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科學試驗從原理上,驗證了人類“腦對腦”直接交流的可行性。(fotolia)
“我知道你想什么”科學證實心靈感應存在
人類一般是用語言和動作進行溝通,未來能否通過“心靈感應”交流?科學家最近宣布,通過網絡傳遞,位于印度的一名志愿者使用腦電波,向8千公里之外的法國志愿者腦中成功傳遞了一條信息。這一科學試驗從原理上,驗證了人類“腦對腦”直接交流的可行性。
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最近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上。實驗中,有4名28歲至50歲的健康志愿者參與,其中位于印度特里凡特朗地區的一名志愿者頭戴無線連接互聯網的腦電圖儀,腦中想像一個簡單的問候語,如“你好”或“再見”,信息傳遞成功。
人腦之間的遠程信息控制
研究人員使用腦電圖描記器(electroencephalography,簡稱 EEG),記錄大腦激活神經細胞中的電波活動,并將“你好”和“再見”單詞轉換成二進制。(視頻截圖)
研究人員使用腦電圖描記器,記錄大腦激活神經細胞中的電波活動,并將“你好”和“再見”單詞轉換成二進制。(視頻截圖)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研究人員使用腦電圖描記器(electroencephalography,簡稱 EEG),記錄大腦激活神經細胞中的電波活動,并將“你好”和“再見”單詞轉換成二進制。然后通過電子郵件發送到法國東北部斯特拉斯堡,那里的一臺計算機翻譯這些信號,再使用電刺激將其輸入接收者的意識之中。
這些信息在志愿者的視覺中以一束閃光方式呈現,且閃光具有逐次性,使接收者能夠解碼消息中的信息。盡管法國的志愿者沒有聽到、也沒有看見這些問候語,但能正確解讀所收到的問候信息。
之后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類似實驗,成功傳遞兩個不同地點志愿者的思維想法,他們分別位于西班牙和法國。研究結果顯示,總誤差率僅為15%,5%出現在編碼一方,10%出現在解碼一方。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人類首次“幾乎直接”彼此通過大腦發送信息。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去年也宣布,他們實現了兩個人腦之間的遠程行為控制,即通過互聯網利用類似技術,發送其中一人腦中的簡單“想法”,實現對另一人大腦及手部動作的瞬間控制。不過,他們的成果當時沒有經過同行評議,也未在科學期刊上發表。
使用意識控制飛機飛行
人類大腦交互技術一直在吸引科學家的關注。今年5月,德國科學家的實驗顯示,7名飛行員使用意識控制飛行,并且達到令人驚奇的精準度。
一群來自慕尼黑理工大學和柏林工業大學的德國研究人員,設計出一架用大腦意識控制的飛機,以避免大腦和飛機之間的復雜肢體操作。
這個飛行模擬測試請來7位具有不同程度飛行經驗的參與者,其中一位參與者完全沒有實際駕駛艙操作經驗。測試者們完全通過大腦指令實現了足夠高的操作精度,他們都能夠保持飛行的航線,在測試的某些部分還達到了飛行員考試的要求。
研究成果表明,即使是只有少量或者沒有操作經驗的飛行員,都可以直接使用大腦意識輕易地控制飛行。
今年6月,美國俄勒岡大學研究人員發布一種設備,聲稱能夠接近實時地監控一個人所思考的事物。
2004年,美國一項實驗偶然發現了第六感或心靈感應存在的證據。研究者們在一個視覺感應實驗中發現,三分之一的實驗參與者能夠在眼睛看到之前,提前幾秒鐘預先感到照片的變化效果。
心靈感應可以從生物角度解釋
一直以來,一些科學家致力于研究人類思想中不為人知的領域,他們相信能夠發現或喚醒人腦中不同尋常的潛在能力,目前科學家仍不能確定人腦潛力的界限,被視為DNA之父和神經研究大家的克里克(Francis Crick)承認,“我們對于人腦不同部位的認識仍處于初級階段”。
西班牙《國家報》文章《思想有極限嗎?》中稱,頗受爭議的英國生物化學家魯珀特·謝爾德雷克(Rupert Sheldrake)20年來一直在進行科學實驗,以證明人類思想能力的強大遠遠超過人們所想像,心靈感應和預感等現象可以從生物角度得到解釋,它們是正常的行為。他說:“我們從祖先那里繼承了這些技巧,對這些技巧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動物、人類、尤其是思想的本質。”
謝爾德雷克認為,思想不是頭腦的同義詞,不是關閉在腦子里,而是“延伸到我們周圍的世界,與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相連接”。此外,正如現代物理所證明,思想不是被動的關系,而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感覺,意味著兩者之間的互動”。也就是說,人類的思想是受外部環境影響的,但它同時也在周圍環境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這個被稱為“延伸的思想”的理論認為,與電磁場的存在一樣,思想也有自己的場域。
意愿在思想傳播中非常重要。當一個人決定干某件事情,例如打電話或回家,就會向事情對象,如接電話的人或家里的人反映他的意愿。謝爾德雷克認為,某些人或動物能夠捕捉到這種意識。事實上,對腦電波的分析證明,某個行動的意愿可以使神經網絡在事件發生之前先行運作起來。
科學證實“他心通”功能是存在的
心靈感應在另外一個層面——修煉界也可以稱為“他心通”功能——是指在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不通過語言或行為的交流而洞悉他人思想的功能。
科學家們曾設計了嚴謹的實驗,以檢驗他心通功能存在與否。此類實驗通常需要兩名受試者,一名發出信息,另一名接收。此外,二者必須獨處不同房間,沒有任何途徑進行語言或視覺信息交流。實驗時發出的信息則由研究人員控制。
紐約布魯克林(Brooklyn)的 Mainonides醫學中心所做的睡眠中超感知覺實驗是他心通經典實驗。一系列實驗結果于1966至1972年間發表于各類神經和醫學學術刊物上。 研究結果表明,他心通不存在的可能性小于千分之一。
另據《海灣時報》2013年3月25日報導,一名阿聯酋沙迦患有自閉癥的9歲神奇女孩Nandana Unnikrishnan,不用藉助任何媒介就能感知母親的情緒,閱讀她母親的思維。
而這種“他心通”功能,就連植物也具備。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測謊儀專家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的大量研究發現,植物具備驚人的感知功能,可以事先知曉人類的心理活動。當時巴克斯特做的實驗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隨著一些科學家突破舊有的思想框框,大膽推理、小心求證,越來越多自然界的奧秘被發現。
其實在修煉界,他心通功能是修煉人公認的稀松平常的事實。此功能的存在,是因為人的思維并非虛無飄渺不可捕捉的東西,而是一種具有能量的實體存在。現代科學認為思維以一種電波似的形式存在。其實,如果人類能突破現有的由分子構成的空間,就會發現人發出的思維在另外空間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完整的大腦形式。
修煉有素者能夠超越現有空間,而對他人發出的思維一目了然。這種對他人思維的獲悉便不僅僅是心理學家們所發現的一點模糊的感受了,而是一種無所不清的對他人思想的洞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