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瓷特點(圖)
明代時期,景德鎮瓷業發展,進入了巔峰階段。特別是明代的青花瓷,已經享譽海內外。
廣東南澳海域發現“南海Ⅱ號”打撈上來的明青花瓷蓋
青花瓷,屬釉下彩繪器物。
從“南海Ⅱ號”古沉船上打撈上來的明青花瓷器
明代早期洪武時期青花瓷的特點:
明代早期青花用料,可能是進口的蘇麻離青料一度中斷,用的是高錳低鐵國產料,所以洪武時期的青花瓷發色泛紫,帶灰雜。
打撈上來的明青花小罐
很多洪武時期的器物可見元代器物的工藝特點:掛釉不到底,底足圈足修胎斜削,足底呈乳丁狀,胎質略顯疏松。
打撈上來的明青花盤顏色鮮亮。
明代中期永宣時期的瓷業生產,特別是青花瓷的生產,已經發展為鼎盛時期。
永宣青花發色用料是兩種:
一種是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其青花發色特點,因為蘇麻離青料含鐵高,含錳低,所以永宣青花發色具帶鐵銹斑的特點。
另一種用的是國產料,青花料高錳低鐵,青花發色泛紫,顯灰藍
永宣時期青花瓷的繪畫風格:
永宣時期青花瓷的繪畫常見線條勾勒圖案,后用小枝筆添色,青花繪畫紋飾常有明顯的筆觸感,青花發色有明顯的濃淡層次感,沒有晚明青花那種皴,辟,擦,涂,染,一筆平涂的多種手法。
明代中期 民窯 花花卉紋盤 器皿大 專家估價:25000元人民幣
永宣時期青花瓷胎質特點:
永宣時期瓷器胎質堅密,胎泥細膩,器形規整端莊,修胎精細,大件器物多見接胎。器物底足常見跳刀痕。
永宣時期紋飾特點:
永宣時期是明代歷史上燦如朝霞的輝煌階段,平安昌盛的繁榮社會,展示在瓷器上的紋飾是瑞獸,龍鳳,八吉祥,歷史典故,山海,花卉,瓷器紋飾給人的感覺是國泰民安,物阜民豐的繁華盛世。

這件青花瓷茶碗,口徑為10.3厘米,是明永樂時期由景德鎮窯燒造的
這件茶碗造型奇巧,制作精致考究,青花紋飾單純大方。碗壁內外裝飾有回紋、卷草紋、蓮瓣紋等,青花色澤鮮艷濃重。在制作工藝上,器物規整,修胎十分講究。在器底削足處理上,改變了元代的斜削方法,底足基本平削。在圖案布局上,改變了明洪武以前的多層次、繁密的格局,多留空白地。在繪畫用筆上,每一筆起筆落筆的筆跡都能看出濃淡。釉面白中泛青,由于燒成溫度較高,釉面內有微氣孔,釉色“肥亮”。
永樂青花茶碗,一些書上稱之為壓手杯。對于壓手杯底足的處理方法,在《留青曰札》中是這樣記載的:“ 陶辨器足,永樂窯壓手杯,滑底沙足,宣窯壇盞,釜底線足。嘉靖窯魚扁盞,饅心圓足。凡陶器出窯,底足可驗火法。”永樂時的茶碗器形,在元代和明初洪武時期是沒有的,它是永樂朝才開始的。永樂時期的青花瓷器,明代特色已很明顯。歷史上,每個朝代的瓷器造型都有自己的時代特色,明代瓷器特點的產生,一般認為是從永樂開始的。所以,這件明永樂青瓷茶碗,是一件具有大明特色的早期茶碗,彌足珍貴。
永樂青花纏枝花卉紋碗
這件永樂青花纏枝花卉紋碗,造型靈巧端莊,雋秀幽雅,工藝制作規整,胎體細膩輕薄,足跟較窄。古陶瓷研究界和收藏界稱這種造型的碗叫雞心碗。這件碗上的青花裝飾疏朗秀麗,筆意自然,釉面細膩、光潤。青花枝紋、波濤紋、回紋色澤鮮艷濃重,凝聚處現黑色斑點。
雞心碗在明代永樂瓷器品種中和壓手杯一樣,是當時飲具中最高水平的產品。碗類器皿從產生起,就以日用為主要目的。一件精美的用品,也是良好的收藏品和陳列品。明代永樂時期的雞心碗主要為宮廷皇家服務,也用來賞賜王公大臣,贈送有關國家使節。雞心碗類似飲用器具,質地要求很高,往往不惜工本,用最好的原料,由最優秀的匠師制造。
明代晚期青花瓷的特點:
明代晚期,青花發色用料是國產石子青,坡塘青,回青。青花用料的提煉方法,由傳統的水洗提煉發,改變為用火煅燒法。青花發色用料的石子青,坡塘青是高錳低鐵料,青花發色帶灰,紫色。
明代晚期繪畫風格,用的是皴,辟,點,染,涂,擦,一筆平涂各種表現手法,繪畫作品表現得酣暢淋漓。
明代晚期青花瓷器的紋飾有銘文,寺廟,神仙人物,也有瑞獸,卷草,扁菊,纏枝花卉各種紋飾。透過紋飾中的銘文和祈禱神靈保佑的畫面,可以看見戰爭不斷的晚明時期,人們希望,祈求太平祥和的心境。
晚明時期青花瓷的胎質較為粗松,修胎也很草率。明代中期和晚期的青花瓷底足都有跳刀痕和火石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