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 QQ空間 騰訊微博 人人網 開心網 豆瓣 搜狐微博 網易微博 百度搜藏谷歌書簽
淺談中小學網絡教研的現狀
中小學電教 2010年第11期 作者 李擁軍
教研活動是中小學各學科都要組織的常規學術活動,傳統的教研活動一般由教研組長或教研員組織,在一個約定的地點、時間將教師召集起來,討論研究某些特定的題目。這種傳統的集中式教研活動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如學科孤立、學校孤立、時空限制、資源保存限制、教師參與限制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利用網絡技術開展網絡教研能很好地彌補這些缺陷,因此,很多地區都開展了網絡教研。網絡教研逐漸成為教研活動新的發展方向。
一、網絡教研的概念
網絡教研是隨著網絡應用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系統的、嶄新的教研模式。它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的網絡平臺開展的跨時空遠程教研活動,從全新的視角探索教研的方向,擴大教研的職能,從而使教研活動更加科學化。網絡教研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的,以在學校的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為著眼點,以有效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不斷優化、改善甚至變革學校教研的手段、過程和結構,從而推進課程實施,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二、中小學網絡教研的現狀分析
1.教師參與網絡教研的意識
網絡教研的主體主要是來自于一線的廣大教師。網絡教研的跨時空性、多主體性、強交互性、高民主性使得網絡教研應該成為廣大教師暢所欲言的平臺。而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有一半的教師不參與網絡教研活動。僅6.12%的教師經常參與網絡教研活動,44.09%的教師也只是偶爾參與網絡教研活動,且積極性不高、水平參差不齊。此外,絕大多數教師往往只是少數的“常客”,而更多的教師則喜歡做“潛水者”,僅僅把網絡作為獲取信息的途徑,缺乏積極參與和互幫互助的意識。很多教師在網絡教研平臺上就相關問題進行討論時,理性的、學術的成分不夠,“怨”、“慣”、“水”的成分偏重。有的教師只是將網絡教研作為自己個人的行為,沒有上升到相互交流、討論的集體行為,沒有形成合力。這些都表明教師的科研意識還有待提高。
2.網絡教研的形式
形式靈活多樣是網絡教研活動有效開展的關鍵因素。調查結果表明:目前網絡教研的形式還比較單一,主要是聽課、評課和集體備課,這二者分別占有效樣本的55.56%和50%,而專題研討(15.00%)、案例研討(10.23%)、課題研究(9.67%)等形式在問卷發放學校還沒有得到廣泛開展,內容新穎、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是網絡教研活動深入開展的前提。調查結果表明,目前網絡教研的內容還比較陳舊,缺乏一定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在鉆研教材教法、交流教學經驗和討論學生的學習問題這兩方面,分別占有效樣本的81.67%和59.44%,內容涉及新課改方面的樣本只占有效樣本的33.33%;從教師在網絡教研中的第一交往對象可以看出,廣大教師已經能夠認識到網絡教研在同伴互助中的作用,卻沒有能夠充分認識到網絡教研在專家引領中的作用。61.34%的教師在開展網絡教研時的第一交往對象是優秀的中小學一線教師,24.49%的教師在開展網絡教研時的第一交往對象是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大學教師和教育科研部門的理論工作者,14.17%的教師在開展網絡教研時的第一交往對象是教育行政部門人員。
3.網絡教研的機制
網絡教研活動允許任何教師通過QQ、BB8、Blog等網絡通訊工具進行即時的在線研討,與專家進行點對點的零距離交流以及和各方面就教學問題進行深入切磋。調查結果顯示,廣大教師傾向于使用電子郵件(75%)、BBS(52.08%)和QQ(45.83%)等單向、非實時的交流工具,較少使用博客、維客、Moodle等具有強交互性、開放性的通訊工具。這表明,網絡教研還缺乏深入、有效的交流機制。完善的激勵和評價機制是網絡教研持續開展的保障措施。可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調查結果表明。38.56%的教師認為完善的激勵和評價機制的缺乏是他們在開展網絡教研時遇到的困難之一。
4.網絡教研平臺的質量
高質量的網絡教研平臺是取得良好教研效果的基本保證。而平臺的欄目設置是否有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網絡資源的數量、質量是否滿足教師需要,平臺本身是否便于教師使用是判斷網絡教研平臺質量高低的因素。調查結果表明,認為網絡教研網站上的信息比較雜亂、價值不高和網絡教研網站存在技術操作方面問題的教師分別占有效樣本的51.02%和56.89%。問卷發放學校的教師普遍反映,該校的教研網站主要存在以下不足:欄目設置隨意性大,在管理上“技術”與“業務”分工不明確;與上層教研網承上啟下的作用發揮得不夠;能根據教師的需要實現實時更新;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實際利用率也不高。目前網絡教研普遍采用的交流平臺是E-mail:bbs,QQ,Net.Meeting.MSN.Blog.Wikl等。這些平臺分別適用于不同的教研活動,例如:QQ,MSN適用于教師討論,而Blog;Wiki適用于教師培訓。眾所周知,資源建設、教師培訓、教學討論和網上教學等教研活動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的,而各自分離的交流平臺無形中降低了網絡教研的成效。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1)協調好網絡教研與傳統教研的關系,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開展網絡教研和傳統教研的目的部是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提高教學研究的質量和效益,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網絡教研雖然有許多優勢,但網絡畢竟只是一個虛擬的空間,存在著自身的不足,如缺乏情境性、不利于情感交流等。而傳統教研中的教學沙龍、實地課堂教學觀摩等面對面的教研活動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了解,增強凝聚力。因此,傳統教研工作非但不能削弱,而且要發揮其在“點”教研方面的優勢,發揮其面對面交流的長處,提升傳統教研的水平,彌補網絡教研的不足。
(2)注重新老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提高教師參與網絡教研的積極性和應用網絡教研平臺的技術水平。調查結果表明,教師參與網絡教研的積極性參差不齊。針對這一問題筆者通過對部分教師訪談后發現,年輕的教師對網絡教研的認同度普遍高于老教師,這主要是由教師個人的主客觀條件決定的。為此,筆者認為學校應該精心設計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例如:“一帶一”幫扶機制),既能發揮新教師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優勢,又能發揮老教師教學經驗豐富的優勢。使得老教師和新教師都能夠在網絡教研中各取所需、楚同進步《此外,學校還應該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師參與信息技術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讓他們在網絡教研活動中能夠應付自如,得心應手。
(3)注重網絡教研過程的實效,突出“教研”二字。在教育部新課程網絡教研研討會上
(4)注重網絡教研的專業建設。網絡教研平臺建設和網絡教研理論研究是網絡教研的兩塊基石。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要重視這兩塊基石的建設。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地組織技術力量和學科教師加強網絡教研平臺的建設,加強技術力量和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使得技術力量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師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另一方面要協同各方面力量加強網絡教研的理論研究,注重專家與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使得學科教師在專家的引領下可以將在網絡教研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經驗轉化為有指導意義的理論,并在后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完善。這種“實踐一理論—再實踐”的操作模式無疑是充實網絡教研理論的有效手融。
在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用現代網絡技術搭建教研新平臺。改進現有教研模式,在我國新時期基礎教育發展中是一項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內在價值和長遠意義。網絡教研是常規教研活動的延伸和升華,教師參與教研不再受時空的限制。教師通過網絡平臺互相交流、探討、對話、互動,取長補短,吸取精華,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又通過反思與同行分享得失,及時得到教育專家、優秀教師的專業引領,從而形成教師專業成長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