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保本,卻賠了本金
文/孫檸
在沒搞清楚銀行理財產品究竟是怎么回事前,最好先不要做穩賺不賠的夢。
我們最信任的金融機構非銀行莫屬。從小媽媽就會牽著你的手,在發薪日把余錢存入銀行。在人們印象中,向銀行里存錢,既安全又生息。于是順理成章的,在銀行理財肯定也錯不了,一定會比存款賺得更多吧?
帶著這樣的印象,筆者的一位朋友在銀行辦業務時,接受了大堂經理的建議,買了一款短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比加息后的年收益更高。事實上,以她那10萬元的小小本金,年收益率高出2個百分點,一年也不過多收入2000元錢,但她相信“不應以財少而不理”,更相信多賺2000元的意義遠大于收益。但是沒有想到,6個月下來,到期贖回時,收益沒多,本金反而損失了1000元。
“難道去銀行理財不是穩賺不賠的?”她很委屈。
當然不是穩賺不賠。理論上,只有存款是穩賺不賠的——但是目前小額賬戶也要多收一筆管理費。而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由于投向不同,盡管風險不高,但也不是款款保本,最后收益效果也會大相徑庭。
加息之后,銀行短期理財產品似乎很“流行”,倍受儲戶追捧。然而,短期理財產品究竟是什么?資金投向哪?收益來自何方?有些“財迷”并沒搞清楚,就匆匆地趕了個時髦,交了次學費。
銀行短期理財產品并不是新生事物。“7天通知存款”就是早期的短期理財品種之一。商業銀行目前人民幣定期存款的最短期限是三個月。
在理財專家看來,每個家庭的賬號上,都應該有一筆錢可以隨時支取,應對不時之需;投資專家們則會在股市周末休市或節假日來臨之際,有一筆閑錢無處可投。這筆錢隨時要用,放在活期存款上利息太少。“財迷”們總希望,要讓自己的錢時刻進行“錢生錢”的運動,哪怕是短短一個月、一個星期、甚至只是周末兩天,也不能讓錢閑著。短期理財產品因此應運而生,受到“財迷”們的歡迎。
短期理財產品的時限可以很短,最短的期限是當天支取,也有一星期,一個月、三個月支取的產品。
相對證券類投資,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相對穩健、風險比較小,但也不是保賺不賠的。是否保本,是由產品的投向決定的。有些理財產品投向國債、央行票據、貨幣市場,此類產品風險最小,只有賺多賺少,基本不會賠錢;有些理財產品投向金融債、企業債等債券等方向,收益更高一些,風險隨之更大一點。
“財迷”們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銀行會出具一份協議,請投資者簽字。協議太長,不容易讀懂,但是有幾點簽字之前一定要問清楚:首先,產品是否保本?不保本的短期理財產品,就可能會有賠的風險。其次,利率是否有保證?是固定的利率,還是浮動利率?這關系著賺多賺少的問題。最后,如果投資時間在一個月以上,要看贖回條款,提前贖回理財產品與提前取出定期存款不同,后者只是將定期利率轉為活期,前者則要冒本金損失的風險。
還要注意,有些銀行會向你推薦“結構性存款”,并告訴你收益更高。一定要記住,“結構性存款”不是存款,它與你印象中保本付息的存款完全不同,也是一種投資理財產品,收益掛鉤黃金、原油或其他資產的波動。由于目前大宗商品價格漲跌比較劇烈,這類理財產品風險會比較大,更要慎重選擇。
此外,在銀行理財,還容易發生損失的是外幣存款。有些幣種的收益比人民幣高幾倍,匯率的波動因此被財迷們忽略,導致損失。
用數字舉個例子,某國貨幣存一年,利率為10%,看似很誘人。但實際上這種貨幣可能現在一元兌換人民幣8元,一年后,對人民幣貶值,變成兌換6元。那么,投入8元人民幣換成外幣存款,一年后換回來變成了6元,加上10%利息,也才6.6元。將上述數字放大10萬倍,一腳踏空的“財迷”恐怕連哭的心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