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5月27日上午2時45分,在對馬海峽巡邏中的由商船改裝的日本輔助巡洋艦“信濃丸”發現了夜色蒼茫的海面上隱約出現了異常的燈光,于是悄悄逼近。在確認了這些燈火便是發自俄國波羅的海艦隊之后,“信濃丸”緊急發出了“發現似為敵艦之物,位于二〇三地點?!卑l報時間為拂曉的4時40分,經過巡洋艦“嚴島”號的中轉,這條電報在5時5分到達了日本聯合艦隊旗艦“三笠”號上,這也是著名的對馬海峽大海戰的第一報。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當即下達了出動命令,在出擊的同時,聯合艦隊向日軍大本營發出電報“在接到發現敵艦的警報之后,聯合艦隊即刻出動,準備將其擊滅”,制定對俄作戰計劃的艦隊的作戰參謀秋山真之少佐還加上了一段著名的話語,“本日天氣晴朗而波浪很高”。
這段頗有意境語句事實上生動地傳遞了這樣的情報,天氣晴朗表明能見度良好,不用擔心讓敵艦隊溜走,而波浪很高一方面對于抗浪性能不佳的俄國戰列艦而言有所不利,另一方面則暗示小型雷擊艦艇的攻擊具有困難,迎戰俄國艦隊的主力只能依靠大型艦艇這一局勢。
聯合艦隊主力在到達戰場為止,日軍主要派遣“和泉”號防護巡洋艦等警戒艦艇對俄國艦隊進行尾隨,并逐一確認其兵力乃至陣型。聯合艦隊主力在下午1時39分,終于在沖之島西方與俄國艦隊得以接觸。1時55分,東鄉命令“三笠”號升起一面Z字信號旗,其含義是“帝國興廢在此一戰。各員更需奮勵努力?!庇谑牵瑢︸R海戰拉開了帷幕。
對馬海戰日俄戰爭中兩國在朝鮮半島和日本本州之間的對馬海峽所進行的一場海戰,也是二十世紀初期的最為重要的大海戰之一,由于整個作戰不僅僅限于對馬海戰,日方通常將其稱為日本海大海戰。這場海戰不僅僅對于當時正在激烈展開的日俄戰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還對于日后海戰格局,造船理念等等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通向對馬之路
俄國入侵遠東始于17世紀,到19世紀中葉已獲得黑龍江以北地區和濱海州,并繼續向庫頁島、千島群島等地滲透,到了甲午戰爭和三國干涉后,俄國從清政府那里獲得中東鐵路的鋪設權,并租借旅順、大連作為遠東的基地,利用庚子事變出兵東北,并企圖向朝鮮半島擴張勢力范圍。這種擴張于正在試圖通過朝鮮,將勢力擴展至東北的日本發生了正面的沖突。當時日本的國力與俄國相差懸殊,當時的艦隊主力,第一線的戰列艦日本僅有6艘,而俄國則有15艘。當然,俄方不但兵力分散,而且總體素質也遠遠遜于日本。
為了彌補數量上的差距,日本進行了一系列舉措試圖加以彌補,比如通過外交努力締結與當時稱雄海上的英國締結同盟,還積極赴歐美籌借資金并爭取中立國進行調停,甚至還暗地聯系俄國國內的革命力量,煽動起俄國國內的內亂。在軍事上,則力求首先在陸上和海上各個擊破駐扎在遠東俄軍,然后再著力打擊其增援部隊。相對而言,俄方則并不將日本這個黃種人國家放在眼里,認為自己穩操勝券從而對備戰活動有所懈怠。
1903年日俄談判破裂,日本于1904年2月6日向俄國發出最后通牒宣布斷絕日俄外交關系,并于2月8日不宣而戰,偷襲俄國艦隊盤踞的旅順口。兩國分別在2月9日與10日正式宣戰,因此日俄戰爭全面爆發。
開戰初期,日本陸軍則迅速控制了朝鮮半島,又通過5月鴨綠江會戰擊破俄軍,從而侵入遼寧,并圍兵旅順,對旅順要塞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強攻。與此同時,在8月到9月進行的遼陽之戰打敗了遠東俄軍主力,暫時鞏固了戰線。
而日俄戰爭中,日本海軍的使命便是奪取相關海域的制海權。因為相對于俄軍的補給線主要是通過鐵道線,日軍的生命線是靠船來維持的。盡管俄軍并沒有考慮過切斷對馬海峽的日方海上補給線,但是依靠旅順的那一支存在的艦隊,便可以牽制日本艦隊,使得日軍的登陸地點僅限于朝鮮南部。如果日軍的增援部隊投入地點有所限定,那么俄軍的對應就容易得多,而日軍則只有使得旅順艦隊發揮不出相應的作用,才能完全確保制海權,更為自由地投入部隊。
日本海軍對俄國停泊于旅順的艦隊試圖以堵塞和布雷之術加以封鎖,雖然始終未能取得多少實效,但是俄國海軍的靈魂人物馬卡洛夫海軍中將還因座艦觸雷而陣亡,此舉極大地挫傷了俄海軍的士氣。但是,俄國海軍針對日本的封鎖,一方面依托旅順要塞,另一方面則于4月30日,俄國決定派遣波羅的海艦隊來遠東增援,企圖里應外合,以絕對的優勢殲滅日本艦隊。而日軍只能不惜代價加強對旅順要塞的攻擊,其聯合艦隊則在旅順港外待機,將俄敵艦隊逼出港口來決戰。
8月10日,由于日軍完成了對旅順的合圍,沙皇命令代理旅順艦隊司令的維特格夫少將 “率領分艦隊迅速突圍,開往海參崴”。接到俄旅順分艦隊出動的警報后,東鄉司令長官率領主力出擊并與企圖突圍的俄艦隊進行交火,俄方無心戀戰,日艦隊則拼命追擊,傍晚由于俄國旗艦“皇太子”號艦橋被擊中,維特格夫少將陣亡,于是俄方隊列四散,除了若干艦艇逃到中立港外,以5艘戰列艦為核心的艦隊主力又被逐回旅順,至此,到這時,旅順口分艦隊已名存實亡。
萬里遠航
經過百般周折,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終于拼湊出一支前往遠東的大艦隊,這支艦隊被冠以“第二太平洋分艦隊”之名,由海軍中將羅熱斯特文斯基率領,于1904年10月15日從利鮑港啟航。這是一次幾乎要繞行地球半周的遠航。主力艦隊為了避免在蘇伊士運河擱淺,還不得不繞道好望角。當時由于艦艇的燃料為煤炭,航程都非常有限,因此必須頻繁地入港或者補充燃煤。不過由于日本已經和英國結盟,因此俄國艦隊可以??康母劭诜浅S邢?,因此這次遠航的苦難是難以用言辭可以表達的。
到了1905年1月,日軍以慘重的代價,終于攻破了旅順要塞,俄國在旅順口的艦隊全軍覆沒,雖然俄軍內部已有人建議停止艦隊繼續東航,但最終反倒是將一些陳舊的艦艇再編成一支“第三太平洋艦隊”加以增援,堅持東航。雖然羅熱斯特文斯基認為這些陳舊艦艇充其量不過只能拖了艦隊的后腿而已,但他卻不得不徒費時日加以等待,到達艦隊最終集結港金蘭灣已經是4月26日,在此期間官兵們從未上陸休養,在悶熱的艦內長期遠航,人人疲憊不堪,怨聲四起。同時艦艇也由于長期航行而缺乏維修保養,整個艦隊的實戰能力已經脆弱不堪。當俄國艦隊離開金蘭灣時,羅熱斯特文斯基留下了部分輔助艦艇,他也沒有幕僚商量,便獨斷地取最短路線直奔海參崴而去,準備盡早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遠航。
而日本方面在攻占旅順以后,其聯合艦隊除了一部分進行警戒等任務以外,其他艦只在回國進行維修、休整之后,便加緊進行訓練,大大提高了各艦的作戰技能。擺在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面前最大的難題就是必須集中力量,在俄國艦隊可能通過的水域設伏。當時估計俄方可能通過的水路有朝鮮海峽、宗谷海峽還是津輕海峽這幾種可能,經過權衡,東鄉決心在中間位置的朝鮮海峽鎮海灣進行待機,而艦隊的作戰參謀秋山真之則提出的作戰計劃是,以四晝夜時間進行所謂七階段截擊戰術,首先以奇襲削弱對方,然后進行主力決戰,最后以輕型艦艇掃討殘敵,在敵艦隊抵達海參崴予以全殲。不過由于5月27日那天風浪比較高,原來計劃的七階段中的第一階段雷擊行動不得不放棄,因此東鄉便直接從第二階段開始了行動,在著名的特拉法爾加海戰過后一百年,又一次青史留名的海上決戰開始了。
決定勝敗的大轉向
聯合艦隊的兵力為戰列艦4艘、裝甲巡洋艦8艘、二等戰列艦1艘、老式鐵甲艦1艘、防護巡洋艦16艘、驅逐艦21艘以及雷擊艦(注:日本的正式艦種稱作水雷艇,而俄國的所謂驅逐艦的正式稱呼也是艦隊雷擊艦)42艘,而俄國艦隊則擁有戰列艦8艘、裝甲巡洋艦3艘、岸防裝甲艦3艘、防護巡洋艦6艘、驅逐艦9艘以及輔助船9艘。雖然戰列艦的數量日本方面處于弱勢,但是日方的裝甲巡洋艦是作為艦隊的準主力而設計建造,作戰能力普遍較強;另外總體上艦齡較新,機動能力更勝一籌,其中小口徑火炮的數量也處于優勢;而且官兵的士氣、技能及下瀨炸藥的威力方面也強于俄軍。
而俄國艦隊由于擁有多艘輔助艦艇,因此無法采用便于艦隊作戰的單列縱隊,而且由于雙方主力艦隊正式接觸以前,俄方發現日本執行偵察任務的第4驅逐艦隊的“朝霧”、“村雨”、“白云”與“朝潮”橫穿其進路而過,擔心這可能是布雷行動,于是各艦分別采用規避機動,這就更是造成了隊列的混亂。
到了14時5分,雙方距離已經接近至8000米,在這個時候,東鄉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斷,下令在俄艦隊的眼前進行依次左轉168度的大回頭。這個行動卻是東鄉平八郎吸取了黃海海戰未能最終捕獲敵艦的教訓,首先前出到敵正前方,以防敵艦隊規避,接著以反航向迅速接敵,轉瞬間進行大角度轉向,迫使敵方要么陷于丁字戰法的集中炮火攻擊下,要么改變航向而無法直奔目標最終陷入重圍之中。這一戰術機動的成功,為海戰的最終日方取得的決定性勝利奠定了基礎。對此,有相當多的人認為這是一次賭徒式的冒險行為,不過事實上完成這個機動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危險,俄國發現東鄉的這個機動已經是40秒之后,雖然俄國艦艇的主炮已經開始調整目標,但是不到日軍為首的“三笠”號旗艦完成轉向,其射擊諸元無法算出,因此試射是直到14時8分才開始,而這個時候“三笠”號也已經做好了射擊的準備,并在兩分鐘后,雙方距離接近到6400米時開始回擊,試射后僅僅兩分鐘便在第三次試射中便命中,將俄國旗艦“蘇沃洛夫公爵”號的煙囪炸飛,而后又擊毀了其司令塔,塔內的人員非死即傷。于是日方也進入正式射擊狀態并連續擊中目標。相對而言,俄方主炮彈最初的命中是直到14時14分才終于才取得。因此,這個敵前調頭的機動,可謂是是經過刻苦訓練并擁有充分的作戰技術自信者,才能采用如此大膽的機動。這個機動完成之后,俄國艦隊的進路便被阻斷,而且日軍也可以采用便于持續射擊的與敵軍戰列并行的航法,充分發揮自己千錘百煉的炮術。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相對于俄國艦隊大約15節左右的航速,日本聯合艦隊的航速為18節,到了14點35分,聯合艦隊的航向首先由東北東轉向正東,而后又在14時43分向東南東轉向,開始以一個比較淺的角度搶占俄國艦隊的丁字橫頭,一旦形成這個態勢,就可以發揮自己所有的側舷炮火,同時又可以完全阻遏俄軍的航路,并使得俄方火炮的射界降到最低。到完成這個態勢為止,日方只有一艘裝甲巡洋艦“淺間”號因舵機損傷而落伍,其他各艦都維持著充分的戰斗力。
夾擊下的混戰
這樣,在炮擊開始后僅僅三十分鐘不到,便決出了高下。而且日方的炮彈中采用的引信是由伊集院五郎改良的,裝備了這種比較敏感的引信雖然不利于穿甲,但是配合了威力強大的下瀨炸藥,對于非裝甲部分的效果是驚人的,被擊中的艦艇有的船體被炸出巨大的破口,有的火災四起失去了戰斗力,俄方兩支戰列艦分艦隊的旗艦“蘇沃洛夫公爵”號、“奧斯利亞比亞”號首當其沖,遭到了日方的集中射擊。同時,正如秋山參謀電文所言,這天“波浪很高”,這對于船體的吃水線以上被炮彈撕裂的俄國艦艇而言是即為悲慘的,海水無情地涌入船體,俄國第一戰列艦分艦隊的4艘最新的博羅季諾級戰列艦原本是以海況平靜的波羅的海為主要作戰區域而設計的,干舷不高,故此在這樣的大浪天氣下,這些艦艇被擊中后,便更容易帶來嚴重的二次性損害。
14時50分,俄第二戰列艦分艦隊旗艦“奧斯利亞比亞”號因大火災并最終于15點10分沉沒,而總旗艦“蘇沃洛夫公爵”號也由于舵機損傷而獨自向北轉向。而此時艦上的羅熱斯特文斯基中將由于在戰斗中負傷而不省人事,早已喪失了指揮機能。東鄉卻誤以為這是俄方的新航向而命令第一戰隊追擊,然而“出云”號裝甲巡洋艦上的日本第二戰隊作戰參謀佐藤鐵太郎中佐及時地告知并說服司令官上村中將,獨自率領麾下的五艘航速20節的裝甲巡洋艦對往東南而去的俄國以6艘戰列艦為主的艦隊包抄而去,在3000米左右的距離轉到俄國艦隊前方包抄過去,再度搶占了丁字橫頭。盡管日軍的裝甲巡洋艦主炮僅為203毫米前后,但是其凌厲的炮火依然使得此時俄方前導的兩艘戰列艦“亞歷山大三世皇帝”號以及“大西索伊”號受到重創,紛紛落伍并陷入了無法戰斗的狀態。
此時,北上追擊“蘇沃洛夫公爵”號的第一戰隊也意識到有問題,因此轉而南下尋覓敵艦。到了下午15點58分,偶然遇到了再度調頭北上的以“博羅季諾”號戰列艦等已經亂了陣腳的俄國艦隊。于是東鄉下令左轉向西進行阻截,恰好在與自東向西進行追高的上村第二戰隊形成了夾擊的所謂“乙字態勢”。俄國艦隊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慘重打擊,“博羅季諾”號等多艦也失去了戰斗力。在北方躑躅的“蘇沃洛夫公爵”號上,負傷的羅熱斯特文斯基中將在17點30分先由驅逐艦“猛烈”號接走,又因該艦艦艉中彈又將司令官轉移到驅逐艦“膽大”號上。
在主力艦隊交戰的過程中,日本的巡洋艦隊也襲擊了四散的俄國的輔助船,并與擔任護衛的俄國巡洋艦發生了戰斗,在戰斗中,“斯維特拉娜”號巡洋艦被日艦“新高”號與“音羽”號擊沉,俄國巡洋艦隊司令官與一艘驅逐艦保護兩艘輔助船折返向南,最終逃到菲律賓被解除武裝。而沒有軍艦掩護的三艘輔助船“烏拉爾”號、“堪察加”號和“羅斯”號則被日軍擊沉。
恐怖的魚雷之夜
18點過后不久日沒,東鄉下令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停止炮擊而到郁陵島集結,同時讓21艘驅逐艦和37艘水雷艇實施夜襲。在夜襲中,“蘇沃洛夫公爵”號便遭到雷擊而在19點20分沉沒。白天受到損傷的其他幾艘新型戰列艦,“亞歷山大三世皇帝”號與“博羅季諾”號也分別在19時3分以及19時20分先后沉沒。俄國第一戰列艦分艦隊的最新型的4艘戰列艦中已經失去了3艘,第二戰列艦分艦隊也早已潰散,不過雖然陳舊但具有比較豐富的抗雷擊艦訓練的俄國第三戰列艦分艦隊卻沒有打開探照燈,因此躲過了猛烈的夜襲,艦艇無一損傷。不過夜晚進行的雷擊也存在其他危險,驅逐艦“夕霧”號便于“春雨”號發生相撞而輕傷,而又一起水雷艇的碰撞事故則造成了其中第69號艇的沉沒。
直到5月28日凌晨5點左右,日本的雷擊艦隊連續向俄國殘存艦艇發起雷擊,在攻擊中,戰列艦“大西索伊”號、“海軍上將納希莫夫”號以及“納瓦林”號先后被魚雷擊沉,而俄國的老式裝甲巡洋艦“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卻在艦艏被魚雷炸掉的情況下,將來襲的第34與35號水雷艇擊沉,算是這場對馬大海戰中取得唯一戰果的軍艦,不過該艦也由于傷勢嚴重,在上午10時20分由艦員自行鑿沉。
決戰的落幕
殘存的俄國艦艇經過恐怖的魚雷之夜后已經所剩無幾,其核心是第三戰列艦分艦隊涅博加托夫少將麾下的旗艦“尼古拉一世”號戰列艦,三艘老式岸防戰列艦和殘存的博羅季諾級戰列艦“鷹”號以及新型的偵察巡洋艦“綠寶石”號,但是“鷹”號與“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岸防戰列艦已經幾乎沒有戰斗力了。其他俄艦不是被擊沉就是無法聯系。在這支艦隊距離海參崴只有大約一天航程的郁陵島附近,早已恭候多時的日本聯合艦隊出現了,到了10時30分,林立的水柱包圍那幾艘根本沒有還手之力的俄艦周圍。經過痛苦的抉擇,涅博加托夫少將下令投降。然而,其屬下的艦艇并不都甘心束手就擒,“綠寶石”號偵察巡洋艦倚仗高速幸運地突圍成功,然而卻在29日快要到達海參崴附近時擱淺而只得被放棄。而落在隊列之后的“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岸防戰列艦則毅然升起戰旗應戰,在徒勞的反擊之后,艦長下令打開船底閥不屈自沉。
其他失散的俄艦中,1883年下水的老式裝甲巡洋艦“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號則基本上獨自抗擊6艘日本巡洋艦,擊傷了“浪速”號和“音羽”號,最終由于受傷過重而在5月29日逃離到海岸附近而鑿沉棄艦。而載著羅熱斯特文斯基的“膽大”號驅逐艦在“威嚴”號驅逐艦的掩護下企圖逃離戰場,但是還是被日本驅逐艦“漣”與“陽炎”號截獲,登上俄艦的日軍發現了一名身負重傷卻帶著高倍望遠鏡的海軍軍人,他就是俄國第二太平洋分艦隊司令官羅熱斯特文斯基中將。
完美之戰的余音
對馬大海戰中俄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投入戰斗的38艘艦船中,包括6艘戰列艦在內有16艘被擊沉,5艘自沉,6艘被,被中立國扣留6艘,逃跑途中又損失1艘,損失噸位高達20萬噸以上。人員方面,共戰死4830人,包括兩名艦隊司令在內,有6106人被俘。幸運地完成了18,000海里長征,逃到海參崴的只有“金剛石”號二等巡洋艦以及 “威武”號和“威嚴”號驅逐艦。 而日軍僅僅損失了3艘不足百噸的小型雷擊艦,其他艦艇雖然不同程度負傷但是并無險情,人員方面,共戰死117人,傷587人,日本獲得了近乎完美的勝利。
這場海戰的結局迫使俄國走到了談判桌上,接受了日俄戰爭失敗的現實。這次兵敗還給俄國埋下了革命的火種,而日本這支海上力量則迅速崛起,成為海上列強,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對馬海戰中,日俄雙方都已經開始采用初期狀態的射擊指揮技術,不再是以往各炮各自為戰的獨立射擊模式,不過由于火炮射程的增大,使得當時僅僅裝備4門主炮的戰列艦所形成的著彈散布不足以為下一輪射擊提供充分的射擊諸元,于是,裝備10門主炮的英國“無畏”號應運而生,更隨著新型射擊指揮儀的發明,戰列艦開始進化到其頂峰階段,新的一輪海軍競賽也由此拉開了帷幕。
對馬大海戰還是海上決戰思想的巔峰之作,幾乎完美地詮釋了當時流行的馬漢海權論的理想格局。因此通過海上決戰取得勝利成了海上列強心目中的錦標,但是這個錦標也讓這些海上列強忘卻了制海權的真正意義,也就是海洋作為海上交通線本身的價值。德國雖然隨后迅速成為海軍第二強國,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后不到一個月,在除了波羅的海以外,其商船便迅速肅清,最終在嚴密的海上封鎖之下敗亡。而對馬海戰的勝者日本嘗到了暴富的甜頭,其結果一方面種下了軍國主義的苦果,另一方面在海軍戰略上,日本也一廂情愿地幻想用對馬海戰的“勝利方程式”套用而后對美作戰計劃。完美的勝利反倒成了一種封印,禁錮了日本海軍頭腦,同時也使之走向了徹底覆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