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煙水亭》普通郵資封
國家郵政局定于2003年12月25日發(fā)行《九江煙水亭》普通郵資封1套1枚。詳情如下:
圖序 圖名
(1-1) 九江煙水亭
郵票面值:80分
郵資信封郵票規(guī)格:40×30毫米
郵資信封規(guī)格:230×120毫米
設 計 者:陳曉剛
攝 影 者:溫韶軍
責任編輯:艾姍姍
印 制 廠:上海鴻吉印刷有限公司
煙水亭,位于九江市長江南岸的甘棠湖中,相傳為三國時名將周瑜的點將臺故址,現為九江市博物館,游客憑身份證免費參觀(周一閉館休息)。
唐時,江州司馬白居易曾蕩舟至此眺望湖光山色,感興賦詩。北宋時,理學家周敦頤見此島狀如月,遂名“浸月”。后人在島上建“浸月亭”,寓景于白居易《琵琶行》詩中“別時茫茫江浸月”的詩意,也寄托了后人對白居易、周敦頤兩位賢人的懷念。后來,周敦頤的兒子周壽從湖南來到江州為父守墓,見甘棠湖一帶“山頭不溝薄蘢煙”,遂在湖堤建一亭,名為煙水亭。明嘉靖年間,兩亭俱廢。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九江關督黃騰春于浸月亭故址重建煙水亭,這就是現今煙水亭的由來。明清時期煙水亭建筑屢建屢廢,清同治七年(1868)由僧人古懷募捐重建。至清光緒間,煙水亭建筑才形成現在規(guī)模。建國后逐年保養(yǎng)維修,并建九曲橋通向湖岸,走過九曲小橋,進入洞門,即到四周環(huán)水的煙水亭。在粉墻環(huán)抱、樓臺高聳、綠樹濃郁、湖平如鏡的環(huán)境中,猶如到達世外桃源。庭院、天井內花木扶疏、秀石玲瓏,清新典雅,讓人賞心悅目,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上園林。
人們習慣上稱島上整個建筑為煙水亭,其實每座建筑各有名稱。煙水亭建筑群分為左、中、右三部分。左為翠照軒、聽雨軒、亦亭;右為浸月亭和船廳;中間依次是煙水亭、純陽殿、五賢閣、觀音閣。這三組建筑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聯系。形式變化多樣,風格協(xié)調統(tǒng)一。亭為水榭式建筑,純陽殿左壁嵌石碑一方,上刻大草書“壽”字,由“九轉煉丹”四字組成,傳為呂洞賓手跡。殿內陳列文物,以有東林寺標記的砂缽最引人注目。亭前方丈地,石雕圍欄貼水而起,垂柳翠柏點綴其間。兩邊有石鑿“藏劍匣”,相傳因為廬山北雙劍峰之刃直對九江市,于是人們鑿石匣收藏。從煙水亭向南眺望,別有一番景色,在湖面波光粼粼、水岸交接的極遠處,青黛色的山脈起伏迤邐,此即名聞中外的避暑勝地廬山。
相傳浸月島又是東吳水軍都督周瑜的點將臺。東漢未,柴桑為東吳屬地,吳主孫權的行宮就設于此處。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領83萬人馬,離開許昌,浩蕩南下,追趕劉備,虎視東吳。孫權封周瑜為大都督,命令他率領水軍在甘棠湖中日夜操練,迎擊曹軍。 古時,甘棠湖與長江、鄱陽湖相通,水域寬闊,為東吳的一處水上要塞,當年,湖上戰(zhàn)艦云集,雄師隊列。雄才大略的周瑜在此揮師點將,聯合劉備,大敗曹兵于赤壁,在我國古代軍事史上,創(chuàng)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范例。因此,又名周瑜點將臺。煙水亭內有“周瑜戰(zhàn)跡陳列館”,館中介紹了周瑜的生平,正中一座3米多高的周瑜塑像,攜書挎劍,再現了這位儒將的颯爽英姿。
從煙水亭前拾級而下,過橋,迎面有一座方亭,亭前有白石欄桿圍就的拜臺,這就是三國時周瑜的點將臺。1988年5月1日,市文化部門曾在此舉行過一次“周瑜點將”的仿古旅游活動:一聲銃響,狼煙四起,一隊隊甲盔鮮明的東吳衛(wèi)士,從牙旗獵獵的煙水亭內開出。緊接著8個身著漢服的侍女,手執(zhí)宮燈,也從煙水亭中款款而出,一直走到拜臺,分列兩旁。在拜臺方亭的一側,一面杏黃色的“周”字大旗,迎風招展,“水軍都督”四個大紅燈籠高懸兩旁。周瑜頭著綸巾,腰挎寶劍虎步登場,高唱:“江東地廣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yè),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古老的潯陽城煙硝迷漫,金戈齊鳴,再現了當年周瑜點將,赤壁麈戰(zhàn)的歷史畫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