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治腫瘤,黃芪有殊功
中醫學認為,腫瘤的發生,或因瘀血阻滯,或因濕濁內停,或因熱毒壅滯,或因氣滯血凝,雖然病因不一,但主要還是取決于正氣的盛衰。錢老認為,正氣是機體對病邪的低抗力和自然修復力,所以正氣在腫瘤的發生、發展與轉歸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從臨證所見,腫瘤病人確實常見神疲乏力、胃納不佳、少氣懶言等虛象,而其中氣虛之象尤為明顯,因此他把黃芪應用于腫瘤臨床。
黃芪補氣而入肺脾兩經,長于補肺脾之氣,故多用于肺氣不足,脾氣虛弱的中晚期肺癌、縱膈腫瘤以及胃癌等,常與黨參、白術、茯苓、蜀羊泉等配合應用。黃芪性溫主升,功能升陽益氣,故又常用于直腸癌、乙狀結腸癌等腸道惡性腫瘤,這類病人往往有脾虛的表現,尤其常見大便溏薄,惡心嘔吐,胃納不佳等脾陽不振,清氣不升之象,用黃芪配伍升麻、柴胡等,常常能取得滿意的療效。黃芪補氣而能攝血,益衛而能固表,所以又可用于多種癌癥見氣不攝血之出血,或肌表不固之自汗、盜汗等癥。
據資料表明,黃芪中含有較豐富的微量元素----硒,同時黃芪還能調整人體細胞內CAMP與CGMP的含量,以及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從而有利于抑制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臨床巧配伍,合群顯妙用
中醫認為,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錢老根據復雜多變的病情變化,針對病變的各個環節,將黃芪通過不同的配伍,擴大治療范圍,提高療效。
相須相使配伍:如黃芪配當歸,益氣而生血,加強了補血的作用,適用于晚期腫瘤患者血虛體弱,面色huang白之癥。黃芪配茯苓,益氣而利水,加強利水消腫的作用,適用于消化道腫瘤及膀胱腫瘤癥見脾虛氣弱,水濕內停,小便不利,面浮足腫,胸水腹水等。
補散配伍:如黃芪配防風,固表祛風。黃芪得防風可無戀邪之弊,防風得黃芪可不致發散太過,補中寓散,散中寓固,適用于各種腫瘤見衛氣不固,汗出、自汗之癥。
通升配伍:如黃芪配枳殼,升陽益氣輔以理氣通降,可用于腸道惡性腫瘤氣虛下陷,肛門墜脹,便秘等。
此外,以黃芪為主藥組成的益氣扶正之方,可配合放射療法、化學療法,以減輕病人的反應,增強病人的體質,提高對放療、化療的耐受性,從而增強其效用。藥理實驗也證明,黃芪能促進小白鼠周圍血中的白細胞增加,能對抗化學物質、放射線和其他原因而引起的人類白細胞減少。
正確調劑量,輕重皆相宜
黃芪治療腫瘤,用大劑量還是用小劑量,各家觀點不同。一般說來,早中期腫瘤病人,機體抵抗力尚可,氣虛之象并不嚴重,主要用黃芪扶正以祛邪,劑量不宜過大,以防留邪或礙胃之弊;中晚期病人,體質大多比較虛弱,虛象明顯,則劑量可適當大些。若病情比較復雜,處方用藥時要做到既照全面,又力求平穩,常常藥味較多,黃芪的劑量就不能過大;相反,若病情比較單純,用藥較少,則黃芪用量可大,以做到藥專力宏。總之,掌握黃芪劑量的關鍵,還是依據邪正的盛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