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人們常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這一稱號是怎么來的,它有哪些深厚的文化內涵?弘揚黃帝文化對我們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培育民族精神,有哪些積極意義?
特邀嘉賓
韓 震(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
劉志琴(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趙馥潔(陜西省社科聯主席、西北政法大學教授)
稱黃帝為“人文始祖”是充分肯定黃帝對中華文明史的開創作用
主持人:人們常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為什么稱黃帝為“人文初祖”?
趙馥潔:所謂“人文初祖”是指黃帝是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開創者,他開啟了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先河,在鑄造中華文明的歷史上起了奠基作用。自古以來人們對黃帝的推崇就是充分肯定黃帝時代在中華文明開創史上的地位,所以,黃帝才被稱為“人文初祖”。
劉志琴:古史相傳,在黃帝以前沒有衣裳屋宇,從黃帝伊始才有了衣服、房屋、舟車、耕作和蒸谷為飯,采藥為醫,創字為文等等,這就說明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也是中華文明及生活方式的締造者。這些傳說雖然是半虛半實,卻是人類生存歷程的反映。“人文初祖”確切地表述了祖先與生命同在,文化與生活共存的原始意識。
主持人:“人文初祖”這一稱號是怎么來的?其真正含義是什么?
劉志琴:“人文初祖”一詞,見于國民黨元老、書法家程潛于1938年在黃陵的題詞,1980年第一次大規模祭黃的公告中明確使用這一概念,1983年郵電部發行的“人文初祖殿”郵票,使得這一題詞傳播到全國。“人文”與“初祖”作為詞匯,古已有之,但兩者并未合成詞組。在出土的東漢銘文中已有“黃帝初祖”的記載,人文則始于《易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把二者結合起來,創生出“人文初祖”的新理念,不是兩個詞匯的簡單相加,而是現代精神對接傳統觀念的化合,這種化合具有天然性,因為中華民族從初祖黃帝開始,就凸顯了強烈的生命和生活意識。
趙馥潔: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形象,既是“民族始祖”,又是“人文初祖”。史載的黃帝時代的很多文明創造成就,雖然既不能畢其功于一個時代,也不能歸其功于黃帝一人,但稱黃帝為“人文初祖”卻表達了中華民族對文明創造的贊美,對文明創造者的崇敬,對文明創造精神的崇尚。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實質就是進行文明創造。黃帝既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又培育了中華民族崇尚文明的人文精神。正如于右任先生1918年在謁黃帝陵詩中贊云:“獨創文明開草昧,高懸日月識天顏。”黃帝在很多文獻中被作為中華民族的代名詞使用。魯迅的《自題小像》中所說的“我以我血薦軒轅”一句,實際上就是以對軒轅的尊崇來指代對中華民族的深愛。黃帝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
主持人:經歷五千年之久的“黃帝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黃帝文化中主要蘊涵著哪些民族精神?
趙馥潔:首先是一種“養性愛民”的道德精神。黃帝不但是中華偉大文明的奠基者,而且是高尚道德的典范。他不但個人道德高尚而且著力實行德治,“修德撫民”,從而使社會上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風尚。所以,追念祖先的目的不只是血緣上的認同,更重要的是為了學習和繼承祖先的高尚道德,以優化民眾的道德風尚。第二,還有一種追求統一和諧的社會理想精神。在關于黃帝的歷史記述和神話傳說中,蘊涵著很多中華民族對美好社會的追求和向往。黃帝夢游華胥的神話就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民風淳樸,沒有愛憎之分,沒有親疏之別,沒有利害沖突和斗爭殺戮,天下大治,國泰民安的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文獻記述和神話傳說,雖未免有后人理想化和夸張的成分,但其中所蘊涵的乃是中華民族追求政治清明、天下和諧的美好社會理想。
“黃帝文化”中蘊涵的崇尚道德、追求和諧和振興中華等豐厚的精神內涵,乃是中華民族所共同認可的價值,從而也就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團結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勵中華民族的精神動力。因而也是我們今天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寶貴資源。
奮力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是黃帝文化特別是祭祀文化中的核心取向
主持人:每至“清明”前后,一些地方都會舉辦不同形式和規模的祭祖活動。如何從歷史的角度看待這些祭祀活動?
趙馥潔:祭祀黃帝、紀念黃帝由來已久,源遠流長。據考,漢武帝祭祀位于陜北的陽周(漢代地名)橋山黃帝冢,這是帝王最早拜謁黃帝冢的記載。至元代,對黃帝的祭祀進入一個新階段,黃帝從古族的“初祖”逐步演變成更多民族的“共祖”,尤其是元、清等王朝的建立,標志著逐步形成了對黃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認同。我們祭祀黃帝、紀念黃帝的根本意義就在于從黃帝文化中發掘、汲取寶貴的民族精神資源,為不斷延續這些精神血脈而努力。
劉志琴:從20世紀以來,祭黃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908年辛亥革命前夕,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在陜西黃陵,告祭黃帝。參加公祭者痛感于華夏淪喪,九州陸沉,人人淚流滿面,有的失聲痛哭,此次祭黃實際上成為反滿的誓師大會,祭文也被稱為“誓墓文”。可其中的一些種族主義的偏頗,并不利于建立民主共和國的理想,所以清朝統治被推翻后,孫中山一就任臨時大總統,就宣告平等對待漢、滿、蒙、回、藏各族同胞,以五族共和代替反滿,成立“中華民族大同會”,并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載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從憲法上保障團結各族人民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大業。第二次高潮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公祭黃帝陵達六次之多,共產黨兩次發表《祭黃帝陵文》,毛澤東同志親筆起草,強調“萬里崎嶇,為國效命”,“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第三次高潮是在改革開放以后,與前兩次不一樣的是,祭黃的規模空前盛大,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華人,世界各地的僑胞每年都派有祭祖團回國參祭。很顯然,祭祀的主體,已從中華民族擴展到全世界的華裔,這充分顯示黃帝作為共祖已被全世界華人所信仰,這是超越了不同社會制度的最大范圍的文化認同,是團結華人最具有凝聚效應的精神力量。
趙馥潔: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大量祭詞、祭文、頌詩、贊語中,其內容大體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追述黃帝偉大的歷史功績,贊頌黃帝的崇高人格,另一方面則是表達著當時祭祀者和人們的價值追求,體現著當時人們從黃帝文化中所汲取的民族精神。由于不同時期人們所身處的歷史條件不同,所面臨的歷史主題、歷史任務有別,所以在祭祀中所表達的價值觀念和體現的精神取向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的。但從總的內容觀之,祭祀黃帝時所體現和弘揚的精神主旋律則是繁榮祖國、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 這一點在近現代表現得尤為顯著和突出。“多元一體格局”為當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集體認同的基石
主持人:這樣祭祀先祖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過程。如何從民族認同的角度看待黃帝文化?
韓震: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了休戚與共的“多元一體”文化格局。這種格局,不僅奠定了中國在古代的輝煌歷史,而且為中華民族在當今的偉大復興確立了集體認同的基石。因為地理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原因,中華民族形成了很強的文化向心力,中國人數最多的漢族,就是在這種向心力的推動下民族不斷融合的產物。譬如,炎帝與黃帝的傳說,就是不同部落融合的表征。在歷史中,各民族相互吸納,經過征服、雜居、通婚、遷徙和融合,逐漸形成“漢族”。漢族的文化共同性要超越其血緣的共同性。這種把多元融合為一的力量,造就了中華民族的主體。顯然,在漢族中吸納了許許多多的民族血脈。
與此同時,不同的民族之間只要接觸多了,必定有文化融合。文化融合得越多,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重疊部分就會越大。其他少數民族對統一國家的認同也非常強,這主要是文化融合與文化認同的結果,這對保持邊疆的穩定起了很好的作用,多元一體的民族文化格局是中國國家認同的歷史基礎。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一體的概念。在其中,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但是既然任何一個民族都是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平等成員,所有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共同性應該大于差異性。統一國家內部的民族,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制度。所以,我們一方面是相互承認和尊重差異,另一方面應該建立國家內部所有民族之間的共同性。在中國,這個價值共同體就是由56個民族共同構成的中華民族。現在,在統一國家的框架內,進一步增加文化共性基礎,同時塑造出明晰地有別于其他國家的中華民族特性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
弘揚人文初祖的新理念,這是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資源
主持人:如何以今天的視角,看待緬懷黃帝的現實意義?
劉志琴:“人文初祖”突出的是對“人”的觀念。“人”是什么?人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21世紀是人的世紀,是高揚人文精神的世紀,這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主流。追尋先祖的活動只有遵循“以人為本”的訴求,才能進入新的高度。當前的改革開放處在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新階段。“以人為本”是第三次思想解放的號角,這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強大動力,它需要發掘和調動歷史上一切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思想資料。對黃帝的緬懷,重在弘揚人文初祖的新理念,突出中華民族初創時期珍視生命與重視生活的主題,這是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資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