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利尼、魯本斯、安格爾、透納、戈雅、庫爾貝、米勒、馬奈、莫奈、畢沙羅、雷諾阿、塞尚、梵高、高更、莫蘭迪、夏加爾、莫迪利亞尼、畢加索、米羅、萊熱、馬格利特、沃霍爾……500年來,這些藝術家的名聲響徹世界大地,書寫出繪畫史上的傳奇。1月11日起至4月30日,“西方繪畫500年——東京富士美術館藏品展”亮相上海寶龍美術館,橫跨5個世紀的60件藝術真跡,循序漸進勾勒出西方藝術史的發展輪廓,堪稱西方繪畫“教科書”。
濃縮西方500年繪畫史
展覽精選了東京富士美術館館藏精品,時間跨度從16世紀一直延續到20世紀,始于覺醒中的文藝復興,止于前衛的現代主義藝術,涵蓋了西方藝術史上最重要的藝術流派及代表藝術家。由于借展原因,馬奈的《漫步》和莫里索的《露臺上》兩幅作品只展出至3月下旬。
愛德華·馬奈《漫步》,布面油畫,1880年
展覽分為6個部分,細致的策展布局將500年藝術風格的蛻變之路展現得淋漓盡致。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現代藝術、后現代主義,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相互交錯、此起彼伏、波瀾壯闊。
克勞德·莫奈《睡蓮》,布面油畫,1908年
“各個時期的代表作、藝術樣式在展覽中一同呈現,觀眾可以親眼看到西方美術的教科書。”東京富士美術館文藝部長平野賢一說。文藝復興宣告現代繪畫黎明的到來,展廳中,與達芬奇活躍于同一時代的喬凡尼·貝利尼的作品《行政長官的肖像》以及準確描繪出深刻人性內心的丁托列托作品《收藏家的肖像》不容錯過。17世紀被稱為繪畫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近年來被大家重新認可的畫家拉?圖爾的《吸煙男子》是必看之作,這幅作品是世界僅存40幅真跡中的一件,是美術館的珍藏品。到了18世紀的洛可可繪畫,華麗的宮廷文化綻放光芒,宮廷畫家布歇的《維納斯的凱旋》堪稱本展最大看點之一。對拿破侖英雄形象的描繪最深入人心的作品《拿破侖越過圣貝爾納山》則可被視為19世紀上半葉在法國誕生的“新古典主義”代表作。
再往前,便迎來了體現近代市民生活和社會繁榮的印象派作品,馬奈的《漫步》是最值得稱道的藏品。展覽也展出雷諾阿《穿紅衣的年輕女子》《讀書的女子》和《出浴的女子》,展現其所向往的永恒的女性美。印象派大師莫奈的《睡蓮》更是點睛之筆。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讀書的女子》,布面油畫,約1900年
到了不斷摸索新表現形式的20世紀,可以看到畫家們多樣的身份和多彩的描寫手法。現場可欣賞到莫迪利亞尼的《保羅·亞歷山大醫生肖像》,代表超現實主義派的契里柯《赫克托耳與安德洛瑪刻》, 馬格里特的《抽象概念》以及20世紀最出名畫家畢加索的《和平鴿》。美國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金寶罐頭湯》《女人》《杰克·尼克勞斯肖像》也同期展出。
讓-弗朗索瓦·米勒《男子肖像》,布面油畫,約1840-41年
推動中日文化交流
東京富士美術館創辦于1983年,是現今亞洲最大的私立美術館之一。館內收藏了3萬多件繪畫、版畫、雕刻、陶瓷、武具等藝術作品,其中最精華部分當屬西方繪畫。
費爾南德·萊熱《城市研究》,紙上水彩,1919年
寶龍美術館是“西方繪畫500年”展的第二站,也是最后一站。去年10月至12月,該展率先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吸引12余萬人次參觀。平野賢一介紹,展覽源于一個特別的“契機”。原來,1968年,東京富士美術館創立者池田大作提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建議,呼吁兩國和平友好交流;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成功,2018年恰逢條約締結40周年以及建議提出50周年。“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舉辦展覽,是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紀念,也是推進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他表示,“60件真跡均為鎮館之寶,要把如此多珍藏品一次性全部借出到海外,是有一定困難的。但是奇跡般地在這次展覽中成為了可能。”
展覽以時間為序,就連展廳的設計,也從顏色、燈光、空間三個維度打造這場“時間的旅行”。入口處的展墻是深灰色,隨著展覽行進,逐漸變為淺灰色、白色,在氛圍營造過程中帶領參觀者領略各時期藝術的誕生背景。
展覽由天協文化、東京富士美術館、上海寶龍美術館和株式會社黃山美術社共同舉辦。
欄目主編:李君娜 文字編輯:李君娜 圖片編輯: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