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米越白,質量越好
解析:米的潔白程度和米外層的米糠去除程度有關,米糠去除程度越高,營養損失也就越多。米糠中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米的胚芽含有維生素E和多不飽和脂肪酸。
營養家提醒:經常食用精制大米的人容易發生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的缺乏,因此,米不是越白就越好。
誤區二:蔬菜營養不如魚肉蛋好
解析:各類食物都有其營養素含量的特點,如魚肉蛋中含蛋白質、脂肪比較豐富,蔬菜中含維生素、礦物質比較豐富,糧食中含碳水化合物和B族維生素比較豐富。
營養家提醒:人體需要全面平衡的各種營養素,不能只偏重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而忽視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取。
誤區三:水果代替蔬菜
解析:水果可作為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素的補充,但不能代替蔬菜,因水果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不夠全面的,如100克水果中僅含維生素C4毫克,而100克油菜中含維生素C36毫克。
中國古代醫書《皇帝內經》中就提出“五谷為養、五菜為充、五畜為益、五果為助”的膳食結構。谷類是滋養身體的主要食物,肉類是補益身體的食物(蛋白質和脂肪比較豐富),蔬菜是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食物,水果是營養素的補充的輔助食物。各類食物有各自的特點和營養作用。 營養家提醒:各類食物應相互配合,不能以水果代替蔬菜,否則不能得到全面平衡的營養。
誤區四:肉骨頭湯補鈣
解析:很多骨折的病人喜歡用肉骨頭湯補鈣,其實肉骨頭湯中含鈣量并不高。有人做過實驗,用1公斤肉骨頭煮湯2小時,湯中的含鈣量僅20毫克左右,但肉骨頭燙脂肪含量很高,因為其有骨髓。 營養家提醒:成人每日需要的鈣推薦攝入量為800毫克,骨折的病人需要更多,用肉骨頭湯補鈣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的,,應當用鈣制營養補充劑補鈣。
誤區五:腎結石的病人不能補鈣
腎結石大多是草酸鈣在尿中沉積所致,主要是草酸攝入過多,在泌尿道排除時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沉積形成腎結石。防治腎結石的關鍵是減少攝入含草酸多的食物如菠菜、竹筍等。這些食物應少吃,吃時應煮沸,去除草酸含量。
流行病學的人群資料亦表明,鈣攝入量多的人群比鈣攝入量少的人群腎結石的發生率要低。
營養家提醒:一般人膳食中鈣攝入是不足的,應當增加鈣的攝入。鈣在消化道內增加,與草酸形成草酸鈣,應減少草酸的攝入,以減少腎結石的發生。
誤區六:沒有鱗的魚膽固醇高
這個歸納不夠全面,的確有一些沒有鱗的魚膽固醇高,如銀魚含膽固醇(361mg%)、河鰻(177mg%)、泥鰍(136mg%)、黃鱔(126mg%)、鱈魚(114mg%),但不是所有無鱗的魚膽固醇都高,如帶魚(76mg%)、鯊魚(70mg%),與鱗有關的草魚(86mg%)、黃魚(86mg%)、鯧魚(77mg%)、鱸魚(86mg%)。(膽固醇的含量以每100克或每100毫升計算)
誤區七:少吃動物油,多吃植物油
解析:植物油亦是脂肪,脂肪攝入過多,易造成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對心血管反而不利,且植物油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容易被氧化,成環氧化和物,有害于人體健康。
營養家提醒:植物油攝入也不宜過多,成人每日攝入量宜在20-25克。應選擇含單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的植物油,如橄欖油或茶油為佳。
誤區八:糖尿病人吃碳水化合物越少越好
解析:血糖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有關。糖尿病人應適當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以防止血糖超標,應在維持正常體重的條件下,維持正常能量的攝入,碳水化合物仍應保持占能量的60-65%,以多糖為好。
每天應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片、新鮮蔬菜等,使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緩慢,血糖不會升高過快,水平亦較穩定。
如果攝入單純或少食碳水化合物,反而使消化吸收快,血糖很快升高,且持續時間短,容易發生低血糖,出現心悸、頭暈、出冷汗等。
營養家提醒:糖尿病患者進食碳水化合物不是越少越好,而是應該合理安排。
誤區九:晚餐只吃菜不吃飯可減肥
解析:單純性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攝入過多,消耗太少,能量在體內轉為脂肪積聚,形成肥胖。 產生能量的三大營養素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1克脂肪可產生9千卡能量,1克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可產生4千卡的能量。
營養家提醒:少吃飯可少攝入碳水化合物,可少攝入能量,但多吃菜會多攝入脂肪,產生的能量會更高,達不到減肥的目的,反而使攝入的營養素不能平衡,不利于健康。
誤區十:胡蘿卜素只有胡蘿卜中才有
胡蘿卜素除胡蘿卜中含量較高外,其他新鮮的黃綠蔬菜中都含有:胡蘿卜(黃)含胡蘿卜素4010微克%、豌豆苗2667微克%、番茄555微克%、紅辣椒1390微克%、甜椒340微克%、油菜620微克%、小白菜1680微克%、莧菜2110微克%。(胡蘿卜素含量以每100克計算)
誤區十一:老年人飲牛奶會引起白內障
解析:有人說由于牛奶含有半胱氨酸,氧化后易損傷眼睛的晶體,使晶體渾濁,發生白內障,因此老年人不宜飲牛奶,這其實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牛奶中含豐富的鈣,是膳食中鈣很重要的來源,牛奶中的酪蛋白亦是優質蛋白,利于人體吸收利用。 營養家提醒:白內障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老年人的抗氧化能力低,可以補充抗氧化的營養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卜素、葉黃素、微量元素硒、鋅等,來預防老年性白內障。
誤區十二:冬令進補就要補蛋白質
解析:所謂補是針對缺而言,缺什么補什么,不缺就不補。如果沒必要補充蛋白質的需要補充蛋白質,易造成蛋白質補充過多,反而增加肝臟和腎臟的負擔,增加鈣的排出,更容易產生缺鈣。因此一般情況下沒有必要補充蛋白質,只有在疾病或特殊需要時才要補充。
營養家提醒:在人們的膳食中缺少的營養素是:維生素A(占需要供給量的75.7%),維生素B2(占75%)、維生素B1(占91%)、鈣(占57%)、鋅(占88%),因此,補充這些維生素和礦物質才是補得有針對性。
誤區十三:解決便秘靠服藥
解析:老年性便秘是一種常見病,主要是膳食纖維攝入較少,腸的蠕動功能下降,腸的血液循環較差,分泌液較少,造成大便干結便秘。
營養家提醒:解決便秘的辦法不是依靠服藥,而是應該多食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每天食用500克的新鮮蔬菜,促進腸內的血液循環。
另可用腹部按摩及增加體育鍛煉,促進腸蠕動,依靠膳食改善和自身鍛煉,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從根本上解決便秘,保持大便暢通。
誤區十四:補充維生素C容易發生腎結石
解析:維生素C是酶的輔因子,與膠原的合成,創傷的愈合、血管的脆性有關;維生素C還有抗氧化,促進鐵的吸收,提升免疫力等作用。
成人每日的推薦攝入量為100毫克,可耐受的最高攝入量為1000毫克。
營養家提醒:維生素C的補充,只要每天攝入量在1000毫克以內,是不會發生腎結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