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發展可以說開辟了人類文明的一個新時代。最突出的一個好處就是擴大了人類交友的范圍。有了互聯網,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人交朋友,而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不但能夠交新朋友,而且也可以找到失散多年的發小、同學、戰友、同鄉,和他們重新建立起親密的關系。
那么一個人在同一時刻到底可以擁有多少朋友?應該是沒有止境吧!你看很多人在臉譜、QQ等即時交友平臺上能夠積累好幾百名好友,特別是年輕人更是以好友數量來鑒別一個人是否快樂和在社會吃得開。可是最近牛津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發現,不論一個人標榜有多少朋友,人平均起來只能有150個朋友,而這150個左右的朋友還各有親疏,人們會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層次的朋友。
一個人最親密的朋友最多只有5到7個。鑒別最親密朋友的標準就是看他在你最困難、最頹廢、最壓抑的時候,他是否能跟你同舟共濟,為你傾囊相助,對你不棄不離。
下一個層次的朋友或許可以稱為“感情摯友”,大約15人。這種朋友雖然不是無話不談,或者不分彼此,但是在感情交流上有許多東西是可以分享的。你有什么煩惱愿意找他傾訴,他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會牽動你的心;
第三個層次的朋友大約50人。人類學家尚未給這個群體下一個恰如其分的定義,但是我覺得可以稱之為“分享快樂的朋友”,因為這一類的朋友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感情融洽,志趣相投,時常一起搭伙出去郊游,參加文體活動等,給生活增添不少樂趣。但是這類朋友很少涉及個人隱私,有什么煩惱需要幫忙的事就找不到他們了。
人類學家認為以上三類是“有實際意義的朋友”,最多只能維持150人。也許在對待朋友這個問題上東西方也會有很大差距。我覺得中國人為數最多的一類朋友是“功能性朋友”,可以屬于第四類朋友吧。這類朋友最大的特點就是對自己有用,有好處。平時這類朋友都記在通信錄(或者大腦里),有什么事情了才想起來,屬于臨時抱佛腳型的。有用性是決定這類朋友能否持久,是否得到重視的一個準繩。到底這類朋友能夠維持多少人還是等中國的人類學家來統計吧。
朋友有親疏,這本是人類社交的需要,但是卻因此造成不少交友上的誤區,使很多人感到困惑。首先是朋友分類認知上的差異。比如,甲把乙當作最親密的朋友來看待,可是乙只是把甲當作一般朋友。這樣在交流過程中就會產生誤解和不平衡。甲會發覺乙待他不冷不熱,每把他當回事,而乙覺得甲故意套近乎,另有所圖。這樣下去,兩個人的交往要不然就是不能持久,要不然就是一方委曲求全,向另一方妥協。另一種誤區是“親密錯覺”。本來兩個人關系沒有那么好,可是在一起一喝酒吃飯,就信口開河,稱兄道弟,好像一下子變成了兩肋插刀的密友。可是過后蠻不是那回事,很多人就會認為對方不夠朋友,不守信用。這就是把假象當作實相來看待了。我倒覺得對方“失信”,應該指責的是你自己,因為你們倆的交情沒有到那個份上,你的任何奢求都得不到兌現的。
我覺得最悲慘的是當你還把一個人當作你的朋友的時候,那個人早就把你剔除朋友的列表了,甚至把你忘得一干二凈,反之亦然。比如你在大街上看到過去的一位“朋友”,你便上前熱情地搭話,可是那個人不知所云,甚至連你是誰都想不起來了,不論你怎么提醒都沒用,他說不定還納悶你是不是認錯人了。遇到這種情況的確很尷尬。凡是在對話中出現“我好像在哪兒見過你”,“你怎么看上去那么眼熟啊?”“你不記得我了?”之類的話語,你一定知道你們倆的關系已經在150人的范圍之外了。
人類學家這種分類雖然還有待于證實,并且受國情、年齡、性別、宗教等多方面的影響,但是至少這種理論提醒了我們,朋友的數量并不是無限的。當你的朋友達到了極限的時候,你每交一個新朋友,就會有一個老朋友從你的名單中消失。你每次把一個普通的朋友升級為“親密好友”的時候,另一個人無形中就會降格為普通朋友。像歌里唱的那樣“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雖然在情感上你不想疏遠老朋友,但是你的大腦卻無法為你維持好超額的朋友圈。
交友,也如同聚財,多既是少,少便是多。
作者:趙何膺,2010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