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一芽信陽毛尖的背后都凝聚著茶農的辛勞、茶企的蛻變和茶都的創新。 本報記者 周 濤 攝 |
![]() |
機械化炒茶中的揉捻工序 本報記者 周 濤 攝 |
本報記者 向煒
“我的所謂喝茶,卻是在喝清茶,在賞鑒其色、香、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發表這番喝茶見解的還是那位苦雨老人。在他看來,茶境如禪,喝茶的本意就是暫把一切放下,忙里偷閑。
文人可以賦予茶各種禪意,但茶鄉的百姓大抵是不怎么關心這些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百姓開門七件事。對于茶鄉的百姓而言,靠山要吃山,辛辛苦苦種植的茶葉是要拿來換錢過生活的。
盡管信陽毛尖成名已久,且百年來一直穩居十大名茶的前列,但早期多是茶農和部分茶商們小打小鬧的經營,散兵游勇,茶經濟收入偏低。2010年,來自省會鄭州的一份調查顯示:鐵觀音、龍井、普洱、碧螺春和信陽毛尖等茶葉市場有1億元的銷量時,信陽毛尖銷售額為5000萬元;當鄭州市場茶年銷售5億元,信陽毛尖還是原地踏步。
痛定思痛之余,信陽的決策者們開始下定決心,從擴面積、重質量、樹品牌、扶龍頭、闖市場等方面多管齊下,遵循產業發展規律,持續調結構促轉型,傾力提品質塑品牌,推動茶產業做大做強,對信陽茶經濟發展進行破題——
擴面積。種植面積不斷取得新突破,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茶園面積達210.8萬畝,比 2006 年增長了近 4 倍,茶園總面積僅次于云南省普洱市,成為我國長江以北最大的茶葉生產基地。目前全市已有茶葉生產加工企業 800 多家,百萬資產的茶農大戶 500 多戶,茶葉專業合作社近 500家,茶農近 100 萬,從業人員突破 120 萬人。茶葉產量達5.95萬噸,總產值達100.8億元。
重質量。市委、市政府除了加快無公害茶園和有機茶園建設外,還大力支持茶葉企業進行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茶產地認證,通過多種舉措為百年毛尖品牌保駕護航。通過有效引導,“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園)+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在信陽遍地開花。茶企有了穩定的貨源和便于集中管理改造的茶園,茶農也有了“組織”,既降低了因市場變動帶來的銷售風險,也可通過公司、合作社提供的質優價廉的茶種、肥料、設備等生產資料和先進的種茶、制茶技術來降低成本,實現了提質增效。
樹品牌。品牌既是通行證,也是生產力。我市先后取得“信陽毛尖”和“信陽紅”兩個信陽茶的公用品牌,“龍潭”“文新”“九華山”等7個中國馳名商標品牌和15個省級著名商標脫穎而出,并逐步贏得市場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一大批龍頭企業在全省18個地市和全國各主要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展示展銷店200多家,設立營銷網點1200多個。
扶龍頭。扶持了龍潭、文新、廣義、新林等一批國家級和省市級龍頭企業,通過鼓勵企業在公共品牌下打造自主品牌,放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效益。這批茶企面向千家萬戶茶農,制定茶葉標準,分購集銷,讓信陽毛尖與千家萬戶茶農結盟,帶領大家謀求突圍,走品牌化運作的復興之路。龍頭企業、龍頭品牌的帶動效應和引領效應,為各生產企業創造最大效益,起到聚指成拳、以點帶面、重點突破的作用,6 家信陽茶企躋身“中國百強茶企業”行列。
小小一片茶葉,化身成為信陽重要的特色支柱產業。具有一定規模的茶產業開始在一定范圍內形成產業集聚:羊山茶產業園區初具規模,浉河區茶產業集群被列為省級試點產業集群,全市茶產業集群被河南省確定為優先發展和重點支持的農業產業集群。
而茶產業一旦形成,其上下游的鏈條必然會隨之被市場所延伸和放大。
毛尖茶僅限于生產“毛尖”產品的這種狹隘生產經營理念開始淡化,我市一些精明的茶企業開始把茶產品開發的視角拓展到“毛尖”以外的所有紅綠茶、黑茶、青茶、白茶等多茶類,優化了茶產品結構。
2016年,全市紅茶產量7740噸,產值15.6億元,其他茶類產量2660噸,產值6040萬元。信陽已形成綠茶、紅茶比翼齊飛,其他茶類并肩發展的可喜局面。
毛尖茶一度居高不下的無節制價格炒作,也在2015年秋有了轉機,這一年的秋天,巾幗茶人、羅山縣靈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錢曉玲率先轉變芽頭觀念,推出一款每斤只賣98元的信陽香茶,不僅茶味濃厚,泡幾道湯色不減,而且突破了傳統毛尖茶的存放禁忌,可以不放冰柜保存,引起茶業界的廣泛關注。
信陽佛靈山生態茶葉公司緊隨其后,把產品定位于工薪階層,成功研發出高、中、低檔系列信陽紅茶、白茶和茶枕等產品。中低檔茶的產量占80%之多,經濟效益與轉型前相比反而增長了2.5倍。
品牌價值得以回歸的同時,我市在茶飲料、茶食品、茶日用品、茶包裝、茶機械等方面的研發取得重要進展,信陽毛尖茶飲料、茶糕點、信陽紅茶酒、綠茶纖維內衣、茶枕、茶多酚膠囊已投放市場。
茶產業鏈條的延伸拉長,推動了全市夏秋茶資源的充分利用,茶產品結構正在趨向合理,提升了信陽茶品牌的影響力和綜合實力,信陽茶產業的后發優勢正逐步顯現。
茶產業也被延伸到了全域旅游方面。每年的4月,很多茶企、茶鄉鎮都舉辦摘茶等體驗活動,開放式的茶產業助推了火爆的茶鄉游、體驗游,信陽茶產業整個業態,也從傳統農業向一二三產業融合方面轉型。浉河區董家河鎮睡仙橋村以茶為媒,積極構建“茶文化+茶旅游”特色旅游圈,所打造的集農場體驗、生態觀光、山莊休閑于一體的綜合“茶旅游”尤為火爆。而類似的茶鄉體驗游在信陽廣大茶鄉,比比皆是。
茶產業還被信陽人引入到文化產業領域。我市打造出知名的“清風大別山”廉政教育品牌,同時探索出一條富有信陽特色的廉政教育之路。如今,以紅廉為魂、茶廉為脈的廉政文化在全市的各個角落生根發芽。
小小的一片茶葉,撬動了多項產業、多元文化的集聚與升華。信陽茶產業正在一步步轉化為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成為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力爭到2020年,全市茶葉總產量達到20萬噸,產值達到300億元,實現畝產值1萬元,茶農年人均種茶收入在9000元以上。茶產業的‘十三五’目標是打造交易額超10億元的國家級茶葉交易市場,形成一批‘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茶葉產業化集群。”市茶產業辦公室主任魏勇暢想信陽茶產業發展愿景時,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