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注重對自然(包括風景和人物等)的提煉,源自生活且高于生活。從魏晉唐時期“四家樣”(張僧繇、吳道子、曹仲達和周昉)開始就非常注重神、骨、韻。把自然事物用藝術手法進行高威提煉。并且延續至今。無論是風景畫、宮廷畫、風俗畫還是肖像畫,好的中國畫會把人把現實中抽離出來,把時間凝固在畫家創造的空間中。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 局部
像王維的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多數畫家一直把文學和圖像美學完美融合作為最高藝術標準。詩詞是語言的藝術提煉、中國畫是自然事物圖像的提煉,再加上中國畫的散點透視高、平、深遠不同于西方繪畫的透視學,所以沒有一點文學積淀,沒有對自然的感悟真的沒辦法真正欣賞中國畫。
唐 張萱 虢國夫人游春圖卷 局部
素描的功能是油畫創作時解決問題的形式,并不是作品。在西方繪畫歷史早期,并沒有素描這一學科。從17世紀之前,多數作為油畫創作的草稿出現。所謂素描我理解是西方的Drawing,簡單說是用硬筆(炭條、鋼筆、鉛筆、色粉筆等等),Painting則是用刷子的畫(油畫、水彩等)。
魯本斯 drawing
素描在18-19世紀學院派最早作為基礎學科出現,并且學生們開始在藝術學校中進行非常系統的訓練。像巴洛克大師魯本斯愛徒凡代克,我想并沒有接受過所謂系統素描學習。凡代克早期做學徒我相信一定是做一些雜事、繪制一些小稿或者幫助魯本斯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繪畫,通過自己的勤奮與藝術天賦慢慢成長為優秀的藝術家。同樣西班牙宮廷畫家委拉斯凱茲、荷蘭的倫勃朗、意大利的卡拉瓦喬。一定都沒有系統學習過素描。所以不妨說說中國畫與西方油畫。
安格爾 drawing
西方油畫注重對自然的概括。西方油畫(壁畫、雕塑等)從功能出發,由于特殊的宗教體制,最早作為表達教義的功能出現。由于當時大多數民眾都不識字,圖像的形式又能很好起到傳教的功能,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大量油畫、壁畫都是描述基督教故事。中世紀時期,圖像與當時基督教義有沖突(簡單理解不可以拜偶像,不能描述神的樣子)所以這時期的作品都比較特殊。從喬托開始慢慢地把透視法、解剖知識運用到繪畫中,慢慢的西方繪畫更注重自然人了,從意大利開始的文藝復興席卷歐洲,涌現出北方尼德蘭畫派(揚·凡艾克老彼得·勃魯蓋爾等)、南方佛羅倫薩畫派(喬托、馬薩喬、波提切利達芬奇等)。
尼德蘭 楊凡艾克 作品
波提切利 作品
從文藝復興開始到19世紀法國學院派結束,西方油畫用色彩、光影、透視學解剖學等把自然概括形成藝術品。
可以看看西方很多大師晚年的作品,像倫勃朗、魯本斯晚年都是從寫實逐漸轉向寫意,用筆干練、隨性、準確非常有神韻,也會用線概括,真的很像中國畫,只不過中國畫用水墨設色、西方用油畫。也有人說中國畫注重寫意西方油畫注重寫實,其實并不準確,像明代的宮廷工筆肖像寫實程度絕對不亞于尼德蘭畫派,還有南宋的梁楷,潑墨寫意誰與爭鋒呢?寫實還是寫意在藝術面前真的不重要,只是一種形式而已。
西方繪畫與中國畫殊途同歸,都是藝術——源自生活且高于生活。
北宋 梁楷 潑墨仙人圖
明代宮廷肖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