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陳寶生 :我的攝影世界——第五章 奮斗篇1

第五章   奮斗篇

 

有一句名言:“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比魏我粋€時代的藝術,都有其自身與歷史割不斷的師承關系。沒有這個師承,藝術就失去籍以發展的基礎和聯系。攝影也是這樣,看自己對傳統吸收、理解和把握的程度。

任何攝影創新與超越是攝影文化體現繼承傳統,跳出傳統的綜合表現。回眸傳統,重研技巧,并不意味著對創作思想的抑制和手法、技巧的摹古。中國當代有成就的攝影大家,無不研究前人的創作經驗,無不在前人的經典作品中汲取營養。

 

36、昭陵六駿與悲鴻畫馬的啟示

昔人畫馬能畫骨,

悲鴻畫馬得傳神;

若教伯樂今朝在,

此馬能空萬里群。

——這是中國著名國畫家齊白石為徐悲鴻題畫的詩。他道出了歷代畫家寫驄只能表現馬的風骨,而悲鴻畫馬卻能表現馬的神態。

1981年我在關中平原細細研究了唐太宗墓的“昭陵六駿”和霍去病墓的“石雕臥驥”等石刻、石雕藝術后,更激發了自己創作以馬為題材的構想。聯系起自己1974年和1978年兩次駕馭、涉獵“龍性”的驚心魂一幕時,靈感的突然閃現以及那種駿馬騰驤、萬騎爭鋒;鑄象為范,臥而生風的畫面,給予自己極強的藝術沖擊力,開始對中國歷史藝術中表現馬的探索。

——從孫伯樂相馬著經認識良駒到重挽輕乘的馬背民族。

——從漢畫象石駑馬生活到秦代馬俑的列陳待發。

——從武威出土《馬踏飛燕》天然成趣到大氣磅礴的《茂陵石雕》藝術。

——從《昭陵六駿》神駒翩躚到王者雄風的壁畫行獵。

——從韓非論馬寫實傳統到貴族時尚的三彩風靡。

——從任伯年文人畫馬意趣到徐悲鴻疾風神駿的墨韻畫風……

無不再現了從生活到藝術這個顛樸不破的創作真諦。當代畫家徐悲鴻那遒勁、淋漓的筆墨力墨氣,給我創作馬的“龍性”,捕捉馬的“野性”以極大啟迪。

我雖找到一把開鎖鑰匙,怎樣去實踐,用什么樣的視點,用什么方法技巧,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某天,我看到齊白石關于畫蟹一段話:“借山館外有井,井外常有蟹橫行于綠苔上,余細觀九年,始知蟹足行有規矩,左右有法,古今畫此者,不能知?!碑嫾壹氂^九年,方得真知,可見深入生活的重要。如何深入生活,對攝影家是一個謎。而生活的表面是難以漂浮金子的。從未知生活中獲取真知,全憑攝影家自己虔誠的心,最大的勇氣和智慧,一點一點地發現,一步一步地磨煉,將轉瞬即逝的畫面予以固定是一個方面,把瞬間實態轉化為造型美是另一個方面。

在陜北這塊黃土高原上,馬被人們稱為“黃土地的龍”。這兒的人男的善騎馬,女的善騎馬,一生一世,迷戀著牧馬事業。于是在蒼茫天穹下,平沙莽莽的大漠里,馳騁著一隊隊駿馬,從古長城奔來,向新長城飛去。

畫家面對一個空白的二度空間,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勾畫。而攝影面前卻是一個成型的、客觀的三度空間。攝影家只能通過本人及鏡頭的進、退、移取景行動,在三度空間里尋找選擇,抓取并能凝為具有美感的二度空間形態。從這一點講,攝影創作從發現馬的精彩瞬間到捕捉馬的“龍性”雄姿,從展示馬的具象形態到創造馬的寫意結構,也是張揚自己“龍馬精神”的創新境界。

我將“是馬三分龍”作為自己創作主題。我以自己開放了的“視點自由”形式塑造“龍性”系列。

《大漠狂風》(1978年)——飛馳的駿馬猶如一股旋風,狂烈于沙漠之中。

《仰天長嘯》(1979年)——立而生風的龍駒,兩蹄騰驤,野性嘶鳴于天穹之下。

《天馬行空》(1976年)——橫空出塞,銀鬃飛揚,躍而生風地馳騁于草原上。

《龍馬精神》(1981年)——四蹄騰空,勢均立敵,一種黃土地龍的圖騰。

畫家當以天地為師,不拘泥于一格,追求造化在手:攝影家溶入生活激流,尋找突破口,自成一家即是藝術之妙:

西部世界,自然風貌,獨特神奇。

涌飛云夢幻,邊關塞曲。

高原沃土,黃河靈氣。

凝重奇崛,古樸純真,博大渾雄陽剛美。

高層次,蘊無窮精華,圣潔天地。

靈思妙悟啟迪。

領舒放曠野造化力。

感情誠之志,堅真之心,童貞之情,脫俗之趣。

秘鎖風騷,孕育靈感,恢宏遐想氣不餒。

札根深,待情感交融,藝術真諦。

——《水龍吟·西部感悟》

秦漢藝術橫絕太空,昭陵六駿浩蕩長風。大氣、大美是中華民族特有內涵和精魂。追求氣韻恢宏的畫面氣象,追求雄強、博大的化境品格是塑造“東方”藝術的特有特征,是聯系負載天地的時代精神。長城能凸現一種雄強,黃河能展示一種博大。感受乾坤之融合,追求生命之妙悟,才能體現出“源流創”的大氣、大美品格。

做到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以自己特有的藝術語言,補充到傳統這個大河之中……

歌德說過:“天才因其弱點而與時代結緣”。藝術是“否定的強調”、限制的表現,它是在束縛中表現自己的。造型藝術同運動、時間和音響無關;繪畫則擯棄了事物的立體性,以色彩與形狀饗宴賓客;而雕塑它憑著不動的立體和不同的面部表情,在剎那的停頓之中表現生命之美;音樂沒有任何視覺感,它在聲音的節奏、旋律的強弱變化之中,來揭示人們的內心活動。攝影同音樂一樣是一種時間藝術,有時會帶來難以預料的飛躍,能把一種姿勢、一縷情感、一個瞬間,使它定格、放大永久不變。

這一年陜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我“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


37、初研“散點透視”理念

藝術可以補救天然之不足

——西諺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p>

西方攝影先驅雷蘭德,在攝影歷史進程中,不滿足于攝影的客觀再現能力,創立了攝影“蒙太奇”,調動了繪畫表現性象征語言,組合、塑出一幅幅酷似油畫式的藝術佳構,達到真正的“畫意”攝影表現。

中國藝術攝影大師郎靜山,在漫長攝影歲月里,接觸相機近百年,在攝影藝術領域尋找表現“中國美”的方法,以相機重塑中國畫的山水意境,將繪畫的高超境界,融入攝影藝術,創造了“集錦攝影”法,被人們稱為“影中有畫,畫中有影”的一種自在無為的風格。

一個時代,不同風格攝影家的涌現,是攝影藝術繁榮的標志。

一個攝影家,有自己獨特藝術風格與追求,是自己藝術成熟的關鍵。

攝影藝術風格的確立,既與攝影家個人整體精神,氣質、生活閱歷、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也與其所屬民族文化傳統素質、地域文化藝術傳承有著密切的聯系。

攝影的傳承關系是不平坦的。

雷蘭德和羅賓遜攝影風格極為相似,都是強調攝影向繪畫靠攏的代表。愛德華·斯泰肯印象派攝影的流進,路易斯海因以紀實攝影追求,彼得·愛默生集自然主義,純粹派斯蒂格里茲和新即物主義桑德進入顛峰狀態。不久出現了反叛者,達達派和超現實主義則他們主張文字與圖像拼接。前者是追求虛無夢幻,表現自己意念;后者用攝影的“真實性”使非現實的“合理性”吶喊。抽象派杜·豪論是以求變為基點,以具象形式的非具象畫面來傳遞視覺情趣。雖嘩眾取寵,惹人注目,實質上是對世俗的一種抗爭。在主觀主義身上的攝影人格化,證明攝影不僅僅是一種機械性造型手段,而是自己不受任何限制的創造性藝術……

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繪畫表現在透視關系上有著截然不同“視點”理念。中國在創作實踐中不斷開拓自己的視覺天地,在“近大遠小”的法則上與西方透視分道揚鑣,尋求自己視點自由的方法——散點透視。這種傳統視點透視表現,不僅依賴于自己的視覺感受,也取決于自己觀察世界的方式。

人們認為“固點透視”(即焦點透視)是西方藝術結構的特征,而“散點透視”(即視點透視)是中國傳統繪畫特有表現形式。一種是克服時間與空間局限,利用焦點透視制造視覺上幻象,以造成時間上的延伸。另一種則使空間、時間變得靈活自由,視點隨意移動,角度隨意變化,可以將藝術家感受完整地表現出來。

攝影是“舶來”藝術,也是“焦點透視”的產物。能否將中國傳統“散點透視”畫理,移在靜態的攝影之中,將“散點”與“焦點”相互融合,相互補益,吸收傳統精華,吸納西方新潮,跳出自己攝影軌跡,開辟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創新之路,張場藝術生命力,是大有裨益的。

我國繪畫史上杰作《清明上河圖》和《長江萬里圖》構圖布局,就是運用“散點透視”方法,選取幾個到幾十個瞬間形態組合的長卷式表現。畫家以開放了的視點自由,或上下重疊結合,或左右連續融合,將視點感受與視角節奏巧妙地融貫集中在一個畫面上,創造了一種沒有開端、沒有終結的畫面構圖表現形式。

《清明上河圖》畫面中,我們不難看出這種傳統手法的妙用。河面船只,兩岸景色,街道行人等繁華景象,通過嚴謹的構圖,層次分明的布局,使整個畫面不僅造成一種強烈視覺感受和高度的和諧統一,同時給人以一種濃淡、輕重、抑揚頓挫的視覺節奏感和韻律魅力。

《長江萬里圖》的描繪則是一幅從發源地到入海處,從沿途層巒疊嶂到柳岸花明,從岸邊拉船纖夫到江邊集鎮街景,通過視點移動,視角轉換,使波濤,列石,江村、漁火等渾然一體,使這幅杰作的畫面蘊含,在一種平面構成的繪畫藝術表現,有了強烈的敘述性。

郎靜山的《湖山勝攬》長卷式攝影形式,開創了中國攝影藝術領域表現先例。他運用“集錦”攝影方式,以中國傳統繪畫的經營位置,氣韻生動關系,利用疏密、繁簡、虛實、濃淡等表現原則,用相機顯影描繪,塑造出一種富有傳統畫意與境界的攝影圖像,成為“咫尺之圖,寫千百里之景”的王維詩意杰作。

中國攝影家攝影創作理念和視點自由手法,一點也不遜色于西方。雷蘭德采用焦點透視的《人生兩條路》同郎靜山散點透視的《湖山勝攬》為出一轍。前者是西方“固點”法則的繪畫派創意,后者則是中國“散點”意蘊的中國畫意境傾吐。兩者同屬藝術上的“蒙太奇”手法運用。

“藝術無定法,合情方合理”。清代笪重光的“拘法者守家數,不拘法者變門廷”,他和鄭板擠的“十分學七要拋三,各有靈苗各自探”的精神是一致的。

如何將東方的精氣神與西方的點線面融為一體,如何將東方的“鄉土味”與西方的“新潮派”結合在一起,如何借鑒雷蘭德、郎靜山的攝影元素,獨領風騷營造自己的品格,創造出富有自己“東方力度”的大氣象、大氣派。

——取西方雷蘭德繪畫派創意同中國傳統畫理相結合。

——取西方哈爾斯曼照片結構同中國藝術情韻相交融。

——借郎靜山“集錦攝影”意蘊為自己攝影畫面補充血液。

——借張印泉“動態攝影”精髓為自己畫面塑造加添營養。

——學習西方“沙龍”影像,追求影調、色塊、線條的視覺沖擊力效果。

——學習傳統藝術,主張“心意、畫意、詩意”的意境升華力表現。

——采用西方象征性寓意手法,組合、塑造“插圖性”藝術結構。

——采用東方墨韻,“墨分五色,墨分六彩”影調層次,達到黑白意蘊自由渾灑。

——用“焦點法則”轉換,開放“視點自由”,開拓自己攝影新境地。

——變“實態”寫真為“浪漫”追求,達到黃土地與時代感交融……

我想利用傳統繪畫習慣上的透視“假定性”,營造“龍馬”、“黃河”的視野范圍,達到自己的藝術表現。構成它的核心基礎,取得畫面視點與構圖分割的統一,達到主體意識與浪漫氣氛的統一。

這個核心應以造型規律,創作規律本體的心理感受,審美感受尺度為準,否則,也就達不到大氣、大美的“浪漫”之妙。

下面是一首變“焦點”為“散點”的藝術偶感:

三十余載勤耕耘,

晝夜反思研創新;

拋開“焦點”變“散點”,

融合畫理展個性。

吞吐中外借“新潮”。

涉獵古今出靈魂。

藝術追求非“游戲”,

一步一印寫精神。

38、藝術個展帶來的褒貶

生活是根,藝術是花。

——鄧肯(美國)

古人講:“成教化,助人論”的價值標準和“文以載道”具有同等的內涵。也是直接和間接的兩種表現。

一個藝術工作者,以人民群眾為師,以生活實踐為師,與群眾同心,與時代同步,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和捕捉生活浪花,捕捉發光的閃光點……對弱者的關愛,對親情、友誼的珍視、對國家尊嚴、利益的看重、對人民生存、生活環境的關注,對朋友的誠實守信,才是我們時代的主旋律。

康德有句名言:“我在世界上,世界在我身上”。作為攝影家你用自己的視角去感受世界,你心中便有了自己的藝術世界。陜北這塊雄渾、蒼勁的西部藝術世界,大自然賦予這塊地域的獨特景觀和文化彩色,就是自己藝術創作的基地和現場:

文化概念上,多少牧歌、情調、多少秧歌、社火;

地理概念上,多少深溝、巨壑、多少戰火、傳說。

留下多少貧困、苦澀的歷史斑痕,留下多少震天、撼地的現代豐碑。

留下多少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留下多少瀚海駝鈴,草原柔風。

留下多少艱難征戰,滄桑變遷,留下多少獨特文化,悠久遺產……

我以自己獨特的感受。擷取了《農家樂》和《挽狂瀾》。作品分別摘取《大眾攝影》一等獎,《中國攝影》一等獎。這時,有人建議從繁榮攝影,相互交流,切磋技藝角度,在西安舉辦一次藝術個展。在檢驗自己收獲的基礎上,精選了100幅作品,在西安鐘樓地下室舉辦了《陳寶生攝影藝術展覽》。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攝影家協會陜西分會聯合主辦。

陜西舉辦攝影家個展,是破天荒頭一次。展覽開幕后反響較為強烈,報紙、廣播、新聞紀錄電影均作了專題報道。然而帶來的褒貶評論也就相繼而來。

鏡頭之一:作品《農家樂》、《喜在心頭》是兩幅反映農村生活創新之作。作者以敏銳目光抓住了偉大變革性瞬間,深刻地揭示了“春滿人間,喜在心頭”的時代本質。

鏡頭之二:《萬畝荒沙變稻田》、《春風又綠了塞外》是兩幅深邃境界力作。瀚海綠州風光畫面把美感構圖與新奇意蘊結合,深感昔日那種“平沙莽莽黃入天,黃沙滿地石亂走”的情景一去不復返了。

鏡頭之三:高原秋染,窯洞人家,牧場旋風,黃河搖籃……以濃厚鄉土氣息,醉人生活韻味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鏡頭之四:作品很少有模仿痕跡。一種來自生活的真情實感。把生活美與藝術美融合表達,這種勇于出新,踏實探索創作之風是可貴的。

——《挽狂瀾》一幅主體鮮明生動,背景氣勢磅礴,展示出中華兒女奮勇向上迎戰艱難險阻、力挽狂瀾的神情風貌,一幅難得的當代英雄真實寫照。

——《紅杏枝頭春意鬧》畫面則是“春燕展翅舞翩遷,牛背小妞舒美臉;老農荷犁仰天曲,致富春光灑人間”一種充滿希望的生活之情。

——他好讀書,愛寫作,勤搜羅眾多攝影名作,多有批畫和圈點,不時在報刊看到他的文章。勤實踐,善跑路,足跡踏遍陜北塞外,是一位難得的有作品、有理論、名符其實的黃土地攝影家。

一位陜北鄉土詩人寫下的贈詩:

你的這架相機,

定格下我們的記憶;

上山勞動,頭頂星星銀鋤揮,

下鄉插隊,肩扛樹苗氣不餒。

高墩沙,長城好漢“縛沙龍”,

大河邊,送肥姑娘,扁擔飛,

大漠風塵,飛馳著騎兵健兒,

塞外駝鈴,迎來了春的信訊。

 

你的這架相機,

捕捉下時代的記憶;

抗爭精神,熱火朝天,

生活節奏猶是狂風暴雨。

風狂年月,社會提倡斗爭哲學,

大學講臺,專家教授低頭謝罪。

銀幕上,《流浪者》電影低吟“血統論”,

插隊者,要找出路先看成份高低?

 

你的這架相機,

為生活留下點點滴滴……

快門閃動,你將瞬間凝聚,

光圈開啟,你能延深記憶。

咫尺之圖,寫下千百里之景,

一個方寸,記錄下一個世紀。

相機是你心靈世界的眼睛,

留下的生活樂趣永遠不會忘記!

 

你的這架相機,

將熟悉生活塑造“陌生”的畫意;

歷史風雨,你有記載,

時代信息,瞬間傳遞。

歲月磨損雖留下斑痕,

那是記錄你的戰斗功績。

你是陜西攝影人的驕傲,

珍貴瞬間給人們留下永恒記憶。

……熱情的鼓舞,鞭策的評價并沒有使我沾沾自喜。既然是一次破天荒的藝術個展,聽聽不同觀點的不同評判也是一種收獲:

——作品粉飾生活,“假大空,紅光亮……”

——畫面匠氣十足,不擇手段!每幅作品都搞“蒙太奇”等等。

也有人寫到:“不能站在新聞角度上評判藝術攝影?”

也有人提出:“陜西所謂的一些攝影家,大都是以報紙新聞攝影起家的。他們看待一幅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攝影作品,也只能是站在新聞的角度……”

藝術創作實際上是一個未知數,每個攝影家的藝術追求不同,選擇目標也就不一樣。在作品中借用西方“蒙太奇”,追求中國“散點透視”,不吃別人嚼過的饃,不跟上別人的路走,踏上一條傳統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之路,是自己研究的藝術品格,是自己藝術能否創新的突破口。

站在新聞角度上評判藝術攝影,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呈現出一種“槍打出頭鳥”的作風,就使人十分遺憾了!顯露出當時中國影壇那種特有的、中國式的評判作風?!耙粋€尺度去對付一切?!边@次展出人們的熱情鼓舞,精神力量的支持,一些無私的見解感受頗深,對自己的藝術也會產生深遠的啟示。

 

39、捕捉馬的“龍性”

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會有出類拔萃的美。

——培根(美國)

感人肺腑的攝影作品,是從生活中提煉而來。那種摹照、套照和草草逸境雷同涉獵的實錄,只能占據賓館、飯店、支撐不起中國影壇的藝術殿堂。不灌幾口水,不滾一身泥巴,觸摸不到生活的底蘊;不心靈迸發,靈魂呼號,很難塑造出具有時代精神的巨制和挑起中國攝影的脊梁。

三中全會以后,中國文藝形勢已開始復蘇。但攝影藝術的表現還停留在一片公式化、概念化的旋渦中。至于張揚藝術個性和個人藝術追求的攝影那就更少了。特別是以新聞攝影角度看待藝術攝影表現,成為這一時期普遍評選的標準。照片手法雷同,技巧夾生,像一個模子凸現出來,呈現出“千人一面”畫面的表現。很少有明顯的個性張揚。自己的創作思想極為困惑。尋找藝術的突破口,成為自己創作的“焦點”。

“是馬三分龍”,是群眾對自然界觀察的體現。捕捉馬的龍性、野性、瘋狂性成為自己這一時期的藝術追求。某一天我寫下了自己追求龍馬精神的決心:

伯樂愛馬傳佳話,

秦皇馬陣披金甲。

昭陵六駿風云志,

悲鴻寫驄不朽畫。

排云列陣掀旋風,

漢唐遺風塑烈馬。

誰言“龍馬”難捕獲?

大漠雄風耀中華。

近30年的攝影實踐,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創作語言,那就是運用“散點透視”手法表現一種“力度”。嘗試追求一種黃土地與時代感交融的創作境地,通過“龍馬精神”達到這種藝術創作境地。

從第一次找到這個創作主題后,每年到自己熟悉的三邊牧場深入觀察,向牧馬人請教,如何捕捉馬的精彩瞬間,能夠塑造出一批頗為獨特、頗有深度和意境的新品格,使人們能領略到今日黃土高原的時代風采和改革騰飛的氣勢,給人以信心和力量。

從創作角度而言,畫家面對一個空白的二度空間,可以隨心所欲地自由勾畫,而攝影家面前卻是一個成型客觀的三度空間。攝影家只能通過本人及鏡頭的進、退、移取景行動,在三度空間里進行選擇,抓取并能凝為具有美感力度的二度空間形態。從這一點上講,攝影人從發現馬的精彩瞬間到捕捉馬的龍性、刻劃馬的個性確是不易的。

《奔騰》這幅作品的產生,就是一次難以捕獲的創作實例。

1981年我在三邊高原發現了這一創作對象。它是一匹地道的雄性中國馬,烈性、龍性極強,奔騰起來四蹄騰空,馬鬃飛楊極為動人。于是我請牧馬人協助并研究駕馭和拍攝方法:

地形——選擇在一個土圪塄作為拍攝棲身之地。

角度——仰視涉獵以天空作為背景,使相機接近地平線,襯托出奔騰的氣勢。

畫面——突出雄性馬為主題,達到一馬當先,萬馬奔騰之勢。

瞬間——側逆光表現,為取得景深控制效果,光圈收到F8,速度以1/400秒捕捉最佳瞬間。

萬事具備,只等牧馬人將馬群驅趕而來。烈馬還要好騎手駕馭,牧馬大叔不愧是個行家,風馳電掣地將馬群追趕而來,在那匹雄性的中國馬帶動下,一股強悍的旋風平地而起,背景萬蹄如雨點,雄渾氣勢使人驚訝!

那匹雄性烈馬正好向我棲身地沖來……50米……20米……5米……我按下了快門。

這是一次難度較大的拍攝實例。盡管冒了極大的危險,整體效果還沒有達到最佳。底片沖出后發現,近景雄馬效果極佳,背景群馬過小,影像不夠強烈。為了達到強烈的藝術表現,采用區域曝光方法制成這幅作品,改變了透視點,也是我追求“散點透視”畫面的開始。

作品在《中國攝影》刊出后,反映平平。第二年在中國舉辦二屆國際影展入選,仍然沒有人研究,我有些納悶。但卻引起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藝術節專員卡爾·庫格爾的重視。認為這是一幅創新作品,在中國大地上有人搞這樣的作品,太不可思議了?

不久這幅《奔騰》作品連同其它20幅作品,參加了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獲得高度的贊揚,法國最有影響的《世界報》以顯著的版面推出了這幅作品。

《歐洲時報》以“中國攝影熱在法國”對這幅作品評論道:“這是一匹中國馬,風馳電掣,躡影追飛,仿佛要沖破畫面,奔向天涯……背景上,萬馬蹄如驟雨來,馳騁在中國大西北草原上,(照片刊登在法國第一大報《世界報》6月23日攝影版面上),我從未見過中國攝影家的黑白杰作,可以雄踞《世界報》1/6的巨大篇幅。啊,太美了!見過陜西人陳寶生的法國電影評論家貝熱龍驚嘆道。”

這幅作品隨后通過傳播媒介,法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一些西歐國家的報紙、雜志連續刊登了近100次。1989年在法國帕普新堡第三屆國際攝影展覽會上,榮獲了每年一度由公眾直接評選的“最佳攝影照片獎”的獎牌。

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刊以中國攝影名作推出了此幅作品。

愿我鏡頭下的“龍性”,帶著漢唐雄風,在民族地平線上飛馳,在祖國華夏大地上奔騰……

翰海無垠峰巍娥,

馬蹄如雨傾盆落;

追風紅駿漫綠野,

驅趕云煙滅春色。

急驟狂風有節奏,

奔瀉山洪蕩脈膊。

塞外一幅潑墨畫,

神州萬里有氣魄。

——七律《奔騰》頌

1982年4月,《中國攝影》發表了我的創作體會《把農村攝影作品拍攝的富有泥土氣息》一文。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從中國傳統繪畫領域中吸取營養。通過唐代雕刻杰作《昭陵六駿》,宋代繪畫杰作《五馬圈圖》和徐悲鴻筆下的奔馬作品,領略到藝術青春活力與升騰情景,并寫出《捕捉馬的龍性》等創作手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攝影瞬間與藝術升華——四十二問之第十問
攝影的藝術流派
【攝影理論】論印象主義攝影
集錦攝影大師——郎靜山
攝影篇 軟件章 流派節--繪畫主義攝影
攝影藝術的表現方法[轉摘分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峻县| 浦县| 乡城县| 双江| 泸溪县| 涿鹿县| 安多县| 通城县| 星座| 临湘市| 深泽县| 汝州市| 宣化县| 宁化县| 尼勒克县| 胶南市| 会东县| 三河市| 仙居县| 仪陇县| 固原市| 临汾市| 甘南县| 周口市| 定日县| 汉阴县| 巍山| 太谷县| 宜兰市| 鹿泉市| 涿鹿县| 库车县| 和田县| 玉溪市| 兴义市| 类乌齐县| 张北县| 曲松县| 息烽县| 佛山市| 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