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基礎理論》、《黃帝內經》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為什么有些人胳肢窩愛出汗。
為什么呀?有人說了,因為天熱唄。
對中醫懂得一些的朋友則會說,可能因為濕熱。胳肢窩冒汗,臭穢難當,當然是濕熱所致了。
今天我給你講的,是另外一種可能。這就是,源于肝郁。
下面這個故事,是我近些年從某些中醫專著里看到的。我想和你分享一下。
說的是,有一個男子,姓周,當時是50多歲了。
平時,他偶爾眩暈迷糊,睡覺多夢。但總體上,還算可以。
但是最近,他就發現,自己的兩側腋下,特別愛出汗。汗水滴滴答答的,好像雨點一般,摸上去還比較粘滯。衣服逐層被浸透,很讓他苦惱。
面對這個現象,此患心里犯嘀咕。當時,正值初春多雨時節,天氣并不炎熱,自己吃得也比較清淡,怎么會胳肢窩冒汗不已呢?我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一輩子好不了了?
患者越想越擔心,越擔心,這汗越多。最后,她慕名求治中醫治療。
刻診,見患者脈象弦細,舌苔薄白。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醫家就開了一張方子。咱們來看一下:
柴胡9克,青皮9克,沙參15克,茯苓12克,大棗3枚,甘草4.5克,薏苡仁15克,蒼術9克,金櫻子15克,桑皮15克。所有這些,開4劑,水煎服。
結果如何?患者應用之后,果然腋汗消失,而且再無復發。
這張驗案,在業內很有名氣。文老師我曾經在不同的臨床專著中,幾次看到過它。足見,它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和示范性。
這里是什么道理呢?我給你簡單說說。
你看,這個人的問題,在于多汗。雖然他屬于胳肢窩多汗。但無論怎么說,它離不開多汗的范疇。
多汗,為什么?我們不得不去尋找病因。
從哪里入手找呢?從舌脈。
你看,此人脈象偏弦細,舌淡苔白。平時,此人容易眩暈、失眠多夢。
這一下,你能想到什么?是不是一個“虛”字?脈細,說明氣血不足,脈道不充盛。舌淡苔白,體現為舌體失養。氣血不足,頭面得不到很好濡養,故而頭暈目眩。心神得不到氣血滋養,故而睡眠較差。
既然如此,我們可以聯想到,患者愛出汗是因為衛氣不足。衛氣,源于脾胃。脾胃生化氣血之力不強,衛氣隨之減弱。于是,在初春多雨之際,水濕之邪傷及衛氣,導致衛氣無法固攝汗孔,形成了多汗。
這么說,你明白了吧?
不過,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么患者偏偏是腋下多汗,別的地方不明顯呢?
答案,還是藏在脈象里。你看,此人脈弦。
脈弦說明什么?是不是肝郁,肝氣失和啊?你看此人,出現腋汗現象后,表現出強烈的擔心,總覺得自己有病,有怪病,可能治不好了。你說,你總這么想,能不肝郁啊?
肝氣失和,胳肢窩就容易出毛病。為啥?《黃帝內經》早就說過:“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腋”。腋下部位,是一面鏡子,會反映出肝氣的異常。
故而,當這個患者肝郁氣滯、肝氣失和的時候,他腋窩部位衛氣輸布尤為薄弱,故而出現腋窩部位的多汗。
所以說,這個患者要想改善,最好的辦法,是健脾,促進氣血生化,同時疏肝解郁。
我們看看當時醫家用的配伍——
柴胡9克,青皮9克,沙參15克,茯苓12克,大棗3枚,甘草4.5克,薏苡仁15克,蒼術9克,金櫻子15克,桑皮15克。所有這些,開4劑,水煎服。
這里頭,柴胡和青皮,是用于疏肝解郁的。
茯苓、薏苡仁、蒼術,這些用于健脾,促進氣血生化,同時除濕利水,排解初春外來的水濕之邪。
大棗、甘草,用于健脾養血。
金櫻子收攝止汗,用于治標。桑皮入肺經,能利水濕,同時可促進肺作為水之上源,對一身水液代謝的“治節”之效,從而減少汗水的異常排出。
另外,來一個沙參養陰。為啥?你總這么出汗,是容易傷陰的。故而,現在給你補一補。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他還是很好理解的。
從這個小小醫案里,我們能看出什么問題呢?除了衛氣不足對多汗的影響外,就是肝郁氣滯,對腋汗的誘發作用。
不知道你體會過沒有,胳肢窩愛出汗,發生在什么時候?多是精神緊張的時候。平時腋汗嚴重的人,你看他,常常有焦慮、急躁、不安等負面情緒。有些人,上臺講話,十分緊張,等下來以后,好家伙,胳肢窩下頭全是汗。文老師還記得,好多年前,曾有一位著名英語教育專家(這里就不說是誰了),錄制電視節目。大廳里空調使勁兒吹,等他下來的時候發現,腋下全是汗。
可想而知,腋下多汗,確實和肝郁氣滯有關系。現代醫學管這個,叫做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所以說,平時腋汗特別嚴重的人,我們除了考慮常規的清熱利濕等思路外,更要想到肝郁氣滯、精神緊張憂慮等因素。文中驗案里的配伍,只能作為參考,不見得適合所有人。感興趣的朋友,你一定要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專業的讀者朋友,我們可以細細揣摩。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給你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