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宮坐落于繁華的首爾市中心,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朝鮮王朝建國初期建造的第一座宮殿,景福宮占地12.6萬坪(57.75公頃),由330棟建筑組成,素有韓國故宮之稱,此后約兩百年間,景福宮一直作為朝鮮李氏王朝的正宮使用。
景福宮于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開建,當時的朝鮮王朝的太祖李成桂決定將首都從開城遷往漢城,由于朝鮮當時還是中國的附屬國,于是景福宮就按照中國宮殿的布局建造,宮門全部以漢語命名,興禮門是宮殿的第二重門。
景福宮在歷史上幾建幾毀,1910年朝鮮被日本占領后景福宮成了日本的都督府,宮殿多被拆除,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景福宮才開始陸續的重建,直到2010年才完成全部整修。
勤政殿是朝鮮國王舉行各種盛大儀式,宮廷宴會和接見外國使臣的地方,建筑風格和中國的宮殿相似,由于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宮殿的顏色以丹青之色來區別于中國皇宮的金黃色。
大殿外的廣場按照中國官階的標準劃分為九個等級,文東武西,不同品階的官員站在不同的位置,我天朝的官員現在還在沿襲這種習俗,開會,用餐,上報紙都按照官員職位的高低排序。
朝鮮國王的寶座,與我大清比可謂寒酸,背景的日月交輝圖案替代了中國傳統的真龍圖案。
大殿門前的石階,石雕是鳳凰圖案,朝鮮的國王不敢自稱皇帝,所以也不敢使用象征皇權的龍的圖案而是以鳳自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朝鮮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自己的文字,創造文字的李成桂也被尊稱為朝鮮的太祖。
勤政殿廣場西側的維和門,朝鮮人民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歷史上中日為爭奪對朝鮮的統治權在朝鮮國土上進行過不少次戰爭,中國只要求朝鮮納貢稱臣并對朝鮮提供保護,日本則是直接占領,提起日本人朝鮮人則是恨之入骨,看來維護和平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景福宮的石雕沒有北京故宮的精雕細琢,整體看上去倒也雅致。
思政殿,位于勤政殿的后方,是朝鮮國君與臣下平日議政、商討國事的地方。
萬春殿位于思政殿東側的便殿,內有暖炕國王冬季使用。
康寧殿:朝鮮國王的寢殿,內有十二間居室。
慶成殿:國王的小寢殿。
延生殿,位于康寧殿東側,國王的小寢殿。
這個院落是王妃們活動的區域,除了國王男人是不準入內的。
交泰殿:王妃的寢殿,因位于整座宮闕的中央,故又名中宮,在朝鮮而中殿一詞也常用來代稱王妃。
這里是國王的御廚房,各種宮廷美食就出于這里。
香遠亭:1873年建造乾清宮時在其南邊挖掘池塘,中有小島,上面建造二層的香遠亭,實際是閣樓式建筑。
香遠亭周邊風景不錯,這里是國王的御花園。
造型古怪的松樹
乾清宮位于香遠亭之北,是朝鮮高宗時期國王與王妃的后寢宮。
高宗李熙是朝鮮王朝的末代皇帝,1864年以王室旁支身份繼位,成為新任朝鮮國王,1907年退位,1919年病逝。高宗李熙處于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動蕩復雜的時期,他本人一生先后被父親大院君,妻子明成皇后以及日本人擺布,形同傀儡。
朝鮮高宗12歲即位,由父親大院君把持朝政,高宗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居住的宮殿也未漆成丹青之色。
明成皇后1851年—1895年),朝鮮近代史上的女政治家,19世紀末朝鮮的實際統治者,因反對日本的侵略被日本浪人所殺,由于明成皇后早期主張開放、后期力主抗日并以身死殉難,故深受后世韓國人民的尊崇。 集玉齋在乾清宮西側,仿照中國清朝硬山頂建筑建造是藏書樓。
由于朝鮮在相當長的歷史中沒有自己的文字,藏書樓也略顯寒酸,朝鮮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儒家思想在朝鮮也是根深蒂固,李明博上臺后推行去中國化,把漢城改成了英語發音的首爾,但中國和朝鮮幾千年形成的一衣帶水的關系不會因為某幾項政策而改變。
玄武門:景福宮的北門,城臺式建筑。高宗大院君復建時,為避清圣祖玄燁名諱,更名為神武門。神武門后面正對的就是韓國的總統府--青瓦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