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花鳥畫,為最具中國特色的繪畫品種之一。由齊白石紀念館/美術館主辦的“夢想芙蓉”學術展已是第三屆,這次與湘潭市民見面的,是以花鳥畫馳名藝苑的老畫家齊辛民先生,相信大家自會從其作品中讀到他彌篤彌堅的妙藝風神。
齊辛民 原名齊新民,1935年生于山東淄博。1963年畢業于山東藝專(今山東藝術學院),現定居北京。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畫高研班導師,淄博畫院名譽院長、市美協名譽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書畫家、教育家。 藝術創作從人物、年畫、剪紙入手,以寫意花鳥畫名世。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朝暉》獲中國美協主辦的首屆中國花鳥畫展最高獎,《醉秋圖》入選全國首屆中國畫展,并入編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美術全集》;出版發行有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現代名家·齊辛民》、《中國美術家大系·齊辛民》、中國當代美術家系列研究《藝道天成》、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畫中的三筆》、榮寶齋出版社出版發行《榮寶齋畫譜·動物·花鳥》兩卷等。其藝術成就在央視“收藏天下”欄目、老故事頻道“傳承與開拓”欄目、書畫頻道、歌華有線電視“拾箴美術館”欄目等全國電視臺和重點學術權威報刊作專題專訪介紹。近年,在北京、廣東、浙江、山東等各地舉辦全國巡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浙江美術館、山東美術館、天津博物館等收藏。
山林松濤
野茫茫
花叢秋韻
壽相
迎春風
貓
靈韻筆墨 獷放野趣
——齊辛民的寫意花鳥畫
邵大箴
在當代中國花鳥畫壇,齊辛民先生是一位有卓越藝術成就的藝術家。他的花鳥畫有扎實的筆墨功力,深厚的文化底蘊,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獷放的野趣。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他藝術風格的獨特之處,那就是既文又野,不拘成規,獨具一格。
我國花鳥畫有深厚的傳統,傳統經驗積累愈深,文氣愈足,方法、規則也愈成熟,這對后人有雙重影響,積極的一面是可以“亦步亦趨”,掌握成規,便于接近前人成就;消極的一面是,易使人產生錯覺,似乎仿照古法,便能步入堂奧,而不思也不敢有所變革和求新求異。縱觀中外藝術史,凡有所作為的藝術家無不是既諳熟法則、規矩,又敢于破法則、破規矩的不安分守已者。中國花鳥畫,不論是院體還是文人畫風,千余年來一座座豐碑林立,值得我們虔誠地膜拜和深入地學習、研究,但它們絕不是我們模仿的對象。對這一極普遍的道理,畫界并非人人有所認識,更難說有真正的理解,這就是我國當代畫壇之所以眾人面貌相似的現象比比皆是的原因所在。而齊辛民之創作與許多人不同,恰恰就在這一點上。他對畫壇風格雷同現象很早便有自覺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懈地奮力進取,追求畫自己內心的感受,經過長期艱苦探索,終于取得豐碩成果。
齊辛民自幼愛好畫畫,但少年喪母,家境貧寒,經過刻苦努力考入山東藝專,1963年畢業。當時,我國美術教育還處于摸索階段,學院教學強調實用地為政治服務,主要傳授以素描造型為手段的表現方法,專業性的國畫訓練很不系統。不過齊辛民畢竟受到了一些諳熟民族傳統繪畫的名師指導,有心往中國畫的方向發展。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基層文化館做普及工作,業余時間專心研究水墨畫,日積月累,獲得不少體會并取得成績,受到社會的關注,終于在1986年調入淄博書畫院,成為一位專業畫家。
用齊辛民自己的話說,他是“大半生苦苦行走在坎坷的求藝道路上”。道路雖然坎坷,但每一步他都留下了自己踏實的腳印。從學生年代起,他便以過人的藝術聰慧,受到同學們的羨慕。而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里,他也沒有放棄對繪畫技巧和原理的鉆研,他是有藝術天賦的苦學派。而這天賦的重要表現,不僅在于繪畫技巧的純熟,更在于對藝術有深入的認識和理解,懂得藝術要從現實生活中汲取資源,吸收營養,作畫要用心、動情。他對前輩花鳥畫大師從潘天壽、齊白石直到徐渭虔誠地崇拜,但他十分明白,要師其心而不是師其跡,絕不能重復前人的藝術面貌。他從現實生活中獲得藝術靈感,苦苦地咀嚼自己的生活體驗,尋找用異于他人的繪畫語言表達自己的感覺和心境。他說:“我的故鄉淄博是我生長的根基,我的藝術之根深扎在故鄉的土壤中,是故鄉的水土養育了我,故土難移,脫離就會枯萎。”他作品中的題材并無特異之處,都取自他家鄉的所見所感,農村中天真無邪的兒童,他熟悉的花草和飛禽走獸……齊辛民講究表達方式,他有不同于別人的視角,寫物象之形,但不拘泥于形似,而求其神韻。他善于捕捉和夸張客觀對象具有特征的動勢和神態,用剛健有力而富有感情的筆墨加以描寫。在章法和構圖上敢于破陳規,立新意。被他描寫的主要對象或安排在大片空白中,或置發在有物象的背景中……隨意自由,變化多端,似乎憑一時靈感即興涂抹,實則構思縝密,別出心裁。構圖如此,筆墨同樣在“放肆”中把握尺度。所謂放肆,長線短線,自由穿插,虛虛實實,重重輕輕,曲折頓挫……墨色不求一般平和、悅目,濃、淡、干、枯、濕……無所不用其極,求在強烈變化中大致的協調;他敢于用色彩,原色、調和色,在有意、無意間使之與墨的塊面形成呼應關系,技巧高明,令人折服。
繪畫創作的奧秘在有法與無法之間,中外無異,只是中國畫運用靈便的毛筆和較為單純的色彩,更有助于作者在這方面施展自己的才能。齊辛民在看似錯筆、誤筆中,創造不似之似、不真似真的境象,說明他對藝術創作中的一些特殊原理很敏感,且善于靈活運用和發揮。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藝術創造又要異于生活原型,比生活原型更生動、更有情趣和更能開啟觀賞者的心智。同樣面對客觀物象,作者頭腦里會有不同的“真實”觀,而藝術真實不同于生活真實,藝術真實中的錯覺與幻覺因素不可或缺。幻覺和錯覺為藝術虛構提供了資源,從而使藝術作品獲得無法替代的藝術魅力。當然,不同性格和素質的藝術家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運用幻覺、錯覺的方法,掌握不同的虛構技巧,從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風格面貌。而齊辛民在這方面似乎有過人的才賦,這種才賦或許還得益于他幼年在故鄉生活中獲得的熏陶,得益于他對民間藝術的愛好與研究。
齊辛民堅持憑自己的感受作畫,不追求時尚,不一味追求文雅,一貫保持不媚俗的性格,使他的作品自然流露出一種天真、稚拙、質樸并帶有狂野、怪誕意味的美感,呈現出可貴的異彩。
齊辛民不愧是一位畫界的奇才、鬼才!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名家短評
廖靜文(徐悲鴻夫人)——
我翻開《齊辛民畫集》接連看幾遍,一股獨特的畫風撲面而來,穩重大方,洗練概括,潑辣大度,富有感染力,我被齊辛民的畫風所感動。齊辛民的畫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和扎實的造型能力,有較深的藝術涵養和豐富的生活體驗,在當代的花鳥畫中已經是很高了。就他對藝術的真誠、執著和他一路走來的足跡表明,辛民的未來會有更豐碩的收獲。
魯慕迅(著名中國畫家)——
辛民的大寫意花鳥,已由他的作品作了最好的闡釋,我想是不是可以概括為這么三點:一是大。胸襟大,氣象大,境界大,刪繁就簡,言簡意賅,“離披點畫,時見缺落”,而著眼于大,又能盡其精微。二是寫。用筆如草書,任情姿性,縱橫揮灑,但寫其韻,不事雕琢。三是意。寫自己的感受吐自己的肺腑,明心見性,畫如其人,于當代大寫意花鳥畫各家中,獨樹一幟,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劉曦林(著名美術史論家)——
他常常在章法的疏密中,尋求一種新的空間意味,常常在動物和植物形象的縱橫交錯的線型安排中尋求一種新異的節奏,也常常以大片大片的冷色、暖色去強調色彩的亮度和特殊的意境,又通過出枝走向的轉折強調線條的張力和生命力,這可以說是一種形式上的變化,但實質上又是他那不斷開闊的胸襟和審美意識更新的表現,是他擁抱新的時代、新的生活的熱情,是他和大自然物我交融升華的靈魂。
徐恩存(著名藝術評論家)——
他重造化的啟迪,又重心源的感悟,故在他大寫意的花鳥畫藝術中,筆墨酣暢淋漓,卻又不失精微嚴謹,恣肆縱橫之中儼然又見法度,點線面的組合中“言說”出時代新意。這使辛民先生成為中國花鳥畫壇重要的花鳥畫家,他的作品展示出承前啟后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