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周初殷遺民去向研究姓名:黃樹余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中國古代史指導教師:李民201105中文摘要中文摘要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領商湯率兵于鳴條之戰滅了夏王朝后建立商朝,經歷了17代31王,末代君王商紂王于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戰中被其治下的小邦周首領周武王率諸侯聯軍擊敗而亡國。商政權頃刻倒塌,而大量的殷遺民留下了。周人為奪取政權可以滅了商,但周人想要穩固政權,則必須妥善處理好殷遺民,特別是商王曾直接統治之下,商王畿之處以及以商為正統的諸方國的殷商遺民。周武王滅商之后面對如何處理這些殷遺民的問題,多方垂詢方略。最終采納了周公“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是親”的策略。武王讓殷遺民留在原居住處,讓其舊有首領紂王之子武庚繼續充當其首領而領導他們,此外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但是這種處理方式沒能讓殷遺民從此安生,服從周人的統治,卻導致了武庚聯合三監的叛亂。周公在東征平定叛亂之后,在總結武王時對待殷遺民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對殷遺民使用新的管理策略,以政治力量對殷遺民采取分而治之的辦法,以削弱其力量,鞏固周的統治,由此也致使部分殷遺民被迫離開原居住地而流散四方。商在被周滅之后遺留下來殷遺民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流向:一、仍舊留居于原居住地;二、在周人的組織之下,遷移到宗周、洛陽及各諸侯國等處居住;三、殷遺民自發的遷徙,包括遠走東北、東南及海外;四、部分殷遺民被編入軍隊,
少量的隱居起來。周初不論是生活于原地還是遷徙到它處的殷遺民,在基本保持原有氏族組織,仍聚族而居的情況下,生活狀況與殷商時期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總體上看,殷遺民的社會地位不如周人;部分大的殷氏族可能遭到周人的分解,以削弱其力量;部分在戰爭中被周人俘虜的殷民以及后來參加三監之亂反抗過周的“殷頑民’’可能變為奴隸。關鍵詞: 西周初殷遺民殷遺民遷徙殷遺民生活AbstractAbstract1600BC,ShangTangwhois theShangtribal leaderinbar-MingtiaoleadingtroopsduringthewardestroyedtheXiadynastyestablishedtheShangdynasty.Experienced17generationafter31kingsofshangdynastyin1046BC,ZhouWuwangwho’StheKingofZhouthat’SundertheruleoftheShangdynastybytheWaroftheMuyecoalitiondefeattheShangdynastywithhistroopsfromPrinces coalition.Shangregimecollapsed,andalotofYinadherentsleR.TheZhoucouldseizureofpowerthroughdestroiedtheshangadherentsofcontractorWeeksseizepowercandestroytheShangdynasty,buttheZhoupeoplewantedtostablehisregime,itmustbeproperlyhandledtheShangadherents.Especiallytheadherentswho’SundercontroledtheShangkinghaddirectruledandthepeopleofthePrincescoalitionofShangdynasty.ZhouWuWangdestroiedtheShangdynastybuthowtodealthetheproblemofYinadherentsheskedthepoliestOmanypeople.HefinallyacceptedZhougong’Sadvice—letedtheYinadherentsownhishome,keepedonhisfarmlandwithoutfavoredthe oldones,justclosedrelativesofrighteousness.ZhouWuWangletedWuGengwho’SthesonofZhouWanggovemingtheYinadherentscontinue.InadditionZhouWuWangletedhisbrothersGuanShuXianandCaiShuDuoverlookedWuGenginYin.Butthisapproachcould’tletthe乃白adherentssubmited。WuGengcombinedthreeprisonbeginningtheninitiatedarebellionforobeyingthegovemengofZhousoon.A舭rpuRingdowntherebellionbyZhougonghesummariedthestrategythatfortheYinadherentsduringthetimeofZhouWuWang.Thenhebeganchangedthestrategytothe№adherents.Based011thenewmanagementstrategy,withthepoliticalstrengthtoletthe妁白adherentsrakeddivideandlivedinmanyplaces,inordertOweakenitsstrength,consolidatetheruleofthezhouwhichletedtheresultsofapartoftheYinadherentswereforcedtoleavehishometownanddiffusedeverywhere.nleYinadherentsdiffusedbasicallyhadthefollowingfouraspects:oneis stillleavedinsitu;Second,undertheZhouorganizationmovedtOZongZhouLuoyiandotherprinces;thethird,theYinadherentshadtomovingbythemselves,includingfarsoutheastandnortheastoverseas;Fourthapartofthe№adherentsjoinedthearmy,asmallamountofthemselectenseclusionup.ⅡAbstractⅥmetherlivedinsituortheotherplaceoftheYilladherentstheir1ifedidn,thavegreatchangesinearlyZhoudynasty.Theylivedunderitsoriginalclanorganization.Ingeneralspeaking,thesocialstatusofYinadherentsundertheZhou’Speople.PartofthebigYinadherentsclanmaidsufferthedecompositionoftheZhouinordertoweakenitspower.AndsomeoftheYiIladherentswhohadbeencapturedbyZhou’SpeopleIninthewarandmany妁婦stubbornpeoplewhohadtakedpartinSanJianrebellionagainsttheZhoumaybebecomedtheslaves.KeyWords:EarlyzhoudynastyYinadherents ThemigrationofYinadherentsThelivesofYilladherentsⅡI緒言1 緒言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廣闊的疆土上已遍布著華夏先民的足跡,他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早期農耕三個中心地區之一。隨著歷史的向前發展,不同區域、不同文化的人類群體經過不斷地斗爭、融合,華夏族逐漸擴大,在中原這塊廣闊地域內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族為主體,蠻、夷、戎、狄等多個民族相結合的共同體。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人民辛勤勞動,艱苦奮斗,共同開發了祖國廣闊的疆土,創造了我國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相傳商部落是長期與夏朝并存又從屬于夏的一個方國,商族的先祖契是黃帝之曾孫帝嚳的后裔。《史記?9?9 殷本紀》載:“殷契,母日簡狄,有娥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便是商族的始祖父,因他為其母吞玄鳥卵而生,故有“玄王”之稱。《史記?9?9 殷本紀》載:“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日:‘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于商,賜姓子氏。”《國語?9?9 周語》載:“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契為商族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傳十四代至商湯,仍作為商部落的首領生活于夏王朝的統治之下。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領商湯率兵于鳴條之戰滅了夏王朝后建立了商朝,商朝在中國歷史上是繼夏朝之后的第二個王朝。經歷了17代31王,末代君王商紂王于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戰中被其治下的小邦周首領周武王率諸侯聯軍擊敗而亡國。商政權頃刻倒塌,而大量的商遺民留下了。周人為奪取政權可以滅了商,但周人想要穩固政權,則必須妥善處理好殷商遺民。特別是商王曾直接統治之下,商王畿之處以及以商為正統的諸方國的殷商遺民。周武王滅商之后面對如何處理這些殷遺民的問題,多方垂詢方略。最終采納了周公的建議一“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是親聃,①“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間。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殷民大悅。’’⑦此外“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武王讓殷遺民留在原處,讓其舊有首領紂王之子武庚繼續充當其首領而領導、管理他們,殷遺民們各安其宅,各田其田,生活如故。但是這種處理方式沒能讓殷遺民從此安生,服從周人的統治,不久就發生了武庚聯合三監的叛亂。周。‘尚書大傳?9?9 武成篇》,《漢魏遺書鈔》(嘉慶三年刻本),上海吉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頁.。<史記?9?9 殷本紀》,中華書局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頁.。《史記?9?9 周本紀》,中華書局出版社,1982年版,第126頁。1緒言公在東征平定叛亂之后,在總結武王時對待殷遺民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對殷遺民采用新的管理策略,以政治力量對殷遺民采取分而治之的辦法,以削弱其力量,來鞏固周的統治,由此也致使部分殷遺民選擇離開原居住地而向四方流散。本文試圖利用傳世文獻、考古資料以及在參照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來粗略探析殷遺民的流向及其生活狀況問題,以期對此能有一個系統而清晰的認識。商滅之后,遺留下來的殷遺民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流向:一是仍舊留居于原地;二是在周人的組織之下,遷移到宗周、洛陽及各諸侯國等處居住;三是殷遺民自發的遷徙到東北、東南及海外;四是部分殷遺民被編入軍隊,
少量的隱居起來。周初不論是生活于原地還是遷徙到它處的殷遺民,其在基本保持原有氏族組織,仍聚族而居的情況下,生活狀況與殷商時期基本上沒有重大變化。但從總體上看,殷遺民的社會地位不如周人。部分大的商部落氏族可能遭到周人的分解,把他們遷徙到多處居住,以削弱其力量。部分在戰爭中被周人俘虜的殷民以及后來參加三監之亂的“殷頑民”可能變為奴隸。1.1 殷遺民的界定1.1.1關于遺民的簡述遺民,有時稱為遺氓、遺母亡等,我國的古代文獻很早就出現過,細分其意義,大致有以下兩方面:一、具體某人的后裔,如:《左傳?9?9 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公子季札來聘,請觀于周樂……為之歌《唐》,日:‘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這里的“陶唐氏之遺民”具體是指堯的后裔。唐駱賓王的《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一文云:“豈可使稷下遺氓,頓隔陪封之禮”。這里的“稷下遺氓”當是指原齊國人的后代。北宋梅堯臣在其《寄題蘇子美滄浪亭》一詩云:“莫與吳俗尚, 吳俗多文身。蛟龍刺兩股,未變此遺民。’’此“遺民’’當指吳人的后裔。清代錢謙益在其《父誥》中云:“予觀于土風, 巴之人有好古樂道之詩焉。今其遺民猶有存者。”這里的“遺民”當指巴地人的后裔。二、某國或某一個朝代滅亡之后遺留下來的人口,如:《史記?9?9 周本紀》載:“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此“殷遺民”很顯然是指商被周滅亡之后商朝遺留下來的百姓。《左傳?9?9 閔公二年》載:“冬十二月,狄人伐衛……及狄人戰于熒澤,衛師2緒言敗績,遂滅衛……衛之遺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蓋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立戴公以廬于曹。”這里的“衛之遺民”是指公元前660年狄人伐衛而滅了衛國后原衛國的百姓,他們幸虧得到了齊桓公的相助,使其中的五千人得以渡過黃河來到漕邑安頓下來,并立衛公子申為君(戴公)而得以復國。唐歐陽詢主編的《藝文類聚》卷七引東漢杜篤《首陽山賦》載:“其二老(伯夷、叔齊)乃答余日:‘吾殷之遺民也’’’。 這里的“殷之遺民”也是指商朝被周滅亡后遺留的百姓。南宋陸游在其《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云:“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關山月》亦云:“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這兩處的“遺民”顯然指北宋在被遼滅亡之后遺留下來的百姓。元代王逢的《錢塘春感》詩之六日:“遺民暗憶名都會,尚繞湖清唱《大堤》。”此處之“遺民’’當指元朝在被明滅后遺留下來的百姓。清代梁章鉅《歸田瑣記?9?9 鼓樓刻漏》:“陳石堂,名普……以宋遺民不受元聘,隱居授徒,巋然為后學師表。”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說:“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在傳世的先秦文獻中,有關殷遺民的敘述比較
少,只有周代的幾篇誥命偶有提及,以及在《左傳》、《史記》中有零星地記述,因此要想探討這一問題,必須應用商周時期有關的考古資料,特別是青銅銘文資料。我國傳世文獻中最早關于“殷遺”提法的記載當屬《尚書》,《尚書?9?9 多士》篇載:“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王若日:‘爾殷遺多士,弗吊曼天,大降喪于殷,我有周佑命,將天明威,致王罰,敕殷命終于帝。螂①我們結合《尚書?9?9 多士》篇的寫作背景,這里的“殷遺”,主要是指商在被周滅之后,一批不甘心失去政權的殷遺民起兵反周,被周公鎮壓之后把他們遷徙到洛邑居住的這樣一批“殷頑民”。本文所述的對象“殷遺民’’不僅包括這些被周滅國后與周人為敵的殷遺民,即所謂的“殷頑民”,還包括那些滅國前后歸附周人統治的殷人以及周人俘獲的殷戰俘。1.1.2殷遺民的界定關于殷遺民的界定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時間問題,本文所涉及的殷遺民在時間上是以武王滅商為始點的。另外一個就是地域的問題,提到此問題就要涉及到商代的疆域問題,關于此問題歷來就有不
少學者根據文獻記載及考古發掘資料發表過諸多的認識與看法。古文獻中關于商代疆域的記載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李民、王健:‘尚書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頁。3緒言面:《戰國策?9?9 魏策》載:“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滏,前帶河,后被山。”①《漢書》載:“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地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蠻荊,北不過朔方。”⑦《淮南子》載:“殷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回李民先生認為“在商末,關于商王朝疆域的范圍界限實際存在著三個層面上的問題,一是關于商王朝‘王畿’之地的地理范圍,大概和《戰國策?9?9 魏策》所記載的一致;二是關于商王朝政治統治區的范圍,如《漢書?9?9 賈捐之傳》所描述的地理范圍;三是商王朝的文化影響區,這個地理范圍如同《淮南子?9?9 泰族訓》所記載的地理區域。”固《戰國策》所言商王朝的王畿之地一“左孟門而右漳滏,前帶河,后被山’’的地理范圍與當今考古發掘的安陽殷墟之地大致相當。《漢書?9?9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中《賈捐之傳》所言的商王朝政治統治區一“地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蠻荊,北不過朔方”,據李民先生在《<漢書?9?9 賈捐之傳>所見商代疆域考》一文中考證:“東不過江、黃”指當時商代統治區的東南部界限,江、黃兩地分別在今河南省的息縣和河南省的潢川縣。由于商代統治區東部與山東半島的東夷之地犬牙交錯,難以弄清其具體界限,所以《漢書?9?9 賈捐之傳》沒有說清商代統治區的正東邊界,也是現實所然。“南不過蠻荊’’指當時商代統治區的南部界限。《史記?9?9 楚世家》日:“楚日:‘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可見楚是自稱“蠻夷”的;而《詩經?9?9 殷武》載:“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日商是常”,從此處所載來看,外人又稱楚地為“荊”的。所以《漢書?9?9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里所稱的“蠻荊”應該指楚地而言。《漢書?9?9 地理志》又載:“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熊之曾孫熊繹于荊為楚子,居丹陽’’,可見楚地位于“荊’’,而“蠻荊”當代指楚,“南不過蠻荊”就是指商代疆域南部不會越過“荊”地,也就是說商代統治區的南部界限當在中原地區與楚地的交界處,大致在今湖北省西北部一帶。“西不過氐、羌”的“氐’’、“羌”應在今陜西省的西部和甘肅、青海省的東部之地,也就是商代統治區的西部界限。o何建章:‘戰國策注釋》,中華書局出版社,1990年版,第813頁。。《漢書》卷六十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中華書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2831頁。@《淮南子》卷20《泰族訓》,中華書局出版杜,1954年版,第361頁。。李民:‘<漢書?9?9 賈捐之傳>所見商代疆域考》,‘歷史研究》,2006年第5期。4緒言“北不過朔方”的“朔方”是指商代統治區之北部,顏師古在對《漢書?9?9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及《漢書?9?9 地理志》所作的注稱:“朔,北方也。”《尚書?9?9 堯典》載:“申命和叔宅朔方,日幽都”,《詩?9?9 小雅?9?9 出車》: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狨狁于襄”。偽《孔傳》在對《尚書》的注解時日:“北稱朔,亦稱方”,孔穎達在對《詩?9?9 小雅?9?9 出車》所作的疏亦日:“北方大名皆言朔方。”由此可知“北不過朔方”的地理范圍當在中原地區與北部
少數民族的交界處,結合商時對北部
少數民族用兵情形,其范圍大致在今河北、山西北部以至河套地區。結合以上時間和地域的敘述,本文所探討的殷遺民界定為:西周武王滅商之后,生活在原商王畿之地的殷遺民和其他地方商部族的人,以及生活在原商的統治區內,服從商人統治,以商為正統,反對周代商,以殷遺民自居的諸方國之人。1.2殷遺民的組成部分本文所說的“殷遺民’’包括:一、周人滅商前后曾主動前來歸順的殷民。像《史記?9?9 周本紀》載文王“禮賢下士,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史記?9?9 殷本紀》及《史記?9?9 周本紀》中都有關于武王時期“殷之
太師、
少師乃持其祭、
樂器奔周”的記載;《藝文類聚》卷十二引《帝王世紀》日:“紂政彌亂,殷太史向摯載其圖書而歸周”。周武王滅商之后,一些殷貴族也主動歸順周人,《史記?9?9 宋微子世家》載:“微子開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紂之庶兄也。紂既立,不明,淫亂於政,微子數諫,紂不聽……微子曰:‘人臣三諫不昕,則其義可以去矣。’于是
太師、
少師乃勸微子去,遂行。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
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1977年,在陜西岐山周原發現的H31:2號周初甲骨文上記載了微子降周的簡要情況,據龐懷靖先生的釋文:“維衣(殷)微子來降。其執暨厥史,在廟爾卜,日南宮邰其酢。”o可知在微子降周后,是受到周統治者禮遇的。二、周人滅商時俘獲的殷民。這在《逸周書?9?9 世俘解》篇中有明確的記載,其文日:“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魔億有七萬七千七百七十又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關于“億”,《毛詩正義》鄭箋云:“十萬為億”,周制十萬為億。周人俘獲的殷民數大概有30萬人。三、周人滅商后接管商人的土地時一并接管過來的殷民。這是殷遺民中數量最多的部分。。陜西周原考古隊、周原岐山文管所:‘岐山風雛村兩次發現甲骨文》,‘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3期。5緒言1.3晚商人口數量關于晚商人13數量的問題,古文獻中有些許記載,后代的很多專家學者多有論述。本文只對晚商人口的總數及商王畿之地的人口數做一簡單說明。《帝王世紀》載夏禹時期“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周公時期“民口千三百七十一萬四千九百二十三人”,沒有商代人口的明確記載。《逸周書?9?9 世俘解》云:“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魔億有七萬七千七百七十又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 上文已經說過周代“億’’當十萬,從上面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基本信息,即武王在滅商過程中所消滅及降服的方國大概共有750個,殺死及俘獲的人口將近有50頁入。許倬云先生認為,武王伐紂時,商人口未必能過百萬。④宋鎮豪先生根據甲骨文、金文資料推測:“商的地方族落組織或基層地緣組織總數超過700個以上,按8200余人的平均人口規模數計之,這部分的總人口數約略有580萬人左右。再合上述方國人口180萬和下節所估商王邑人口數萬至十余萬人,則晚商人口總數約略近780萬人。”圓筆者暫時采用后說。按照宋鎮豪先生的推測,“殷都的人口在文丁之前約有14萬人,在最繁華的帝乙、帝辛時期,大概有23萬人左右。”@楊寶成教授在其《殷墟文化研究》一文中也認為,殷都的人口在其最繁榮的帝乙和帝辛時期,總量當在10萬人左右。而已故著名史學家李亞農在其《欣然齋史論集》一書中也認為,當時周族的全部人口至多也只有十五萬左右。趙世超先生通過甲骨文所反映的商周用兵情況來考察后認為“商、周之不敵,則周軍實不過數千人。雖尚有留守本土者,即以五倍計,亦不過一萬五千人。以一家五13出一兵計,則周邦人口不能過十萬”。回綜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當時周族全部的人口數量,大致只和殷都的相當。1.4前人對殷遺民相關問題的研究狀況在前人的著作及論文中對殷遺民的遷徙及生存狀況問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是關于殷遺民的遷徙問題,這包含從總的方面來述說殷民的遷徙問題和從個別方面(像介紹殷遺民的某一支甚至某一個人的遷徙)來論述。總的方面來論述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觀點:許倬云先生認為:“武王克商后的一項重要措施便是將東土的俊杰成族的遷4懈倬云:《西周史》,三聯書店,1994年版,第93頁。o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第196頁。。宋鎮豪:《夏商人口初探》,‘歷史研究》,1991年第4期。回趙世超《周代國野制度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頁.6緒言到陜西,以達到強干弱枝的目的,同時也可以使東土人材能為周所用,所謂‘殷士膚敏,裸將于京’的‘京’,可能指宗周,而不是成周的宗廟,這一措施也可說是西周建立新國的第一步。大量東方族群遺物在關中一帶出土,尤其扶風岐山一帶,說明周原舊地是周初統治者遷徙殷遺民的徙居點之一。’’①李民先生和張國碩先生認為:“商王朝被滅之后,一些商人被迫遠徙他鄉;尤其是在武庚叛亂被鎮壓之后,周人開始經略東方之地,商族遠徙的勢頭更加兇猛。殷遺民主要向東北和江南地區進行遷徙。”②彭裕商先生認為:“周初遷往洛邑的殷遺民,不是一般的殷遺民,多是商代貴族,大多數當是與商王有血緣關系的子姓貴族。了解這一點,對于我們正確地理解周人遷殷遺民于洛邑的重大政治舉措,有重要的意義。”@李宏和孫英民先生通過對周初青銅器的分布、制作、銘文等方面的分析,認為“承擔著當時先進文化的殷遺民,隨著其不斷地遷徙而將其先進的文化輻射到祖國的周邊地區,從中原腹地向關中、洛邑、齊魯、北燕、遼東、宋衛、江淮之地聚集與擴散,并與周邊民族發生交匯與融合,從而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④向桃初先生認為:“湘江流域出土的大量商周之際青銅器是商末周初的殷遺民在受到周人所逼迫而選擇南下之后隨之帶來和來到本地后又鑄造的。”@印群先生認為:“周王朝把一批殷遺民從殷的根據地強行遷到周的各個諸侯國,這是琉璃河遺址殷遺民的一個重要來源,但這不是該遺址殷遺民的惟一來源。琉璃河遺址所發現的殷民墓墓主人的另一個來源就是本來就居于該處的殷代居民之后代。”@從個別方面來論述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觀點:何光岳先生認為:“奄國屬于商部族,是其一個分支,應為子姓之國。商代曾定都于奄。成王時平定武庚聯合的三監及郯、奄等十七國的叛亂后,奄人開始四處流散,有的遷至山西太谷縣的奄谷;一支南逃至江蘇常州的奄城;還有一支向北繞過渤海灣后到達朝鮮半島,有的渡海到了日本。”o史廣峰和郭文佳兩位先生通過對周初邶子、邶伯彝器散失情況來分析,認為“周初在平定三監及東方各族的聯合反叛之后,曾一度將邶地的殷頑民強行遷徙至邊遠的燕國,這在穩定西周王朝北部邊境的局勢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倬云:《西周史》,三聯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q李民、張國碩:《夏商周三族源流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0頁。回彭裕商:《周初的殷代遺民》,《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o李宏、孫英民:《從周初青銅器看殷商遺民的流遷》,《史學月刊》,1999年第6期。面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銅文明研究的重要突破》,《南方文物》,2006年第2期。o印群:<試析琉璃河遺址商代陶器分期及其殷遺民之來源》,(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o何光岳:‘奄國的來源和遷徙》,‘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01期。毋史廣峰、郭文佳:《從西周邶器之散失看周初對邶族之處置》,‘文物春秋》,2000年02期。7緒言房仲甫先生認為:“紂王伐東夷時留在東夷的商軍在商朝滅亡,特別是周公東征勝利后,他們感到復國無望,便向東方的海洋進發,偶趁大風漂泊到達美洲是可能的。”∞關于殷遺民的生存狀況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論述:胡適先生曾作《說儒》一文,根據“儒”的本質和其來歷來考證,認為最初的儒者都是殷遺民,他們穿殷衣、戴殷冠、行殷人的古禮。他們生活于周人統治和鎮壓之下,是當時社會的下層民族,他們飽嘗亡國之痛,逐漸養成了柔儒謙遜的人生態度。李民先生認為:“殷民在入周之后,有一部分仍保留自由民身份,有一小部分還保留貴族地位,甚至有的仍能在周王朝中擔任重要官職,但那些堅持反抗周人統治的殷貴族以及原來殷與國的民眾,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已變成了周人的‘種族’奴隸。”④任偉先生認為:“周初在分土分民時燕國也分得了一些殷遺民,其中的貴族還進入到燕國的統治階層,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他們沒有進入統治階層的核心,與周人貴族還是有等級差別的。從總體上看,分到燕國殷遺民的社會地位不如當時的周人,但比當地土著人要高。”@趙燕姣女士通過對1976年陜西扶風莊白一號窖藏西周青銅器出土的微氏銅器及其銘文研究,認為“扶風的微氏原是殷代貴族。他們在周初入周后,世代在周王朝為官,并能勤勉王事,得到周天子的重任,約在西周舞臺上活躍得二百年期間,不僅地位權勢不曾稍衰,而且采邑范圍日漸擴大。微氏家族中的一些貴族甚至有能力獲準鑄造青銅重器,甚至出現了像具這樣可以制造眾多銅器的顯貴。微氏作為殷遺貴族,其入周后的境遇顯示出了歷史變遷的意義,是了解西周對異族統治策略的最佳例子。”④1.5寫作此文的出發點及意義1.5.1 寫作此文的出發點在相關殷遺民的研究上,目前還沒有人通過古文獻,金文及考古資料對周初周人對殷遺民的管理政策,殷遺民的流向及生活在周人統治之下的殷遺民的生存狀況作過全面、系統的研究,還有繼續研究下去的必要。本文欲在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集合自己所掌握的文獻及考古資料,希冀對此問題有一個淺顯。房仲甫:《股人航渡美洲再探》,‘世界歷史》,1983年第3期。o李民:‘<尚書>》所見殷人入周后之境遇》,<人文雜志》,1984年∞期。。任偉:‘從考古發現看西周燕國殷遺民之社會狀況》,《中原文物》,2001年第2期。o趙燕姣:‘從微氏墻盤看殷遺民入周后的境遇》,‘文博》,2009年0l期。8緒言但系統性的論述,這是本文寫作的重要原因。1.5.2寫作此文的意義周武王滅商之后,對廣大的殷遺民該如何處理,是關系到周王朝統治穩定的重大問題,研究周初的殷遺民問題以及不得不涉及到的周人對殷遺民的管理政策,對于探討周王朝為何會享國八百余年;對于研究后來屢次出現的新朝統治者對待前朝遺民的政策得失問題都是很有啟發意義的;同時對如何更好地解決現階段出現的移民問題也有一定的現實借鑒意義。1.6寫作此文的研究方法現代考古學的發展,大批地下文物的出土,為我們的古史研究另辟良徑。通過利用古代文獻與近現代考古學成果,加之采用今人對殷遺民的研究成果相結合,以期望完成本文的寫作。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引用了大量《尚書》、《逸周書》、《左傳》及《史記》中的內容,除特殊標明外,《尚書》使用的版本是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民,王健先生所著的《尚書譯注》;《逸周書》使用的版本是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黃懷信先生所著的《逸周書匯校集注》;《左傳》使用的版本是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楊伯峻先生所著《春秋左傳注》;《史記》所使用的版本是197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史記》。本文運用的各地關于殷遺民的考古材料主要是通過與殷墟商后期殷民的遺跡、遺物來對比,如果其與殷墟商后期出土的遺物相一致或相似便加以采用,像可以通過銘文辨別,這包括:?9?91.族徽辨別。通過郭沫若先生的研究,大家知道族徽是殷代各部落氏族中最為普遍使用的,在殷代器物上也是最經常出現的,而甲骨文中的“子某”都是與商王室有血緣關系的殷商貴族,即古代文獻與甲骨文上經常出現的“多子”族,各地出土的銅器銘文帶有族徽的,如“子口”,多認為是殷遺民的物品。2.天干辨別。以天干來稱其父祖是商人的特征。3.銘文措辭。我們可以把需要采用的銅器銘文措辭與常見殷墟甲骨文的說法作對比,如與殷墟甲骨文寫法、說法相一致或相似,可以認定其為殷遺民留下的物品。一還可以通過墓葬型制來辨別,比如:1.殷遺民墓的墓主人頭向以向南為主。2.殷貴族墓多有人殉的情況。3.殷民墓喜殉狗。9緒言4.殷人墓葬多有腰坑。此外還可以通過隨葬器物及其器物的組合來簡單地考察其是否為殷人的墓葬。殷人隨葬品的陶器組合多為鬲、簋、罐及豆。銅器組合多為鼎、爵、觶、尊世號手。現代考古學界里關于殷代器物與周代器物的區別,陳夢家、郭沫若等人都有專門的論述,概括起來其標準主要有五個,分別是款識、形制、出土地點、日月祀倒敘形式紀年、以十天干為人名。依白川靜先生之意見,如果具備了以上五個條件中的一個,就可以判斷其為殷系銅器。①但是殷系銅器在各地的出土不一定能確切地說明殷遺民曾遷徙到此,還有可能是商滅國之后其銅器被周人繳獲之后而封給周之諸侯后而流散各地。所以本文在考慮相關考古發掘的殷遺民遺址、遺物時還重點考察殷系陶器的出土,以此說明殷遺民確系曾遷徙到此,在此地生活。o白川靜。‘周初殷人之活動》,‘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卷),中華書局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頁.10周初對殷遺民的管理政策2周初對殷遺民的管理政策周初殷遺民大規模遷徙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周初統治者對殷遺民管理政策的轉變。武王滅商之后基本沒有觸動殷遺民的生活狀況,殷遺民們“各安其宅,各田其田”。但是周公東征后認識到這種維持現狀的做法易于殷遺民組織起來反抗,不利于周人的統治,于是開始大遷殷遺民到他處居住,這一政策也導致了殷遺民自發的流遷到別處。2.1武王對殷遺民的管理政策《逸周書?9?9 商誓》篇記載了武王滅商之后面對殷商舊臣、諸侯及百姓的訓告之辭,主要是告誡殷遺民要遵從天命,服從周人的統治,不要造反作亂,這樣“爾百姓其亦有安處在彼’’, “今予維篤祜爾”,只要殷遺民服從我周人的統治,我便賜福給你們,你們這些百姓就會得到安身之地。殷遺民若“乃先作,我肆罪疾”,誰敢于率先作亂,我便要治他罪。“其斯爾冢邦君,商庶百姓,予則忝劉滅之”,不管你們是諸侯邦君,還是庶民百姓,我都要全部殺掉你們。武王反復告誡殷遺民只要不作亂,我便賜福給你們,讓你們安心生活,否則殺之,從中我們可以粗略地看出武王時期對殷遺民是以安撫為主,以恐嚇附之。《尚書?9?9 大誥》載周公自稱“興我小邦周”,《尚書?9?9 召誥》又載周公稱“天既遐終大邦殷之命”。周人以“小邦周”取代了“大邦殷”之后,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穩定天下局勢,而國家局勢的穩定與否,又取決于周人對殷遺民的政策是否妥當。據傳武王克殷之后,曾就如何治理殷商遺民的問題,垂詢于周公、太公和召公三位重臣,《尚書大傳?9?9 武成》篇載:“紂死,武王皇皇,若天下未定,召太公而問日:‘入殷奈何?’”武王的一句“入殷奈何”,引出了太公、召公和周公三位大臣分別闡述了他們對殷遺民管理的設想。《尚書大傳?9?9 武成》篇載:“太公日:‘臣聞之也:愛人者,兼愛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其余。何如?’武王日:‘不可!’’’武王首先否定了太公這種對不同之人區別對待的處理殷遺民策略。隨后召公闡述了他的想法:“有罪者殺,無罪者活。咸劉厥敵,毋使有余烈。何如?”這種不加以區別而籠統地趕盡殺絕的政策同樣得到武王的否定。最后周公闡述了他的治殷之策:“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是親。”武王聽此言后的反應是,“曠乎!若天下之已定矣!”武王對周公這種“各安其宅,各田其田”,基本不改變原有殷遺民的生活狀態,維持現狀,以達到統治安定的策略給予了肯定。周初對殷遺民的管理政策《說苑?9?9 貴德》中關于武王時期如何處理殷遺民的問題有著與《尚書大傳?9?9 武成》篇同樣的記載。從以上的記載來看,周人滅商初期,其內部在如何對待殷遺民的問題上是有不同看法的。周武王最終采納了周公的主張一“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是親’’的策略,這種用維持現狀的方法來處理殷遺民的指導思想,具體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1.1思想上勸服武王伐紂時,率先指責了紂王的幾大罪狀以作為伐紂之起因,《尚書?9?9 牧誓》云:“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土。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紂王罪狀之一是聽信婦人的話;其二是不祭祖宗和上帝;其三是任用四方罪惡多端的逃亡者,而不任用同宗兄弟,使他們暴虐于商邑。這樣以來我周邦便是奉天命來伐商的,商的滅亡也是天意,所以你們這些殷遺民要順應上天,服從我周的統治。2.1.2吸收歸附的殷賢能之士入周任職周人在滅商之前就注意吸收殷民中主動歸附的賢能之士進周政權任職,《史記?9?9 周本紀》載:“西伯日文王……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史記集解》中記載的有辛甲的事跡:“故殷之臣,事紂,蓋七十五諫而不聽。去至周,召公與語,賢之,告文王,文王親自迎之,以為公卿。”太顛、閎夭、散宜生、辛甲等人的事跡后世文獻也多有記載,他們后來都成為周政權的重要謀士。周人在滅商之后,吸收殷遺民中主動歸附的賢能之士進周政權任職這一政策繼續。《呂氏春秋?9?9 慎大覽》載武王時期對殷遺民中賢能之士的處理辦法是:“武王……顯賢者之位,進殷之遺老。而問民之所欲,行賞及禽獸,行罰不辟天子,親殷如周,視人如己,天下美其德,萬民說其義,故立為天子。”《尚書?9?9 召誥》載:“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從《呂氏春秋》中我們可以看出周人滅商后對原來商朝的大臣、賢能之士不是壓制打擊而是給予優待的,以籠絡人心;從《尚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周人在對這些殷遺官吏的處理方式是他們可以與周人一樣在周政權中擔當職務,共同治理國家。兩則材料都反映出周初統治者對商貴族中的中上層分子和官僚的重視。12周初對殷遺民的管理政策2.1.3分封武庚周人滅商后,商都殷地生活著大量的商部落遺民,周人并沒有改變其原有的生活狀況。《史記?9?9 殷本紀》載:“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殷民大悅。於是周武王為天子。其后世貶帝號,號為王。而封殷后為諸侯,屬周。”武王并沒有自上而下徹底地接管原來的商政權,而是讓武庚祿父為殷人的首領,讓他在殷的京師里比諸侯,以續殷祀,推行“盤庚之政”,負責管理殷王畿一帶的殷遺民,而“殷民大悅”,減
少了新王朝的統治阻力。此外《史記?9?9 周本紀》載:“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逸周書?9?9 作雒解》也有相似的記載:“建管叔于東,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監殷臣”,三人的駐地環繞著武庚,鄭玄的《毛詩譜》載: “自紂城以北謂之邶,南謂之都,東謂之衛。’’武王在分封武庚于殷都的同時,同時把殷王畿之地另分為衛、郝、邶三國,分別封給他的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名義上是輔佐武庚以治其民,實際上是對武庚進行監視,人們稱為“三監’’。周武王分封武庚為諸侯,設置“三監”對武庚進行監視的措施,是想用和平的方式,維持殷遺民舊有的生活狀況,在不觸動殷人原有社會結構的情況下,輕松地處理好殷遺民問題。2.1.4褒揚忠烈,賑濟貧困,收買人心武王滅商后,不是馬上登基坐王位,而是先在舊商王都內實施一些仁政措施。《史記?9?9 周本紀》載: “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釋百姓之囚”,從牢里放出因屢次勸諫紂王而被囚禁的箕子和百官大臣。《史記?9?9 周本紀》又載:“命畢公……表商容之間。命宏天封比干之墓。”武王特別為丞相商容,王子比干洗刷了罪名,恢復了名譽。通過對紂王曾打壓的忠臣義士的褒揚,以周之仁政對商之暴政的做法,來說明周人統治的進步,來換取民心。周人的仁義還惠及到原商的普通百姓,《史記?9?9 周本紀》載:“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賑貧弱萌隸。”武王采取的這一系列仁政措施目的就是想緩和與大邑商民的矛盾,希望他們順從小邦周的統治。盡管如此,《史記?9?9 周本紀》載:“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日:‘曷為不寐?’王日:‘告女..維天不饗殷,自發未生于今六十年,麇鹿在牧,蜚鴻滿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逸周書?9?9 度邑解》亦云:“維天建殷,厥徵天民名三百六十夫,弗顧亦不賓滅,用戾于今。’’看來武王雖然滅了商,但對殷遺民還是不放心的,尤其是留下的“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13周初對殷遺民的管理政策今”的情況讓武王感到天保未定。武王在極力尋求解決這些“登民’’威脅的辦法,《史記?9?9 周本紀》載武王的想法是:“自洛、訥延于伊油,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顧詹有河,粵詹洛、伊,毋遠天室。”武王最終營建洛邑作為鎮守東方的堡壘后才放心離去,而后《史記?9?9 周本紀》載:“武王……縱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虛;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武王認為洛邑的營建,東方已可安定,天下已不需用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