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各國文化相互交融,經濟貿易往來頻繁,逐漸形成了全球一體化的狀態。但要說起各國文明交融的開端,則必然要回溯到希臘化時代的開啟,而這個輝煌時代的卻是源于亞歷山大領導之下一場又一場的戰爭,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東征波斯。
這是一場典型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亞歷山大的軍事才能和頭腦由此可見一斑。亞歷山大是如何成長到這個地步的?面對俘虜的一萬波斯貴婦,亞歷山大做出了怎樣的抉擇?這也影響如此巨大的軍事天才一手建立的帝國,為何短短十幾年就轟然傾塌?
亞歷山大出生在馬其頓。馬其頓是希臘的邊緣國家,這個邊緣不僅指他的地理位置,更是指希臘人對馬其頓的態度。因為地形和氣候的原因,馬其頓的主要發展方式是農業和畜牧業,因此馬其頓人身體強壯,勇武好戰。但是希臘作為一個文明城邦,文學藝術高度發達,各種哲學理念百花齊放。這樣的背景之下,希臘人自然不會將崇尚武力的馬其頓人視為同類。
在這樣的條件下,馬其頓整體的發展水平都比較落后,關于馬其頓的歷史記載也非常少。很長一段時間,馬其頓只能依附于其他國家生存,而且因為不擅長政治,國內也是亂得一塌糊涂。這樣的局面直到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上位才得以終結。
腓力二世作為人質外出游歷時,學習到了很多先進的文化。在他篡權奪得王位后,很是下了一番苦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也正是在他的領導之下,馬其頓逐漸擺脫了以往落后的局面,成為了強大的國家。為了鞏固權力,腓力二世迎娶了奧林匹婭斯,這就是亞歷山大的生母。
據傳,二人洞房花燭之夜,腓力二世就夢到妻子的身體被獅子圖案封印,而奧林匹爾斯則夢到自己被雷電擊中,烈火焚身,而后逐漸熄滅。這樣的傳說也為亞歷山大的披上了神秘的光環。在古希臘時期,這樣神秘的征兆必然是神給世人的暗示。而后,隨著亞歷山大的降生和成長,他非凡的才能和過人的智慧頭腦逐漸顯現出來,人們越來越相信他是神的轉世。
但是亞歷山大和腓力二世的關系并不好。簡單來說,腓力二世后來找到了真愛,恨不得把一切都捧給心上人,亞歷山大的地位岌岌可危。由于對生母的同情,對父親變心的厭惡,亞歷山大和腓力二世的關系十分緊張。但是腓力二世還沒來得及把王位也捧給心上人,就遇刺身亡。當然也有人說,這或許是亞歷山大和他的母親一手策劃的,但無論如何,亞歷山大名正言順地坐上了王位。
舊王將去,而新王又是一個小年輕,這就讓很多人生出了不臣之心,想趁著新王剛登上王位,勢單力薄、根基不穩之時撕下一塊兒肉來。顯然這些人低估了亞歷山大的才能。
亞歷山大上位之后,以自己的父親腓力二世去世的名頭,減免了普通百姓和軍隊的賦稅。這樣一項舉措果然很快得到了民心。而當其政敵按耐不住之時,亞歷山大又以謀反的罪名處決了一批對他的統治具有威脅的大臣。
而對于一些想借此機會從馬其頓獨立出來的小國,亞歷山大則以通敵叛國的罪名出兵鎮壓,很快就憑借自己的鐵血手腕平息了叛亂。這樣剛柔并濟的手段很快使得馬其頓國內的情況迅速穩定下來,維持著繁榮的局面。
當國內一切都安定下來時,亞歷山大就開始考慮向外擴張的事了。在腓力二世去世的前一年,他就有了要征服波斯的想法。盡管亞歷山大和腓力二世關系緊張,但是父子倆的野心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于是亞歷山大繼承了腓力二世的遺志,將目光投向了強大的波斯帝國。
但是,要攻打波斯帝國,還需要做一些準備。首先,軍隊必然要師出有名。正好腓力二世剛去世不久,而且死因又是遭人刺殺,正好可以拿來大作文章。于是,這個罪名就被按到了波斯帝國身上。
其次是要掃清前進路上的阻礙。馬其頓和波斯之間并不相鄰。如果要攻打波斯,隔著幾個國家難免后繼無力,糧草補給很成問題,同時還要時刻防備其他國家的偷襲,這樣的條件下和強于自己幾十倍的波斯帝國作戰,難度實在太大了。于是為了保證兵線暢通,亞歷山大決定先征服沿途的幾個小國,一是可以順手練練兵,二來還能擴充一下自己的軍隊。
而在亞歷山大一路向東的過程中,亞歷山大的軍隊遇到的抵抗要比想象中小一些。原來,強大的波斯帝國憑借自身的實力對周圍的城邦進行各種壓榨,為了保全自己的國家,各國不得不紛紛向波斯帝國臣服,繳納賦稅。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而亞歷山大的來臨則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亞歷山大目標直指波斯,一些城邦為了擺脫波斯的壓榨,主動向亞歷山大投誠。在向波斯進發的路上,亞歷山大的軍隊已經和波斯帝國的軍隊發生了沖突,波斯帝國的軍隊大多都落敗而歸,這也給了亞歷山大更大的信心。
而波斯帝國的國王大流士三世,在一次次的敗仗中認清了兩國之間的差距,試圖向亞歷山大求和,但是亞歷山大拒絕了這一請求,繼續揮師向東進發。經過一路苦行,公元前330年夏天,亞歷山大到達了里海,卻得知大流士三世已被手下刺殺,延續近兩百年的波斯帝國也從此滅亡。
事實上,盡管波斯帝國版圖龐大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最明顯的就是各地政治、文化、宗教的不統一,而為了保護自己的信仰,波斯帝國境內時有起義發生,為了平定叛亂,波斯帝國投入了許多兵力。同時波斯帝國還要對外征戰,在內外的共同作用之下,波斯帝國國力十分空虛。
而在波斯帝國國內,王室成員也因為覬覦龐大的帝國版圖不斷進行各種明爭暗斗,不斷培養自己的勢力。大戰之時,各方勢力分散,無法進行集中統一指揮,這也是波斯帝國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盡管波斯帝國已經覆滅,亞歷山大卻還是沒有停下他東征的步伐。隨著一場場戰爭的勝利,亞歷山大的目標不再僅僅是向波斯復仇,而是試圖建立一個更為龐大的帝國,成為這個帝國至高無上的權力擁有者。
就這樣又過了幾年,到公元前326年,軍中突然爆發了疫病,而戰士也因為連年征戰已經十分厭惡戰爭,更希望能回家過上全新的生活。無奈之下,亞歷山大只能停下了東征的步伐。此時,這一場面向世界的征服已經持續了將近十年。亞歷山大最終也建立起了強大的馬其頓王國。
亞歷山大又帶領軍隊回到了波斯,他并沒有忘記這場遠征最初的目的就是波斯。回到波斯之后,亞歷山大并沒有泄憤一般的虐殺俘虜,而是另有考量。在長達10年的遠征過程中,亞歷山大見識了許多其他城邦的先進文化。
于是這個已經將目光跳出城邦轉向帝國的男子希望能有一個契機,將各城邦的文化融合交流,能夠孕育出更加先進燦爛的文明,或者至少也要把類似于從前的馬其頓那樣的城邦從愚昧中拉出來。
他做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決定,迎娶大流士三世的女兒。這樣的行為自然激起了一片反對之聲,但是亞歷山大依舊這樣做了。不僅如此,他還舉辦了一場宴會,將在波斯帝國俘虜的一萬多名貴族婦女都請來,下令將士必須選擇一位女子,和她們成親。
很多將士對這個命令頗有怨言。對于他們而言,這些波斯的貴族女人不過是戰俘而已,只要自己愿意,隨時可以取她們的性命。戰俘身份低賤,玩玩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娶她們,還必須是作為正妻?有位軍官毫不客氣提出了反對意見,直言自己不肯照做,于是被亞歷山大下令處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遵從了亞歷山大的命令,挑選了一位合心意的妻子。
在亞歷山大看來,在征服其他城邦的那一刻,其他城邦的人民已經是他的子民,自然不需要再有什么分別。這樣的胸懷和遠見著實令人贊嘆。與這些貴族結婚,一方面可以促進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又能有效防止波斯殘余勢力的復辟,可謂一舉多得。
事實證明,亞歷山大的選擇是正確的。亞歷山大東征跨越了歐亞非三洲版圖,之間的文化差異自然不言而喻。戰爭之后,各地也逐漸打破了孤立的狀態,他們之間的交流不再僅限于城邦和城邦,而是與完全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
各地之間的文化經過碰撞、交流、融合,相互借鑒先進成果,直接促進了整個帝國的發展,同時也產生出許多新的火花。而這些思想文化在亞歷山大的帝國覆滅之后,依舊閃閃發光,引領著后世文化的發展。不過其中以希臘文化占據主導地位,故而被稱為希臘文化時代的開端。這是一個由亞歷山大開啟的時代。
可惜天妒英才,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逝世,彼時,他才33歲。關于他的死亡也頗有爭論,有人說是瘧疾,也有人推測他是中毒而死。真相到底如何,我們已無從考證。只是,亞歷山大走得太過匆忙,所以他還未來得及指定一個他龐大帝國的繼承人。
亞歷山大沒有留下子嗣,兄弟也只是無能的庸才,因此在亞歷山大死后,他手下的軍官都看上了這個龐大的帝國。他們都曾為帝國征戰,曾經的王朝已經逝去,自己自然不會屈居于昔日同僚之下,于是割據一方,各自為戰。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就此四分五裂,轟然倒塌,令人不勝唏噓感慨。
有人說亞歷山大是明君,也有人說他昏庸好戰。他有著無可置疑的軍事才能,寬廣的眼界和胸懷,但是卻又一次次帶領國家踏入戰爭的泥潭,不斷征服。我們無法對其冠之好或者壞的評價,只能盡可能多地保留歷史史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