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康 編輯
【上海卷】
閱讀下文,完成第17-21題。(17分)
卜式傳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為事。時漢方事匈奴,式上書,愿輸家財半助邊。上使使問式:“欲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習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豈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與人無爭,邑人貧者貸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從式,何故見冤?”使者曰:“茍,子何欲?”式曰:“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有財者宜輸之,如此匈奴可滅也。”使者以聞。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許。”于是上不報式。式歸,復田牧。
②歲余,會渾邪等降,倉府空,貧民大徙,皆仰給縣官,無以盡贍。式復持錢二十萬與河南太守,以給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貧民者,上識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輸其家半財助邊。”上于是以式終長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歲余,羊肥息。上過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獨羊也,治民猶是矣。以時起居,惡者輒去,毋令敗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聲。上以式樸忠,拜為齊相。
(自《漢書》,有刪改)
17.寫出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使者以聞
(3)歲余,羊肥息
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臣生與人無爭
B.以田畜為事
C.布衣草履而牧羊
D.愚以為賢者宜死節
19.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茍,子何欲?
(2)以時起居,惡者輒去,毋令敗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為什么被丞相認為是不合“人情”的?(2分)
21.依據全文,概述皇帝對卜式認識的變化過程。(3分)
17.(4分)(1)使……知道(2)穿著布衣(3)繁殖(4)認為……好
18.(2分)C
【A、介詞,和、同/動詞,參加、參與;B、動詞,當作、作為/介詞,替;C、全是連詞,表修飾;D、助詞,……的人/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19.(6分)(1)如果(是這樣),你想要什么?(“茍”、省略句、賓語前置,各1分)(2)按一定的時間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讓(它或他)損害群體。(“以時”、“輒”,句意,各1分)
20.(2分)丞相認為付出后要求回報是人之常情,卜式則為國家無私付出,不求回報,所以被認為不合“人情”。
21.(3分)皇帝開始不太了解卜式的為人,接著認識到他是忠厚的長者,最后發現他有治國才能。(答對1點給1分)
【參考譯文】
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種畜牧為業。當時漢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書,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財資助邊事。皇帝派人問卜式:“想當官嗎?”卜式說:“從小牧羊,不熟悉怎樣當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說:“家里難道沒有冤家仇人,想講出來嗎?”卜式說:“臣生來與人無爭,家里貧窮的鄉人,我就借錢給他;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們都順從我,卜式有何冤事啊!” 使者說:“如果是這樣,想要什麼呢?”卜式說:“皇上討伐匈奴,我認為賢能的人應該為大節而死,有錢的人應該捐出來,這樣的話匈奴就可以滅掉了。”使者報告了朝廷。丞相弘說:“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許。”于是,皇上沒有接受卜式的請求。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渾邪王等人投降,朝廷開支很大,國庫空虛,貧民大遷徙,所有費用都靠朝廷補給,朝廷沒法完全供給。卜式又拿出了20萬給河南太守,用來發給遷徙的民眾。河南上報富人救濟貧民的名單,皇帝認出了卜式的名字,說:“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產幫助邊疆的人!”皇帝于是把卜式尊為長者,召見卜式,任命他為中郎。
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說:“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讓先生去牧養它們。”卜式做了郎官后,穿著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肥壯又繁殖很多。皇帝探訪他牧羊的地方,對這很滿意。卜式說:“ 不僅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這樣。按時起居,兇惡的立即除去,不要讓他敗壞整個群體。”皇帝對他的話很驚奇,讓他管理人民,有政治聲譽。皇帝認為卜式樸實忠厚,任命他為相。
【上海卷】(六)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1分)
潭州東池戴氏堂記
①弘農公刺潭①三年,因東泉為池,環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縈之若玦焉。池之勝于是為最。公曰:“是非離世樂道者不宜有此。”卒授賓客之選者譙國戴氏曰簡,為堂而居之。堂成而勝益奇,望之若連艫縻艦,與波上下。就之顛倒萬物,遼廓眇忽。樹之松柏杉櫧,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陰,粲然而榮。凡觀望浮游之美,專于戴氏矣。
②戴氏嘗以文行見薦,而志不愿仕。與人交,取其退讓,受諸侯之寵,不以自大,其離世歟?好孔氏書,旁及《莊》、《文》,以至虛為極,得受益之道,其樂道歟?賢者之舉也必以類。當弘農公之選,而專茲地之勝,豈易而得哉!地雖勝,得人焉而居之,則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廣,堂不待飾而已奐矣。戴氏以泉池為宅居,以云物為朋徒,抒幽發粹,日與之娛,則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贊者也。既碩其內,又揚于時,吾懼其離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謂弘農公刺潭得其政,為東池得其勝,授之得其人,豈非動而時中者歟!于戴氏堂也,見公之德,不可以不記。
22.第①段“水縈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23.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2分)
24.第②段“堂不待飾而已奐”的原因是什么?(2分)
25.下列與戴氏有關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戴氏是譙國人,他是弘農公賓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東池勝景,由弘農公建造送給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夠博采其他人的學說。
D.戴氏非常喜歡自然風物,常陶醉其中,抒發情懷。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3分)
(六)(11分)
22.(1分)東池岸邊向外突出的地方
23.(2分)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建在水邊的戴氏堂好像相連的大船隨波起伏的奇特景象。
24.(2分)因為在這里居住著有才德的人。
25.(3分)B
【原文是“堂成而勝益奇”意思是“戴氏堂建成后,景致更加奇異了”,說的并不是“戴氏堂”是東池勝景,而是“戴氏堂”使東池更勝】
26.(3分)本文描繪了戴氏堂的美景,稱贊了戴簡離世樂道的情操,頌揚了弘農公治政、識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
【參考譯文】
弘農公楊憑任潭州刺史三年,以東泉為源頭建造成東池,方圓有九里。池岸高突而伸進池中的地方,在水的環繞下就像是開了缺口的玉環。池中美好的景物以這個地方最為突出。楊先生說:“要不是超脫世俗而樂守圣賢之道的人,不應該享受這里的景物。”最后把它授予賓客中最優秀的人,即譙郡的戴簡,為他建造了一座房子讓他居住。戴氏堂建成以后,景致就更加奇異了,從遠處眺望戴氏堂,好像船艦連在一起,隨池中波浪的起伏而上下浮動。走進戴氏堂,俯視池面,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倒映在池中,上下映襯使人感到更加空曠迷茫而隱約不清。在東池旁種植松柏杉櫧各種樹木,在池水當中種上菱芡荷花,樹木繁茂,林蔭遍地,菱芡荷花綻開鮮艷的花朵。凡是觀賞漫游的美好景致,都集中在戴氏堂了。
戴先生曾經因為他的文章德行而多次被觀察使舉薦給朝廷,可是他的志向卻不愿意做官。他與人交往,總是采取退讓的態度,受到觀察使的尊寵,也不因此而自高自大,他難道是超脫了這個世界嗎?他喜歡孔子的著作,也涉獵《莊子》、《文子》。以道家所說的虛靜精神狀態為最高境界,得到謙虛受益的道理,他難道喜歡道家學說嗎?賢能者舉薦的人一定也是賢能的。被弘農公選中,而獨自享受這個地方的美景,難道是容易得到的嗎!地方雖然好,再得到合適的人居住在這里,那么山就好像是增加土石而加高了,水就好像是經過開辟而加寬了,堂還沒來得及裝飾就已經明艷照人了。戴先生的泉水池塘作為宅地居所,以美麗景物作為朋友弟子抒發幽雅的情趣,發揚精純的品性,每天與它們相樂相娛,那么他的品性應該更加高尚,文章應該更加峻峭,學問思想應該更加盛大,這是二者之間互相促進的緣故。他既然已經美在內心,又揚名于社會,我擔心他超脫世間的志向不能實現了。
君子說弘農公做潭州刺史,把州事治理得很好,建造東池使得此處景致更加美好,又把東池授予合適的人,這難道不是舉措行動都合于時宜嗎!從戴氏堂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揚先生的德行不可以不記下來。
【江西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題。
村落嫁娶圖記
某歲春二月,予從事京師錦衣。周君出所謂村落圖示予,觀其色,請曰:“君必為我記之”。申請再三,遂置巾笥以歸。
歸之歲向盡矣,尚未知是圖之委曲也。有華生者,世家江北,備諳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圖質之,曰:“子之知畫,猶吾之知書。敢問婦女而跨牛,何也?”曰:“此農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輿,以牛代行也。一蒼頭牽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質矣。:”“乃復有一蒼頭持蓋以護之,何也?”曰:“昏禮宜昏。于昏矣,農家苦燈燭之費,送迎以旦晝,用蓋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嫗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隨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嫗門而望。一童子稍長,攜其幼,指而語之。凡容色皆若欷歔灑泣者,傷離別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從事迎而導之者也。道旁二驢,次第行,騎之者,村妓也。尾其驢以掖箏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車旁者,車人也。一皆邂逅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許,將復經一林,二童子踴躍以報。一婦人自籬而出,臂一兒,又一兒牽其裳以行。畝間有二農夫,既鋤且止。是皆見其談笑者也。”“去既遠,又有林郁然。竹籬茆茨,亦仿佛如女家。門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須,罄折而立,誰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農家或然,故壯而須也。立而俟者,將導婦入門也。二婦人咨諏向前,妯娌輩也。將勞其女之父母也,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壺,迎勞之需也。一女仆繼之,備使令也。二童子參差以從,其大者指而語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嫗門立以望。察風聲以為禮之緩急者也。”
予聞之,戲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狀為真予不飽文遂以子之言為圖為記以償我久逮之文債可乎”生笑曰:“此所謂一莖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有?”時天寒,語從游者呵筆書之。
(選自《明文海》)
【注】①錦衣:錦衣衛官員。②肩輿:轎子。③妓:歌舞女藝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謙恭的樣子。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予從事京師錦衣
B、工丹青
C、予以此圖質之
D、昏禮宜昏
【答案】B(擅長)。
11、下列四組句子中,分別描寫村落嫁娶場面中“送親”及“迎親”的一組是
A、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嫗門而望
B、一童子稍長,攜其幼,指而語之
C、一蒼頭牽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
D、一女仆繼之,備使令也。
【答案】C
12、文中畫破浪線的部分,斷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狀/為真予不飽文/遂以子之言為圖為記/以償我久逮之文債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狀為真/予不飽文/遂以子之言為圖為記/以償我久逮之文債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狀為真/予不飽文/遂以子之言為圖為記以償/我久逮之文債可乎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狀/為真予不飽文/遂以子之言為圖為記以償/我久逮之文債可乎
【答案】B
第Ⅱ卷(表達題 共114分)
注意事項:
須用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書寫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答案無效。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
(1)有華生者,世家江北,備諳村落者也。(4分)
譯文:
【答案】有(一位)姓華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鄉村的人。
(2)農家苦燈燭之費,送迎以旦晝,用蓋以蔽日也。(4分)
譯文:
【答案】農家苦于燈燭的花費,送親迎親(都)在白天,(就)用傘蓋來遮蔽陽光。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農家或然,故壯而須也。(4分)
譯文:
【答案】古時候三十歲娶親,近世只有農家有的(還是)這樣,所以(新郎)已是壯年,長了胡須。
【參考譯文】
注釋:
【從事①】任職。【錦衣】錦衣衛官員。【申請】提出請求。【巾笥】裝頭巾的小箱子。笥:s?盛飯或衣物的方形竹器。【委曲】事情的經過;底細。【諳】[ān] .熟悉,精通。【工丹青】擅長繪畫。【造】到,去。【質】詢問。【肩輿】轎子。【蒼頭】老人。【蓋】傘蓋。【昏禮宜昏】婚禮應當在黃昏舉行。【苦】為某種事所苦;苦于(對某種情況感到苦腦)。【逼】接近,靠近,挨著。【欷歔】[xī xū]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灑泣】 揮淚。【妓】歌舞女藝人。【茆茨】[m?o c?]茅草屋。【罄折】謙恭的樣子。【容色】容貌神色。【鼓吹】演奏樂曲。【從事②】指參加某種事情。【次第】依次,按照順序。【尾】在后面跟。【掖】[y?]把東西塞在衣袋或夾縫里。【股】大腿。【一皆】一律;全部。【眄】[miǎn]斜著眼看。【少許】少量;一點點。【踴躍】跳躍。【既……且……】既……又……;表示兩方面同時存在。【郁然】郁蔥,樹木繁盛的樣子。【咨諏】[zīzōu ]詢問。【挈榼】[qi? kē]手提酒器。【使令】差遣,使喚。【風聲】傳播出來的消息。【緩急】是偏義復詞,又稱反義復詞,義從“急”。【逋】拖欠。【文債】應約寫文章而未交稿。【丈六金身】佛的三身之一。指變化身中的小身。因其高約一丈六尺,呈真金色,故名。亦以指稱佛像。【呵筆】用口吹暖氣,使筆解凍。
譯文:
某年春天的二月,我任京城錦衣衛官員。周君拿出所說的村落圖給我看,我察看他臉上表情,好像很喜歡的樣子。他向我請求說: “您一定要為我記述它。” 他反復多次提出請求,于是我就把圖放在裝頭巾的小箱子里帶回去。
把那幅圖帶回來已接近年終了,我還不知道這圖的詳細情況。有一位姓華的先生,世代在江北居住,是十分熟悉鄉村的人。他擅長繪畫。他到我家,我拿這幅圖向他詢問,我說:“你懂得圖畫,如同我懂得書一樣,請問(圖中)的婦女騎著牛,這是為什么呢?”他回答說:“這是農家嫁女,沒有能力準備轎子,就用牛來代替行走。一個老人牽著牛走,看重自己的女兒,不讓她自己駕馭牛。這就是你問的騎牛的事了。”(我又問)“可是又有一個老人拿著傘來保護她,這是為什么呢?”他說:“結婚的儀式應當在黃昏舉行。在舉行婚禮的那天,農家對燈燭的花費感到苦腦,都在白天送親迎親,就用傘來遮蔽陽光,這也是看重她。一個老婦人挨著牛耳朵走,一個老頭在牛的后面慢慢地跟隨著,這是父母送他們的女兒。一個老頭拄著拐杖站著,一個老婦人在門邊望著。一個年紀稍大的小孩,帶著弟弟,用手指指著并告訴他所指的情景。所有容貌神色都好像哭泣流淚的,是為離別而傷悲。牛的前面有四個人在演奏樂曲,這四人是做迎接導引的人。路邊有兩只驢,按照順序行走,騎驢的人,是鄉村的歌女。在那驢后面跟隨并夾著古箏琵琶的人,是鄉村歌女的兩個仆人。加上那個大腿坐在小車邊沿的,是駕車人。他們全部是路上偶然遇到而回頭斜著眼看熱鬧的人。距離那個樹林一點點路,將又經過一片樹林,兩個小孩跳躍著去報告。一個婦人從籬笆門里出來,用胳膊抱著一小孩,又有一個小孩牽著婦人的衣裳走著。田里有兩個農夫,鋤完地,剛停下來。這些都是看見那送親的事而說說笑笑著的人。
【福建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題。
龍洞山記
【元】張養浩
歷下多名山水,龍洞尤為勝。洞距城東南三十里,舊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時出云氣,旱禱輒雨,勝國①嘗封其神曰靈惠公。其前,層峰云矗,曰錦屏,曰獨秀,曰三秀,釋家者流居之。由錦屏抵佛剎山,巉巖環合,飛鳥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龕屋,深廣可容十數人,周鐫佛象甚夥。世兵,逃亂在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東出,其曰龍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竊欲偕同來數人入觀。或曰是中極暗,非燭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導。初焉,若高闊可步;未幾,俯首焉;未幾,磐折③焉;又未幾,膝行焉;又未幾,則蒲伏焉;又未幾,則全體覆地蛇進焉。會所導火滅,煙郁勃滿洞中。欲退,身不容;引進,則其前隘,且重以煙,遂緘吻、抑鼻、潛息。心駭亂恐甚,自謂命當盡死此,不復出矣。余強呼使疾進,眾以煙故,無有出聲應者,心尤恐然。余適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極力奮身,若魚縱焉者,始獲脫然以出。如是,僅里所。既會,有泣者,恚者,詬者,相譏笑者,頓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額者,免冠科首具陳其狼狽狀者。惟導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無所苦,見眾皆病,亦陽懾力殆。其宴于外者,即舉酒酌穴者,人二杯。雖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飲。
余因默憶,昔韓文公登華山,窮絕頂,梗不能返,號咷連日。聞者為白縣吏,遂遣人下之。嘗疑許事未必有。由今觀之,則韓文公之號為非妄矣。嗚呼,不登高、不臨深,前圣之訓較然④,而吾輩為細娛,使父母遺體幾同壓沒不吊⑤。其為戒,詎止歿身不可忘!竊虞嗣至者或不知,誤及此,故記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飲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飲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時延祐龍集丁巳八月也。
(選自《欽定四庫全書?歸田類稿》)
【注】①勝國:前朝。②劣:僅僅,才。③磐折:彎腰。④較然:明顯的樣子。⑤吊:悲傷。
2、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會所導火滅
C、亦陽懾力殆
【解析】選D。 (虞:憂慮,擔心)(3分)。
3、下列四組中,全都間接表現龍洞艱險的一組是(
①是中極暗
④如是,僅里所
A、①②④
【解析】選D。(3分)
4、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龍洞山自古以來就是名勝,山勢險峻,有上下兩個山洞,位于下方的那一個叫龍洞。
B、龍洞深邃,里面越來越低矮狹窄。作者與同游者備受驚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當地的風俗,在洞外飲酒的人要為入洞游玩的人喝兩大杯酒,名為“定心飲”。
D、作者游歷龍洞后,想起“不登高,不臨深”的前圣之訓,為告誡后人寫了這篇“記”。
【解析】選C。(3分)
5、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初焉,若高闊可步。(3分)
【解析】【參考譯文】(1)起初,(洞)似乎高大寬敞,可以行走。(3分)(賦分點:初、若、步)
(2)聞者為白縣吏,遂遣人下之。(3分)
【解析】【參考譯文】(2)聽到的人替他報告了縣吏,(縣吏)就派人把他從山上救下來。(3分)
(賦分點:白、遣、下)
【參考譯文】
①勝國:前朝。②劣:僅僅,才。③馨折:彎腰。④較然:明顯的樣子。⑤吊:悲傷。
譯文:
歷下有很多著名的山水,龍洞的景色更加優美。龍洞在城東南三十里處,原來的名字叫禹登山。按照《九域志》,大禹在這里治水,由此得名。龍洞山中有潭,經常有云氣出現,干旱的時候祈禱就能降雨,前朝曾封這里的神為靈慧公。在潭的前面,層疊的山峰高聳,分別叫錦屏、獨秀、三秀,出家人居住在這里。從錦屏到佛剎山,高而險的山環繞著,飛鳥僅能到它們的一半高。靠近山的地方有龕屋,深邃而廣闊可容納幾十人,周圍鐫刻了很多佛像。戰亂,逃亂的人大多數在這里。靠近山的地方有上下兩個洞穴,下面的在旁邊,向東蜿蜒著可以出去,它叫做龍洞,就是這個洞穴。它看上去幽深遙遠。
我想和一同來的幾個人進去游覽。有人說這里面非常黑,沒有燭火不能進去,于是派仆人點燃束茭在前面引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寬敞,可以行走;一會兒,(就得)低頭了;一會兒,(就得)彎腰了;又一會兒,(就得)用膝蓋行走了;又一會兒,就得匍匐了;又一會兒,就得全體趴在地上像蛇一樣前進了。恰逢用來引路的火把熄滅了,濃煙充滿整個洞中。想要退出,身體不容許;向前行進,前面狹窄,并且有濃煙,于是閉緊嘴、捂鼻子、止住呼吸。心里很害怕驚恐,自以為要在這里喪命,不能再出去了。我大聲叫他們前進,眾人因為煙的緣故,沒有出聲回應我的人,心里更加害怕了。我正好在前面,忽然看見一點光,認為這個洞的出口在這里,奮力投身向出口處,像魚跳水一樣向那里移動,最終得以舒適地出來。像這樣的距離,僅有一里左右。集合完,有哭的,恨的,罵的,互相嘲笑的,以腳跺地后悔的,用力呼吸的,因幸運地活著而高興的以手覆額的,脫帽光著頭詳述他的狼狽相的。只有導游一個人年齡最小,身形瘦小,最先出來,好像沒有受苦,看見眾人都害怕擔憂,也害怕的沒力氣了。在洞外宴飲的人,就舉杯讓進洞的人喝酒,每人喝了兩杯。雖然有客氣不飲的,也一定要他將酒倒在地上,稱為定心飲。
我因此默默回憶,從前韓文公登華山,到達頂峰,受阻不能返回,放聲大哭了好幾天。聽到的人替他報告了縣吏,(縣吏)就派人把他從山上救下來。我曾懷疑沒有這件事。從今天的事來看,那么韓文公的大哭不是假的了。唉,不登高山、不到深淵,前面圣人的教訓明顯,而我們這些人把它當做游樂,使父母所給的身體幾乎像死了一樣感覺不到悲傷。這是不能做的事,如果死了也不能忘記。我擔心到這里的子孫或許不知道,錯誤地到這里,因此把這件事寫下來告訴他們。到洞里游覽的有七個人,某官某;在洞外坐著宴飲的有四個人,某官某,共有十一個人。時間是延祐龍集丁巳年八月。
【江蘇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李豐,字安國,故衛尉李義子也。黃初中,以父任召隨軍。始為白衣時,年十七八,在鄴下名為清白,識別人物,海內翕然,莫不注意。后隨軍在許昌,聲稱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閉門,敕使斷客。初,明帝在東宮,豐在文學中。及即尊位,得吳降人,問:“江東聞中國名士為誰?”降人云:“聞有李安國者。”是時豐為黃門郎,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帝曰:“豐名乃被于吳越邪?”后轉騎都尉、給事中。帝崩后,為永寧太仆,以名過其實,能用少也。
正始中,遷侍中尚書仆射。豐在臺省,常多托疾,時臺制,疾滿百日當解祿。豐疾未滿數十日,輒暫起,已復臥,如是數歲。初,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豐弟翼及偉,仕數歲間,并歷郡守,豐嘗于人中顯誡二弟。及司馬宣王久病,偉為二千石,荒于酒,亂新平、扶風二郡而豐不召,眾人以為恃寵。
曹爽專政,豐依違二公間,無有適莫,故于時有謗書曰:“曹爽之勢熱如湯,太傅父子冷如漿,李豐兄弟如游光。”其意以為豐雖外示清凈,而內圖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誅爽,住車闕下,與豐相聞,豐怖,遽氣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終后,中書令缺,大將軍諮問朝臣:“誰可補者?”或指向豐。豐雖知此非顯選,而自以連婚國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辭,遂奏用之。豐為中書二歲,帝比每獨召與語,不知所說。景王知其議己,請豐,豐不以實告,乃殺之。其事秘。
豐前后仕歷二朝,不以家計為意,仰俸廩而已。韜雖尚公主,豐常約敕不得有所侵取,時得賜錢帛,輒以外施親族;及得賜宮人,多與子弟,而豐皆以與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無馀積。
(節選自《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其父不愿其然
B. 及即尊位
C. 時臺制,疾滿百日當解祿
D. 豐嘗于人中顯誡二弟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李豐為官不貪財的一組是(3分)
①在鄴下名為清白
③不以家計為意,仰俸廩而已
⑤得賜宮人,多與子弟,而豐皆以與諸外甥
A. ①②⑥
7.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李豐年輕時善于品評人物,影響很大,而父親讓他閉門謝客,其名聲只是在魏國得到傳播。
B. 當司馬宣王長期生病時,李偉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誤事,造成新平、扶風二郡混亂,哥哥李豐卻放任不管。
C. 曹爽專權的時候,李豐在曹與司馬宣王之間兩面討巧,不明確表態,因而遭到世人的譏諷。
D. 李豐擔任中書令兩年以后,近來常常受到皇帝單獨召見,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實情,結果被殺。
8.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
(2)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
(3)中書令缺,大將軍諮問朝臣:“誰可補者?”
(答案)5. C
8. (1)魏明帝問左右臣子“安國”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豐”來回答。
(2)李豐的兒子李韜被選中娶公主為妻,李豐雖然表面上推辭,而內心不怎么害怕。
(3)中書令一職空缺,大將軍征詢朝臣意見:“合適補任的人為誰?”
【參考譯文】
李豐,字安國,是原先的衛尉李義的兒子。黃初年間,因為父親的任職被征召隨軍。起初還是平民百姓時,十七八歲,在鄴下品性純潔,善于品評人物,得到全國人的一致稱贊,沒有人不留意他。后來隨軍到了許昌,聲望一天天興盛起來。他的父親不愿意他這樣(早早出名),就叫他閉門讀書,命他斷絕跟賓客來往。起初,明帝是太子時,李豐還在研習學問。等明帝登上了帝位,有一次見到一位吳國投降的人,問道:“你在江東時,聽到中原地區誰稱得上名士啊?”投降的人回答說:“我聽說過李安國。”這個時候,李豐擔任黃門郎,魏明帝問左右臣子“安國”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豐”來回答。明帝說:“李豐的名聲竟然遍布整個吳越地區了嗎?”后來,他轉任騎都尉,給事中。明帝駕崩后,他擔任永寧太仆,因為名過其實,很少得到重用。
正始年間,升為侍中尚書仆射。李豐在臺省任職時,經常借口生病(不上班)。按照當時臺省的制度,生病達一百天就要解除官職。李豐生病不到幾十天,就會突然病愈,然后又臥病在床,像這樣好幾年。起初,李豐的兒子李韜被選中娶公主為妻,李豐雖然表面上推辭,而內心不怎么害怕。李豐的弟弟李翼和李偉,做官好多年,都做到郡守的職務,李豐曾經在別人面前特別告誡過兩個弟弟。等到司馬宣王長久生病,李偉擔任太守,喝酒誤事,造成新平、扶風二郡混亂,李豐卻放任不管。大家都認為他們是依仗寵幸。
曹爽專權,李豐在曹爽與司馬宣王之間兩面討巧,不明確表態,因而有人世人譏諷他道:“曹爽的權勢像開水一樣炙熱,太傅父子像殘羹一樣冰涼,而李豐兄弟則像游光(傳說中的惡鬼)一樣作惡。”那意思就是李豐雖然表面上清凈無為,但內陸里圖謀大事,跟游光很相似。等到司馬宣王奏請皇上誅殺曹爽,將戰車停駐在朝堂下。告知李豐后,李豐非常恐懼,精神立即萎靡,蜷伏在地上站不起來了。
到嘉平四年宣王死后,中書令一職空缺,大將軍征詢朝臣意見:“合適補任的人為誰?”有人推薦李豐。李豐雖然知道這個職務不是特別顯要,但想到自己與皇上聯姻,想要依附皇上,就接受了沒有推辭,于是大將軍奏明皇上任用了他。
李豐擔任中書二年后,近來常常受到皇帝單獨召見,不知道談論些什么。景王知道他們是在談論自己,請求李豐告訴給他,李豐沒有告訴實情,景王就殺了他。這件事是秘密處置的。
李豐前后做了兩朝的官,他不把經營家產放在心上,只是依靠俸祿罷了。李韜雖然娶了公主,李豐經常約束告誡他不要有所侵占攫取,他不時會得到皇上賞賜的錢財布帛,總是施舍給外面的親族;得到賞賜的宮人,也大多送給子弟。而李豐則把賞賜都送給了諸位外甥。等到李豐死后,有關部門登記他家財產,家中沒有多余的錢財。
【廣西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9分,每題3分)
杜慧度,交趾人也。本屬京兆。曾祖元,為寧浦太守,遂居交趾。父瑗,字道言,仕州府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初,九真太守李遜父子勇壯有權力,威制交土,聞刺史騰遁之當至,分遣二子斷遏水陸津要。瑗收眾斬遜,州境獲寧。除龍驤將軍。遁之在州十余年,與林邑累相攻伐。遁之將北還,林邑王范胡達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圍州城。時遁之去已遠,瑗與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設權策,累戰,大破之。連捷,故胡達走還林邑。乃以瑗為龍驤將軍、交州刺史。盧循竊據廣州,遣使通好,瑗斬之。義熙六年,年八十四,卒。慧度,瑗第五子也。初為州主簿,流民督護,遷九真太守。瑗卒,府州綱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曠職,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辭不就。七年,除使持節、督交州諸軍事、交州刺史。詔書未至,其年春,盧循襲破合浦,徑向交州。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禽循長史孫建之。循雖敗,余黨猶有三千人,皆習練兵事。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軍入城乃食。慧度悉出宗族私財,以充勸賞。慧度自登高艦,合戰,放火箭雉尾炬,步軍夾兩岸射之。循眾艦俱然,一時散潰,循中箭赴水死。斬循及父嘏,并循二子,傳首京邑。封慧度龍編縣侯,食邑千戶。
高祖踐阼,進號輔國將軍。其年,率文武萬人南討林邑,所殺過半,前后被抄略,悉得還本。林邑乞降,輸生口、大象、金銀、古貝等,乃釋之。慧度布衣蔬食,儉約質素,能彈琴,頗好《莊》、《老》。禁斷淫祀,崇修學校。歲荒民饑,則以私祿賑給。為政纖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盜不起,乃至城門不夜閉,道不拾遺。少帝景平元年,卒,時年五十。
(節選白《宋書?杜惠度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寧浦太守,遂居交趾
B.分遣二子斷遏水陸津要
C.與林邑累相攻伐
D.以交土接寇,不宜曠職
9.以下各組句子中,表明杜瑗,慧度父子軍政才干的一組是
①多設權策,累戰,大破之
②竊據廣州,遣使通好,瑗斬之
③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
④放火箭雉尾炬,步軍夾兩岸射之
⑤一時散潰,循中箭赴水死
⑥禁斷淫祀,崇修學校
A.①②③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瑗處事果決而有計謀。他擔任太守時兩次平頂騷亂,先是斬殺作亂的九真太守李遜,境內得到安寧;繼而與玄之擊退來犯的胡達,使之退回林邑。
B.杜惠度為人謙遜而顧大局。杜瑗死,府州官吏推舉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而當盧循來犯,雖然任命他的詔書未到達,他還是率眾抗敵。學優高考網
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有諳熟戰略。與盧循決戰前,為激勵將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財產作為獎勵;交戰時他又巧用火攻燒毀敵方一應戰艦,大獲全勝。
D.杜慧度生活儉樸,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彈彈琴,讀讀《莊》《老》。而為政卻細致綿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饑荒,常以私人薪俸賑濟災民。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軍入城乃食。
譯文:六月庚子這天,盧循清晨到達南津,命令三軍攻入城中才能吃飯。(5分)
譯出大意給2分;“造”、“入城”、“乃”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由是威惠沾洽,奸盜不起,乃至城門不夜閉,道不拾遺。
譯文:從此聲威恩澤及于全境,邪惡偷襲之事不再發生,以至城門夜不關閉,路不拾遺。(5分)
譯出大意給2分;“威惠”、“奸盜”、“乃至”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參考譯文】
杜慧度,交阯人。原籍本屬京兆。曾祖父杜元,擔任寧浦太守,于是移居交阯。父親杜瑗,字道言,官居州府,任日南、九德、交阯太守。起先,九真太守李遜父子勇武威嚴,有權力,威震交阯地區,聽說刺史滕遜之要來,分別派遣兩個兒子截斷水陸要道,不讓他上任。杜瑗聚集兵眾,殺了李遜,交阯境內獲得了安寧。授龍驤將軍。滕遜之在交阯十多年,與林邑多次相互攻伐。滕遜之即將北還京都,林邑王范胡達攻破日南、九真、九真三郡,于是包圍州城。這時滕避之離去已經很遠,杜瑗與第三個兒子杜玄之盡力固守城池,多設權謀計策,數次交戰,大敗敵軍。范胡達逃回林邑。于是朝廷任杜瑗為龍驤將軍、交阯刺史。盧循占據廣州,派遣使者來修好,杜瑗將使者殺了。義熙六年,杜瑗八十四歲逝世。杜慧度是杜瑗的第五個兒子。起初任州主簿,流民督護,遷任九真太守。杜瑗逝世,州府的主管和輔佐官員認為交阯與敵境相鄰,不宜曠廢職務,共同推舉杜慧度執掌州府事務,他推辭不去任職。義熙七年,授使持節、督交州諸軍事、廣武將軍、交州刺史。任職詔書還未送到,就在這年春天,盧循攻占了合浦,直向交州進軍。杜慧度于是率領文武官員與軍隊六千人抵抗盧循,交戰時生擒盧循的長史孫建之。盧循雖然失敗,但還有余黨三千多人,都習兵練武,熟習軍事。六月庚子,盧循清晨出兵到南津,命令三軍攻進城才能吃飯。杜慧度全數拿出宗族的私人財物,用來充當獎勵犒賞的費用。杜慧度親自登上大型戰船指揮。當兩軍相遇時,他施放火箭和雉尾火炬,步軍在兩岸夾射,盧循各船都燃燒起來,一下子就潰散了,盧遁本人也中箭投水而死。杜慧度斬了盧遁和他的父親盧嘏,并且斬殺了他的兩個兒子,傳送首級到京都。朝廷封杜慧度為龍編縣侯,食邑一千戶。
高祖登基,杜慧度進號為輔國將軍。這一年,他率領文武官兵一萬人南下討伐林邑,被消滅的敵人超過半數,前后被搶掠的財物,都奪了回來。林邑乞求投降,送上牲畜、大象、金銀、古貝等,于是被釋放。杜慧度穿布衣,吃素菜,生活節儉,簡單樸素,會彈琴,很喜愛《莊子》《老子》。禁止不合禮制的祭祀,修建學校,每當災荒年歲百姓饑餓。就用自己的俸祿來救濟。處理政事細致周密,就好像管理家庭一樣,因此他恩威皆重,奸盜的事不再發生,甚至于城門在夜間不必關閉,路不拾遣。少帝景平元年逝世,時年五十歲。
【天津卷】
讀下文,完成第8~10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3分,共9分)
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①。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以不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伍員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曰:“蓋是國也,地險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許公不應,東南向而唾。伍員再拜受賜曰:“知所之矣。”因如吳。過于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度之,絕江。問其名族,則不肯告,解其劍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愿獻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荊國之法,得伍員者,爵執圭,祿萬擔,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伍員適于吳,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將奚不有為也?而無以為。為奚而無以為之。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愿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
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摶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
見《呂氏春秋﹒孟冬季﹒異寶》
【注】①機:吉兇之兆。②伍員,字子婿,春秋時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殺害,后奔吳,佐吳王闔閭伐楚。
8.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我死,王則封汝
B.地險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C.見一丈人,刺小船
D. 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
【答案】A
【解析】“則”是“就”的意思。
9. 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現“以不受為寶”的一組是
①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
⑤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A.①④⑤
C.②③⑤
【答案】C.
【解析】①是說古人對寶物的認識與今人是有區別的;⑥是說人們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東西就越珍貴。(④是說天地何所不為卻毫無所求,即天地“以不受為寶”。)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孫叔敖臨終時告誡兒子“無受利地”,其子遵從父親之意,請求王封給“名甚惡”的不利之地“寢之丘”,最終得以長久地擁有這片封地。
B.伍子胥從楚國逃亡到吳國的途中,一打漁老人不受高官厚祿的誘惑,幫助他渡過了長江。伍子胥將千金之劍獻給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國農夫獻上的寶玉;賢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 本文以歷史事實、生活實例等為論據,夾敘夾議,從正反兩面論證了“所寶者異”的道理。
【答案】D
【解析】本文為古代議論文,所以“夾敘夾議”這種說法不當。選文第1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寶者異也”的見解,并用孫叔敖的例子進行論證。第4段的評論“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是對作者觀點的升華。第2、3三兩段分別用江上丈人和子罕的事例來證明作者見解的正確。
【參考譯文】
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①。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伍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曰:“蓋是國也,地險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許公不應,東南向而唾②。五員載③拜受賜,曰:“知所之矣。”因如吳。過于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度之,絕江。問其名族,則不肯告,解其劍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愿獻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荊國之法,得五員者,爵執圭④,祿萬檐,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五員過于吳,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眾矣,將奚不有為⑤也?而無以為。為矣,而無以為之。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愿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摶黍矣⑥;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
四、(本大題共3小題,共23分)
11.(1)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共7分)
①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3分)
②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
【答案】①知道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好的,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②名字不可能讓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見,難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嗎?
【解析】①注意“之所以”固定結構,“異乎俗”介詞結構后置;②注意“得”,“其”,反問句式。
(2)用斜線(/)給下面一段文言文斷句(3分)
歲饑丐者接踵縣無室廬以居之往往窮冬嚴寒蒙犯霜雪凍餓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縣倘能給數椽以安之豈不愈于創亭榭廣園囿以為無益之觀美乎
(宋)陳襄《州縣提綱》卷二
【答案】歲饑/丐者接踵/縣無室廬以居之/往往窮冬嚴寒蒙犯霜雪/凍餓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縣倘能給數椽以安之/豈不愈于創亭榭廣園囿以為無為之觀美乎
【解析】原文:歲饑,丐者接踵。縣無室廬以居之,往往窮冬嚴寒,蒙犯霜雪,凍餓而死者相枕藉于道矣。州縣尚能給數椽以安之,豈不欲于創亭榭,廣園囿,以為無益之觀美乎?
【湖北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廉希憲事略
廉希憲,字善甫,畏兀(今作“維吾爾”)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適其父孝懿公廉訪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兒必大吾門,吾聞古者以官受氏,天將以廉氏吾宗乎!吾其從之。”舉族承命。
公身材魁偉,舉止異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覲,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論議宏深,恩顧殊絕。
諸貴臣校射上前,一貴臣顧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爾豈億我為不能耶?顧吾弓差軟。 ”諸貴假以勁弓,三發連中,諸貴驚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書生。”
國初,拜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書右丞劉整以初附為都元帥,騎從甚都,詣門求見。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薊國公希貢猶布衣,為通報。公方讀書,略不答。薊公出,整復浼入言之。因令徹去坐椅,自據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側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謂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當詣政事堂。”及出,愧赧無人色。
頃之,宋士之在羈旅者,寒餓狼狽,冠衣襤褸,袖詩求見,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薊公復為入言,急令鋪設坐椅,且戒內人備酒饌。出至大門外,肅入,對坐,出酒饌,執禮甚恭,且錄其居止。諸儒但言困苦,乞歸。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請。
是夜,諸兄弟問曰:“今日劉元帥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窮秀才,卻禮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無疑。”公曰:“我是國家大臣,言動顰笑,系天下重輕。整雖貴,賣國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義重。若寒士數十,皆誦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與,何故而拘執于此?況今國家起朔漠,斯文不絕如線。我更不尊禮,則儒術且將掃地矣。”公之作興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選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輟耕錄》,有刪改)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將以廉氏吾宗乎
B.諸貴假以勁弓
C.整復浼入言之
D.明日當詣政事堂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廉希憲舉止不同尋常的一組是( B )(3分)
①三發連中,諸貴驚服
③公方讀書,略不答
⑤及出,愧赧無人色
A.①②⑤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D
A.廉希憲出生之時,其父孝懿公剛好被任命為廉訪使。孝懿公非常高興,認為廉希憲將來一定會很有出息。
B.廉希憲十九歲時,隨父親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見廉希憲才貌出眾,見識不凡,給予了他格外的恩寵。
C.廉希憲任平章政事之時,對登門拜訪的中書右丞劉整極為冷淡,因為他認為劉整是不知君臣之義的叛臣。
D.滯留在北方的秀才們饑寒交迫,廉希憲不僅解除他們的困苦,還把他們舉薦給元世祖,讓他們得到重用。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爾豈億我為不能耶?顧吾弓差軟。(3分)
答案: 你難道猜想我不會射箭嗎?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軟了點。
(2)整展拜起,側立,不予之一言。(2分)
答案: 劉整行拜禮后起身,在旁邊站立,廉希憲不跟他講一句話。
(3)肅入,對坐,出酒饌,執禮甚恭,且錄其居止。(4分)
答案:(廉希憲)恭敬地(把秀才們)迎入家里,陪他們坐著,擺出酒食,對待他們的禮節非常恭敬,并且記下他們住的地方。
13.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斷句不超過6處)(3分)
丁太夫人憂,希憲公率族親行古喪禮,勺 飲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慟 輒 嘔 血 扶乃 能 起 既葬 結 廬 墓 所 諸相以居憂 無 例 欲極力起公,相與詣廬,聞公號痛,竟不忍言。
答案:勺飲不入口者三日/慟輒嘔血/扶乃能起/既葬/結廬墓所/諸相以居憂無例/欲極力起公。
【參考譯文】
廉希憲,字善甫,維吾爾族人。廉希憲辛卯年五月二十五日出生在燕,剛好他父親孝懿公廉訪使得任命下來,孝懿公高興地說:“這孩子一定能光耀我們的門楣,我聽說古代用官職名來授予姓氏,大概是上天將要給我們的宗族用廉這個姓氏么!我就聽從上天的安排吧。”于是整個宗族都聽從了他以廉為姓氏的建議。
廉希憲身材魁梧,舉止不同尋常。十九歲,到北邊去侍奉父親覲見皇上,進而進入宮廷侍奉世祖,皇上因為看他多智謀,有威嚴的儀容,討論問題看得深遠,給他恩惠照顧他非同一般。
各位貴臣上前比射箭,一位貴臣望著廉希憲,拿出三支箭,好像是要給他,廉希憲說:“你怎么能認為我不能射箭呢?只是我的弓比較軟罷了。”貴人借給他一柄有力的弓,廉希憲三發連中,各位貴人驚嘆贊服說:“真是文武全才啊,是有用的書生。”
建國之初,被授予平章政事一職。主持政務那天,中書右丞劉整因為剛剛歸順做了都元帥,帶領很多騎馬的隨從,登門求見。廉希憲的弟兄們公十個人,后來都做到一品官。他的弟弟薊國公廉希貢還沒有做官,為他通報。廉希憲此時正在讀書,沒有回答。薊公出來,劉整又進入央求求見。于是令人撤去座椅,自己坐在中間,讓劉整進入。劉整展身拜倒而起,站在一邊,并不跟劉整說一句話。劉整請求退去,對劉整說:“這里是我的私人宅院,你要有什么話,明天到我的政事廳。”劉整出來以后,羞愧得變了臉色。
不一會,前宋很多居住在旅館里讀書人,饑寒交迫,非常狼狽,衣帽破敗,衣袖中揣著自己寫的詩稿求見廉希憲。廉希憲的弟兄們都笑話這些人。薊公又為他通報,廉希憲急忙讓人鋪設座椅,有告訴家人準備酒菜,出來到大門外,嚴肅地接入,對面坐下,命人拿出酒菜,禮節很恭敬,而且記下他們居住的地方。書生們只是說困頓,請求回去。第二天廉希憲就向皇上進言,皇上都答應了他的請求。
這天夜里,兄弟們問到:“今天劉元帥,皇上非常倚重他,你反而看不起他;江南窮秀才,你卻對他以禮相待到這種地步。我們不能沒有疑惑啊。” 廉希憲說:“我是國家大臣,一言一行一顰一動,都關系到天下的輕重。劉整雖然地位高,但他是賣國的反叛臣子,”所以要折磨羞辱他,讓他知道君臣的恩義重大。像這幾十個不得志的讀書人,都是誦讀孔子經義的人,在前宋,不能被朝廷中用,為什么被羈留在這里?何況當今國家起于北方,禮法微薄,我要是再不尊崇讀書人,那么儒家經義將被掃地出門了。“廉希憲像這樣提攜讀書人,是對儒家教義有大功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