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在附近的恒星系統中發現了大量的行星存在,在宜居帶似乎有不少地球大小的行星。既然銀河系中有多達數百億、數千億的潛在宜居行星,為什么只有地球上的生命生生不息?實際上,搜尋外星生命是下一代望遠鏡以及火星任務的光輝使命,但是我們對外星人的尋找是否太樂觀天真了?許多科學家和評論員將許多更多行星的發現與發現外星人等同起來。科學家認為巖石行星的早期形成和進化的不穩定性,意味著絕大多數外星人或許會成為滅絕的化石微生物。
這就像死掉的恐龍不能走路、說話或者呼吸一樣,億萬多年的化石微生物很難通過對系外行星的遠程采樣而探測到。科學家發現在蓋亞瓶頸的模型中,為了保持宜居性,行星被假定為有生命居住的。所以即使行星上存在生命,也很難持久。
火星、金星和地球在他們最初十億年歷史上,十分相似。三顆行星當中,即使只有一顆行星出現了生命,也會在行星碰撞過程中,把生命帶到其他行星上。但在之后的15億年中,金星開始出現失控的高溫、低溫現象。即使火星和金星曾有生命存在,也很快滅跡了。
地球不是宇宙中唯一含有液態水、能量和營養等有助生命形成原料的行星,盡管宇宙充滿了能夠孕育生命的恒星和行星,關于外星生命的存在證據表明,即使很容易存在生命,也很難持久存在。雖然人們在對宜居帶進行建模,能夠通過控制大氣以及地表特性來短期維持行星的宜居性,但是他們大多忽略了生物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美國宇航局開普勒望遠鏡在近4年的觀測中發現,有潛在居住的行星在宇宙中之所以罕見,并不是因為孕育生命很罕見,而是因為在最初數億年很難維持住宜居的環境。
這就說明為什么至今沒有發現外星人,因為更多的情況是多數擁有外星物種的星球很快就滅亡了,即便有些行星演化出高級文明,它們也可能因為某次小行星撞擊事件而滅絕。地球未來也會面臨這樣的結局,只是這一天什么時候到來而已。
了解更多原創宇宙、探索資訊,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trant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