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人的印象如何,最初都是從其容貌和服飾方面來談的。在十分鄭重的公共場合,一個人必須要做到體態端正、服飾整潔、表情莊敬、言辭得體,這樣才算得上有良好的修養。良好的儀容體態不僅僅是內在修養的表露,也是對他人尊敬的表現。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對于儀容與體態都十分的重視。不過相比于現在這個也比較推崇個性與自由的時代,古人在禮儀方面就顯得更為講究了。
“三緊”
這是宋代學者朱熹對古人服飾方面的要求所作的總結。所謂“三緊”,就是帽帶要緊、腰帶要緊、鞋帶要緊。三者都扎緊了,人的精神狀態才會顯得振作,才能表現出對人、對事的鄭重?,F代服飾雖然不同于古代,但穿衣得體、整潔、莊重、大方的要求,卻無二致。
“七不”
所謂“七不”,是指《禮記》里邊說的“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寒不敢襲;癢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褻衣衾不見”等七條規定。這些規定既適用于與父母、尊長共用的場所,也適用于工作場所。在嚴肅、正規的場合,打飽嗝、打哈欠、伸懶腰、吐唾沫、擤鼻涕、歪坐、斜視、蹺二郎腿,或者只穿睡衣、內衣,甚至赤膊,都顯得隨便、懶散,缺乏敬意。
“立必正方,常視毋誑”
在正式場合,無論是坐還是站,都要端正;視線要有一定的方向。歪坐、斜站,眼睛到處亂看,都是怠惰不敬的表現。目光是心態最直接的流露,能反映出內心對人是否敬重。因此,在禮儀場合要注意自己視線的高度。視線過高,是傲慢之相。視線過低,則似有憂慮在心,不免令對方猜測。如果左右旁視,更會給人留下心術不正、狡詐善變的印象。平時或在私下場合,態度可以比較放松,但一旦進入正規場合或工作單位,就必須顯得嚴肅、莊重。這種心態,在走路的姿勢、步伐,甚至面部的表情上,都要有所體現。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禮儀常常是與我們的身份、形象、品位相掛鉤的,理所當然的覺得地位越高的人,禮儀姿態都要較為合理。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我們只要做到體態端正、服飾整潔、尊敬他人,接人待物較為合理就可以了。禮儀,與其說與身份地位有關,不如說是個人的修養,是一個人必備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