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蔣捷《虞美人·聽雨》道盡一生悲歡離合,愁情全在這三幅畫中

蔣捷(約1245~1305后),字勝欲,號竹山,南宋詞人, 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人。先世為宜興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進士。南宋覆滅,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為時人所重!

提起蔣捷,一般人可能不是太熟悉,但提起他的一首名詞,都會略知一二,這首詞叫《一剪梅·舟過吳江》:“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度與泰娘嬌。風又飄飄,雨又瀟瀟。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其中最后幾句最為膾炙人口。從這首詞來看,詞人有感于櫻桃紅、芭蕉綠,在春意綿綿中想著時光流逝飛速,發出了“流光容易把人拋”的慨嘆。

他的另外一首詞《虞美人·聽雨》的人生意識則更為強烈,全詞以雨為紐帶,將自己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少年、壯年、老年。每一個階段的特征不是通過說理來完成,而是剪取一個帶有階段性特征的聽雨意象呈現的,折射出詞人生命中情感的嬗變軌跡。

《虞美人·聽雨》

蔣捷 〔宋代〕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生當宋、元易代之際,大約在公元1274年(宋度宗成淳十年)中進士,而幾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戰亂年代中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一生。這首詞正是他的憂患余生的自述。蔣捷的民族意識很強,不愿仕元,一直隱居太湖竹山。蔣捷在經歷了這種亡國的滄桑巨變之后,創痛深沉,詞風大都帶有亡國之哀音。這首詞是蔣捷的代表作之一,詞人通過晚年追溯濃縮了的人生三個階段抒發對世道人生的慨嘆。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都會對這首詞引起共鳴,因為他寫出了每個人人生當中都必須要經歷的三個狀態。

雨,在我們的生活中再普通不過,但沒有它,我們也無法生存。每個人對于雨的態度也不一樣,有的人麻木,有的人敏感,雨有時候為我們帶來歡樂,有時候也會成災。雨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人在不同的年齡,聽雨的態度和境界也是不一樣的。

“雨”這個意象本身就是無所不包,最能涵蓋人生當中的無窮意蘊。對于聽雨,在常人看來,也頗有詩意,李商隱的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就特別富有詩意。蔣捷的這首詞,讀者有感于他聽雨能聽出人生的味道,更有感于能聽出悲歡離合無所依憑的人生底蘊。

蔣捷生活在戰亂年代,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對于人生的體會,自然比常人要來得深刻。《虞美人》塑造了三幅不同的畫面,演奏了一曲人生的悲歌,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蔣捷一生的自述。英國詩人布萊克有過這樣一句詩:“一粒沙里見世界。”讀了蔣捷的《虞美人·聽雨》,我們完全可以說:“一闋詞里見人生。”

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但是在蔣捷詞里,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而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先看人生的第-時期:少年——“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整幅畫面,由“歌樓”“紅燭”“羅帳”等青春艷麗的意象交織構成,這一句的中心是一個“昏”字,既描寫出燭影搖紅的光色,又渲染出偎紅倚翠的醉態,還有盡情享樂之后的昏睡……這些生活場景屬于燈紅酒綠的享樂人生,與憂愁悲苦無緣,也許詞人著力渲染的正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年華。

這里的“雨”為少年人生增色不少,在煙雨凄迷中,在一片朦朧的氛圍中,將“少年聽雨圖”推向高潮,似乎在這種氛圍中更有雅趣去聽歌賞舞。試想,樓內的歌聲和著室外的雨聲,怎不令人心醉神迷?而在這種大氛圍之下,紅燭羅帳又怎能不令人流連忘返?

所以,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話,描寫的也只是一個斷片的畫面,卻傳達出了豐富的內容,讓人聯想到青少年時期的種種生活,那種少年輕狂、隨意揮霍青春、絲毫未體味到人世艱辛的情態躍然紙上,具有很大的情感含量。

總的來看,這一句里的情境溫馨浪漫,讀來毫不壓抑,毫無苦心雕琢的痕跡,寫來全不費力。是的,少不更事,處在長輩的蔭蔽之下,不識愁之滋味,就算聽雨也會找一個浪漫的地方,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

沒有經歷人生的風雨,對于人生的未來自然充滿幻想,即使有憂愁,也只是個人情感上的憂愁,是悠然淡雅的,是那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愁。這幅畫面,寫盡了那種溫香軟玉的浪漫,寫出了少年時期的朝氣蓬勃和風流倜儻。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美好的時光在一生中畢竟是短暫的,畫面很快轉向人生的第二個時期——“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在水天相接的廣闊背景中,一只失群的孤雁在長空中不停地悲鳴,詞人在這樣的背景中聽雨,不正如這離群孤飛的孤雁?個人的命運與斷雁的命運何其相似?顛沛流離、漂泊不定,同樣渺小,同樣無所依托,這真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啊!這幅畫面表現出的是一種深沉的無奈與哀傷。

從第一幅畫面到第二幅畫面的轉換非常迅捷,只用“壯年”兩字一筆宕開,從而進入到“感慨遂深”的中年情境。“壯年聽雨”的畫面與第一個時期相比,由兩個斷句變成了三個斷句。以“客舟”為中心,包括“江闊”“云低”“斷雁”“西風”等衰敗意象。

身處客舟之中,“客”暗指漂泊在外,羈旅之情溢于言表,“舟”本身就處于風雨飄搖的狀態,詞人居無定所的狀況也一目了然,這和蔣捷的生活實際是相一致的。這是一幅什么畫面呢?水天遼闊,風急云低,江面上一只孤舟在風雨中飄搖,低空中一只失群孤飛的大雁正不停悲鳴……這幅畫面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斷雁”二字,斷雁,指離群的孤雁,“斷”字語意格外強烈,包含著中斷、決絕感。

從聲響的角度來看,這里的響聲變得更密集,力度變得更激烈,情調變得更悲涼,除了雨聲之外,還有江聲、風聲、雁聲……這些聲響蘊涵的況味也復雜了許多,反映出詞人在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

中年時期,人已經歷了各種風雨。蔣捷漂泊他鄉,遠離親人,懷才不遇,對這其中的凄苦有了初步的體會。這時候聽雨的地點戲劇性地由歌樓改變到了他鄉的客船上,想想那些和自己有同樣遭遇的人,在漂泊的旅途上聽雨,會別有一番感受吧。這里的雨,不再是前面的那種和風細雨,而是綿綿秋雨,聽著舟外的雨聲,聯想自己人生中的失落與艱辛,看到自己過著東奔西走、漂泊無依的生活,感嘆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在這個時期中,詞人雖然沒有直接抒寫那些痛苦的遭遇和感受,也不難讀出,詞中主人公凄苦漂泊的狀況正是詞人當時生活處境的寫照。從景物的遠近來看,第一節寫的是樓內近景,這節轉向了江外的遠景,視角變得更加開闊,畫面也更加宏大,真是一腔旅恨、萬種離愁俱蘊涵其中。

第三個時期如何呢?——“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而今聽雨”的畫面,沒有太多景物的烘染,只描寫一個白發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最后一節占了全篇一半的篇幅,也許晚年的節奏總是緩慢,落筆時的節奏也就格外悠長,淡漠平和。

與前兩節相比,這幅畫面極其素淡,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色彩單一:只有“鬢已星星也”一句暗示出白色,除此之外,別無他色。景物單一:只有“僧廬下”三字點出在聽雨的地點,除此之外,別無他物。聲響單一:只有“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的雨聲,除此之外,別無他聲。

這一切,正表現出僧廬下聽雨之人極端孤寂的處境和極端蕭索的心境。從時間來看,前兩節聽雨的時間是在白天,而這節聽雨的時間是在晚上。從格調來看,“僧廬”遠離塵世的喧囂,蒼涼冷寂。“鬢已星星也”用的是陳述句句式,強調了“白發”的程度。“星星”兩字,形容頭發斑白仿若繁星,不知不覺步入人生的晚年,詞人未曾言衰,但衰傷之情已力透紙背。

第三節中,“一任”兩字給人的沖擊感最強。“任”就是任憑,言下之意是無論何種聲響,在詞人的心中已不會再引起任何波瀾。階前的雨是雨,我自是我,我與雨兩兩無涉,給人的感覺是心已麻木、超脫,如老僧入定一般,人世間的一切都只是幻象,都不入法眼,都不能再引起任何情感波動,真是“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空,則一切皆空”。

另一方面,結合蔣捷的生平,他遍嘗悲歡離合的滋味,又經歷亡國破家的巨大變故后,萬念俱灰,一切皆空,正如李煜所言“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烏夜啼》),生死都已經置之度外,更何況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雨聲呢?冷寂的僧廬和斑白之鬢發,展示出詞人晚年歷盡離亂后的身心憔悴、形容枯槁。“悲歡離合總無情”,是追撫一生經歷得出的結論。

第三節刻畫的重心再次作了調整,由人物外在的情境塑造轉向了人物內心情感的描寫。前兩節的視角是由內向外逐漸敞開,從歌樓到客舟,也意味著由家庭到社會,是由人生的出發點去與世界接觸。轉人第三節,視角開始折返到自身和內心,含有對人生際遇的總結和內省意味。“雨”也由前面的迷蒙遠景轉為心里之雨,滲入詞人的身心。

這首詞時間跨度大,思想內容深,讀完此詞,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暫、命運的多舛、歲月的無情,從而對自身,產生共鳴。人生的感受多種多樣,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清楚,但蔣捷卻只用五十六個字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生不同境遇的不同感受。

聽雨很簡單,只是聽雨的心情不同,但正是這些不同的心情才能傳達出不同的境遇,這正是詞人行文的思路,也是全文的精妙之處。含義豐富,讓人產生很多聯想。

我們還可以設想,第一句的雨,是絲絲密密的春雨,第二句的雨,是沉郁凄冷的秋雨,那么,第三句的雨,就是冷落苦澀的冬雨。三幅畫面前后銜接而又相互映照。結尾“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表達出詞人無可奈何的心緒,“聽雨”戛然而止,惹人深思。

前人對此詞的評論可以作為參照:“夫聽雨,一也。而詞中所云不同如此,蓋同者,耳也;不同者,心也。心之所發,情也。情之遇于景,接于物,其感有不同耳。”

“年年歲歲雨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雨是自然界最平常的氣象活動。但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生活際遇,聽雨的感受自是不同。人作為萬物之靈,對自然界種種現象有著興發感動的天性。普通的一場雨,內里乾坤卻大。人們能賦予其很多新的意義,本詞中的雨首先指自然界中最平常的降水。

其次,雨被詞人賦予了象征意味,成為人生經歷中遭受的風風雨雨。人世之間的風雨使詞人對人生的體會更加深刻。原來人生只不過是聽雨一場,無論你的經歷是曲折起伏,或者一帆風順,最后都會“悲歡離合總無情”,都逃不出這短短五十六個字。

全詞傳神的形象、鮮明的畫感、含蓄的內蘊,皆令全詞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五十六個字不僅可以概括出詞人的一生,還可以透視那個時代由興到衰、由衰到亡的嬗變軌跡。總之,聽雨畢竟只是表情達意的手段,經歷過之后,即使此時無雨,也能感受到蔣捷詞中那叩人心扉的雨聲。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 《虞美人》
宋代蔣捷的《虞美人·聽雨》:是詞人與雨聲的邂逅,雨中曲是詞人的心曲,也是詞人人生之路的寫照
《虞美人·聽雨》,這首千古名篇,用三個畫面道出了人的一生
《虞美人·聽雨》宋_蔣捷
虞美人·《聽雨》/蔣捷
蔣捷雨中寫下一首詞,道盡孤愁,被歷代尊為詞壇絕品,短短56個字,道盡人之一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河县| 民丰县| 东明县| 无极县| 福州市| 南木林县| 贺州市| 长泰县| 武宁县| 扎赉特旗| 读书| 云霄县| 宝兴县| 南雄市| 江山市| 重庆市| 荃湾区| 龙川县| 镇安县| 寿宁县| 沙雅县| 渝中区| 碌曲县| 安福县| 涞源县| 泽州县| 壶关县| 大同县| 勃利县| 开远市| 花莲县| 平和县| 长海县| 百色市| 沐川县| 涿鹿县| 辽源市| 贺州市| 彝良县| 焦作市| 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