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占有西安西北方向的巨大空間
當飛機掠過夜空,位于西安主城區(qū)西北角上,大面積的黯淡無光總能清晰可見,在棋盤方格放射式路網的璀璨燈火中,顯得格外低調,而這一處龐大的區(qū)域,就是地緣距離明明很近,卻在時空上有著強烈疏離感的漢長安城舊址。
西方諺語中,經常以“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來形容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只有付出努力并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相對“西羅馬”而言,“東長安”更非一天建成,而逆天的漢長安城其都城變遷的歷史,甚至跟北斗星還產生過很大的關聯(lián)。
我們不妨從興、盛、衰、今四個維度來解讀滄桑800年的漢長安城。
北斗星與漢代長安斗城對比圖
(李小波,從天文到人文:漢唐長安城規(guī)劃思想的演變)
定鼎國都,長安之興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長安城,一個是西漢帝都長安,另一個是唐代京師長安。
和漢朝開國的情況不同,李淵在定都的問題上毫不猶豫,完整的沿用了宇宙級建筑師宇文愷震鑠古今的巔峰之作“大興城”,屬于一次性規(guī)劃,一次性建設,一次性成型。
漢楚爭霸結束后,居天下之中的洛陽曾作為東周時期周天子的故都,首先列入建都備選項,距離文臣武將們的家鄉(xiāng)不遠也受到多數人擁護,但事實上,商周以來的分封制并沒有被秦朝扼殺,關東半壁江山都被分封建國,一個項羽倒下去,多個項羽被扶植起來,洛陽并不安全。
在張良的堅持下,排除了秦朝建都咸陽二世而亡的消極影響,劉邦最終定都關中。
進入關中后,劉邦入住櫟陽城(今西安閻良區(qū)武屯鎮(zhèn)),秦漢之交,劉邦將這里作為轉運糧草的大本營,但承擔中央政權發(fā)號施令的國家機構核心,空間顯然不夠,而咸陽宮早被項羽一把火化為灰燼,劉邦將目光投向了渭河南岸的長安鄉(xiāng)興樂宮,也是為數不多沒有被毀壞的秦朝宮殿。
劉邦將秦興樂宮、長樂宮、章臺、軹道等宮殿和道路改建,不久又在附近修建了全新的未央宮、北宮作為皇宮,都城以長安為稱號,漢長安城的歷史由此掀開。《史記》載:公元前201年,“更名咸陽曰長安”。
漢長安城各宮殿布局圖 ?制圖悅西安
擴建國都,長安之盛
到了西漢第二任皇帝劉盈時,為應對北方的突發(fā)性威脅,在長安外圍修起一圈城墻,城墻由黃土夯筑而成,高12米,寬12~16米;墻外有壕溝,寬8米,深3米。因古代渭河的流向,城墻建成了不規(guī)則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墻南部和南墻西部向外折曲。
這道可見的城墻就是我們看到的漢長安城的樣子。
在漢武帝時期朝廷財力豐厚,先后修建桂宮、明光宮等,又在西墻外營造更大的建章宮,高可俯視未央宮,通過凌空閣道跨越城墻連通未央宮,同時開鑿昆明池訓練水軍,并擴展秦上林苑達到周袤300余里,苑內建有大量亭臺樓閣,布滿珍禽奇獸,名木異草,漢朝皇帝秋冬季節(jié)都要在苑中射獵。
在漢長安城遺址上重建的大風閣 ?悅西安
從漢高祖劉邦算起,長安城的大規(guī)模建設到此基本結束,它由五個皇帝接力,斷斷續(xù)續(xù)接近一個世紀,規(guī)模宏大,是東方土木結構建筑傳統(tǒng)的代表。而古羅馬城則是石頭建筑傳統(tǒng)的代表,分別對古代東方的城市營造和古代歐洲的城市建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二者東西相對,遙相輝映。
漢代椒房殿所在的未央宮宮殿群復原圖
戰(zhàn)火交加,長安之衰
對兩漢覆亡的原因,史學界有五類主流觀點:
①外戚、宦官勢力膨脹,無休止的爭斗亂政;
②皇帝年幼,太后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③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④地主豪勢力強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⑤農民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西漢在長安建都近200年,國家機器積弊叢生,出現末世征兆,漢成帝時期嶄露頭角的王莽走向了漢朝統(tǒng)治權柄的最高層,以外戚身份進行了中國封建歷史上首次禪讓易位,攫取漢朝的法統(tǒng),建立新朝,定都長安,卻僅僅維持了15年即告覆滅。
驟然而生的綠林赤眉起義,使政府軍和各軍事集團在中國北方斗得烏煙瘴氣,局勢之亂更甚于秦末。各方勢力對長安的爭奪,造成關中元氣大傷,人口銳減,耕地破壞,最重要的是宮殿被毀,重建漢室的光武帝劉秀依靠關東豪強而奪得天下,遂以洛陽為都,同時開始陸續(xù)修復漢長安為西京。
插曲:董卓西歸后,漢長安再一次錯失帝都機遇
根據《后漢書》記載:董卓為避18路諸侯討伐大軍,焚洛陽宮室,遷官民至長安,那時長安在東漢多年的維護下頗具規(guī)模,加上董卓帶來的財富和部分拆下的建筑物料,只要中央政權在,長安重新建都的可能性很大。
結果,呂布刺董后,王允對董卓部將采取敵視態(tài)度,引發(fā)李催、郭汜反攻長安,漢獻帝再次出逃,長安大亂,漢庭多年營建功虧一簣。
此時,長安回不去,洛陽宮室已毀,才有了曹魏許都登上歷史舞臺。
無論在曹魏還是西晉,都未曾放棄過對長安故都的修繕與營建。作為經略雍涼,抵御蜀國進攻的前沿陣地,司馬懿在關中屯田,發(fā)展經濟,關中平原的環(huán)境承載力持續(xù)上升。
這也是晉室衣冠南渡后,司馬家在江南另立朝廷,北方政權依然選擇長安作為權力核心的原因,即原漢長安城在載體上,具備建都的規(guī)模和運轉能效。
漢長安城在大西安建都區(qū)域中的相對位置 ?制圖悅西安
從西漢建都,到隋建大興城,漢長安故地使用了將近800年,用當時宇文愷的話來說,那就是地下水多鹽鹵,土地利用過度,達到了峰值,很多地區(qū)被人口的垃圾和糞便淹沒,不適合再次利用建都。于是,隋唐長安城開啟了屬于這座城市的另一段輝煌。
——歷史時期地下水污染物來源以城市和居民點生活污水、垃圾、人畜排泄物為主。這些含氮有機物在適宜的條件下被礦化成硝酸鹽,溶入水中并不斷富積,使水質變苦、燥澀、變咸。元代胡三省注《通鑒》指出“京都( 漢長安) 地大人眾,加之歲久,壅底墊隘,穢惡聚而不泄,則水多咸苦。”
亟待重生,長安之今
漢朝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在漢長安城建都的十個王朝累積式地構建起了中國傳統(tǒng)多元文化,融合開創(chuàng)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而傳承至今的“漢文化”,形成了“漢人”、“漢族”、“漢字”等理念。
作為承載見證了整個中華文化形成發(fā)展過程的重大遺址,漢長安城遺址于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后,陜西省和西安市等各級政府自覺服從國家與民族利益,從未在其遺址范圍內安排重大項目,古都整體格局以“城市包圍鄉(xiāng)村”的形式完整保留至今,以巨型盆景式面貌構筑起中華民族歷史上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文化遺產景觀。
從數據上看,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qū)總體保護范圍達到75.02km2,核心區(qū)約36km2,等于目前西安已建成區(qū)八分之一大小。
誰都知道這地下遍地是寶,隨處是埋藏在塵埃中的歷史,然而這里除了遺址土丘和夯土殘垣,就是唐代以后,漸漸形成的33個自然村、10余萬居民(包含外來人口)和世代耕種的農田,面對總體約75km2的大遺址,其保護絕對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民族工程。
漢長安遺址 ?攝影悅西安
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要求,遺址區(qū)內不能搞開發(fā)建設,甚至連市政基礎設施都不能建。更別說打深地基蓋樓,筑寬路基修路,這里的一根草、一棵樹,都在力爭還原她未保護前的面貌。
因為漢長安城遺址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讓西二環(huán)為此心甘情愿的繞道改線,西安中長期地鐵規(guī)劃也避開了這里。自然,西安40年來的城市化進程也遺忘了這里。作為世界級的珍貴遺址,今后如何規(guī)劃,如何戰(zhàn)略定位,如何利用開發(fā)?對于這項重大的民族工程,各方均不敢輕下決斷。
漢長安城東南角樓遺址 ?悅西安
在一個公開的研究報告中,有學者建議在漢長安城里發(fā)展觀光農業(yè)。但在遺址上隨意種樹,根系的發(fā)展也會對遺址產生破壞。最好的辦法就是規(guī)劃,尤其是進行規(guī)劃切塊。經過20多年努力,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受到了各方重視,從一個遺址、垃圾交錯在一起的空間,變成了搬遷8km2,75km2總體控制區(qū),36km2核心區(qū)的“特區(qū)”。
“面積大、價值高”,漢長安城遺址的珍貴之處也正是它保護困難之處。“文物遺跡之多、文化價值之高舉世罕見,在國內外文物保護史上都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鑒,正需要國家提供更多的用以平衡保護的土地資源和巨額資金,為這一片亟待重生的區(qū)域注入活力。
但凡在西安呆過幾年的人,都會被這片土地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所熏陶,更何況是生于斯,長于斯的老西安?
滄桑800年,漢長安已經一步步告別帝都,而漢長安城遺址區(qū)的老百姓卻為大遺址保護作出了犧牲,當然,對于這座古都的保護而言,西安人又何嘗不是作出種種了犧牲?
附1:歷史上將漢長安城作為政權中樞的朝代一覽
附2:中國古代著名宮殿占地面積對比
附3:《隋書·瘐季才傳》
隋開皇二年( 582年) , “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咸鹵,不堪宜人”。因此,隋另建新都。而即便隋唐長安城建立后,城區(qū)地下水污染也在不斷加重。據《宋高僧 傳》記載,唐中宗( 705— 710年) 末年, “迥宅坊中井皆咸苦”。到宋大中祥符七年( 1014年) ,“井泉大半咸苦,居民不堪食”。明代記載“宋渠湮塞,城內穿井飲水咸”。到清末民初,地下水污染越來越嚴重,井水苦澀不堪飲用,全城可飲用的水井寥寥可數。
? 悅西安 保留所有權利
法律顧問 / 宋亞鋒 趙文娟
陜西大秦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