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就是指三十七種到達明心見性的修行方法,隨著各人心境與根器大小的體悟,來應證各種不同的證量。簡單說:佛陀所說的法,適用于各種因地修行之人,雖然法無定法,但皆能滿足各層次根器之人。
大智度論云:三十七道品無所不攝,無量修行的方法都在其中,皆能通達內在清凈智慧的佛性本心。為了讓大家在閱讀時,都能藉由淺顯易懂的現代文譯,來親近佛陀的金剛智慧,所以用詞簡潔,盡量減少多余的引申,其目的就是讓讀者們皆能一目了然,不僅能深入體會,更能修正先入為主的修持見解,次第體悟佛法,發出大菩提心;而修學一切法,其主要的方法就是先成熟自己,才能利益他人。
學佛之人,除了用心追求佛法、真理、智慧實踐力行之外,更要勇于面對生命的劇情考驗,因為佛法不離世間,離開世間更沒有佛法可言。學佛之人,必須將所學習的智慧實際用在生活中,接受命運的考驗,而不是處處逃避災難困厄。畢竟只有在面對困境中,才能真正體悟出心靈覺醒的力量。
若是想深入經藏的智慧,就必須廣學多聞,這對修行學佛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若能將各部經藏智慧互相串連、實踐力行時,就能一法通暢,萬法皆通暢。故修行求道之人,不只是要努力精進而已,還要能勤學多聞,融會貫通經藏教義,這樣才更能體悟佛陀的慈悲智慧。就像面對世俗之人即用「苦、集、滅、道」四圣諦,來引導其靈性的生出;在面對修行之人時,也是要用四圣諦的道理,來讓他們看破生命的無常與不實在﹙諸法實相﹚,進而產生出離無量煩惱的貪、嗔、癡三界。
期望三十七道品現代文譯,能為修學求道之人,帶來正確的修行指南。
三十七道品共分成七品如下:
四念處品: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如意足品: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
四正勤品: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五根品: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品: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覺知品:擇法覺知。精進覺知。喜覺知。除覺知。舍覺知。定覺知。念覺知。
八正道品: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一) 四念處品:
◎四念處品之一 「觀身不凈」
「觀」代表著微細的觀察,仔細的體會,自身肉體的不清凈;人類的肉體充滿著屎尿、膿血、唾液、鼻涕,有如一座房子般,住久時,當然會充滿污穢不潔的六根塵垢,來障礙房子(肉體)的主人(慧命悟性),所以會藉「觀自身的不潔凈」,來防止欲望充滿的身體,干擾了本自清凈自在的主人(靈性),這樣就不會縱容身體的污濁欲望滿足,而障礙了修行之人的求道真心。
雖然自身肉體不潔凈,但若能返觀洞悉時,將可轉化污濁的身體,趣向追求靈性的自覺作為。身體雖然污穢不堪,但若能行使修行的作為,那身體就會成為吾人歷劫鍛煉的最大法器,千萬不能讓不清凈的身體去追迷逐妄(乃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世俗一切人、事、物),去背道而馳,那只會浪費青春,空留遺憾罷了。
◎四念處品之二 「觀受是苦」
人的欲望永遠無法滿足,從出生到老死,都會經歷五種覺受(苦受、樂受、喜受、憂受和不知苦不知樂的中受)。若能仔細觀照一切的覺受都會導致情緒的變化,就能謹慎趨吉避兇。若不能洞悉「觀受是苦」時,就無法避開無常生命的一切逼迫之苦。所以一切的苦惱皆來自心中的欲求而生出,并衍生喜、怒、哀、樂、憂、思、苦的七情,和眼欲、耳欲、鼻欲、舌欲、身欲、意欲的六欲,這七情六欲都是吾人心中的覺受情緒,當無法滿足時,痛苦煩惱的覺受就會產生。
若能體悟「觀受是苦」的道理時,就能體會一切作為皆以無求、無為并善護念當下清凈的本心,這樣就不會縱容喜樂的情緒波浪高漲而失去了節制,樂極生悲。當怒、哀、憂、思、苦的劇情來臨之際,也不會措手不及,毫無招架之力了。
◎四念處品之三 「觀心無常」
心生萬法生,心滅萬法滅,世俗之人的心念日夜流竄紛飛不定,有時連上個廁所出來后,都會變化多端,轉變的快速令自己都會害怕;尤其是頑劣固執的個性,更是臭得比石頭還硬(臭脾氣),這都是無法洞悉「觀心無常」的真理使然。
問世間情為何物,執迷在愛、恨、情、仇的心念之人,該問的不是老天爺,而是自己意亂情迷,不懂自身變異無常的心念;當希望幻滅之際;當執著放不下的時候;當冤仇無法發泄時;當愛得過火,盲目到連生命都能犧牲的時候;心靈的苦痛由于無法洞悉心念流轉的無窮變化,終將苦不堪言,更會傷害到周遭的人。
為什么學習心靈智能之道,能化煩惱為菩提,能化無知為有知呢?就是因為擁有返觀自照、洞澈心念無常的智慧,所以才能將執著、頑固、善變、脆弱、愚癡的心田,轉化為放下、舍棄、堅持的信心,更能用心靈智慧的光明力量「心轉境隨」,這樣才不會迷惑在八萬四千種無常心念的洪流塵埃中。
◎四念處品之四 「觀法無我」
法乃指心起動念所衍生出來的一切萬法運作方法,乃至宇宙大自然森羅萬象的種種變化。在一切生、住、異、滅的世間萬法中,大多數的人都會顛倒迷惑世間污染,貪著在六根、六識、六塵而不自知;恰似被無知的塵網緊緊纏住般,無法脫身。
釋尊指導我們觀照肉體的四大組合以及五蘊皆空的返觀自照,沒有任何人能從世間帶走任何的東西,唯有業力和習性能牽引住吾人生生世世的命運。換言之,就是在形容萬法唯心造。
能引導修行之人,從生死苦海到達心靈覺醒彼岸的就是法,但到了心靈智慧的彼岸之后,還是要繼續精進修學凈化和放下的鍛煉,這個時候,就要能「觀法無我」,舍下法執,無所依賴,若有世間任何一法能依賴,都會陷入法的纏縛,此稱之為「法執」。故「觀法無我」是獲得清凈智慧的不二法門。
(二)四如意足品:
◎四如意足品之一「欲如意足」
這是在指心想事成的涵意,很多人遇到生命中的挫折和障礙時,往往會自嘆、怨恨命運的捉弄,但就是不知道該自我反省檢討「為什么?為什么?」。有人身體失調,慢性病纏身,卻不知道要反省懺悔自己的心是否違背了良知佛性(大自然法性),所以才會生病;有人事業失敗、窮途潦倒時,只會埋怨東、埋怨西,但就是不懂得修正自己當下的心態。(若能隨緣而行,接受失敗的錯誤,調整方向,心平氣和地再接再厲,成功將是必然的結果。)
一般世俗人,只會心隨境轉地跟隨命運腳步,無可奈何地被迫接受命運的折磨;而明心見性之人卻能自動舍棄私心,從事于利他的公益事業,并用智慧來心轉境隨,生出清凈無為濟助他人的心念。簡單說,能真正掌控命運的變化、心想事成的首要條件,那就是「信、愿、行」,無論從事任何希望的達成,都必須擁有自信,然后發出愿望,接著實際去做,這樣就能圓滿如愿了,但必須體悟自私的欲望,會帶來無量無邊煩惱苦果,唯有清心寡欲,才是覺醒之人的智慧行為。
◎四如意足品之二 「念如意足」
這是在指智慧的心念,能為吾人帶來正確的人生觀。若要心想事成,事事如意,那就必須擁有無私無我的心態,為利益他人而想,從不為自己帶來安樂,所以「念如意足」的首要條件就是要調整慈悲喜舍的心念,從不間斷,這樣才不會為自己帶來空思夢想的迷惑障礙和晦暗的人生。
◎四如意足品之三 「進如意足」
這是在指修行的一切成敗,首要條件,就是持續不間斷的精進,吾人欲超越六道生死苦海,轉凡入圣,就要有努力不懈怠的勤學行動,否則只會落入空談佛法,但卻不知去實踐力行,對心口不能合一的學佛之人來說,只會愈學愈莫名其妙,最后無疾而終;這是在告訴我們,修行就像煮開水,持之以恒的精進,代表修行火力的持續,最后終于將開水煮沸了;若是煮煮停停,只會耽誤自己修行的結果,自己欺騙自己罷了。
◎四如意足之四 「慧如意足」
「足」乃指具備、充足之意。吾人修行的智慧若要圓滿如意,就必須從利益他人、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來成熟自己的智慧。而利益他人、幫助他人的作為,我們稱之為「布施」,又稱之為廣種福田。若心不住一切相,而去行布施之道,沒有任何要求和目的去幫助他人,這樣的清凈德性,能顯現出無量無邊的智慧光芒,更能照破內心十方陰暗之處。(什么樣的布施作為,成就什么樣的心地。以財物施予他人,即能成就人天大福報。以身、口、意生命來施予眾生,即能立即應證內心清凈佛國的莊嚴極樂凈土。)
(三) 四正勤品
◎四正勤品之一 「已生惡令斷」
所有欲修行學佛之人,一旦發出了不可思議的大菩提心(求道真心),皈依佛門之后,就代表準備向自己內心的魔性正式宣戰,所以必須時時刻刻觀察自己身體的行為、口中的言語、意念的思惟,切莫被貪欲、嗔恨、愚癡、我慢、疑惑五魔入侵逼迫。只要身體做出損害他人的行為,或口中說出失去分寸的害人惡語,或心中生出惡念時,都要能自覺,并立即終止斷除,千萬不要縱容自己世俗的惡質習性。
在皈依學佛修行之后,如果依舊持續地廣造惡業,不僅損害他人,也不利于自己的修行。若在寺廟道場中,展現世俗惡習時,更會破壞清凈教團的規矩和戒律,制造烏煙瘴氣而影響到他人的修行。
故「已生惡令斷」,就是在強調修行學佛之人,必須謹記自己是一個修行修心之人,若身、心發出邪惡的作為時,要能立即停止并自行懺悔,這樣才不失為一個修行學佛對抗自身魔性的求道之人。
◎四正勤品之二 「未生惡不生」
人與人之間的世俗相處模式,始終都會拋不開世俗分別的心態來看待他人。當與人認識淺薄時,就會彼此互相尊重;若一深交之后,所有的惡形惡狀就會顯露出來,他人若稍稍不順自己的意,就任由自己內心嗔恨之心萌生出來。
身為一個修行學佛之人,就應該謹慎,不要縱容自己的所知障與分別心來看待一切人、事、物,這樣才能防止惡念滋長,并時時告誡自己是個追求明心見性的修行菩薩,不僅能善護念當下的一心,不生出惡念,也讓自己在看待他人的時候,能將心比心體諒著對方,始終保持著以禮相待。
若是會去討厭、怨恨他人時,那就表示自己的內心,尚存有令人厭惡排斥的習性,所以才會與厭惡的人相互感應。謹記!若要他人尊重我們,那就應該自己先懂得尊重他人;若要他人幫助我們,那就要先去幫助他人。
既然身為一位修行求道的人,就應該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不要讓未生出的惡念輕易就從心中生出,這才是智慧的作為。祖師云:若是會去猜忌他人是非時,自己便是是非之人。
◎四正勤品之三 「未生善令生」
我們都知道,今天的善惡心性,就是明日的善惡果報。既然知道命運的變化流程掌控在自己的手中,那就應該時時勉勵自己心生善念。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想要活得尊貴,就要快樂行善,沒有行善的念頭時,就要體悟清凈的智慧抉擇,迅速在內心之中生出清凈的善念,否則惡念隨時會持續累積,而形成痛苦煩惱的業果。
「未生善令生」,就是強調一個修行覺醒的人,若發覺自己每天的善念貧乏時,就要趕快促其生出。只有智慧之人才會努力培養當下的慈悲心念,生出利益他人的善行,因為心不生善念,必定會讓惡念的習性給侵占,當惡念橫生之際,惡運也自然降臨。故覺醒智慧之人,能創造出光明、成功的運勢,只要努力培養「當下的一心」發出善念的因緣,這才能稱之為廣結善緣。(切記!無知、缺乏智慧的人,是不可能展現慈悲作為的。)
◎四正勤品之四 「已生善令增長」
當自己或他人在行持善行時,不僅是要鼓勵自己再接再勵延長善行的作為,也要勉勵他人不要滿足于短暫的善行作為;更要用無為、無求的德性去行使更多的善行,這才是修行求道的菩薩應有的光明作為。
為什么呢?因為在無私的利他善行中,不僅能成熟自己的心性,也能讓自己放下貪欲、嗔恨、愚癡的執著,更能滅絕自身痛苦煩惱的因果;這樣的修行鍛煉,才是真正的「實踐力行」。若是平常稍稍行善,就喜不自勝地自吹自擂,完全無視于自己的善行只不過是一生之中的剎那,若不能謙卑體悟善行的作為僅只是十方諸佛的千萬億分之一時,就應該盡心懺悔,擴大善行的作為。畢竟心量十分之人,只能行使十分的善行;而心量一百分之人,其利他的善行必定會到達一百分,當然內在心無罣礙的自在心境,必定也將是一百分的。
故修行求道之人不可滿足于少量的善行,而應該持續擴大、增長善念,也間接地擴大了吾人的心量和器度。
(四) 五根品
◎五根品之一 「信」
初入佛門一切皆空白,所以必須「深信」自性清凈的佛、法、僧三寶,為一切修行成道的根本,亦能長養一切諸善根。
因為只有信心,才能產生實踐力行的力量,有了行動的力量,才有成熟道果的因緣。但有很多人修行學佛一生都忙碌在心外的佛、法、僧上面下功夫,導致愈學愈迷惑,無法真正修行修心,只會停留在偏差的信仰中,不僅浪費青春,也浪費了生命。最可怕的是一遇到災難和障礙時,就放棄了自己堅定的信心,而去尋求通靈外道的卜卦算命來作依怙,導致背道而馳,不知道自己在修學什么,故正確的信仰是成道見性的唯一保證。
◎五根之二 「進根」
有了正確的信仰之后,就要勇猛精進不懈怠地踏出求道、成道的第一步。
一般世俗塵染之人,往往因為錯誤的見解深重,所以信心不夠,雖然歷經不可思議的覺醒皈依之后,但卻依然停留在原地,年復一年,毫無警覺洞徹的能力,直到無常生命的災難降臨之際,才猛然蘇醒,但大限已到,只有留下一生的遺恨憾事罷了。
「進根」所指的就是前進的力量,修行求道的過程就像在爬竹竿一樣,若是爬到一半就停頓下來,那是永遠到達不了頂尖的。因為人生無常,誰也沒有把握能再看到明天的太陽,而爬竹竿的原理,就是要一口氣就爬上頂尖,否則拖泥帶水,只會消耗自己疲憊的身體。這就像世俗事務一樣,只會紙上空談但從不實際去做的人,永遠也得不到正確的答案,更別提心想事成了,故努力持續地前進,是成辦所有成功之事的唯一基石。
◎五根品之三 「念根」
善護念當下的「心」修行學佛,不被虛幻的妄念、邪心,來干擾破壞精進努力的正心正念。
吾人的心念隨著內在覺悟體會的多寡,而呈現出慈悲智慧的作為。十分智慧之人,就會展現出十分的慈悲作為,當修行之人尚未成熟前,就必須洞悉自身的心靈尚未明心見性,故凡事只能參考,不能當真;若缺乏了自知之明的心念時,就很容易被虛幻不成熟的妄念邪見來動搖。所以,尚未明心見性之人就應該謹慎守護住當下清凈的本心,不起一切妄念,這樣才能杜絕心魔的入侵。
◎五根品之四 「定根」
堅強不動搖的心念稱之為「定」,逐漸生出須根來吸收水份和養份的,稱之為「根」;修行求道之人由于心系于道,所以在求道過程中,會逐步地應證修心的自主和掌控,不會輕易被動搖而讓心念散亂。因為只有執著和舍不下,才會造成定力的潰散,故持戒能防非止惡地生出定根。
◎五根品之五 「慧根」
智慧是吾人內心本自具足清凈的本性,不會被愚癡、頑固的世俗習性所束縛。也能應證世間萬法,而不被萬法所迷惑地去追求究竟的真相。
以上為五根品的細則。若是修持之人,能將五根的根基扎實穩固,這樣才能茁壯成長,增長吾人內在心靈的力量。
(五)五力品
◎五力品之一「信力」
增長信心的力量能消除無知的煩惱,破除外道邪見的迷惑。很多修行之人由于缺乏信心的力量,導致家庭、事業、健康稍有不順或遇到挫折障礙時,就驚恐、猜疑、痛苦、煩惱,還會將這些不如意的事情歸咎于都是學佛惹的禍,因此喪失了對三寶的信心,而去尋求外道指點迷津和接受邪見的開示,這樣只會為自己帶來本末倒置的結果,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延誤了解救的時機。若是吾人存有堅定不移的修行信力,自然就不會被疑惑邪見的言行來干擾障礙了。
◎五力品之二 「精進力」
精進勇猛的力量,能去除身心的懈怠,也能對治退墮的道心。對于入世成辦佛事的修行居士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持續不間斷地精進修持,否則很容易在遇到挫折障礙時,就退墮求道的信心。故修行求道時,要能一心不亂地專注而不退轉求道的心,這樣才能稱名為精進的力量。
◎五力品之三 「念力」
清凈智慧的心念能降服邪惡之念,并破解一切的束縛和障礙。祖師云:法不孤起,仗境則生。一心若是向惡則惡念生出,一心若是向善則善念生起。
很多修行學佛之人,經歷長久的修持之后,一年學佛佛在心中,二年學佛佛在眼前,三年學佛佛在天邊。到最后,所有初發虔誠、恭敬的求道之心,就會慢慢退失了,因此離道就愈來愈遙遠。這些都是因為缺乏正信的學佛心念,才會造成入寶山空手而回的結局。修行學佛首要的條件,就是要用虔誠恭敬的正念來修持佛法,這樣才能增長智慧,這樣才能愈修持愈能產生正確明白的正心正念。
◎五力品之四 「定力」
堅「定」地修行求道,一心不亂地專注進修或成辦一切善法,這是成就一切善行的首要力量,而正確的定力能調和散亂的妄心。祖師云:立定志愿、持續不斷、實踐力行,就能一次又一次地體悟無上心靈之道。很多人喜歡曲解「修定」的涵意,自以為盲修瞎練、灰身滅志一片空白的枯坐,就叫做得道禪定,這樣只是將「心」隱藏在心靈的避風港內,逃避世俗罷了。專注堅定的心念若是會受到紅塵萬丈的塵沙吹動,就表示定力還不夠,尚需持續加強持戒、修定。簡單說:修定的秘訣就是要時常去接觸心靈智慧法門,然后再實際去做,自然就能體悟而增長定力。
◎五力品之五 「慧力」
吾人的心靈就像是一間房子。在這心房中充滿著光明和熱力,只因無知愚癡的烏云習性濃厚地遮掩,而蒙蔽了吾人心靈本自具足的智慧光明。
修行學佛就是要發菩提心進修八萬四千法。修持八萬四千法就是為了要應證吾人內在本自清凈的智慧,只有心靈智慧的覺醒才能通達事實的真相,才能超越六道生死苦海的輪回。
(六) 七覺支品(七分菩提)
◎七覺支品之一「擇法覺支」
修行學佛追求正確的佛法、真理、智慧,能覺察生命的顛倒、昏沉和無知。
在生命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有絕對的自主權力來學習宗教的信仰;釋迦佛陀將所有的宗教信仰分成三乘教法。學習之人也有上品大根、中品中根、下品下根三種領悟層次的次第;「擇法」就是選擇適合自己修行的方法,來獲得心靈的覺醒(覺悟之意)。很多人看了一本書之后,就照單全收迷惑在書中,甚至還依樣畫葫蘆地盲修瞎練,這是很危險的事;還有人聽到電視上的講經說法,就先入為主地執著在片面的說詞上,這樣的學習方式,很容易掉入盲師引瞎徒、相偕跳懸崖的結局。就連釋迦佛陀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其中的智能涵意也都能環環相扣,互相應證。所以,絕對不可以因為看了幾部經典,就妄下斷論而來批判釋迦佛陀的智慧不夠究竟。
「擇法覺支」乃是強調,要用清凈的智慧來選擇正確的法門,這樣才不會繞冤枉路而浪費時間及浪費生命。
◎七覺支品之二「精進覺支」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就應該將自己修行學佛所學到的持戒、修定、生慧,用來斷除自身的煩惱苦厄。若還是無法降服時,那就代表自己的修行功課有問題,沒有用心,所以必須開始反省檢討,否則只會落入盲修瞎練的勞碌打轉,愈轉就愈迷糊,永遠也無法洞悉覺察自身邪見的習氣和降服自身的恐懼。畢竟不能用心體悟心靈智慧之道,就會進進退退地空轉修行的道路,精神無法專精統一;修行求道不可以懈怠,要持續不間斷地前進,這樣才可以稱為精進。
當吾人在修法、念佛時,就是代表用凡夫的身、口、意三密與本尊的真言、手印、觀想相互感應,此即稱之為轉凡入圣。若是修法、持咒、念佛、誦經皆不能除去心中的雜想妄念,還一味祈求消除業障或追求玄奇的感應,反而忽略了與本尊的慈悲智慧功德相融相入,這樣的有所求、有所為、有得失的愚癡無知錯誤修行,我們就不能稱其為精進修行了。
身為一位修行求道的菩薩,必須將自身所學習的慈悲智慧,精進實踐在六度萬行的作為中(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就是口中念佛持咒,心中憶念諸佛功德事跡,在日常行為中,不惜將自身的生命奉獻給尚未開悟的佛(乃指眾生),若能不間斷地持續進行,這樣勇猛大無畏的修行求道,就能稱之為精進覺支了。
簡單說:專注一心不亂的修行稱之為「精」;能持續不間斷地去做,稱之為「進」;覺察一切自身邪惡無知的信仰和偏差習性,并加以修正與檢討,稱之為「覺支」,故總名稱之為精進覺支。
◎七覺支品之三 「喜覺支」
這是指心靈上的法喜,而不是顛倒在食、色、睡、名、利五欲中的世俗喜樂。一個修行之人若意志不堅定時,很容易就會動搖退墮求道的心,因為不能精進,所以無法到達法喜充滿之境。
世俗眾生之所以稱之為無知凡夫,是因為沉迷不覺茫茫然地醉生夢死過日子。若能體悟究竟的生命真相時,自然就會認清愚癡無知、自尋煩惱的言行作為只是在虛耗生命,這樣就會在佛法、真理、智能的訊息中,開始尋找無上心靈、永恒不死的法身慧命。
很多學佛修行之人,自以為念佛、誦經、持咒、舉辦法會而獲得法喜充滿就洋洋得意。其實若能將心靈智能之道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從幫助他人而來成就自己,這樣的法喜才真正能化解虛幻不實的苦悶憂煩,才能在迷惑、昏沉的生命中,體悟佛法的殊勝和精神。
◎七覺支品之四「除覺支」
這是指去除一切煩惱的無知邪見,就能獲得六根的清凈,令身心輕快安適增長智能。
「除」代表除去學佛修法上的不專心、不精進和昏沉顛倒,也就是指去除塵染習性的階段次第。從三惡道的墮落心境來開始學習,去除嚴重的貪、嗔、癡三毒習性之后,就能到達三凡道,當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的輕微三毒業力也能去除時,即可進入四圣道的聲聞羅漢道、緣覺羅漢道、菩薩道、佛道的境界;這就是修行次第能除去吾人心靈層次各階段的執著和無知。若能斷除身、口、意,十惡的煩惱習氣,自然就能回復輕安的自在心靈。
當然,八萬四千種法門,學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只要遇到適合自己的法門時,就可以專心持用,實踐力行,直到通暢為止。千萬不要朝三暮四,想東想西,看到什么都要,結果沒有一法能專精,能真正去除自身惡質的習氣。為什么會如此呢?若吾人只會聽聞佛法,卻從來就不去實踐力行,所以修學再多,都無法去除無知愚癡的痛苦煩惱。
◎七覺支品之五 「舍覺支」
吾人若能舍下有為、有求、有得失、有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修行求道作為時,就能覺察體悟世事如幻,是這么的虛偽和不實在,更能洞悉三世恒常自在如如不動的清凈本心了。法師經常告訴大家,昨日的種種都已隨風飄逝,過去的心不可追憶,現在的心不可執著,未來的心更不可以期待,唯有當下的一心能常保清凈,就能舍離一切執著與塵染。所以修持之人要善護念當下舍離的心,才不會執著一切塵境,而受困在心苦病痛的深淵。
◎七覺支品之六「定覺支」
一心不亂安「定」的心,能沈穩覺察出事實的真相,專注地將心念集中在當下所做的事,這樣就沒有機會空思妄想,當然也就沒有機會痛苦煩惱了。
法師經常強調,到華嚴寺學佛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但是為什么有些人會不愉快呢?因為心浮氣躁,喜歡想東想西,說人長短,道人是非,這都是代表內心不清凈,充滿分別妄念,所以無法專心來學佛;也因為缺乏智慧,所以會無知地在教團中,顯露出世俗的想法和言行作為,這些都不是定覺支所產生的清凈堅定覺受;嚴格地說:只要心有罣礙、心有煩惱,就不可能獲得自在的定境。
身體的行為必須將心念集中在行動作為上;口中的言語不可以不經思考而隨意說說,要心口合一,說到做到言出必行;思想意念上,要遠離妄念,不讓心散亂,這就是堅「定」求道的真心,堅定地行持諸佛菩薩的本愿功德,這就是定覺支的修行法門。
◎七覺支品之七 「念覺支」
念是心念,將心念歸放在中道,定、慧均勻,能覺察定勝則慧沈,慧勝則定浮,故「念覺支」能守護六根的清凈。祖師云:一心十法界。就是強調一個心能包容著十種法界的心境,當下一心處在何種境界即是。金剛經云:善護念當下的一心。就是在說明心起動念,是一切法界的根本;能為眾生奉獻的心念,就是種福田;而能持續不間斷地去做,就是修慧。
心念的覺醒乃指從自私、無知的心念中,轉化為福德智慧的雙修,這就是念覺支的法門。
以上七覺支就是要讓修行學佛之人愈修愈明白,愈修愈覺悟。當「心」昏沉迷糊時,就要用擇法、精進、喜覺支來對治;若心浮氣躁時,就要用除覺支來清凈身、口、意的不安;
若執著、生病時,就要用舍覺支來放下一切罣礙;若散亂無法專心時,就要用定覺支來收攝虛妄散亂的心;若無法集中精神,昏睡而失去動力時,就要用念覺支來安定心念,守護六根使其清醒。
(七) 八正道
◎八正道品之一「正見」
這是指以心靈本自清凈智慧的大自然之道,來體悟佛法。世俗凡夫心隨境轉,正見之人心轉境隨,所以正確的心靈見解,能解脫生死煩惱的痛苦,使「自我」不再執著世間的所知障與分別心,并用布施舍下的智慧來打開心量,應證那清凈無為的本心,所以,能止息人生痛苦煩惱唯一的根本方法,就是持守正知正見的智慧,用清凈的正確見解來面對一切人、事、物,而八正道的八種內修法門以正見為中心信仰,若失去了正確的見解,其余七種都將無法達成。
◎八正道之二 「正思惟」
不斷地思惟苦空無常的人生觀,能斷除對生命的疑惑和顛倒,也能增長清凈的觀念。對釋迦佛陀的一切教理,若能用心思惟,能逐次地斷除所有邪惡思想。所以祖師云:心起動念都是業。若能透徹四圣諦、十二因緣的觀念,使吾人的心靈顯露出清凈智慧的覺悟,當面對利(好處)、衰(倒霉)、毀(毀謗)、譽(面子)、稱(贊美)、譏(譏笑)、苦(苦惱)、樂(歡樂)等八風的考驗時,皆無法吹動其心。在自身的心性尚未到達無漏的智慧之前,切勿輕信自己不成熟的心性,要能謹慎正確地思考。
◎八正道之三 「正語」
純凈芬芳的正語,能斷除虛幻不實的妄語、惡口、兩舌和綺語。一個人的內心是否清凈,能從此人口中所說的話語來判定、明辨出來。所以說話有分寸,能為利益他人而說,這才是真正清口持齋之人。
祖師云:心存是非之人,口中必定會說出是非的言論;說人是非者,皆是是非之人。故修行之人,切勿輕口言說,切勿不經證實就胡說八道,這是很可怖、很缺德的行為。
◎八正道品之四 「正業」
「業」有善業與惡業兩種。善業乃指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欲、不嗔恨、不愚癡。而這十善業的相反,就是十惡業了。吾人若能遵循十善的心念,來斷除一切邪惡妄念的作為,即可稱之為正業。總之,若是為了到達私心的目的,而不擇手段地用邪妄的身、口、意去行使邪惡的行為,都可以稱其為邪業。
◎八正道品之五 「正命」
自私、無知的生命作為,稱之為「邪命」;無私的奉獻和覺醒的生命作為,稱之為「正命」。
祖師云:修行求道之人,最容易患五種邪命:為名聞利養而詐現異相,傳播鬼神靈異的邪妄作為;
為名聞利養而吹捧自己的功德和神通異能;為名聞利養而恐嚇他人,并宣說三世因果與占卜吉兇;為名聞利養而仗勢欺人,用財力及勢力展現自己的神秘威勢;為名聞利養而說出引動人心和布施得功德的誘惑,卻不說真理。
以上這五種邪命,大都是世俗修行之人最容易犯下的無知邪見過錯,故珍惜本份能將無知的生命作為,轉化成有知的智慧生命,即可稱之為正命。
◎八正道品之六 「正精進」
一間房子要看他的主人是否有品味、有財力,只要看其房內的布置,即可了解主人的財力是否富裕;而要看一個人是否修行成就,只要看他的一言一行中,是否充滿智慧和德性,就能了知他的修行是否有正確的精進。
正確的精進修行是指能勤修身、口、意三業的清凈,并常住清凈無為、如如不動的寂靜涅盤心境而不執著一切法,亦稱之為無生法忍;能滅惡生善心不起一切煩惱,持守清凈戒,不間斷地勤修一切善法,所以又稱之為精進求道之人。
◎八正道品之七 「正念」
無私的正念,能遠離一切邪見的心念,持續不間斷,不生起非份的空思夢想。對于容易散亂的人,就用「數息觀」來對治;對貪欲深重的人,就用「不凈觀」來對治餓鬼般的心境;對嗔恨心毒的人,就用「慈悲觀」來對治畜牲般的心境;對所知障、分別心,一切蓋障深重的人,就用「念佛清凈觀」來對治業障羅網纏身的苦惱心境。由此可知吾人的心境本來就清清朗朗,那來的塵埃呢?這些無明(不光潔)的塵埃,就是形容我們的無知愚癡習性,所以遮掩了正心正念的光潔,
前面所說的五種停止心起動念的觀照,就是要我們能反省、能善護念當下的一心,自然光明現前。
◎八正道品之八 「正定」
身心寂靜,舍下一切不正確的世俗妄念,堅定不移地清凈禪定,能降服散亂的妄念和違背真理的邪見。發大菩提心為的是進修八萬四千法,而修持八萬四千法,其目的就是要應證應無所住,不執著一切法相而顯出真心本性。
很多修行學佛之人來到道場,都會自認為境界比他人高,德性比他人好,不服從僧團干部的指導,當面臨利益、衰敗、毀滅、名譽、稱贊、譏笑、痛苦、快樂這八風吹動之際,立即原形畢露地惡形惡狀,興風作亂。其實修持之人,若要應證自己所修學的成果,
就是要在團體中,面對眾生的八風吹動而還能堅定不移,這就是正定的工夫,清凈智慧的顯露。
結論:
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到此概略敘述,期盼修行學佛之人皆能深入體會,在實際生活中,一一去應證細微的言行,徹底地反省修正。所有三十七種方法,都能反復交叉地應證自己目前修行的心態。祖師云: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切的修行方式全在「用心」者得,多做實際的應證,用心去體會,有學就要有問,這是研究修行的唯一不二法門,若大家只會紙上談兵,卻不知老實修行,所以會造成大家同時修持三十七道品,但心境上的應證卻是跟隨個人悟性的根器不同,其所應證的體會自然也跟著不同,但唯一相同的是三十七種法門,確實是成就自性法身的心靈法藥。
最后
謹祝大家同登極樂國
圓滿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