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18歲時,適逢孔子東游到卞,得到孔子賞識,收為弟子。目錄
仲由(前542~前480)
春秋末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人)。字子路,又字季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于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弟子。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游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講信義,是孔門弟子中性格較為獨異的一位。仲由后做衛國大夫孔悝之蒲邑宰,衛國貴族發生內訌,因參與斗爭而被殺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衛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內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為“衛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師從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暇豚”,《集解》說:“冠以雄雞,佩以暇豚。二物皆勇,于路好勇,故冠之。”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想象出子路的好勇之態,但“志伉直”一句,又使得子路的好勇與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區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張正義、為民請命、不欺幼弱的意蘊。子路師從孔子后,盡管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亦“儒服委質”,接受孔子的禮義教化,但山難移、性難改,子路的伉直好勇之氣終其一生,未能脫盡,為此,他常遭師之痛責,說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材③”,“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評價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有人以為這是單純評論子路的學問,但我覺得這一評價包括的涵義更加廣泛。它說明子路盡管經過孔門的洗禮,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脫除干凈,故孔子說他只是“升堂”,而始終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但人需要有個性,伉直好勇恰恰是子路人性中最閃光的地方。子路“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的重友朋、講義氣,以及在衛國動亂中勇于喊出“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從而為主人冒死拼殺殉道盡忠的舍身取義精神,所有這些,皆與其伉直好勇性格息息相通。
子路性伉直,表現在言語上就是從不摻假欺瞞,對此孔子評價說:“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與?”斷獄必須兩造俱至,但子路的話卻篤實無欺故聽子路一面之辭便可斷獄。又,子路重言諾,故孔子評價說:子路“無宿諾”,意謂子路答應今天兌現的事情,決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對子路忠心不二、講信義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斷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他堅信當窮途末路、逸往海外時,隨從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子路自師從孔子后還成了孔子忠心耿耿的貼身侍衛,由于子路勇力過人,武藝高強,因之無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謂“自吾得由,惡言不聞于耳”。
子路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講信義、守言諾,是孔子門徒中性格獨異的一位。
子路不僅性格獨異,而且還有著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孔子設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優異者。 <論語>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同孔子討論政治方面的問題,如<論語·子路>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不倦’”。由于熱心政治,關注社會政治問題的學習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長進。對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稱道,比如稱贊子路:“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意謂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子路可以充當管理兵役的長官。孔子還向季康子推薦子路說:“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意思是子路果斷干練,不拖泥帶水,從政不成問題。孔子還稱贊子路:“可謂具臣矣”⒁,言子路已經具備做臣僚的素質了。從政治實踐看,子路曾數度做官:曾為季氏宰,曾做過衛國蒲邑的大夫,曾做過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可以說子路是學而優則仕的典范,是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典范,也是學以致用優良學風的踐履者。
在對待老師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貞不二,極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顏回那樣于孔予之言“無所不悅”,總取“不違”態度。只要他認為孔子的言與行有不正確的地方,總是直率地提出批評和反駁。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體現。《論語·陽貨》載:“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子欲往。”對孔子的這一舉動,子路以為不妥,當面反譏說:沒有人用你就算了,為什么要投奔這個叛亂分子呢? 急得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應召是想借那塊地方復興周朝啊。由于此事于情于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對,孔子未能成行。又《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欲至衛國求仕,當時衛靈公夫人南子深得靈公寵愛,欲得到衛靈公任用,必須走南子這個后門不可,而南子在當時名聲又極為不佳,這實在給以守禮著稱的孔子出了一道難題,但由于求官心切,孔子還是拉下臉來,硬著頭皮去見南子。對孔子的這一“失節”舉動,子路極為反感,當面質問孔子,急得孔子對天發起誓來:我如果不是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見南子的話,那么老天一定會厭棄我! 老天一定會厭棄我!子路就是這樣一個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認為不對,一定會堅決提出批評,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師也不例外,這一點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見的。
孔子和仲由的師生之緣以及子路之名的來歷,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孔子師生一行數人到卞國都城(今泗水之卞橋)東邊旅游,走到仲村時口渴難耐,便向正在提水的仲由討水喝。仲由靈機一動,說:“要喝水,先認一字,若不識此字,須叫我三聲老師。”孔子不以為然,滿口答應。只見仲由將扁擔在井口中央一放,站在井邊一動不動,說:“這字念什么?”孔子師徒圍著水井面面相覷,不得其解。仲由說:“井口加一豎是中,旁有一人是仲。”滿腹經綸孔子被一個少年難住,不禁嘆曰:“神童仲子,乃我師也。”此語一出,仲由連忙跪下說:“仲由有罪,本想與您開個玩笑,沒想您卻當真了,請受我三拜。”孔子又驚又喜,扶起仲由,說:“仲子路邊難師,實為奇事,你就取字‘子路’吧。”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說的仲由“陵暴孔子”一事。
仲由勤于思考,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他曾經對孔子的“正名”主張提出過疑問,以致引出了孔子對“正名”的一篇宏論,成為儒家傳人的座右銘。據《論語﹒子路篇》載,在去衛國前,子路問孔子:“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孔子說:“必正名乎!”仲由說:“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十分生氣地說:“野哉,由也!君子于其上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仲由曾兩度為官。第一次是在魯國做季孫氏的家臣,第二次是到衛國做蒲大夫。仲由赴衛國前向孔子辭行時,孔子關切地對他說:“蒲多壯士,又難治。然吾語汝:恭以靜,可以執勇;寬以正,可以比眾;恭正以靜,可以報上。”衛莊公元年,孔悝的母親與人合謀,要孔悝殺衛出公。衛出公聞訊逃到魯國。仲由聽說后立即返城,子羔(高柴,字子羔)告訴他衛出公已經逃脫,且城門已閉,不可去送死。仲由說:“食其食者不避其難。”仲由進城后被人打落冠纓,氣憤地說:“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纓,從容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