠然,網上確實有陰暗的一面,家長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他們總希望孩子們一塵不染,接受一種純凈式的理想主義的教育。問題是,因為網絡有陰暗面,就不讓孩子接觸電腦;因為社會不夠光明,就不讓孩子接觸社會,這正如白天與黑夜并存一樣,要享受光明,直面黑暗是絕對避免不了的。一味的禁止,對孩子們免疫力的培養是極其不利的,只要自身有了免疫力,網絡與社會中的陰暗面對孩子們又能奈何?幻想讓孩子們在無菌環境中長大,是幼稚可笑的;即便長大了,孩子也不會茁壯成長,一遇菌大半倒會中途夭折的。
時下的孩子們還有一個張揚個性的用武之地,那就是文學創作方面。在中學生創作上,繼韓寒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異軍突起一舉成名之后,北師大附中女生金今推出了其長篇小說《再造地獄之門》,還有水晶珠璉的《偏要是美女》、許佳的《我愛陽光》。這兩年來,中學生寫書、出書,已成了一個時尚。通過文學創作,一些中學生的個性張揚得淋漓盡致,揮灑得激情澎湃。我無意倡導中學生都要進行文學創作,但學生們平日適當寫點東西,他們在抒寫性靈、激發真情的同時,對人生和社會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教學要跟著社會走”,有專家認為,激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對社會的認知過程中培養一種大的視野,更顯重要。而學生們用心去體驗生活,用筆去反映社會人生,不也是社會實踐的一種極佳方式嗎?人們不應該忘記,古代的讀書人,在吟詩作文方面都很有兩下子,而現在接受了十幾年教育的我們到了社會上,卻連筆桿子也搬不動。學生們能“我手寫我口”,用筆去張揚個性,這是一件大好事。
然而,對這一現象,師長們卻持這樣一種評價:“當心成為王安石筆下的仲永,少時神童,成年庸才,”“這也是中國文化沙漠的一種具體表現吧”。孩子們用筆去描繪人生,師長們卻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在這種聲音的背后,透露出的是這樣的勸告:回課堂去吧,捧起教科書,別荒廢了自已的學業。對此,北京市社科院學者上官子木說,一條缺乏岔路的筆直大路,使我們失去了很多觸類旁通,聯結新意向的機會,同時也由此失去了來自實驗和來自發現的快樂,而這些正是學習與創造的心理動力,這些缺失必然會抑制孩子們內在的創造潛能。
誠哉斯言!師長們試圖用統一的標準來扼殺孩子的個性,還試圖把孩子們與社會的陰暗面割裂開來,在師長們以為,這是替孩子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殊不知,這種做法卻束縛阻礙了孩子的成長,使他們成了溫室中的花朵,一經風雨,立刻葉蔫花落。如果中國的未來掌握在這樣的花朵手中,還能有什么希望呢?
四
現代老師武藝高,個個都會扔飛鏢。
教學更是有法寶,不是作業就是考。
班級紀律真是妙,不能說話不能笑。
學生膽敢大聲叫,立刻就把家長找。
這首歌謠把學校教育的弊端刻劃得惟妙惟肖。古代教育還講究“傳道授業解惑”,講究熏陶啟發耳濡目染,可我們現在施行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教學啊!老師教的就是考什么,學生學得就是怎么考,一切言簡意賅直奔主題,教和學全部圍繞各級各類考試轉,什么人格的培養,道德的熏陶,理想的樹立,人生的感悟,文化的浸潤,這一切全不要了,也顧不得了。如此一來,學生全變成了考試的機器。雖然這臺機器是專作考試用的,但也有運轉不靈的時侯,到這個時候,學生只好一邊哀嘆,“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然后,堅決實施“抄,抄,抄,我們的絕招”。氣得老師只好大叫,“現在學生真糟糕,考試作弊有絕招。個個都像韋小寶,捉弄老師有技巧”。出現這種局面又能怨誰呀!沒有創造的學習是乏味的,沒有自由的學習是痛苦的,學生在乏味和痛苦中受煎熬而掙扎不得,我們還能指望學生對學習產生什么興趣和感情呢?既如此,考試作弊還值得大驚小怪嗎?
再說對學生的管理,那簡直是奴隸主對奴隸的管理,務必要聽話順從一心備考。在這種沉悶壓抑的氣氛中,如果有個別不堪壓迫的學生,想體驗一下做人的滋味,說說話,笑一笑,那老師肯定是“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輕則“飛鏢”襲擊叫你引以為戒,重則喚來家長告你一狀,看你小小年紀還敢不服從為師的管理嗎?老師這種恨鐵不成鋼的管理,本應該得到人們的理解,可就是讓學生一時難以接受。據媒體報道,在前年中考前的3月14日,北京一初三學生曉峰,上課時被老師指著鼻子教育道:“就你這樣能考上什么中學呀,也就是‘家里蹲’學校”。放學后,他一個人在大街上漫無目的地呆到晚上9點多才回家。他對父母說:“我心里難受。”這位老師不無幽默諷刺的教導,擊碎的是一顆幼稚而充滿希望的心。難道考不上中學就該受到如此的奚落?就算這位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種教育也是讓人萬萬不能茍同的,更不要說做為“激將法”的教育典范而大行其道了。
教育學生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這方面的經驗我們大可不必遠道去學外國,中國有的是。2001年5月,長沙市三十二中在經過兩年的考察與研究后,開始實施“新六條”。從此,學生可以抄作業,上課看課外書或睡覺!請看“新六條”的具體內容:一、遠道學生未來參加早自習,不記遲到,也不扣班級和個人紀律分,達到“睡好一點、輕松一點、多學一點”的目標。二、家庭作業可采用“自助餐”的方式來完成,部分完成作業有困難的同學由老師用集體方式和個別輔導方式來予以補救。個別基礎差的同學抄作業一般不算違紀。三、允許學生在課堂上答問時沉默,也可由其他同學代為回答;老師一般不強行推出標準答案。四、學生上課偷看課外書籍(黃色書籍除外),老師不得沒收或撕毀。應予引導,同時要反思自己的課堂吸引力。五、師生矛盾對立時,老師語言或手勢不得有明令或暗示學生離開課堂的情況出現。六、重要考試時,試卷的難易程度由過去的7:2:1改為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