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約前2070--前1600)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
2、
3、
三、 西周政治制度——封邦建國(前1046--前771)
1、
2、
影響—A不僅是家庭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3、禮樂制:政治生活準則,實質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為表,是宗法制的實質;宗法制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現形式,;兩者互為表里,相互聯系。
一、 秦朝的統一
1、
二、
1、
2、
3、
4、
三、影響:形成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徹底打破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的基礎,
一、 西漢 1、
二、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1、背景: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五代十國—后周改革—陳橋兵變—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從“權、錢、兵”入手加強中央集權
3、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
1、運行機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
2、影響:
二、 宋朝:分相權:“中書門下”—--行政、樞密院—軍事、“度支、鹽鐵、戶部”—--財政
三、
四、 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廢除
1、
2、
3、
(二)內閣的演變
1、
2、
五、 清朝:軍機處的設立
1、
2、
3影響:A簡化政務手續,提高行政效率
六、 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遭到壓制。
一、 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700年)標志—產生君主制國家,王宮建筑群,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前1400年—前12世紀)特點—新的君主國興起出現王宮,陵墓和刻有文
二、
三、
1、
2、
3、
4、
一、民主里程
1、
2、
3、
4、
二、 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A.
B.
C.
三、 意義和局限
1、
2、
一、 從共和國到帝國
1、
2、
3、
(1)原因:積極對外擴張,成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則被廢棄,逐漸走向帝制
(2)概況:A 屋大維——前27年,采用元首制。實質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專制。羅馬進
二、 《十二銅表法》
1、
2、
3、
三、 查士丁尼法典
1、
查士丁尼法典。
2、
查士丁尼法典。
3、
B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一、《大憲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
2、簽署:13C初限制王權,保障貴族,騎士與市民利益。
3、影響:形成召開議會決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權
二、《權利法案》1689年制定,
2、影響:A確立議會主權,國王權力受到議會限制
B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進入穩定發展時期
三、責任內閣、
1、形成:光榮革命后,國王“統而不治”,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
為第一任首相。
2、
3、兩黨政治:19世紀中,議會選舉成為兩大政黨權力角逐的戰場。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
臺組閣。
四、
1、特點: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以國王為元首,以首相為最高行政首長,以代
議制民主為基礎。
2、發展:隨著工業革命深入,工業資產階級在1832年選舉中取得更多席位,確保資產階
級政體的穩定。
一、聯邦憲法
1、
C力求在大國中確保共和政體
2、
3、
管聯邦財政;建立權力在各州司法體系這上的聯邦司法體系,但各州保留較
大自主權。
C、民主制原則:總統和議員由民選產生。
4、補充:前10條修正案,規定公民若干自由權。
二、聯邦制度
1、概念:中央與州分權,國家主權屬于聯邦,聯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戰:州權主義活躍導致1861年至1865年美國內戰。
3、完善:憲法第13、14條修正案規定廢除奴隸制,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
4、影響:統一與穩定成為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政治前提。
三、兩黨政治
1、形成:華盛頓之后,總統選舉受到統治控制,國會形成兩黨對壘局面。
2、基礎:19世紀中期,民主黨代表南方種植園主,共和黨代表北方工業集團和西部農場主
利益。南北戰爭后,各自基礎發生了變化。
一、 初創共和:波旁王朝---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
2、《人權宣言》(時間、機構、影響)
3、《1791年憲法》,確立君主立憲制,實行三權分立。
4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年
二、曲折共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
1、政體演變:法蘭西第一帝國---波帝王朝復辟---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
2、《拿破侖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法律規范
三、確立共和-----標志: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
四、維護共和:議會選舉中,共和派取得勝利,對憲法進行補充,堵塞了君主派復辟之路。
一、
1、原因:19世紀中期,德意志經濟連成一體,封建割據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
2過程:1864——1870年,普魯士在首相俾斯麥籌劃下,發動了三次三朝戰爭,完成了統一。
3影響:這是一場結束封建割據的革命,解決了德意志的民族統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和
軍國主義傳統。
二、德意志帝國:1871年,在法國凡爾賽宮成立
1、性質:《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實行君主立憲制。帝國國會為人民代表機構,由普遍平等
的直接選舉產生,雖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濃厚專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國家權力。
2、局限:專制色彩濃厚,軍國主義傳統影響深遠。
三、魏瑪共和國
1建立:1919年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人民享受到一些資產階級民主權力,并頒布魏瑪憲法。
2、局限:沒有摧毀舊帝國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基礎,民主共和的社會基礎薄弱。
3、結局:經濟大危機沖擊下,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統治
4、啟示:在德國這樣專制主義影響深遠的國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體,必須進行徹底
的社會變革。
一、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
1、
2、
內容:五口通商/割香港島/協定關稅/此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權
3、影響:A、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開始為半半封建社會
B、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
D、歷史進程發生重大轉變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1、原因:(1)根本西方列強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利益
(2)修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
2、經過: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戰爭,1860年攻入北京?;馃龍A明園,中國戰敗求和。
3、結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4、影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半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清政府權力結構發生變化;
部分官紳主張學習西方“長技”,自強求富,興起洋務運動。
一、背景:列強侵略-清朝腐敗-廣西天災-秀全創教
二、經過: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變---天京陷落(標志失?。?/p>
三、綱領:《天朝田畝制度》(核心,影響)
四、失敗:(1)農民階級局限性
五、意義: (1)太平天國堅持斗爭14年,席卷大半個中國,產生巨大影響。
(2)掃蕩了清王朝統治秩序,沖擊了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政治基礎。
(3)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天朝田畝制度》是農民運動最高峰。
(4)提出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
一、 甲午中日戰爭
1、
2、
3、
4、
A、《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后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勢力深入內陸;嚴重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清政府被迫大舉外債。
B、宣告洋務運動破產,中華民族危機嚴重。
C、極大刺激西方列強。“三國干涉還遼”,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D、清政府為挽救統治危機,開始軍事改革。E、中國各界救亡圖存。
二、義和團運動
1、起因:
2、口號:“扶清滅洋”
3、清政府政策:鎮壓—招撫—鎮壓
4、影響:義和團體現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精神,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
推動了清政府的改革。
三、八國聯軍侵華
1、
B、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利益。
2、
3、
4、
一、背景:
1、社會背景: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2、組織基礎:
B同盟會 1905東京 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3、思想基礎:
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體等問題展開。
4、武裝上:1911年黃花崗起義最為著名。由于缺乏建立根據地的思想,沒有形成堅強統一
的 而失敗,但是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二、爆發:武昌起義 1911年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率先發難。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任都
督,國號“中華民國”,政體“五族共和”。
2、影響:武昌起義使清王朝統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
1、中華民國建立:A、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以五色旗為國旗。
B、頒布〈〈臨時約法〉〉,規定主權在民、平等自由,三權分立。是近代
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
C、名義上為中央政府,但并沒有實現真正統一。
2清帝退位: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統治結束,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
四、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帝國主義支持; 袁世凱大權在握; 立憲黨和舊官僚的支持。
五、意義: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
創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一、 背景
1、
2、
3、
二、 過程
1、
“勿作五分鐘愛國心”、“打倒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口號。
2、
并展開“三罷”斗爭。
3、
三、五四精神:愛國、民主、科學、進步。
四、歷史意義: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主旋
一、 空想社會主義
1、
2、
3、
二、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8年
1、
2、
三、巴黎公社
1、
2、性質:新型工人階級政權
3措施:A公社委員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公職人員工資不得超過熟練工人,人民可監督罷免。
4、意義:英勇斗爭和首創精神,為世界無產階級和進步人士樹立了光輝典范。
5、教訓及啟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必須徹底消滅資產階級殘余勢力,防止資產階級勢力
一、
二、 過程
1、二月革命:1917年初,彼得格勒工人起義,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
2、四月提綱:A、列寧提出需要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革命。
3、七月流血事件后確立武裝起義方針。
4、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領導起義,推翻臨時政府。
三、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
1、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一切權力轉歸工兵代表蘇維埃,通過《和平
四、意義:是人類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在經濟文化并不發達的俄國擺脫封建
殘余和剝削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給無產階級和半人民展示新的解放道路。
一、 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1921—1923)
1、
(1)條件:A、俄國十月革命后,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以俄為師”,接受馬列主義。
(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開,后轉至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
(3)綱領:A、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 B、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
(4)意義:宣告黨的成立,中國出現馬列主義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標志著中國革命進入
2、
3、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1922—1923
(1)領導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
(2)起止點:以香港海員罷工為起點,以京漢鐵路大罷工為結束。
(3)教訓:必須團結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
二、國民大革命(1924——1927)
1、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1)準備:A、1922年發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明確提出建立民主聯合陣線的方針。
(2)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重新闡釋三民主義,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2、北伐:1926年廣州革命政府北伐。
3、失?。?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破裂。
三、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
1、武裝起義:1927
2、井岡山道路:1927年秋收起義部隊開創井岡山根據地,走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井岡
3、紅軍長征
(1)原因:
(2)過程:遵 義 會 議——A、糾正錯誤軍事路線
4、西安事變
(1)原因:民族危機加深,國民黨內部分化。
(2)爆發: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事變,扣留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3)解決:中共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確定了逼蔣抗日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
(4)意義:為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戰打下基礎。
四、國共合作抗日(1937——1945)
1、日本侵華罪行:
2、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1937年9月,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
3、兩大戰場
A、抗戰開始后,存在著以國民黨為主導的正面戰場和以共產黨為主導的敵后戰場,兩
B、1938,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敵后戰場成為主要戰場。
C、國民黨政策重心趨向反共。1939年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制定“溶共、限共、防共、
D、中共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爭中求團結”、“有
4、勝利意義:A、百年來中國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
五、解放戰爭(1945——1949)
1、兩種命運的較量
(1)兩種命運
(2)重慶談判:1945年8—10月,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談判,
(3)政協會議:1946年召開再次確立民主和平建國路線,后被國民黨推翻。
2、解放戰爭
B、重點進攻:陜北和山東解放區。共產黨采取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
D、北平談判:1949.1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任代總統,國共和談,李拒絕簽字。
E、渡江戰役:1949.4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
一、 新中國的建立
1、準備:1949.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主要任務是討論建立新中國的事宜。
2、開國大典:1949.10.1
3、性質特色: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
4、意義:開創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中國進入人民當
二、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1、目的:為保障在政治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順利過渡,以替代臨時憲法
2、內容:A、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 B、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3、性質:1954年憲法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4、意義:A、加強人民民主專政,鞏固革命建設成果。
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發展歷程:1954年憲法確立;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趨于停頓;文革時名存實亡;新
2、人民代表產生:全國人民普選,由各黨派和社會各階層人士組成。
3、意義:A、奠定了新中國各項政治建設的基礎。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
3、基本組織:政治協商會議;主要形式:政治協商。
4、職能的變化:建國初,代行全國人大的職權。后成為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參政
五、民族區域自治
1、基本內容: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實現全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團結,在一些少
2、法律保障:《共同綱領》規定;54年憲法更明確規定。
3、自治區的建立: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
一、
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
1、平反冤假錯案首要環節胡耀邦主持
2、改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協制度。
3、法制建設加快:
三、基層民主選舉
1、地位:直接選舉
2、法律保障: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
3、村民自治: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4、意義:貫徹了“依法治國”的精神,保障了群眾的民主權利。
一、
1九條方針:1981年,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提出和平統一祖國的九條方針。
2一國兩制:80年代,鄧小平全面闡述一國兩制的深刻含義: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主
3 憲法保障:1982年憲法
4正式確立:1984年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上,正式成為祖國統一大業的方針
二 香港、澳門回歸
1 條件:
2香港回歸:
3 澳門回歸:1999年10月20日回歸
三、 海峽兩岸關系新發展
1、1979年,徐向前宣布停止炮擊金門,實現真正?;?/p>
2、三通限制放寬
4、形成“九二共識”:即一個中國
5、提出八項主張:1995年江澤民提出,是解決臺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6、十六大報告再次強調
一、“冷戰”的興起
1原因:
(1)二戰結束,由于共同的敵人被打敗,美蘇失去同盟基礎,雙方關系逐漸惡化
(2)二戰結束時,美國擁有世界最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確立了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
(3)美國把蘇聯看作稱霸世界的主要障礙,遏制蘇聯。蘇聯把確保東西部安全作為國家首
(4)美蘇兩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根本對立。
2表現
(1)政治:杜魯門主義出臺:1947年,杜魯門公開宣稱與蘇聯和社會主義對抗,標志冷戰
(2)經濟:馬歇爾計劃:即1948年提出援助西歐的“歐洲復興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
(3)軍事:為遏制蘇聯,加強對西歐控制,1949年成立北約。為對抗北約,1955年蘇聯和
3影響:A美蘇“冷戰“關系壓倒其他國際關系,世界被分裂為兩部分
二、 冷戰中的“熱戰”
一、歐共體的形成
1、原因:A二戰后,西歐國際地位嚴重下降,依附美國恢復經濟,對抗蘇聯。
2、成立: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共同體合
3、措施:建立關稅同盟、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建立歐洲貨幣體系,加強科技合作
4、影響:A西歐經濟發展,實力增強
三、 日本成為經濟大國
A二戰后,美國單獨占領,日本追隨美國
B冷戰后,美國扶植日本,成為反共橋頭堡
C推行民主化改革,鏟除封建因素。
D重視科技校閱。
E制定經濟計劃,用國家政權推動經濟發展。
2、水平:1956-1972,國民生產總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
3、影響:向美國一邊倒變為日美為核心的全方位外交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出現美、日、西歐
四、
1、背景:A二戰后,亞非拉掀起民族解放浪潮,誕生新興國家。
2、成立: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確立了獨立、自
3、主張:不是消極中立而是積極反對殖民霸權主義,主張用和平代替冷戰,實行全面裁軍。
4、影響:標志第三世界以獨立力量登上國際舞臺,加上社會主義陣營瓦解,中國在聯合國
一、
1、
(1)戈氏改革: 經濟改革受阻--政治改革混取消黨的領導--民族紛爭迭起--加盟共和國脫離。
(2)1991年“8*19事件”成為解體催化劑
(3)同年,完全解體,兩極格局最終瓦解
2、東歐劇變:向西方靠攏。1990年德國統一。1991經互會和華約解散,蘇聯在歐體系崩潰。
二、世界局勢
1、主流——緩和:兩極瓦解,結束兩大集團對峙,軍事競賽減弱,總體趨勢緩和,
2、并存——動蕩
C、99年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南聯盟是北約首次未經聯合國授權,向主權國家采取軍事行動
二、
1、
2、
一、建國初期
1、
2、
(1)第一年與17國建交
(2)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成為解決國與國問題的基本準則
(3)日內瓦會議:1954年第一次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提高了新中國的聲譽
(4)1955年亞非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二、70年代成就:
(1)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恢復1971年第26屆聯大通過。
(2)中美關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署《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榮訪問中國,簽訂《聯合聲明》
(4)出現與中國建交熱潮
三、新時期外交
1、經濟交流:原則:平等互利,形式多樣,講求實效,共同發展
2、成就:
(1)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多邊經濟領域取得成就: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90年代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2002年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3、維護世界和平:
(1)改善和發展與大國關系,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
(2)促進地區和平與穩定,2001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維護中亞地區和平、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