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雖然聽說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采用在血管里放支架是一個治療的好辦法,事實上也有許多這類病人接受了這種治療。但作為我們來說,一直沒有過多地關注過有關放支架的詳細細節,也沒想過要走近這個群體,來個近距離地接觸、了解。
曾有機會走進了心臟內科的病房,身邊一下子出現了好幾例心臟病人,于是,就借此機會多了解了一些現在醫學條件下,對于心臟病人是如何治療,什么情況下需要放支架?這也算是偶然的一個學習機會吧。
在沒有來到這些病人中間時,原以為需要放支架的病人都是年齡比較大的,病情很嚴重,不放支架就無法緩解病情的人。可來到心臟內科的病區,才知道過去的認為是個誤區。18床就是一位46歲的男同胞,他住進病房,三天后接受血管造影檢查并放支架,后來聽說他一共放了4個支架,同時還裝了一個心臟起博器,以幫助應對隨時停跳的心臟再次起跳。看著他瘦小的身材,真不敢想象他對自己的描述,心臟病已經患了多年,并且很是嚴重,每年都要住好幾次醫院,他已經是這里的常客,醫生、護士都早已認識他了。可就是這位在我們眼里病情不輕的人,天天中午掛完水后就外出吃飯,一直到半夜才回來,第二天我在病房陪護病人時,他是夜里3點才輕悄悄地推開病房的門,他告訴我們朋友來看他,下午一道去了趟馬鞍山,而護士幾次來查房詢問他回來了沒有,都撲了空,無奈地直搖頭,直說他每天都這樣,曾經因太晚未歸打110報警都找不到他。
我們看著他如此病情,剛做完手術就這樣不愛惜自己,不由地感嘆,這樣的生活方式,就是再好的身體又怎能抗得住這樣亂了生物鐘的生活?!
后來的18床是一位安徽來南京的75歲的老爺子,他去年三月在安徽請了南京這邊的醫生過去放了6個支架,今年來南京復查,告訴醫生春節時心口有不適感,這次來復查進行血管造影檢查時被告知血管又有一處被堵了,于是征求家屬的意見后立即又放了一個支架進去,這下一年里,先后二次就有7個支架進入血管在支撐著了。老人住進來時是老伴、女兒、女婿送他來的,女兒忙前忙后地辦手續,女婿站在一邊像個木偶,夜里老太太留在病房陪夜。第二天女婿快到中午才從賓館來到病房,這個看上去40多歲的男人坐下就是低著頭玩手機,后來聽說提前回了安徽,老太太一人留在南京日夜陪伴著老爺子。
16床先是一位79歲的老爺子,聽說血管里放了3個支架,兒子們天天輪流來醫院值班陪護,一天一位兒子告訴我們支架選用的是國產的,我問國產的和進口的價格相差大嗎?他說差價不小,其實國產的和進口的差不多,雖然聽說一個進口的能用40年,但老爺子身體不好,根本就活不到40年,能再活個3年他們就心滿意足了。反正醫保能報銷一部分,剩下的部分老人工資拿出幾個月來也能應付了。這位老爺子平時喜歡煙、酒、茶,做完手術后,他一邊掛水一邊要去外面走廊抽煙,甚至回到病房偷偷地拎起酒瓶對著瓶口就將剩下的足有一紙杯的量一口氣喝了下去,心臟病人剛放了支架就敢這樣過酒癮的?我們見了直伸舌頭。他兒子只能站在一邊無奈地搖頭。
后來的16床住進來時,這位77歲的老爺子說當時是心口不舒服來醫院看門診的,可醫生要他住院,他只好先來病區辦手續,要回家通知老伴一聲。家里只有他和老伴,而老伴也是一個病人,身體不好的,兒子媳婦都在上海定居。
第二天各項檢查、掛水。身材發胖、滿頭白發的老伴也來到了醫院日夜陪護。進行血箮造影檢查的當天早上,聽說兒子一早正從上海趕來,路上打來電話說來看一下就要回去,老人拿著電話一個勁地說,今天造影檢查,要放支架,你怎么能看一下就走呢?你今天要在這里待一天,明天再走。這位體魄超胖的兒子來了后,靜靜地坐在病房,老二口對著兒子說個不停,可這兒子話很少,只是聽。后來護士通知可以進手術室做造影了,他才站起身推著老爺子往外走。
不一會,他又推著老爺子回來了,我們都感到奇怪,手術這么快?誰知老爺子滿臉微笑,說血管造影檢查結果說他血管沒有問題,好得很,像年輕人一樣,連西藏都能去。不需要放支架的,他沒病。沒病?沒病怎么被門診醫生送到病區來了?這時也不管這么多了,先掛水盡快排除打進體內的藥水才是王道。而這位早上剛從上海趕來的兒子,此時拿起背包立即準備回上海,這時才十點多鐘,連等到下午再走都不肯。老二口一直將兒子送出病房外,走過走廊到電梯口才折回到病房。就這樣,老太太又在病房里陪著老爺子,而老爺子心疼老伴不要太累,晚上執意讓老太太回去休息,第二天再來。
老爺子退休前是南京一家大公司的高級工程師,去年老太太滿70歲后老兩口自助游去了西安、云南等地,他們表示既然沒病,那等明天出院后準備再出去旅游。老太太則笑著告訴我們,老爺子在家老是說自己有病了,要走在自己前面,將存折的密碼都一一寫下,告訴老太太,說自己一旦不行了,這些錢好取出來,因為這類病是說不行就不行的,到時是說不出話來的。老太太說這些時滿臉笑容,洋溢著幸福的光彩。
我眼見著病房里上演的一幕幕病員、家屬、醫生、護士的合作曲,聽著各病人自述病前癥狀和曾經的治療方案,以及這次治療的結果。可以說,有的人是因為年齡大了,器官在自然退化;有的人則因有其他病癥,這類病的并發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而有的人無疑發病過早,不可否認,沒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對人體健康有著重大的影響,有時甚至是致命的。
小小的病房也是一個小社會,先后住進來的病人僅有一位40多歲,其他均超過了75歲,在這樣的年齡生病住院,又是心臟放支架的大事,可前來日夜陪護的大多是白發老太太,即與老爺子們相互扶持著走過一生的老伴。看著他們滿頭白發、不再輕巧的身影,我有時悄悄地在心里落淚,這是一份感動,更是一份敬重。少年夫妻老來伴,在此時的關鍵時刻,站在最前面的還是知冷知熱的愛人,雖然他們都有兒女。在病房,老太太們毫無怨言,滿是縐紋的臉上堆著和藹的笑容,有時還不時地交流著生活的經驗。他們的心態、他們的暖意,真讓人羨慕啊。
在和醫生的交流中,我知道了,對于心血管病的治療,放支架并不是唯一的治療手段,也不能肯定是所有治療方案中最好的治療措施。病人的病情不同,輕重不一,身體條件也有差異,體質、年齡更是一道坎,針對不同的病人,有時放支架的風險要遠遠大于治愈的療效。而保守治療、血管造影并放支架在具體的病人面前,各有優勢。有時,保守治療似乎是一個更合適的選擇。因此,在病癥和先進的治療手段面前,病人及家屬的冷靜、客觀、分析、權衡對于積極治療、保護健康、保證病人生活質量尤其顯得重要。
【堅持原創,感謝我們能夠相遇。原創圖文,歡迎關注、收藏和以分享鏈接的方式轉發。謝絕未經授權轉載、摘編、洗稿及其他方式變相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