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原發性肝癌系指肝細胞、肝內膽管細胞發生的惡性腫瘤,是惡性腫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癥,故有“癌中之王”的稱謂。據統計其發病率在男性位于惡性腫瘤的第3位、年死亡率為14.54/10萬人口,女性居第4位,年死亡率為5.61/10萬人口。男女發病率比值為(3~4):1。高發年齡為30~50歲,早期肝癌無明顯的癥狀和體征,臨床就診絕大多數為中晚期,病變兇險,發展快,治療和預后極差。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據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分析,水源污染,特別是黃曲霉素污染食物是最可疑的致病因素,而肝炎后肝硬化與肝癌發病密切相關。
原發性肝癌與中醫文獻中“癥瘕積聚”“肝積”“鼓脹”“黃疸”“玄癖”“癖黃”“痞氣”的描述相似,各個不同階段,可分別表現為“癩積”“鼓脹”“脅痛”等中醫病證,晚期可出現“血癥”“昏迷”等嚴重并發癥。
中醫學認為本病原因有氣血瘀滯、脾虛濕聚、熱毒內蘊等。如情志抑郁,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血行受阻,日積月累,而成積聚。張子和謂:“積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氣?!逼⑻摑窬郏畾馇忠u,飲食失調,脾陽不運,濕痰內聚,氣血瘀滯,積塊而成。濕郁化熱而現黃疸。脾氣受傷而致水腫腹脹。《靈樞·百病始生》謂:“積之始生,得寒乃生”。熱毒內蘊,嗜酒過度或邪毒外侵,濕熱郁蒸而致黃疸、鼓脹等癥。
(二)臨床分型辨證論治
1、肝氣抑郁
癥狀:胸腹脹滿,食后脹悶更甚,脅下疼痛,胃納不佳,有時惡心,疲倦乏力,下肢浮腫,苔膩,脈細弦或細濡。
治法:益氣健脾,行氣化痰,化濕理氣止痛,調中和胃。
處方用藥:異功散、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人參6克(或黨參20克)、甘草6克、茯苓15克、白術15克、陳皮10克、山藥15克、枳實6克、厚樸6克、柴胡5克、神曲10克、麥芽10克、山楂10克、扁豆10克、蓮子10克、砂仁5克、桔梗10克、半夏10克、木香6克、金銀花50克、蒲公英30克、當歸30克、玄參30克、天花粉10克、熟地黃30克、山茱萸20克、麥冬20克、車前子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一天三次。
用藥論述:方中黨參、白術、茯苓、木香、陳皮、半夏、砂仁、甘草取香砂六君子湯之意,健脾益氣和胃,理氣止痛;柴胡氣質輕清,能疏解少陽之郁滯;厚樸、枳實理氣暢中;當歸養血活血;白芍性涼,味苦酸,具有補血柔肝、平肝止痛、斂陰收汗等功效,適用于陰虛發熱、月經不調、胸腹脅肋疼痛、四肢攣急,瀉痢腹痛、自汗盜汗、崩漏、帶下等癥。神曲、麥芽、山楂健胃消食、化積調中;甘草調和諸藥。加金銀花50克、蒲公英30克、當歸30克、玄參30克、天花粉10克、熟地黃30克、山茱萸20克、麥冬20克、車前子10克,有利于平穩扶正,消散癌腫毒邪。上藥合用,共成健脾益氣、調中和胃之劑,能調節胃腸功能,緩解胃脘痞滿、悶脹不舒、噯氣不爽等癥狀。
2、肝郁脾虛
癥狀:右脅肋脹痛并可觸及積塊,脘痞腹脹,食少便溏,唆氣泛惡時作,郁怒時加重。舌淡、苔白,脈弦細。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
處方用藥:逍遙散加減。
柴胡6克、當歸30克、白芍30克、白術30克、茯苓15克、郁金10克、香附6克、延胡索10克、八月札20克、青皮6克、甘草6克、金銀花50克、蒲公英30克、玄參30克、天花粉10克、熟地黃30克、山茱萸20克、麥冬20克、車前子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一天三次。
用藥論述:早期原發性肝癌本證多見。由于肝郁不疏,氣機失暢,阻于脅絡,橫逆乘脾所致。方中以柴胡、郁金、青皮、香附疏肝理氣、解郁止痛;當歸、白芍柔肝養血;八月札理氣活血;延胡索活血止痛;白術、茯苓、甘草健脾和中。加金銀花50克、蒲公英30克、玄參30克、天花粉10克、熟地黃30克、山茱萸20克、麥冬20克、車前子10克,有利于平穩扶正,消散癌腫毒邪。若脾虛明顯可加用黨參30克、生薏苡仁20克、豆蔻10克;若氣滯明顯可加厚樸6克、大腹皮10克、萊菔子10克;若積塊腫大質硬可加鱉甲20克、生牡蠣20克。
3、氣血瘀滯
癥狀:脅下有積、積塊大而堅硬、固定不移、脅肋疼痛、痛引腰背、脹痛不適、肢倦乏力、腹脹食少、形體消瘦、面色黧黑、小便黃、大便不爽、舌苔少或厚膩舌質紫暗有瘀斑、脈細弦或弦澀等。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理氣散結,健脾消積。
處方用藥:血府逐瘀湯、桂枝茯苓丸、越鞠丸等加減。
當歸30克、生地黃3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枳殼10克、赤芍15克、柴胡5克、甘草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10克、白芍30克、郁金10克、桂枝6克、茯苓12克、牡丹皮10克、蒼術6克、香附6克、神曲6克、梔子6克、降香6克、延胡索(元胡)10克、炮穿山甲10克、土鱉蟲6克、生牡蠣20克、白屈菜20克、八月札20克、黃芪30克、蒲公英30克、玄參30克、天花粉10克、麥冬30克、山茱萸20克、金銀花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一天三次。
用藥論述:方中加赤芍、土鱉蟲活血化瘀;降香、延胡索(元胡)、郁金、八月札、白屈菜理氣行血止痛;重用當歸30~60克、白芍30~60克,養血柔肝;穿山甲、生牡蠣軟堅消積。加黃芪30克、蒲公英30克、玄參30克、天花粉10克、麥冬30克、山茱英20克、金銀花30克,以增強益氣滋陰補肝腎,清熱解毒消散癌瘤。若本證脾虛明顯者減少土整蟲、炮穿山甲的用量,加用太子參、白術、茯苓;若氣滯明顯者可適量加入厚樸、大腹皮、枳實;若痞塊明顯者可加大黃蟄蟲丸6克,一日兩次。
4、濕熱結毒
癥狀:兩脅痞積,持續疼痛,發熱,口干苦,身目俱黃,腹脹,便干尿赤。舌質紅絳而暗,舌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利濕熱,解毒散結。
處方用藥:龍膽瀉肝湯、茵陳蒿湯加減。
金錢草15~30克、虎杖15~30克、姜黃10~15克、梔子10克、龍膽10克、牡丹皮15克、茵陳50克、大黃10克、草河車15克、白英15~30克、龍葵15~
30克、半枝蓮30克、厚樸10克、大腹皮10克、萊菔子10克、羊蹄根20克、蛇莓15~30克、玄參30克、天花粉10克、蒲公英30克、金銀花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一天三次。
用藥論述:本證多屬病情進展期。為肝郁氣滯日久,氣有余便是火,氣郁化熱釀毒,瘀濁阻滯所致。方中金錢草、茵陳清利濕熱退黃,姜黃疏肝利膽而行血?;⒄取d子、牡丹皮、草河車、龍葵、白英、龍膽、半枝蓮、蛇莓、羊蹄根涼血解毒、清熱瀉火,厚樸、大腹皮、萊菔子行氣導滯而消脹。大黃苦寒泄熱,蕩滌胃腸,不但能協助茵陳、梔子以泄郁熱,并能通大便以瀉實結。羊蹄根、蛇莓、半枝蓮具有較好抗癌效果,以利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散瘀,以達治愈癌腫之目的。
5、熱毒內蘊
癥狀:發熱煩渴,脅下刺痛,黃疸加深,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有時齒齦出血,甚則便血,舌苔黃膩而干,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祛郁利濕祛黃疸。
處方用藥:黃連解毒湯、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瀉青丸加減。
黃連9克、黃芩6克、黃柏6克、梔子9克、龍膽6克、澤瀉12克、木通6克、車前子10克、當歸30克、生地黃30克、柴胡6克、生甘草10克、蘆薈6克、青黛6克、大黃3克、木香6克、防風6克、羌活6克、川芎6克、茵陳30克、玄參30克、山茱萸20克、蒲公英30克、天花粉6克、金銀花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一天三次。
用藥論述:黃連解毒湯清熱瀉火解毒,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黃連清瀉心火為君,兼瀉中焦之火。臣以黃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清瀉三焦之火,導熱下行,引邪熱從小便而出。龍膽瀉肝湯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方中龍膽草瀉肝膽之實火,并能清下焦之濕熱為君,黃芩、梔子、柴胡苦寒瀉火,車前子、木通、澤瀉清利濕熱,使濕熱從小便而解,均為臣藥;肝為藏血之臟,肝經有熱則易傷陰血,故佐以生地黃、當歸養血益陰;甘草調和諸藥為使。當歸龍薈丸瀉火通便。瀉青丸瀉肝火,并能疏散肝膽郁火,宜于肝火內郁證。
對于本證肝癌腫熱毒內蘊型加玄參30克、山茱萸20克、蒲公英30克、天花粉6克、金銀花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以利滋補肝腎,扶正祛邪,增強清熱解毒、解郁利濕祛黃疸,消散癌腫。
6、氣陰兩虛
癥狀:陰虛內熱,低熱不退,精神疲倦,四肢乏力,動則汗出,胃納不佳,口干津少,舌光苔少,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養血,滋陰生津降火。
處方用藥:生脈散、一貫煎、大補陰九、加減復脈湯等加減。
人參10克、麥冬30克、五味子10克、北沙參10克、生地黃30克、當歸30克、枸杞子10克、川棟子10克、黃柏6克、知母6克、熟地黃30克、龜甲15克、炙甘草10克、生白芍20克、阿膠6克、麻仁5克、玄參30克、黃芪20克、山茱英15克、半枝蓮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蒲公英30克、天花粉10克、金銀花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一天三次。
用藥論述:生脈散中人參、麥冬、五味子可益氣養陰,斂汗生脈。一貫煎滋陰疏肝,方中重用生地黃為君,滋陰養血、補益肝腎。北沙參、麥冬、當歸、枸杞子為臣,益陰養血柔肝,配合君藥以補肝體,育陰而涵陽。并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熱,理氣止痛,遂肝木條達之性,該藥味苦、性寒,但與大量甘寒滋陰養血藥配伍,則無苦燥傷陰之弊。大補陰丸滋陰降火;加減復脈湯滋陰養血,生津潤燥。
在本證肝癌腫氣陰兩虛證型中,加玄參、黃芪、山茱萸、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天花粉、金銀花,以增強益氣養陰、滋補肝腎、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抗癌腫之效。
7、肝腎陰虛
癥狀:兩脅隱痛不休,神疲羸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面黃鼓脹,尿澀量少,吐衄便血,腹筋暴露,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柔肝,益氣養陰。
處方用藥:一貫煎加減。
生地黃30克、白芍30克、當歸30克、生龜甲20克、牡丹皮15克、青蒿10克、黃芪30克、生鱉甲20克、半枝蓮30克、北沙參30克、麥冬30克、枸杞子10克、川楝子10克、山茱英20克、玄參30克、蒲公英30克、天花粉6克、金銀花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一天三次。
用藥論述:對此證肝癌肝腎陰虛型,多為肝癌晚期。肝腎同源,肝病及腎。本證特點是正虛邪盛。病程日久,既有肝血虧耗、氣陰兩虛、肝不藏血、脾不統血等虛象,又有邪毒內蘊、肝熱水結等實候。方中生地黃、生龜甲、生鱉甲、北沙參、麥冬、構杞子滋陰軟堅;白芍、當歸養血柔肝;牡丹皮、青蒿清虛熱,黃芪健脾益氣,半枝蓮清熱利濕,稍佐川棟子理氣通絡。加山茱萸20克、玄參30克、蒲公英30克、天花粉6克、金銀花30克,以扶正,滋補肝腎之陰,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以散癌腫。對本證的治療,以補虛、扶正祛邪為原則,而扶正尤其注重先天之本及后天之本,時常顧及患者之胃氣。若有腹水加大腹皮、抽葫蘆(功能:利水消腫。用于面目浮腫、大腹水腫、腳氣腫脹等)等利水消臌之品;若見出血,攝血止血之藥亦當加入,但切忌見到實邪明而攻伐太過,以免損傷正氣,進一步耗傷肝腎之陰,或損絡動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