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曾因虎照初現,猶抱琶芭半遮面,現在全套高清晰度照片面世,明明白白擺在眾人面前。若無決斷,天理何在?道德何存?學識何為?斯文何居?人心何向?誠信何往?明日何待?心愿何歸?華廈民族之千古智慧難道就此屈膝于一張小小的照片之中嗎?信息時代之中國科學難道就此迷途于是非莫辯的爭論之內嗎?
養民千日,用兵一時。值此民罔國憂之際,本人以真名刊出分析報告,還事實以真相,導誤者于迷途。若有疑問,歡迎提出。若有異議且敢堅持者,請亮真名實姓,專業PK。武松打虎,名揚千古。今人已然爭名好利,打虎不懼,豈懼揚名乎?值此關鍵時刻,還不亮劍,更待何時?文中四大證據,接受實名挑戰。噴青之物,請到無人處自便。
歡迎訪問,謝謝閱讀!
華南虎照片之科學分析報告(終結版)
題注:第一版基于過去網上虎照分析,第二版基于網易公布的全套數碼照片。現從各方面得到高分辨的部分照片,經分析,獲得豐富的證據,問題變得簡單而明確:周正龍拍到真實活老虎!此為終結版,這是科學的判斷!或如一些網友們期待的鐵案。
目 錄
一、40張數碼照片概況
二、老虎頭頂大葉片的真相:自然葉還是人工葉?
三、虎頭與葉片的關系:立體虎還是平面虎?
四、老虎眼睛的活動――活老虎還是死老虎?
五、老虎頭部的活動:老虎抬起了頭!
六、總結:立體真實活老虎
―――――――――――――――――――――――――――――――――――――
一、40張數碼照片概況
001-005:發現新鮮華南虎足跡(圖1),時間為上午9:39-9:47。爪印透過泥土,在石頭上留下清晰痕跡。此應為大型貓科動物(虎、豹、獅), 踩在一個小斜坎上,并向下滑了一下,在石頭上留下抓痕。由此可見,周正龍確實發現了重要線索,與其后堅持就近尋虎并尋得老虎相吻合。
圖1 新鮮清晰的爪狀趾足跡,深及石頭,應屬于大型貓科動物
006-040:發現老虎并拍得系列照片,時間為下午4: 38-5:03,持續約25分鐘。 其中最大間隔拍攝為4:42-4:48,相差4分鐘;較小間隙有幾個2分鐘,其它皆密集拍照,間隔在數秒至數十秒。表 明周正龍多次緩慢移動位置,并在每一個位置連續多張拍攝。從發現足跡到找到老虎,間隙7小時,表明存在一個真實而艱難的尋虎過程。
二、老虎頭頂大葉片的真相:自然葉還是人工葉?
老虎頭頂那片大葉子,是以否定整個虎照做假的身份出名的。現在終于可以在高分辨的照片上看到那片葉子的真面目 了。從圖2可以看到,放大的葉片很臟,尤以箭頭處最為明顯,是長期尖埃混合雨水形成的污垢,此一點就足以說明,這葉子絕非人工制造并由拍攝者帶上去的。葉 子其它部分的尖土污垢分布自然,沒有手指捏拿的痕跡,因此,排除了人為將這片葉子擺到老虎頭上的可能性。葉面上污垢相對集中分布在一些縱行的間隔里,表明 葉面并不平整。從葉子邊緣可以看到一些枯痕,這是正常老葉現象。
圖2 老虎頭頂大葉的放大照片(自No.36):葉片自然積累污垢,葉齒有枯痕,沒有手指痕跡
三、虎頭與葉片的關系:立體虎還是平面虎?
這片一直在虎頭的葉片表明老虎沒有被移動過(老虎右后方的樹也表明老虎一直在那里)。葉片略前傾,與虎頭頂部接近平行關系,蓋住老虎頭頂的后部(圖3)。 不過,葉片左側更接近虎頭。如果老虎是紙板,那么,二者只能成垂直關系。也許這里有個視覺誤差,由于平面紙老虎的頭面部看起來仍然是立體的,那么,葉子與 紙板的垂直關系可能被誤判成平行關系。但葉片在老虎頭頂的投影,只是略向右后偏斜,因此,葉片邊緣與虎頭的距離是很近的,正像我們眼睛看到的那樣。如果二 者呈垂直關系,那么,其下會有很大的間隙,并使陰影顯著移向右后方。
老虎照片左側面頰部還有一張大葉子,從后向前,斜靠在虎臉上。如果老虎是紙板,那么這張靠在紙板上的葉子,就得與紙板在一個平面上,由左向右,與畫面呈平行關系(即冠狀面)。這同樣可以毫無疑問地說明,那兒有個前后向的真虎臉,而不是一個薄薄的紙板。
由于頭頂葉片與左側面部葉片接近垂直關系,如果老虎也是一個平面,那么,三個平面將構成一個三維空間。而這種的空間在照片中并不存在,完全由虎頭填充。因此,僅此一點,就足以說明那是只立體的真老虎了,而紙老虎之說根本無法成立的。
打虎派復制了紙板虎,但就是不敢把張大葉片放到頭頂上去,因為一眼就看出兩者的垂直關系。
作為紙板說最重要的證據,應當是紙板的邊緣。如果是紙板老虎,那么其邊緣必然存在整齊的裁剪邊線,這在年畫虎和網友仿造紙老虎中都清楚可見。周正龍虎照的 右側頸部在多張照片中完全暴露,邊緣絲毫沒有平滑的邊界線,而且隱約可見虎毛與背景的過渡。從圖3中還可以看到,老虎的右側輪廓大部分暴露出來,整個邊緣 呈絨毛狀,甚至可以看到白色虎毛從邊緣伸展出去。如果這是個紙板,那么無論如何精細的剪切,都會留下規則、清晰的邊界線。
圖3 虎頭與葉片的關系(自No.30):頭頂葉片與老虎頭頂近似平行,左側葉片與面頰部也近似平行
四、老虎眼睛的活動――活老虎還是死老虎?
圖4來自連續四張的數碼照片,在上面兩張里,瞳孔皆位于上眼瞼下方,部分被眼瞼遮蓋。第三張(左下圖)瞳孔下移,接近眼中央。第四張很特別,右眼瞳孔仍與 上眼瞼保持一定距離,但左眼瞳孔重新回到上眼瞼下面。但是,左眼瞳孔下面卻有一個尖形的尾跡,表明拍攝過程中瞳孔正從下方向上方移動。這種細膩的中間過程 和兩眼不對稱瞳孔位置,已經大大超過了造假的常規思維了。
在圖5中,左圖比較模糊,但可以看到眼裂小,呈半睜眼狀態。中圖也并不太清楚,但可以看到左眼圓睜,瞳孔周圍泛出黃色的光。后者可能是在前面樹葉的遮擋 下,濾去了日光,而記錄下了眼睛的反光效應。右圖相當清晰,不僅可以看到瞳孔上移,更重要的是,可以從瞳孔中央看到一個亮度區域,代表瞳孔的反光,也是被 樹葉遮擋日光的情況下記錄到的。
清晰度的差別會影響絕對值的判斷,但并不影響相對判斷,比較各圖中清晰度相同者,瞳孔一樣差別明顯,幾乎可以說,瞳孔很少完全在一個位置固定不動。
這兩組圖有力地表明,照片中老虎的眼睛和瞳孔一直在動,有豐富的眼睛動作,那只能是只活老虎。而不是網上許多人講的那樣:在長達二十分鐘里老虎絲紋不動。只不過,沒有大的動作。這要不是只活老虎,是絕對不可想象的。
圖4 連續攝影中,老虎瞳孔的變化(自No.27-30):左上圖和右上圖瞳孔皆位于上眼瞼下方;左下圖瞳孔下降,接近眼睛中央;右下圖中左眼瞳孔回到眼瞼下,但留下一個尖形尾跡。
圖5 老虎眼睛的變化(No. 13, 25,35):左圖眼睛呈半閉狀,右圖顯著圓睜并見黃色反光
五、老虎頭部的活動:老虎抬起了頭!
半臥位老虎的頭是抬離地面的,因此,身體后部可以靜止不動,但頭部絕不可能一動不動,一定會有小幅度的前后左右移動。其移動可以從虎頭與周圍環境參照物或虎頭與虎身的相對移動做出判斷。在過去的分析中,可以見到虎頭與頭頂樹葉間的相對移動。
圖6 是40張數碼照片中最后兩張照片,憑肉眼可見,最后一張里老虎睜大眼睛,呈警覺狀,頭上抬,鼻尖從前一張遮擋的樹葉下露出來,虎面縮短,因此顯得比較寬。 由于這兩張照片的差別主要于清晰度,因此很適合進行計算分析。虎頭下面的幾根樹枝都非常清晰,可以作為參考。在此選擇圖下方的橫行樹枝(粗箭頭所示)作為 參照片物,計算左眼中央到樹枝的垂直距離與兩眼瞳中央距離(瞳距)的比值,結果左圖為3.0,右圖為3.3,差異很明顯。如果假定老虎兩瞳孔間距離為 12cm,則虎頭上抬2.6cm。顯然,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抬頭動作了,并與周正龍最后的拍攝回憶相吻合:老虎受驚,最后發出吼聲。第40張照片與第29張 照片的眼睛相似,呈警覺狀,面部三角幾何分析基本重合(省略),表明老虎在拍攝過程中并非那么“乖巧聽話”,而是曾經警覺過,隨后平靜下去,最后再次警覺 起來,中斷了拍攝。
當老虎已經抬起的時候,如果再加一句:那是只活老虎。肯定是多此一舉。不過,圖中存在遠近不同層次景物的相對投射以及機位向左上方的移動左前方移動的可能性,使得精確的計算相對復雜。
此以最簡單的方式,將二圖按瞳距相等的標準縮放到同樣大小,以圖下橫枝(粗箭頭)為標準,使二圖平行相對。將右圖以50透明度疊加到左圖上(圖7),可以清晰地看到,軀體部位紋理完全吻合,但頸部和頭面部紋理幾乎完全不能吻合。說明不僅虎頭上抬而且有側移。
圖6 老虎頭部的移動(自No.39, 40):示虎頭上抬,眼睛圓睜。粗箭頭示頭下橫枝,可計算出虎頭上抬的距離。細箭頭指示頸部虎紋與面部虎紋間的距離發生了變化。
圖7,將圖6右圖以同等比例、50%透明度疊加到左圖,軀體紋理完全吻合,而頸部、頭面部完全不吻合(藍色箭頭)
六、總結
從以上分析看出,照片中不僅是只立體的老虎,而且老虎的眼睛一直處于明顯的活動中,老虎曾兩次警覺,最后一次瞪眼抬頭,中斷拍攝。因此,那是只活老虎是毫無疑問的。
至于打虎派的種種質疑,現在看來皆不足與論。鑒于網友要求,相關解答隨后或許專文刊出。
最后,向取得這一重要科學發現的周正龍先生致以學者的敬意!謝謝朋友們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照片!謝謝熱情支持該報告的老師、同學和網友們!
劉里遠(此為真實署名文章,回應、引用或轉載務請遵照法律法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