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個暑假,我和兒子不止一次因為手機和游戲爆發沖突了。
再加上他生活習慣不好,不愛講衛生,我的嘮叨聲每天都能響起。
我和老公焦慮得不得了,輪番上陣,一門心思要改造兒子。
“每天把你房間打掃一下可以嗎?” “晚上早點睡,這樣第二天才能吃早飯呀。” “要是你每天玩手機只玩2個小時,就漲零花錢!” “但零花錢得買有用的東西,游戲充值可不行……”
我覺得我們的要求卑微又正當,可兒子油鹽不進。
嘴上的答應得很痛快,轉身該玩玩,什么改變都沒有。
你再多說兩句,就直接嘴一撇,嘟囔:“煩不煩啊?管的真多!”
好好商量行不通,我們的態度就強硬起來,拿出兩大“殺手锏”——
沒收手機、減少零花錢。
兒子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手機偷偷拿回去,甚至購買同學的二手機,還向外公外婆要零花錢。
我們因此起了很嚴重的沖突,雙方大吵一架,最后不歡而散。
我和老公也互相指責,他說我慣得太多,包辦太多,導致兒子生活自理能力差,非常懶散。
我認為他管得太少,卻總是指手畫腳,只是紙上談兵,不和孩子溝通。
面對這種情況,我看了不少育兒書,也報過各種家庭教育的學習班,錢花了不少,招數也使了不少,孩子卻沒什么變化。
后來有一次我看到了媽心理的推文,看到一位媽媽的故事和我如出一轍,雖然有一些細節上的差異,但反映的心情一模一樣!
強烈的共鳴感吸引我把那篇文章完整看完了,文章中的媽媽和我一樣,被叛逆的孩子和糟糕的家庭氛圍推到了人生死角。
所不同的是,她在不知所措的時候,遇見了媽心理訓練營,在那里,死結被一個個打開,她也越活越綻放。
我帶著狐疑報了名。
02
剛進入到媽心理的答疑群,就有一種內心被看穿、被接納的矛盾感——
我之前一直喜歡跟孩子說:“不能閑著,你得努力學習”,“不能浪費時間。”
“不能閑著”成為了我的一種限制性信念。
——孩子不能打游戲,不能刷視頻,得一直學習,勤奮努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按照我理想的樣子活著才對。
這種限制根源于小時候父母對我的影響,他們每天起早貪黑的出去工作,業余時間接一些零活,讓自己常年無休的忙碌,以養活四個孩子。
我從小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耳濡目染生活的艱難,所以我跟幾個兄弟姐妹從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給父母打下手,幫助父母干活,勤勞吃苦的個性。
遺憾的是,正因為如此,我不敢讓自己閑下來,因為父母是如此的操勞。
如果自己閑下來,就像對不起父母一樣,充滿負罪感。
老師說,我從原生家庭承襲的“不能不勤奮,不能閑,不能不上進,不能讓自己太放松”的限制性信念,不僅限制著我的思維,又通過我,繼續限制著我的孩子。
認為孩子就得一直勤奮學習,打游戲玩手機都是在浪費生命。
當我在學習中,發現這些信念的“黑洞”,我好像才卸下了千斤的重擔。
答疑群里大家都互相取暖,把群和老師當做樹洞,在直播間互動自己的真實情況,遇到任何溝通上的困難都可以找老師幫助。
我覺得我的內心不再是淤堵的,情緒有了流動的出口,整個人都變得輕松自在起來。
03
轉折點,是從我第一次沒有指責孩子“玩游戲”開始的。
有一天到了晚上11點了,我看到兒子還在打游戲,這要是放在從前,肯定又得引發一場“大戰”。
兒子看著我,臉上有點煩躁,但我只是說了句“早點睡覺”,就回屋了。
第二天早上,孩子破天荒按時起床吃早餐了,并且把碗都刷了。
嘗到甜頭的我,當天晚上就跟兒子說了這樣一段話:
“媽媽之前總因為你玩手機的事兒跟你發脾氣,其實是因為我從小被你外公外婆教育'學生的精力就得放在學習上’,卻忽略了你的感受和需求。”
“時代不同,處理壓力的放松模式也不同,以后玩游戲的時間我們可以共同商定。”
“零花錢你也擁有全部的支配權。”
兒子聽完我這話很開心:
“媽媽是真的嗎?其實我在學校沒幾個朋友,只好在游戲中和別人一起沖鋒陷陣,這種成就感確實讓我很迷戀。”
我做好了兒子晝夜顛倒狂玩游戲的準備,卻也打定主意不再過多關注。
結果過一段時間以后發現他也沒有如同我想象中一般,沒日沒夜的打游戲。
開學將至,他竟然開始自己著手準備新學期的學習用品,也和同學積極交流開學后的事情。
剛開始和孩子一起商定的玩游戲家庭規則,他并不遵守。
總是說“再玩10分鐘”,或者到了10分鐘以后也不放下手機。
我向老師求助,她回我“邊界”二字,醍醐灌頂。
我先是允許他多玩10分鐘,躲到其他房間,等他結束后再問他“好了嗎?”
如果他還是不放手,就說“咱們約定的時間已經到了,是我幫你放下,還是你自己放下呢?”
給了他選擇以后,他反而沒有那么墨跡,主動交出手機。
這種“溫和而堅定”的態度用的多了,心平氣和就變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最近開學后,孩子的表現一切正常,偶爾還能在群里收到老師對他的表揚。
我想是因為孩子不需要再把精力拿來對付父母,對游戲的渴求也得到了滿足,不再精神內耗的他反而有余力回歸到學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