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揚地學成果,傳播勘查技術方法-
隱爆角礫巖型金礦床的研究進展
毛光武1,2,嚴卸平2,舒文輝2,祖俊龍2,王波濤2,白昌華2
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2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二局
作者簡介:毛光武,博士,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專業;長期從事有色金屬礦產勘查與開發工作。
隱爆角礫巖型金礦是重要的金礦類型之一,是很多勘查區找礦主攻方向。該類型金礦床伴(共)生有益組分多、成因特殊、礦石經濟價值高,尤其是與火山-次火山巖型金礦、斑巖型金礦具有一定的時空聯系,因而受到各國地質學者和探礦工作者的廣泛重視!本文總結了國內外關于隱爆角礫巖的定義及類型劃分、成礦地質背景、隱爆角礫巖型金礦地質-地球化學特征、流體演化、成巖作用與成礦模式等研究成果以及發展趨勢,可供金礦勘查和運用礦床系列-成礦系統理論指導找礦參考。隱爆角礫巖型金礦是重要的金礦類型之一,人們對隱爆角礫巖成巖-成礦的研究歷史已達百年以上。1983年,國外學者曾以“角礫巖和成礦作用:地質產狀和成因”為題召開過國際討論會,就隱爆角礫巖的成巖機制、流體過程以及有關礦床進行交流,會議論文于1985年出版,這次會議對于開展隱爆角礫巖的研究及其相關礦床的找礦工作具有很大推動作用。中國也于80年代中后期開展了對隱爆角礫巖型金礦角礫巖筒形成模式、流體演化及與侵入巖的聯系等方面的研究。世界上相繼發現了一批與隱爆角礫巖有關的代表性金礦床,如美國的朗德山(Round Mountain)金礦、克里普-克里克(Cripple-Creek)金礦和金色陽光(Goldensunlight)金礦,澳大利亞的奧林匹克壩(Olympic Dam)銀-金-鈾-銅礦床和基茲頓(Kidston)金多金屬礦床等超大型礦床;中國的河南祁雨溝金礦、山西堡子灣金礦、黑龍江東寧和團結溝金礦、新疆阿希金礦、山東歸來莊和七寶山金礦、江西羊雞山金礦、河北孔格莊金礦等中-大型礦床。該類型金礦床伴(共)生有益組分多、成因特殊、礦石經濟價值高,尤其是與火山-次火山巖型金礦、斑巖型金礦具有一定的時空聯系,因而受到各國地質學者和探礦工作者的重視。本文總結了近年來國內外關于隱爆角礫巖的定義及類型劃分、成礦地質背景、隱爆角礫巖型金礦地質-地球化學特征、流體演化、成巖作用與成礦模式研究的最新進展,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角礫巖類型的劃分對礦床研究以及礦產勘查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由于角礫巖的形成十分復雜,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總結出一系列形成機制和分類標準(表1)。角礫巖一般分為巖漿熱液成因和非巖漿熱液成因,但多數含礦角礫巖筒(體)特征顯示,角礫巖的形成與熱液活動的爆破作用有關,并具有隱伏的特點。隱爆角礫巖系指在一定的地殼深度(0.5~3km)條件下,中酸性侵入體上升定位過程中巖漿或水熱流體由于擴容減壓而產生沸騰、去氣作用,引起隱蔽爆發所形成的特殊巖石組合。這類角礫巖的特點是孔隙度大,利于成礦流體的滲透、遷移和礦質沉淀富集,可以形成重要的控礦構造和容礦空間,與成礦關系密切。隱爆角礫巖型金礦多產于環太平洋島弧-火山巖帶、陸內造山帶、中生代斷塊坳陷-隆起過渡帶火山-次火山侵入巖區。我國華北克拉通南北緣、青藏—三江、秦祁昆、天山—蒙古—興安、東部環太平洋等地區是該類金礦的有利成礦區(圖1)。這些地區呈巖株狀、脈狀產出的火山-次火山中酸性斑巖類侵入體是角礫巖體形成的前提條件,斑巖類侵入體的產出范圍是隱爆角礫巖型金礦勘查的有利靶區。隱爆角礫巖型金礦主要產于火山機構、火山巖區放射狀與環狀構造交匯部位、隱伏穹窿構造區、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深大斷裂派生的斷裂破碎帶等構造部位。表1 角礫巖的分類方案
圖1 中國隱爆角礫巖型金礦典型礦床分布示意圖
1.黑龍江團結溝金礦;2.新疆阿希金礦;3.山東七寶山金銅礦;4.山東平邑歸來莊碲金礦;5.浙江治嶺頭金礦;6.河南祁雨溝金礦;7.黑龍江東寧金廠金礦;8.江西洋雞山金礦;9.廣西龍頭山金礦;10.內蒙古陳家杖子金礦;11.河北省龍王廟金礦;12.河北省寬城縣唐杖子金礦;13.吉林三道溜河冰湖溝金礦;14.河南西峽琵琶溝金礦;15.山西陽高縣堡子灣金礦;16.甘肅省南山金礦;17.福建政和東際金(銀)礦
隱爆角礫巖型金礦的成礦時代主要集中于中-新生代,其次為海西-印支期,主要產于火山-次火山環境(表2)。按礦化元素可分為與斑巖系統有關的金-銅成礦系列和與深成侵入相伴的小侵入體有關金-銀成礦系列。與礦體具有時空關系的淺成-超淺成侵入體多屬殼幔過渡型,巖石化學成分呈高鈣堿-堿性特征。部分研究者認為超淺成侵入斑巖的深部可能與更大的隱伏巖體相連通。有些斑巖型礦床的頂部或淺部分布有大量的角礫狀礦石(如福建紫金山礦田)。該類金礦床因成巖、成礦的特殊而顯示與眾不同的特點(表3)。金礦體常與火山噴發晚期形成的中酸性斑巖體伴生,部分角礫巖即為斑巖角礫。礦體延長幾米至幾百米,規模有大有小。垂向延深往往大于水平尺度,一般500~1000m,部分礦體和角礫巖體均具分叉現象,向深部逐漸尖滅。金礦(化)體主要賦存于隱爆作用形成的相關地質體中,金等有用金屬礦物主要賦存于角礫充填膠結物中。礦體一般呈橢球狀、透鏡狀、碗狀或多個礦體呈疊碗狀、近水平或緩傾斜扁豆狀、囊狀和條帶狀。礦體傾角因角礫巖體成因而異,一般爆破和隱爆成因的礦體傾角較陡(>70°),而侵入、坍塌和隱爆-坍塌成因的礦體傾角較緩(<30°)。礦石類型主要為石英、巖粉及黃鐵礦膠結角礫巖型,黃鐵礦呈浸染狀、團塊狀等集合體賦存于膠結物中,為主要的載金礦物。隱爆角礫巖中小角礫巖成分較多,膠結物組分復雜、含量多,金等有用組分礦化強度與其呈正消長關系。金礦化一般上部富、下部貧。礦石結構主要為隱晶、顯微晶、細晶結構。礦石膠結物中石英常呈蛋白石、玉髓狀,含金黃鐵礦等硫化物粒度也相當微細,表明其快速沉淀的成礦過程,晚階段沉淀的可達粗晶。金的沉淀富集主要取決于沉淀時的物化條件,可產在任何圍巖中,但擁有一定孔隙度的隱爆角礫巖在特定的條件下對載金流體的運移、擴散和礦質的沉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表2 隱爆角礫巖型金礦典型礦床角礫巖類型、容礦圍巖及成礦時代
表3 隱爆角礫巖型金礦床的主要特征
隱爆角礫巖筒的巖相分帶具有水平和垂向分帶特征。水平分帶自邊緣向角礫巖體中心一般分為裂隙相、震碎相、爆破相;張會瓊等將隱爆角礫巖筒巖相分帶從上往下分為裂隙相、震碎相、爆破相和通道相(表4),一般認為這種情況的分帶多具有角礫巖筒(體)與圍巖漸變過渡的特征,是目前該類礦床巖相分帶較為典型的例子。當角礫巖筒以斷裂或裂隙與圍巖接觸時,其界線較清楚,大多數隱爆角礫巖筒巖相分帶具有類似特點,只發育前3種或其中幾種組合,通道相少見,可能與大多數礦床的揭露程度及其他因素有關。隱爆角礫巖筒的礦化蝕變具有多樣性和分帶性。不同的礦床一般會具有不同的蝕變礦物組合與分帶特征。與淺成-超淺成侵入體有關的蝕變礦物多見石英和玉髓,與巖漿熱液有關的具綠泥石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和硅化等,與斑巖系統有關的常見鉀化,具高溫蝕變特征;而礦化期蝕變主要為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冰長石化等,具有低溫蝕變的特征。Au和其他有用元素的礦化強度及礦化范圍與巖漿的隱爆強度呈正相關關系。礦化與圍巖界線多呈漸變過渡關系,局部受構造和滲透性較差巖性的控制時則會形成較清晰的界線。隱爆角礫巖型金礦在時空上與淺成、超淺成侵入體有密切關系,又因控制侵入雜巖的構造類型、圍巖性質以及受角礫巖筒控制的金礦化類型和空間分布的不同,一個巖體或同一礦區可存在隱爆角礫巖筒型、夕卡巖型、斑巖型、蝕變巖型或熱液脈狀充填型等礦化類型;而在角礫巖筒外的圍巖中形成似層狀、透鏡狀礦體或浸染狀礦脈等2種或多種礦化類型組合,即形成“一體多型”“一筒多型”的組合特點 (圖2)。如孔格莊金礦的上部(650~550m)為細脈帶型礦體,中部(550~520m)為大脈帶型礦體,深部(520m以下)則為角礫型礦體;河南西峽蒲塘金礦區琵琶溝隱爆角礫巖型金礦的淺部(地表至507m)為圍巖陷落混合角礫狀氧化礦石+少量斑巖型礦石,中部(507~417m)為角礫狀礦石+斑巖型礦石,深部(417m以下)則為角礫狀花崗斑巖中細脈浸染狀礦石(斑巖型為主),為“一筒多型”礦體組合。隱爆角礫巖型金礦中2種或多種礦化-蝕變的套疊一般是形成特大型礦床的有利標志。表4 隱爆角礫巖型礦床巖相分帶特征
圖2 河北易縣柴廠—孔格莊金礦成礦模式圖
1.薊縣系霧迷山組白云巖;2.長城系高于莊組白云巖;3.新太古代阜平變質巖群;4.花崗閃長巖(王安鎮巖體);5.花崗閃長巖(柴廠巖體);6.深斷裂;7.主拆離帶;8.鏟狀斷裂;9.層間滑動斷層;10.含礦熱液循環方向;11.細脈帶型礦體;12.大脈帶型礦體;13.隱爆角礫巖型礦體;14.構造蝕變碳酸鹽巖型礦體;15.構造蝕變巖漿巖型礦體;16.石英脈型礦體.
隱爆角礫巖型金礦由于形成的地質環境各異,成礦流體來源不同,其巖石地球化學、成礦流體化學特征有一定的共同點和差異性。金等成礦物質具有多期形成、混合來源的特點。研究發現,與隱爆角礫巖具有時空關系的淺成中酸性巖漿巖不同程度地富集有一定的Au元素,但巖體是否成礦,與巖體中Au的豐度并無必然關系。通過分析典型隱爆角礫巖型礦床的氫氧同位素組成(表5),其熱液流體早期(或礦床深部)以巖漿水為主,而晚期(或靠近地表)則以巖漿與大氣水的混合流體為主,可來自幔源,也可來自中酸性巖漿作用過程。礦質來源與巖漿(火山-次火山巖)成因具有一定聯系,部分學者認為其成巖與成礦可用“同源說”來闡明,二者為同一巖漿房(源)批式分熔而成。通過分析典型礦床礦石硫同位素構成,34S的變化范圍一般很窄,鉛等同位素組成表明礦質來自深源,這也印證了巖漿與成礦物質具有同源的特點。包裹體研究顯示,礦床為中-低溫、中-淺成環境形成,主成礦期流體含較多H2O,CO2等揮發分;個別礦床見氯化鈉等子晶包裹體,而流體性質多數屬中-低鹽度;pH值一般較低,屬酸-弱酸性;Eh值可高可低。表5 國內部分隱爆角礫巖型金礦同位素組成及成礦流體性質
巖漿熱液角礫巖的形成與次火山中酸性斑巖侵入體有一定的成因聯系。巖漿熱液流體由于富含大量的高熱多源流體和揮發分,在適宜的物理化學條件下,有利于金的多種絡合物的溶解,從而提高了熱液流體的聚礦、運礦能力。巖漿熱液流體的聚礦過程。巖漿熔體在上升侵位過程中,隨溫度、壓力的逐漸降低而不斷結晶,使得揮發分過飽和而出溶,致使巖漿熱液流體揮發分增加,成礦元素絡合能力增強,進而把巖漿熔體批式熔融形成的成礦元素以及部分圍巖中的成礦元素分別聚集和萃取出來,進入巖漿的揮發相,通過熱力驅動,不斷向巖體上部運移,聚集于巖體頂部,形成高金屬濃度的含礦流體,其中金多以[Au(HS2)]-,[Au(CO3)]-,[Au(HCO3)2]-等絡合物形式存在;而非巖漿熱液流體主要通過萃取圍巖中成礦元素的方式聚礦,并借助構造應力不斷向相對開放的構造空間運移。當上述兩類流體由一個封閉體系瞬間進入一個較為開放或半開放的構造環境,流體壓力梯度將急劇變化并引發減壓、沸騰、去氣作用,產生熱液隱爆形成隱爆角礫巖筒(體);同時,由于其中的揮發分帶走大量的熱,流體的溫度迅速下降,并與圍巖發生交代,pH值急劇上升,且Eh值、各種元素的含量等發生變化,引起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從而導致金等成礦物質的沉淀富集,形成爆發角礫巖筒(體)型金(多金屬)礦床。巖漿體系及其分異演化特點決定著角礫巖體的形成和成礦流體的產生,三者有機結合成統一的成礦系統,只有當系統中巖漿性質、分異演化程度、角礫巖是否形成、是否產生適宜的含礦流體等要素得到最佳配置時,金礦才得以形成。隱爆角礫巖體可單獨產出,也可成群(等間距)、成帶產于侵入體的上部。一般認為,隱爆角礫巖底板以“樹根狀”角礫巖帶與侵入體相連,深部可能隱伏更大的補給巖體;而角礫巖筒頂部少見,形成于古地表之下,可能呈不規則穹狀。隱爆角礫巖體因形成的地質構造環境各異,其平面與剖面形態呈多樣性。統計表明,隱爆角礫巖體在地表的長短軸之比可從1∶1至大于10∶1。在近似連續介質中,隱爆角礫巖筒的形態、大小主要受流體爆發能量的相對大小以及爆發處最大主應力(σ1)、中間主應力(σ2)和最小主應力(σ3)的聯合控制,常見形態有垂向拉長三軸橢球狀(σ1>σ2>σ3,σ1垂直)、扁平三軸橢球狀(σ1>σ2>σ3,σ1水平)及等軸狀(σ1>σ2=σ3,σ1水平)(圖3)。圖3 主應力對角礫巖筒的形態控制圖
在自然界中,部分具有較為規則形狀的角礫巖筒主要產于兩組或多組構造交匯處;受單一構造或侵入體與圍巖接觸破碎帶(或不整合接觸帶)控制的角礫巖體,形態則多表現為線狀角礫巖墻(脈)或不連續的透鏡狀等,其延長大于延深。隱爆角礫巖的成巖-成礦研究是礦床學的重要課題之一。國外就該類金礦床角礫巖形成機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假說,如礦化崩落假說(洛克,1926)、爆發假說(Y.X.哀孟斯、B.C.別爾巴克等)、爆發-熱液假說(Π.Φ.伊萬京,1965)。1968年,A.E.萊特和D.R.鮑斯提出,爆發角礫巖筒多數形成于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角礫巖化作用主要是由于巖漿成因的H2O,CO2和其他少量揮發分因壓力增大引起多次連續爆發而成。國內不少學者圍繞隱爆角礫巖及隱爆角礫巖型金礦的成巖-成礦機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相應的理論模型。隱爆角礫巖體的成巖-成礦一般包括早期氣爆、較晚期漿爆和晚期含礦熱液注入。首先,氣爆與漿爆主要發生于熔融侵入體的上部。隨熔體不斷上侵,溫壓降低,巖漿分異作用或地殼深部部分熔融體的結晶分異不斷析出流體,較輕的硅、堿以及揮發分等趨向集中于巖體或熔體的頂部,形成一個概念化的保護水硬殼,有利于后續更多流體和揮發分的聚集;熔體不斷上升、冷卻結晶,所受壓力及揮發分溶解度不斷降低,巖漿脫氣作用加劇,導致殘余熔體發生氣泡狀的二次沸騰,使熔體頂部保護水硬殼中的流體逐漸趨于飽和,其體積隨之迅速膨脹,在其內部產生的剩余壓力作用下,這個飽和水的硬殼會發生脆性破裂,成為熱液流體脫離巖漿房的通道。當氣泡狀熱液流體沿一定構造侵入熔融體時,會導致其絕熱自發性體積膨脹,內壓瞬間增大;大約在2km深處,流體壓力pf≥σ3(構造正壓力)+T(巖石抗張強度臨界值),熔體中的水含量達到極大值(2.7%);在深度<2km范圍內,pf?σ3+T(圖4),此時內壓瞬間釋放產生爆破,巖石發生破裂,且驅動裂紋形成并不斷向低壓、淺部擴展,或使原有的斷裂和裂隙重新張開或進一步擴大。形成角 礫系統的復雜程度主要取決于爆破強度,而這與原始巖漿的含水量有關,當巖漿含水量達2%~4%時,其瞬間釋放能量可形成復雜的裂隙系統或角礫巖筒構造。圖4 退化沸騰時巖漿流體和機械能變化與斷裂強度的關系
其次,巖漿隱爆作用晚期階段的熱液注入是形成流化侵入角礫巖及其膠結物中金礦物的重要環節,流化作用在該階段普遍存在,并有證據表明,礦床局部地段可達到注流和噴流,形成流化侵入角礫巖、熱液注入角礫巖和熱液交代角礫巖。巖漿期后含礦流體充填于開放-半開放的斷裂構造或角礫巖體過程中,發生交代作用及流體壓力、溫度等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導致含金絡合物溶解度降低,進而引起礦質沉淀,形成含礦角礫巖體。隱爆角礫巖筒(體)的形成是“能量聚集-爆發-平靜”多個爆發旋回的疊加,而流體演化一般也具有“升溫-沸騰(爆破)-降溫”的演化過程。其中,隱爆角礫巖體的形成在“能量聚集-爆發”或“升溫-沸騰”的高-中溫階段,而礦質沉淀主要集中在“爆發-平靜”或“沸騰-降溫”的相對中-低溫階段(圖5)。圖5 隱爆流體演化趨勢曲線的一般特征
礦質沉淀受隱爆作用及隱爆流體演化的影響,具有近程成礦和遠程成礦的特征。當爆破發生時,成礦物質以較高的壓力迅速噴涌至遠離爆炸點的爆發巖筒及巖筒附近,在其發育的環狀、放射狀斷裂等有利的物化環境中富集成礦,形成遠程成礦;在平靜降溫期,流體能量逐漸減弱,礦質沉淀有利的物化條件逐漸向流化中心靠近,形成爆發巖筒的近程成礦;隱爆角礫巖的成巖、成礦具有多幕式特點,后續階段的爆破對以前階段的近程成礦造成破壞,不利于其保存,但有利于圍巖和巖體頂部脆性破裂、角礫化以及遠程礦化的多次疊加。前期巖體頂部硅化對局部裂隙、斷裂、巖石的孔隙等不同的通道愈合形成局部的圈閉,是引起后期爆破和礦化的主因。多次的爆破-沉淀(膠結)過程形成多個礦化蝕變階段,最終形成了爆破角礫巖型金礦床。中酸性斑巖的淺成-超淺成侵入是形成隱爆角礫巖的前提,氣液隱蔽爆破及期后含礦流體注入是成巖、成礦的內因,是同一地質過程不同階段的產物,而巖漿能量是決定二者能否發生的關鍵。礦床中的礦質沉淀與蝕變作用貫穿隱爆的全過程,但集中于成礦流體大規模注入的階段。部分學者在綜合國內外隱爆角礫巖成因研究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魯西地區典型隱爆角礫巖研究,建立起隱爆角礫巖筒“自下而上-順次推進-序次疊加”的成筒模式 (圖6)。圖6 隱爆角礫巖筒的形成過程模式圖
a.第一次隱爆;b.第二次隱爆;c.第三次隱爆;d.隱爆全過程
1.每次隱爆開拓的空間;2.隱爆疊加的部分;3.隱爆推進后的剩余部分;4.最后一次隱爆;5.淺成、超淺成侵入巖
圖7 隱爆角礫巖筒側向隱爆模式圖
1.安山巖;2.片麻巖;3.花崗巖;4.石英斑巖;5.正長斑巖;6.角礫巖;7.不規則狀礦體;8.脈狀礦體;9.斷裂;10.地層界線;11.青磐巖化帶;12.石英黑云母化帶;13.石英鉀長石化帶;14.含礦熱液運移方向;15.大氣降水運移方向
劉國華等認為上述模式是酸性侵入體底侵隱爆作用的形成模式,與其提出的側向隱爆模式具有一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在于二者的形成均與火山巖區巖體侵入活動有密切的聯系,主要由巖漿淺成-超淺成侵位形成的高壓揮發分經多次隱爆作用,“由近及遠-順次推進-序次疊加”而成;不同點在于前者常構成侵入體的頂部帶,深部一般與侵入體相連,形成“有根”角礫巖筒,礦床頂部或外圍可能會有其他脈型礦床,深部可能會存在斑巖型礦床,形成“上部脈型-中部角礫巖型-深部斑巖型”的礦床成礦系統;而后者是巖漿作用過程形成的高溫、高壓揮發分流體在巖漿側向產狀突變部位聚集,由于液壓致裂作用,當流體壓力超過巖石靜巖壓力和抗張強度之和時發生隱爆作用而成;與中酸性斑巖侵入體具有一定的空間關系,但巖筒底部無斑巖而與圍巖直接接觸,形成“無根”狀角礫巖筒,其下一般沒有斑巖型礦床(圖7)。該研究成果為礦床勘查提供了理論依據。研究者不僅對隱爆角礫巖型金礦的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成巖-成礦機制、成礦模式及其與深部隱伏斑巖體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時也對隱爆角礫巖型金礦區域找礦-評價標志和礦床規模、富集部位的評價指標進行了較系統的總結與評述。(1)島弧或濱太平洋島弧火山巖帶、中生代斷塊隆起-坳陷過渡帶的次火山雜巖區,往往是隱爆角礫巖型金礦有利的找礦區域。(2)發育熱液蝕變的隱爆角礫巖是尋找該類型金礦最直接的標志,角礫巖體的大小對礦床的規模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多期次的熱液礦化疊加是形成大礦、富礦的標志;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也是尋找系統產出的深部斑巖型礦床及外圍遠程脈狀礦體的間接標志。(3)火山巖區巖漿活動序列晚期侵入鈣堿性、堿性中酸性斑巖是尋找該類金礦的先決條件及有利巖體,若具備適宜的流體封閉條件和存在裂隙狀礦化,則是尋找隱伏含礦角礫巖的重要標志。(4)巖體頂部環狀、放射狀構造交匯部位和巖體與圍巖、斷裂接觸或相交部位是有利的找礦部位。(5)物探測量負磁異常、低電阻高極化異常、重力低的部位、地震波低速部位;區域化探分散流和次生暈Au,Ag,As,Sb等元素的組合富集區;遙感影像呈圓形、橢圓凹坑,TM遙感圖像色調異常區(帶),線環形構造發育區及交匯部位,均可作為隱爆角礫巖型金礦體及盲礦體的間接找礦標志和靶區。隱爆角礫巖及其金礦從相關概念的提出到成巖機制、成礦模型等方面的研究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期間發現了一批代表性礦床,為該類金礦的勘查提供了素材和證據,也為深入研究該類礦床提供了理論基礎。盡管隱爆角礫巖型金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認識,但有關該類金礦床亟待解決或存在爭議的問題還很多,如:隱爆角礫巖型金礦成礦熱液系統與鈣堿性、堿性中酸性斑巖侵入體是否為同源的關系?巖漿熱液是起源于上侵巖漿分異作用,還是巖漿房的去氣作用?含礦隱爆角礫巖型金礦與淺成-超淺成侵入體具同源關系,但二者之間的過渡關系和流體轉變過程等細節有待進一步揭示;礦質金是否主要來源于上侵斑巖結晶的析離,還是深部巖漿房“同源”演化?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有待今后通過礦床深部的揭露、巖礦測試精度的提高,獲取更多有價值的地質信息,以礦床系列-成礦系統理論為指導,進行隱爆角礫巖型金礦與深部斑巖礦床的時空關系及其成礦模式、成礦機制的研究;分析與該類金礦關系密切的不同淺成-超淺成中酸性斑巖體特征,解決礦化元素特征差異,加強礦床深部含礦性的指示特征研究,以利找礦評價和找礦標志的大尺度精細研究。目前,我國已知的該類礦床的規模和儲量與國外同類礦床具有明顯的差距,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隱爆角礫巖型金礦成礦理論的研究,今后應加強隱爆角礫巖型金礦的研究及找礦工作。隱爆角礫巖型金礦主要形成于中-新生代,其次為海西-印支期,中生代侏羅-白堊紀陸相火山盆地發育區是該類礦床的找礦有利部位;礦床的產出多與板塊俯沖相關的大陸邊緣、島弧巖漿弧和弧后巖漿帶淺成-超淺成中酸性侵入體具有時空聯系;相關巖體具鈣堿性-堿性特征;按礦化元素和成礦環境將礦床類型分為產于火山-次火山環境與斑巖系統有關的金-銅成礦系列、與淺成小侵入體有關的金-銀成礦系列;隱爆角礫巖具底侵爆破成因和側向爆破成因,前者形成的隱爆角礫巖具有與深部較大隱伏巖體相連的“有根”特征,而后者產出雖與斑巖體相伴,但其深部卻與圍巖接觸,形成“無根”角礫巖體,深部一般不存在斑巖礦床的可能;角礫巖相分帶具有通道相、爆破相、震碎相和裂隙相等特征;礦體受控于角礫巖筒系統,一般延深大于延長并有分支復合特征;礦質沉淀晚于角礫巖的形成而富集于角礫膠結物中;成巖與成礦是同一地質作用過程不同階段的產物,多次爆破有利于遠程成礦,尤其是成礦期斷裂是成礦的最有利部位。隱爆角礫巖筒成筒過程具有“自下而上→順次推進→序次疊加”的特點,同時流體具有“升溫-沸騰(爆破)-降溫-升溫-沸騰(爆破)-降溫”的演化過程,礦床中蝕變和礦化貫穿爆破的全過程,但礦質沉淀主要集中于流化作用之后的“沸騰-降溫”階段;金礦化類型具有“一體多型”“一筒多型”以及與斑巖型礦床之間存在一定時空聯系的特點,運用成礦系列-成礦系統的思想指導礦床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致謝:本文成文過程中得到朱玉磷教授級高工的大力支持,蔣少涌博導及匿名審稿人審閱了全文并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在此一并表示誠摯的感謝!原文來源:《地質找礦論叢》2016年第3期P396-408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