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藥膏

腰椎間盤突出膏藥

1.藥物組成

乳香120g,沒藥120g,麻黃100 g,馬錢子60g,生川烏、 生草烏各60g,骨碎補200g,自然銅100g,生杜仲120g,地龍300g,血竭120g,黃連120g,廣丹1500,香油3Kg。

2.制作方法

研細粉入基質中,收膏備用。

3.治療范圍

眼椎間盤突出

4.方劑來源

北京民間特效膏藥培訓班。

復骨膏 

1.藥物組成

A、生南星100g,土鱉蟲50g,生半夏100g,生馬錢子50g,制乳沒、阿魏、肉桂、炮辛各30g。

B、當歸、獨活、生川烏、生草烏、制白附子、千年見、川牛膝各50g,

2.制作方法

共研細末,加黑膏藥(基質)3500g,烊化后攤膏(15 ×15cm),7天換藥一次。

3.治療范圍

股骨頭壞死 

4.方劑來源

北京民間特效膏藥培訓班。

松樟靈仙膏

1藥物組成

A.生馬錢子60g 、生川烏75g、生草烏60g、生南星60g、生半夏60g、古月30g、凈全蟲30g、肉桂30g、蠐螬30g、生白芥子30g、洋金花45g、甘遂30g、土蟲50g、血蝎30g、生乳香45g、生沒藥45g、三七粉30g、炮山甲30g、(遼)細辛45g、七葉一枝花45g、冰片15g、撲爾敏100片、 炎痛喜康150片、共計875g,(撲爾敏、炎痛喜康不計量)

B.蟾酥25g、烏蛇60g、桂枝90g、桑枝90g、生麻黃60g、防乙30g、秦艽45g、生桃仁60g(搗碎)、紅花45g、防風45g、蒼術30g、雞血藤90g、當歸60g、白芷60g、羌獨活各45g、急性子60g(搗碎)、蘇木50g 、廣龍45g、威靈仙60g、片姜黃50g、牛夕50g、木瓜45g、生香附60g、川芎45g、靈脂60g、透骨草75g、三棱60g、文術60g、穿山龍90g、姜60g、鹿含草60g、尋骨風60,計1879g(稠膏干燥后約50g)。

C.松香540g、 樟腦338g(夏天);462g(冬天)、仙石粉308g、凡士林92.4g、丁香油385毫升(冬天)、氮酮6毫升、薄荷46g。

2.制作方法

(1)、A組藥中生馬錢子至炎痛喜康分別壓細粉過80-100目篩,稱量混合均勻備用。

(2)、B組藥烏蛇至尋骨風水煎二次,二次藥液混合入蟾酥(搗碎)濃縮成6:1左右稠膏。稠膏低溫干燥壓成細粉加入1組藥粉中,反復過篩,使其混合均勻,密封備用。

(3)、松香壓粗粉入桶內,文火加熱(或水浴加熱)至完全熔化,入凡士林溶化后藥粉攪拌均勻,入仙石粉攪拌均勻,加入樟腦攪拌使其完全熔化,最后加入丁香油和氮酮攪拌均勻。

上述藥料可制成每貼40g的松樟靈仙膏100貼。

3.主治范圍

頸、肩、腰、腿痛,骨質增生,風濕類風濕,股骨頭壞死,急性扭挫傷。

4.使用方法

松樟靈仙膏是以松香、仙石粉為基質原料的白膏藥。貼前先剪去膏藥的四個角,揭去藥面上的塑料薄膜,直接貼于患處,貼敷后要用手按片刻。

5.注意事項

1、貼后如皮膚發癢或出現小紅疹,乃系藥力滲入病灶刺激皮膚所致。發癢嚴重者,可將膏藥暫時揭去,用熱毛巾輕拂,切勿用手抓搔,待癢止疹消后再貼。

2、皮膚有開放創口或各種皮膚病者,請勿貼用。

3、孕婦忌貼腰腹部。

4、放陰涼干燥處密封保存。

6.方劑來源

北京民間特效膏藥培訓班。

消腫2號膏

1.藥物組成

生梔子90g,白芷30g,生半夏、生草烏、細辛、制乳沒、紅花、當歸尾各9g。

2.制作方法

共研細末,入基質成膏。

3主治范圍

急性挫傷、扭傷。

4.方劑來源

北京民間特效膏藥培訓班。

骨仙膏

1.藥物組成

A、生馬錢子60g,生川草烏各50g,生南星50g,生半夏50g,甘遂30g,土蟲50g,蠐螬30g,七葉一枝花50g,洋金花50g,生白芥子30g,三七粉30g,沒藥各45g,血竭30g,肉桂30g,細辛45g,冰片20g,樟腦50g,麝香1.0g(可不用),炮山甲45g,蜈蚣30g,全蟲30g,生延胡60g,郁金60g,撲爾敏片100片,炎痛喜康片150片。

上列諸藥要各取細粉(約100目篩),稱量混合均勻。

B:烏蛇60g,靈仙90g,麻黃60g,桂枝90g,雞血騰90g,桃仁45g,紅花45g,當歸45g,川芎50g,姜黃50g,生地50g,羌活40g,大活40g,秦艽45g,防風30g,地龍45g,透骨草50g,蒼術30g,三棱60g,莪術60g,丹參50g,枳殼40g,牛夕50g,木瓜45g,伸筋草50g,鹿含草90g,海風藤60g,尋骨風60g,申姜60g,山奈60g,干姜120g,蘇木60g,桑枝60g,川山龍60g。

2.制作工藝

B水煎二次,每次一小時以上,二次藥液混合后過濾,稱取膏藥基質3200g,以文火熔化后離火,冷卻到70度在不斷攪拌下緩緩加入流浸膏,完全攪拌均勻后,繼續以文火加熱使水氣去盡,再離火冷卻到70度時入A,攪拌均勻后即可進行攤膏。

上述藥料可制成每貼重45g的骨仙膏120貼。做好的膏藥裝袋置于陰涼處保存。

3.主治范圍

頸、肩、腰、腿痛,骨質增生,急性扭挫傷,風濕類風濕,股骨頭壞死。

4.方劑來源

北京民間特效膏藥培訓班。

靈仙膏

1.藥物組成

A:生馬錢子60g,生草川烏各50g,蜈蚣30g,全蟲30g,肉桂30g,生南星50g,生旱半夏50g,粉甘遂30g,洋金花50g,蠐螬30g,生白芥子30g,土蟲50g,血竭30g,生乳沒各45g,三七粉30g,炮山甲45g,遼細辛45g,七葉一枝花50g,樟腦45g,冰片20g,麝香1g,撲爾敏100片,炎痛喜康150片,氮酮32毫升。(撲爾敏、炎痛喜康、氮酮不計量)

上列諸藥各取細粉(約100目篩)稱量混合均勻共896g。

B:烏蛇60g,威靈仙90g,麻黃 60g,桂枝90g,雞血藤90g,桃仁45g,紅花45g,當歸45g,川芎50g,姜黃50g,生地50g,羌活40g,獨活40g,蓁艽45g,防風30g,地龍45g,透骨草60g,三棱60g,莪術60g,丹參50g,米殼40g,木瓜45g,伸筋草50g,鹿含草90g,海風藤60g,尋骨風60g,干姜120g。

2.制作方法

B水煎二次,每次一小時以上,二次藥液混合后用100目篩過濾,將濾液濃縮成流浸膏備用。稱取膏藥基質3200g,以文火熔化后離火,冷卻到約70度在不斷攪攔下緩緩加入流浸膏,完全攪拌均勻后,繼續以文火加熱使水氣去盡,再離火冷卻到70度時入A,攪拌均勻后即可進行攤膏。

上述藥料可制成每貼重45g的靈仙膏100貼。做好的膏藥要裝袋置于陰涼處保存。         

3.主治范圍

頸、肩、腰、腿痛,骨質增生,急性扭挫傷,風濕類風濕,股骨頭壞死。

4.方劑來源

北京民間特效膏藥培訓班。

頸腰椎骨質增生膏藥

1.藥物組成

伸筋草、威靈仙、獨活、海桐皮、雞血藤、骨碎補、 海風藤、木瓜、 牛膝、 杜仲、 當歸、乳香、 沒藥、羌活各50克,血竭50克 。 

2.制作方法

放入芝麻油3000克內浸泡7天后炸枯濾去渣,再熬致滴水成珠時將樟丹1300克(嚴格掌握樟丹用量記住量大容易變硬 量小很稀粘不住)慢慢倒入, 不斷攪勻成膏,再將血竭50克碾為細末,加入膏中摻勻備用。治療時將膏藥花開,均勻攤于膏布上,貼與增生與突出部位,6天換藥一次,一個月一個療程,連續用兩個療程。

3.治療效果

一般情況下有效率在百分之95以上, 舒經活絡, 散寒通痹 ,活血通絡。

4.主治范圍

頸腰椎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為中老年常見病,主要癥狀為頸腰及肢體麻木疼痛,每于勞累及受寒加重。本方中伸筋草威靈仙 獨活海桐皮 木瓜 海風藤 雞血藤舒筋活絡散寒止痛;骨碎補 杜仲補肝腎,強筋骨;牛膝 當歸 乳香 沒藥血竭活血通絡 并能直達病所。 此方為大眾草藥 。經濟實惠效果好 。

5.方劑來源

民間偏方

治療頸肩腰腿痛的宋氏膏藥

1.藥物組成

當歸、赤芍、陳皮、麻黃、白介子、山莓、姜半夏  炙乳香、炙沒藥、生甲片各12克、川斷9克、蘇木、白芷、肉桂、姜蠶、廣木香、透骨草各7克、生南星、樸硝、商陸根各21克、生大黃27克、麻油1000克、樟丹400克。

2.制作方法

用傳統膏藥制作方法制成膏藥外貼。

3.治療效果

貼敷后30分鐘即可止痛見效,療效顯著。

4.主治范圍

治療頸肩腰腿痛。

5.方劑來源

民間偏方

專治頸肩腰腿痛的外用藥方

1.藥物組成

生川烏、生草烏、川芎、當歸、紅花、杜仲、續斷、桑寄生、威靈仙、伸筋草、桂枝、秦艽、獨活、蒼術、雞血藤各30克、細辛、生馬錢子各20克。

2.制作方法

碾為粉用醋浸濕敷,或浸酒外搽。

3.治療效果

這是河南中醫學院周教授的一個外用藥方,效果特別好。

4.主治范圍

治療頸肩腰腿痛。

5.方劑來源

民間偏方

專治頸肩腰腿痛的神奇外敷藥方

1.藥物組成

威靈仙、透骨草、南星、川烏、草烏、細辛、馬錢子、洋金花、蛇床子各200克、乳香、沒藥各150克、白芥子800克、共為細粉。

2.制作方法

每次取適量用涼水拌成糊狀外敷一小時,有熱感正常。3天用一次。

3.主治范圍

對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等屬風寒濕的均可治療,一次見效。

4.方劑來源

民間偏方

展筋定痛散

1.藥物組成

生川草烏10g生半夏10g沒藥12g乳香10g兒茶12g炙馬錢子15g 透骨草15g  伸筋草15g 三七6g 麻黃15g 

2.制作方法

用法共為末陳米醋調縛外加紅外線照射。

3.主治范圍

腰椎增生,頸椎增生,骨刺,跌打損傷,風寒濕痛引起的疼痛不止。

4.方劑來源

民間偏方

腰椎間盤突出膏

1.藥物組成

生乳香60  生沒藥60  麻黃50  生馬錢子30  生川烏  生草烏各30  骨碎補100  自然銅50  生杜仲60  地龍150  威靈仙30  熟地30 血竭60  黃連60 艾葉15  番瀉葉40  樟腦  冰片各20   

2.制作方法

上藥總量3倍的麻油浸泡7天,下劃線者加工成120目細粉后下,油炸提取,下丹成膏,加入藥粉即成!

3.主治范圍

腰椎間盤突出

4.治療效果

此方是我在臨床上應用多年的驗方,專門用于腰椎間盤突癥,療效絕佳!

5.方劑來源

民間偏方

椎間膏 

1.藥物組成

A、制馬錢子25-35g 全蝎20-30g 穿山甲20-30g 人參20-30g 三七20-30g 天麻20-30g 杜仲20-30g 生川烏20-30g 生草烏20-30g 鹿角膠15-25g 威靈仙15-25g 白芷15-25g 海桐皮15-25g白芥子15-25g 乳香15-25g 沒藥15-25g 地龍15-25g 蘄蛇15-25g 活血龍15-25g 川芎15-25g 當歸15-25g 蜈蚣10-25g葛根5-15g 雪上一枝蒿5-15g;,研粉 。     

B、松香1000g 樟腦220-280g;     

C、薄荷腦20-30g 麝香2-3g(或氮酮20-30ml)。

2.制作方法

先取B組藥物搗碎混勻,放入瓷杯或瓷碗內,置于熱水中加熱溶化,即成膏基,然后加入A組藥粉充分攪勻,冷卻至65-75℃時,最后加入C組藥物,攪勻后即可進行攤膏,制成膏藥外敷。

3.主治范圍

能有效迅速地治療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減輕或消除腰椎間盤突出癥所產生的一系列癥狀,并減少了復發機會。 

4.方劑來源

民間偏方

腰椎間盤突出散劑

1.藥物組成

蔓荊子、劉寄奴、紅花、防風、木香、透骨草、生甘草、獨活、白芷、沒藥、牛蒡子、川斷、姜活、生鹽各60克。

2.制作方法

將以上藥打成細碎粉,加上生鹽摻勻放在碗里蒸熱,趁熱用布包住燙患處,涼了貼在患處,每天早晚一次,一劑分2-4貼,等干了就可以拿下來。可反復蒸用,三四天一劑藥,用兩三劑就能痊愈了。生鹽就是沒有加工過的鹽,那種腌制咸菜的。

3.治療效果

我幾年前得腰椎間盤突出,腰痛得很難受,行走約十多分鐘就要蹲下來,看了很多醫生都不能根治,后來以前的同事給我這個藥方,說用了就好,我用兩劑腰就不痛也能正常行走。

4.方劑來源

民間偏方

腰椎間盤突出外用方

1.藥物組成

生川烏、生草烏各10、馬前子12、三七20、甲珠6、海馬10、木香10。

2.制作方法

研為細末,醋調敷患處,2天1換。急性期,慢性期均要配合使用本外用方。

3.治療效果

本秘方是中醫世家楊氏(當代傳人楊恩梅)家傳15代的專治腰椎間盤突出的特效秘驗方,今獻出,望能為更多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造福。

4.方劑來源

民間偏方

外敷治腰椎間盤突出癥

1.藥物組成

海馬10克、川山甲、地龍、鱉甲、人參、三七、細辛、龍骨各6克、血竭、樟腦、沒藥、朱砂、牛膝、熟地、莪術、全蝎、蜈蚣、馬錢子、麥冬各2克。

2.制作方法

按比例配藥粉碎,過100目篩,攪勻。每次取60g為一付藥,用蜂蜜調成糊狀,貼于腰部病變患處。每付藥貼3天,八付為一療程。一般不需配合服用其它藥物。

3.治療效果

滋肝補腎、舒筋通絡、祛風散寒、收斂固澀。治腰椎間盤突出癥。

4.方劑來源

中藥外敷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500例(中醫外治雜志)

治療腰突外敷方(一名老中醫臨床應用過三十年的驗方)

1.藥物組成

四生散(生草烏 生川烏各9克生南星 生半夏各15克,研未)30 克 、 小駁骨(接骨木) 、 

骨碎補,烏梅、玄參、紅花、細辛,全蝎各10克 、樟腦15克、 當歸20 克、水蛭提取液200克(藥店有售)。  

2.制作方法

將藥研粉,每天取30克,用10毫升水蛭提取液和山西陳醋調勻外敷,每天一次。10天一療程。治療腰突效果顯著,特別是腰突引起下肢麻痹,更加有效。外敷方法直達病灶,副作用小,如有有過敏的,可增加撲爾敏,減少過敏現象。

3.方劑來源

民間偏方

椎間盤突出的絕妙方

1.藥物組成

生馬錢子,乳香,沒藥,麻黃,干紅辣椒各等量。

2.制作方法

粉成細末,用酒調和,外敷患處,用保鮮膜包住,每次1小時即可,也可做成膏藥,或者配合蠟療,泥療等使用。 

3.治療效果

這是岳家草堂的常用方,是在傳統九分散里加上辣椒,是我們診所用過多年的常用效方,效果非常好 。不要覺得配方簡單就忽視它。對癥狀明顯的,一次基本上就見效。

4.方劑來源

民間偏方

活血膏治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

1.藥物組成

血竭、川芎各30克 、乳香、 沒藥、  地鱉蟲、急性子、玄胡、地龍、 兒茶、天花粉、  白芨、 明礬、 生半夏、生川烏、 生草烏、 生南星各20克、肉桂、公丁香各15克、川椒10克、 樟腦、 冰片各5克。

2.制作方法

研粉,與蜂蜜調成糊狀,置紗布上敷患處,繃帶固定,3—5日換一次。

3.主治范圍

治療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證,效果極好。

4.方劑來源

民間偏方

治療肩周炎的外敷良方

1.藥物組成

三七15克、紅花、桂枝、川烏、草烏、牛膝,馬錢子,當歸、雞血藤、透骨草各10 克,鹽750克。

2.制作方法

將諸藥研末,和鹽一起炒熱后裝入布袋,選擇肩髑、肩貞、曲池、外關等穴位或部位外敷,溫度以能忍受為度。每日1次,每次敷20~30分鐘,5日為1療程,1個療程后休息 2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

3.主治范圍

有通絡活血、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等作用,對肩周炎有較好療效。

4.方劑來源

民間偏方

狗皮膏(藥典)

1.藥物組成

生川烏80克 生草烏40克 羌活20克 獨活20克 五加皮30克 青風藤30克 

防風30克 威靈仙30克 蒼術20克 蛇床子20克 麻黃30克 小茴20克 肉桂10

當歸20克 赤芍30克 木瓜30克 蘇木30克 川芎30克 白芷30克 乳沒60克

丁香15克 高良姜10克 冰片.15克 樟腦30克

細料:乳沒60克 丁香15克 肉桂10克 高良姜10克 冰片15克 樟腦30克研細末。

2.制作方法

用麻油1750克浸泡春秋5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開,文火熬哭去渣,加入黃丹,滴水成珠后加入下藥細末攪勻攤于紙上,用時烘化貼于患處。

3.主治范圍

跌打損傷 閃腰岔氣 脘腹冷痛。 寒濕帶下 積聚痞塊。

4.使用注意

孕婦禁用。

附桂紫金膏(恒春茂)

1.藥物組成

生地31克 全當歸31克 桂枝31克 麻黃31克 白芷31克 甘草31克 蒼術31克 

枳殼10克 五加皮10克 莪術10克 桃仁10克 山柰10克 川烏10克 草烏10克

烏藥10克 制首烏10克 三棱10克 細辛10克 柴胡10克 防風10克 牙皂10克

川芎10克 劉寄奴10克 靈仙10克 羌活10克 赤芍10克 小茴10克 香附10克

荊芥10克 青風藤10克 藁本10克 續斷10克 獨活10克 連翹10克 天雄250克

血竭1團。  

細料:肉桂31克 麝香1克 廣木香10克 冰片12克 樟腦10克 乳沒20克

2.制作方法

用麻油2000克浸泡春秋5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開,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黃丹 1000

克滴水成珠后加入下藥細末攪勻攤于紙上,用時烘化貼于患處。將上藥研極細末,攪入膏內,

用時先將膏藥在火上烘溶貼于患處。

3.主治范圍

風濕風寒 勞傷癱瘓 積聚痞塊 流注瘰疬 寒濕腳氣 鶴膝酸痛 疝氣遺精等。

4.使用注意

孕婦, 皮損, 非寒濕者禁用。

追風膏(恒春茂)

1.藥物組成

當歸31克 川芎31克 千年健31克 桑白皮31克 五加皮31克 蒼術31克 川烏31

川烏31克 杜仲31克 血藤31克 高良姜31克 白芨31克 天麻31克 生姜166克

桑寄生31克 劉寄奴31克 狗脊31克 僵蠶31克 附片31克 續斷31克 艾葉31克

地楓皮31克 麻黃41克 獨活31克 桂皮41克 馬錢子41克 烏藥31克

蒼耳子62克 大蔥166克 血竭5克 

細料:生半夏31克 肉桂31克 白胡椒20克 血竭20克 兒茶20克 乳沒82克

2.制作方法

將上藥用麻油2500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開,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黃

丹 1250克滴水成珠半冷卻后加入下藥細末攪勻攤于紙上,用時烘化貼于患處。

3.主治范圍

風濕風寒 四肢麻木 肢體疼痛 

4.使用注意

孕婦, 皮損及非寒濕癥禁用。

跌打損傷膏(恒春茂)

1.藥物組成

當歸50克 川芎20克 白芨30克 赤芍30克 大黃40克 蒼術30克 血藤30克

郁金20克 高良姜30克 劉寄奴30克 五加皮30克 青木香30克 羌活30克 

黃柏30克 血竭30克 血竭30克 姜黃30克 寄生30克 三棱30克  莪術30克

紅花20克 桃仁20克 川牛膝30克 玄胡30克 秦艽30克 防風30克 白鮮皮30克

大蔥白160克

細料:制自然銅30克 乳沒80克 血竭20克 兒茶20克 冰片10克 樟腦10克

2.制作方法

將上藥用麻油2500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開,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黃丹 1250克滴水成珠半冷卻后加入下藥細末攪勻攤于紙上,用時烘化貼于患處

3.主治范圍

跌打損傷 皮損流血

4.使用注意

孕婦禁用。

活血止痛膏(成方)

1.藥物組成

生川烏80克 生草烏80克 細辛80克 白芷80克 威靈仙80克 梔子80克 

紅花80克 獨活80克 麻油2000克 黃丹1000克

細料:辣椒20克 干姜10克 甘松10克 丁香20克 肉桂20克 樟腦40克 冰片5克 

乳沒40克

2.制作方法

將上藥用麻油2000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開,文火熬枯去渣,入黃丹

1000克滴水成珠半冷卻后加入下藥細末攪勻攤于紙上。

3.使用方法

用時烘化貼于患處。

4.主治范圍

扭傷挫傷 風濕骨痛 腰酸背痛。祛風散寒 活血止痛 

5.使用注意

孕婦忌用。

寶珍膏(成方)

1.藥物組成

生地20克 蒼術20克 枳殼20克莪術20克 桃仁20克 山柰20克五加皮20克

當歸20克 川烏20克 陳皮20克 烏藥20克 三棱20克 大黃20克 制首烏20克

草烏20克 柴胡20克 南星20克 香附20克 荊芥20克 白芷20克 海風藤20克

藁本20克 續斷20克 獨活20克 麻黃20克 甘松20克 連翹20克 高良姜20克

川芎20克 附子20克 小茴20克 細辛20克 肉桂15克 木香15克 血余炭20克

乳沒40克 冰片20克 樟腦20克 

細料:丁香15克 肉桂15克 樟腦20克 冰片20克 高良姜20克 乳沒40克 細辛20克

2.制作方法

將上藥用麻油2000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開,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黃

丹1000克滴水成珠半冷卻后加入下藥細末攪勻攤于紙上,上藥研細末后加入膏藥內。

3.使用方法

用時烘化貼于患處。

4.主治范圍

治風濕性關節炎 跌打損傷 

5.使用注意

孕婦忌用。

鎮痛祛寒膏(孫大海)

1.藥物組成

生川烏50克 生草烏50克 細辛25克 高良姜15克 老姜25克 

細料:肉桂25克 丁香15克 白胡椒10克 樟腦10克 研細末。

2.制作方法

將上藥用麻油1000克浸泡,春秋4日冬10日,用武火熬開,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黃丹500

克滴水成珠半冷卻后加入下藥細末攪勻攤于紙上。

3.使用方法

用時烘化貼于患處。

4.主治范圍

寒濕冷氣凝于四肢關節;小腹兩側,腰部冷痛 

5.使用注意

孕婦及皮膚過敏者。

祛濕除痹膏(孫大海)

1.藥物組成

白芷50克 生川烏100克 生草烏100克 生南星100克 法夏100克 大黃50克 

甘松50克 血余炭100克 

細料:山柰30克 乳沒50克 樟腦50克 冰片10克 

2.制作方法

將上藥用麻油2000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開,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黃丹

1000克滴水成珠半冷卻后加入下藥細末攪勻攤于紙上。

3.使用方法

用時烘化貼于患處。

4.主治范圍

一切扭傷疼痛 風濕關節痛。

5.使用注意

孕婦忌用。

腰痛膏(孫大海)

1.藥物組成

生川烏30克 生草烏30克 肉桂30克 干姜30克 白芷20克 生南星20克 

細料:樟腦50克 丁香20克 研細末。

2.制作方法

將上藥用麻油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開,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黃丹克滴

水成珠半冷卻后加入下藥細末攪勻攤于紙上。

3.使用方法

用時烘化貼于患處。

4.主治范圍

寒痹勞傷型腰腿疼痛。溫經散寒 活血通絡 行滯鎮痛 

5.使用注意

孕婦及皮膚過敏者。

定痛膏(孫大海)

1.藥物組成

馬錢子100克 麻黃300克 自然銅30克 棗皮30克 防風30克 桂枝30克 

木瓜30克 牛膝30克 甘草30克 羌活30克 獨活20克 千年健30克

杜仲30克 血余炭50克 

細料:生乳沒200克 血竭50克 田七10克 樟腦50克研細末。

2.制作方法

將上藥用麻油2000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開,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黃丹

1000克滴水成珠半冷卻后加入下藥細末攪勻攤于紙上。

3.使用方法

用時烘化貼于患處。

4.主治范圍

風寒濕痹 筋脈不舒 四肢麻木 腰疼腿疼 跌打損傷 瘀血著痛(風濕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 頸椎病 肩周炎 腰椎間盤突出癥 梨狀肌損傷 坐骨神經痛)。

祛風散寒, 活血止痛。 

5.使用注意

孕婦禁用。

腰痛膏(孫大海)

1.藥物組成

杜仲15克 牛膝15克 狗脊50克 寄生50克 土鱉15克 雞血藤50克 蓯蓉15克

川烏50克 草烏50克 續斷15克 黨參30克 黃芪30克 當歸30克 玄胡30克

威靈仙30克 枸杞15克 南星50克 赤芍30克 馬錢子50克 血余炭150克

細料:干姜10克 白芷15克 細辛15克 丁香15克 肉桂15克 樟腦50克 乳沒50克

研細末。

2.制作方法

將上藥用麻油4000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開,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黃丹

1000克滴水成珠半冷卻后加入下藥細末攪勻攤于紙上。

3.使用方法

用時烘化貼于患處。

4.主治范圍

腰肌勞損,腰部酸痛,久治不愈,反復發作,各類腰痛。

5.使用注意

孕婦忌服。

張氏頸椎病膏藥貼

1.藥物組成

干姜30蜈蚣25穿山甲25白僵蠶25威靈仙25肉蓯蓉25熟地黃25青風藤25丹參20蟾酥20黃芪30

2.制作方法

將上面藥物研為粉末,摻入膏藥基質中。

3.主治范圍

頸椎病

4.方劑來源

發明專利申請

張氏蜂毒風濕膏

1.藥物組成

蜂毒20干姜25肉桂20附子30骨碎補25五靈脂20急性子15

2.制作方法

將上面藥物研為粉末,摻入膏藥基質中。

3.主治范圍

風濕病

4.方劑來源

發明專利申請

秦氏滑膜炎膏

1.藥物組成

地骨皮15無名異15乳香20沒藥20生附子15生南星15生半夏15防風15生川烏15

生草烏15冰片60

2.制作方法

將上面藥物研為粉末,摻入膏藥基質中。

3.主治范圍

膝關節滑膜炎,滑囊炎各關節部位的滑膜炎均有特效。

4.方劑來源

發明專利申請

楊氏股骨頭壞死膏

1.藥物組成

A馬錢子40木鱉子40槐枝60桑枝60透骨草40藤黃40蘇木40白附子30骨碎補40姜黃40獨活40川牛膝30

B生川烏30生草烏30生南星30水蛭60細辛30阿魏30肉桂30白芥子30制乳香30

制沒藥30

C血竭30麝香20冰片30樟腦30

2.制作方法

A組藥材在油中炸枯,加入黃丹熬成膏藥,再把B組細粉加入膏藥,最后攤膏藥時再加入C組藥粉。

3.主治范圍

股骨頭壞死

4.方劑來源

發明專利申請

白佛寺頤養齋上百年的老膏藥(虎方)

1.藥物組成

羌活25克     獨活25克     雞血藤60克   川芎35克     赤芍35克

靈仙40克     當歸30克     牛膝35克     葛根30克     蒼術20克

防風20克     防已20克     秦艽30克     骨碎補35克   狗脊35克

萆薢20克     干姜30克     黃芪40克     生首烏40克   川斷35克

龜板20克     桃仁30克     木瓜30克     米殼25克     伸筋草35克

透骨草40克   紅花30克     麻黃40克     杜仲30克     五加皮20克

桂枝60克     蘇葉20克     白芍35克     川烏35克     草烏35克

半夏35克     馬錢子40克   乳香30克     沒藥30克    *蜈蚣20克

全蟲20克     炮山甲30克   烏蛇40克     地龍20克     血竭20克

木香20克     丁香20克     白芥子20克   元胡30克     阿魏40克

細辛30克     肉桂20克     三七20克     兒茶20克     薄荷冰60克

冰片20克     樟腦130克

2.制作方法

第一個方法:全部的中草藥粉碎后,用窗紗過篩備用。剩的粗藥約小半斤入香油文火炸半小時,去掉藥渣后加入松香煮沸至完全融化,再加入粉碎的細藥攪拌均勻。然后加入黃丹小火一個方向攪30分鐘,最后再加入冰片樟腦薄荷冰再攪10分鐘。離火后涼一會就可以攤膏藥了。按45克一貼能出100貼膏藥,1貼貼5天,好像是貼5次是一療程,絕大部分都是兩療程貼好的。

第二個方法:*點后的草藥粉碎成藥粉備用。*點前的草藥水熬三次,把三次的藥液合并再熬到剩一斤左右的濃縮液,也就是我們說的清膏。加入松香煮沸至完全融化,再加入粉碎的藥粉攪拌均勻。然后加入黃丹小火一個方向攪30分鐘,最后再加入冰片樟腦薄荷冰再攪10分鐘就行了。

3.治療效果

曹州白佛寺頤養齋的老膏藥,一百幾十年四五代了,它的整個家族幾十人都干這行,在山東、河北、東三省及東南亞很多地方都有膏藥店。白佛寺老膏藥熬工比較獨到,療效傳得神乎其奇神,99%的頸肩腰腿痛患者都是兩三療程治愈。

4.主治范圍

頸肩腰腿痛

白佛寺頤養齋上百年的老膏藥(龍方)

1.藥物組成

馬錢子35克    甘遂20克      蒼術20克      姜黃30克    干姜25克

骨碎補20克    元胡20克      威靈仙35克    防風20克    雞血藤35克

蓖麻子20克    伸筋草20克    胡椒20克      菖蒲30克    鹿含草20克  

川芎30克      羌活30克      獨活30克      大黃30克    桃仁20克

紅花25克      透骨草20克    半夏25克      川烏30克    草烏30克    

乳香30克      沒藥30克     *全蝎20克      蚯蚓30克    白花蛇30克  

土鱉30克      水蛭20克      蜈蚣20克      血竭20克    肉桂20克    

芒硝30克      雄黃30克      阿魏30克      細辛20克    冰片15克

薄荷冰45克    樟腦60克   

2.制作方法

第一個方法:全部的中草藥粉碎后,用窗紗過篩備用。剩的粗藥約小半斤入香油文火炸半小時,去掉藥渣后加入松香煮沸至完全融化,再加入粉碎的細藥攪拌均勻。然后加入黃丹小火一個方向攪30分鐘,最后再加入冰片樟腦薄荷冰再攪10分鐘。離火后涼一會就可以攤膏藥了。按45克一貼能出100貼膏藥,1貼貼5天,好像是貼5次是一療程,絕大部分都是兩療程貼好的。

第二個方法:*點后的草藥粉碎成藥粉備用。*點前的草藥水熬三次,把三次的藥液合并再熬到剩一斤左右的濃縮液,也就是我們說的清膏。加入松香煮沸至完全融化,再加入粉碎的藥粉攪拌均勻。然后加入黃丹小火一個方向攪30分鐘,最后再加入冰片樟腦薄荷冰再攪10分鐘就行了。

3.治療效果

曹州白佛寺頤養齋的老膏藥,一百幾十年四五代了,它的整個家族幾十人都干這行,在山東、河北、東三省及東南亞很多地方都有膏藥店。白佛寺老膏藥熬工比較獨到,療效傳得神乎其奇神,99%的頸肩腰腿痛患者都是兩三療程治愈。

4.主治范圍

頸肩腰腿痛

治腰椎間盤突出的好膏藥

1.藥物組成

生地,蒼術,枳殼,五加皮,莪術,桃仁,山奈,當歸,川烏,陳皮,烏藥,三棱,大黃,首烏,草烏,柴胡,防風,牙皂,劉寄奴,川芎,官桂,羌活,威靈仙,赤芍,天南星,香附,荊芥,白芷,海風藤,藁苯,續斷,高良姜,獨活,麻黃,甘松,連翹,肉桂,附子,木香,血余,茴香乳香,沒藥,細辛各9克.狗脛骨一對,最好要后腿的.

麝香,冰片,樟腦,阿魏各9克.做為細料,臨用時下或膏藥去完火毒后下.

純香油4斤,黃丹按油熬好后1:0.5的比例下.

2.制作方法

常規黑膏藥熬法.

3.主治范圍

腰椎間盤突出

4.方劑來源

這是我從一部老書上找的自己又加了幾味藥,試了幾次,效果顯著.臨用時加點云南白藥粉,療效更好.為止皮膚過敏可適當加點撲爾片研碎.

祖傳腰椎間盤突出膏藥 

1.藥物組成

馬錢子30錢   清風藤30錢   玄參30錢   桑枝30錢   白芷30錢   當歸身30錢    肉桂28.6錢   赤勺30錢   大黃30錢   土木鱉36.5錢   乳香28錢  沒藥28錢   柳枝30錢    川烏30錢   草烏30錢   頭發灰20錢   麝香0.5錢   血竭6錢    廣丹600錢   麻油800錢 

2.制作方法

除廣丹,麝香,血竭外,藥煎枯去渣,再入廣丹熬攪勻成膏,再入麝香,血竭.最后攤于布料上.

3.主治范圍

治療各種創傷,對腰突癥有奇效

4.方劑來源

此方是我祖上自清末傳至今的秘方,已傳五代,今將其公開

風濕疼痛散

1.藥物組成

雪上一枝蒿200 克  三分三100 克  生馬錢子250克   生川烏100克 生南星100 克  木瓜100克  蒼耳子100克  白花菜子1000克    冰片1 00克

2.制作方法

將上藥研細粉,每次取20克,加適量醋和熱水外敷40----80分鐘,腳跟1-2小時,不可久敷,久敷會起水泡,每星期外敷1-2次.

3.主治范圍

對風濕、骨質增生,類風濕關節炎,風寒疼痛有特效.

特效面癱膏

1.藥物組成

A組:全蝎50  僵蠶20 白附子20 蜈蚣9條 生馬錢子9 冰片3 樟腦6 麝香1

B組:當歸,白術,奈凡各20 羌活,防風,白芷,川穹,獨活各10 白芍,茯苓各15 黃芪30,炙甘草5 烏梢蛇15 白花蛇2條 

2.制作方法

A組加工成120目細粉,B組加水煎1小時兩遍,濃縮成流浸膏,加入黑膏藥基質4080克,攪拌均勻即可!制成5克/貼

敷于主穴:聽宮,下關,翳風,配穴:頰車,太陽,大椎.

3.主治范圍

面癱

王氏骨質增生膏

1.藥物組成

山萸肉60杜仲30淫羊藿50蜈蚣50土鱉蟲50牛膝30全蝎50馬錢子60水蛭50附子60蒼耳子60麝香1冰片50當歸40黃芪白芍40天南星50穿山甲50虻蟲50甘草50蠐螬50

基質2250

2.制作方法

除麝香,冰片,其余藥物用麻油榨取,按傳統黑膏藥的制作方法制作。

3.主治范圍

骨質增生

王氏骨質增生膏2

1.藥物組成

馬錢子20麻黃16杜仲16制草烏14制沒藥14薏苡仁24當歸24蒼術24白芍30熟地黃30生地黃30紅花36黃芪20忍冬藤20麝香0.02

2.制作方法

將中草藥放入5千克麻油中,將藥炸枯,按傳統黑膏藥的制作方法制作。

3.主治范圍

骨質增生

921鎮痛膏

1.藥物組成

血竭80阿魏150生乳香150生沒藥150生五靈脂150生南星120生大黃200

月桂氮酮百分之三,丙二醇百分之六

2.制作方法

將上述中藥研粉,加入4千克基質中。

3.主治范圍

癌癥疼痛和各種風濕痹癥疼痛。

4.治療效果

114例非癌性疼痛患者,在使用"921'期間均停用其他所有鎮痛藥。結果全部有效,起效時間最快的5min,最慢的45

無鉛樹脂型中風偏癱膏

1.藥物組成

黃芪10 g,天麻10 g,大黃10 g,丹參10 g,川芎10 g,紅花8 g,桃仁8 g,水蛭8 g,白胡椒8 g,麻黃8 g,王不留行10 g,虎杖10 g,赤芍10 g,共計120 g。將上述藥物分別壓成細粉,過80

目~100目篩,稱量混合均勻備用。

2.基質組成

樹脂200 g,松香45 g,蜂蠟20 g,遠紅外陶瓷粉60 g,新我氮

酮5mL。

3.制作方法

取600W~800W電爐一個,電爐上放置一鐵架,鐵架上置一鋁鍋或電熱鍋,鍋底離電爐3 cm~5 cm。將樹脂200 g放入鍋內,加溫至60 ℃~80 ℃,待其軟化(成稠厚狀) ,保溫10 min,再

升溫至100 ℃~110 ℃,不斷攪拌,直至成為稀薄液體;再將松香、蜂蠟加入稀薄液體內,并不斷攪拌直至完全溶解;將遠紅外陶瓷粉過篩后,逐漸(少量分次)加入鍋內,并不斷攪拌;待基質充分混合后,加入混合均勻的藥粉,攪拌均勻;最后加入新我氮酮,完全攪拌均勻后即可進行攤膏。上述藥料可制成每貼重5 g的中風偏癱膏90貼。做好的膏藥要裝袋密封,置陰涼處保存。待制作完成的膏藥自然熟成3d,即可應用。

4.使用方法

采用穴位貼敷治療,取穴以手、足陽明經和督脈的穴位為主,輔以太陽經、少陽經的穴位。貼敷前先用生姜片或姜汁涂擦穴位處皮膚,然后剪去膏藥的四個角,揭去藥面上的離形紙,無

需烘烤,直接貼于曲池、合谷、外關、尺澤、手三里、環跳、殷門、足三里、三陰交、承山、昆侖等穴位上。貼敷后用手按壓片刻。每次可貼8個~10個穴位,每次持續貼敷24 h,隔日1次??芍貜徒屹N使用,洗浴時揭下,之后擦干穴位處皮膚可再貼上,每貼膏藥可反復使用3次~5次。6周~8周為1療程。貼后如皮膚發癢或出現小紅疹,乃系藥力滲入腧穴刺激皮膚所致,切勿用手抓搔,待皮膚恢復正常后,可繼續貼用。皮膚有開放創口或患有各種皮膚病者,不宜貼用。貼用本膏藥的同時,應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功能康復鍛煉。

馬氏膏藥

1.藥物組成

伸筋草50g,稀薟草50g,威靈仙50g,獨活50g,海桐皮50g,雞血藤50g,骨碎補

50g,海風藤50g,木瓜50g,牛膝50g,杜仲50g,當歸50g,乳香30g,沒藥30g

2.制作方法

上藥人麻油3000g內浸泡7日后炸枯濾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時,將樟丹1300g慢慢倒人,不斷攪勻成膏,再將血竭50g,研為細末,加入膏中摻勻備用。治療時將膏藥化開,均勻攤于膏藥布上,貼于增生或突出部位,6天換藥1次,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連續貼用1~2個療程。

3.治療效果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頸腰部及肢體酸麻脹痛感覺全部消失,活動自如;顯效:頸腰部及肢體酸麻脹痛癥狀大部消失,活動比較靈活;有效:上述癥狀均有減輕。

本組經治療全部獲效,其中痊愈95例,顯效31例,有效10例。

4.主治范圍

頸腰椎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

張氏跟痛方洗液

1.藥物組成

海桐皮6桑白皮6大腹皮6陳皮6五加皮10透骨草10威靈仙10制乳香5制沒藥5

紅花5白芷5川椒5

2.制作方法

煎水熏洗患足,每次30分鐘。

3.主治范圍

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足跟痛。

4.方劑來源

現代名中醫絕技,張建華常用方劑。

呂氏跟痛方洗液

1.藥物組成

伸筋草30透骨草30昆布30海藻30蘇木20制乳香20制沒藥20木瓜20桂枝20川穹20五加皮20牛膝20防風20

2.制作方法

水2000毫升煎,泡30分鐘。

3.主治范圍

各種原因引起的足跟痛。

4.方劑來源

現代名中醫絕技,呂建元常用方劑。

丁氏艾桐熏洗方洗液

1.藥物組成

艾葉20海桐皮30肉桂15制川烏20制草烏20透骨草30紅花15牛膝20黃柏20冰片15三棱20莪術20

2.制作方法

煎水洗患足,每日一次。

3.主治范圍

各種原因引起的足跟痛。

4.方劑來源

現代名中醫絕技,丁小安

錢氏中藥熏洗方洗液

1.藥物組成

懷牛膝20木瓜20紫蘇葉15透骨草20制川烏15制草烏15桑枝20食醋200毫升(后加)

骨刺型加威靈仙20海藻20昆布20

損傷型加劉寄奴15紅花10

痹癥型加忍冬藤20麻黃10桂枝10

水3000毫升。

2.制作方法

煎水洗患足,一日兩次。

3.主治范圍

各種原因引起的足跟痛。

4.方劑來源

現代名中醫絕技,錢忠權

驅風止痛膏

1.藥物組成

天南星粉,半夏粉,川芎粉,草烏粉各30克,薄荷腦,樟腦,胡椒粉各10克,松香1000克,蜂蠟90克,花生油210毫升。

2.制作方法

先將松香、蜂蠟、花生油熬至滴水成珠,加入前四種藥粉至不粘手為度,入冷水一周后加后三種藥粉即成。每貼用3-5天。

3.主治范圍

風濕腰腿痛及跌打損傷。

4.方劑來源

黑膏藥網。

新型黑膏藥

1.藥物組成

A.麻黃45 稀簽草50 海風藤50 羌活50 桂枝35 生馬錢子30 田七10 生龍骨15 炮甲15 白附子30 乳香20 沒藥20 篳撥30 山萘20 獨活20 玄參25 當歸40 荊芥35 雙花30 川椒40 干姜45 急性子30 木瓜45 川芎40 牛膝50 杜仲50 生川烏40 生草烏40 生南星40 生半夏40 牙皂50 云南一枝篙50 

B公丁香 血竭各12 土鱉蟲 炒白介子 煅自然銅 紅花 川斷 蜈蚣 全蟲 五倍子 水牛角粉各20 乳香 沒藥各6共為細末. 

2.制作方法

將處方A的藥物水煎三次,頭兩次煎三小時過濾,第三次煎兩小時過濾,合并三次濾液熬成流浸膏. 膏藥制作方法:醫用壓敏熱溶膠1000克,放入鍋內加熱融化,先將藥粉徐徐加入攪拌均勻,然后再加入流浸膏,50毫升氮酮,繼續攪拌,然后攤膏. 

3.主治范圍

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癥. 

4.注意事項

忌食魚腥,牛肉,狗肉,雞,竹筍等發物。

5.方劑來源

黑膏藥網。

自制痹痛膏

1.藥物組成

川烏80g    草烏80g    川芎80g   威靈仙80g全蝎80g    土元80g    乳香80g    

透骨草8g  沒藥80g    大黃80g    杜仲80g    川斷80g      僵蠶80g    白芷80g    

丹參80g    骨碎補80g     遠志80g    冰片80g    黃芩80g    黃柏80g

姜黃80g    地龍80g    山奈80g    苦參80g    干姜80g    防己80g    甘草80g

2.制作方法

共研極細沫,加入2%的72-6透皮劑,采用水凝膠技術制成水凝膠痹痛藥貼,貼患處,1貼/48小時,20天/1療程。

3.主治范圍

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

4.治療效果

組別         n          治愈           好轉             無效            有效率

治療組      80           66             13               1              98.7%

5.方劑來源

wu警北京總隊醫院 高山張軍宋蓓王翠娟姚佳春。

五虎蠲痹膏(2)

1 藥物組成

生馬錢子20克,生川烏18克,生草烏18克,生南星15克,生半夏20克,洋金花20克,鬧洋花20克,三七24克,乳香18克,沒藥18克,肉桂15克,葛根30克,玄胡20克,丹參30克,川牛膝20克,蜈蚣3條,穿山甲20克,川楝子20克,紅花20克,桃仁18克,生大黃25克,麻黃20克,狗脊20克,寄生20克,土別蟲20克,威靈仙25克,桂枝30克,赤芍藥20克,水蛭20克,桑枝25克,石菖蒲12克,川椒12克,白胡椒12克,番瀉葉25克,血竭20克,樟腦150克,冰片30克,氮酮30毫升,遠紅外陶瓷粉45克。共計1000克。上述藥材除血竭、樟腦、冰片、氮酮外,共同粉成細粉,過100目篩,混合均勻,密封備用。

2.制作方法

備打火灶,氣壇子,鐵鍋,鍋鏟,鐵鍋蓋。取芝麻油105毫升,蜂蠟200克,松香1700克(夏天1250克)放入鍋內,依次溶化,加入藥粉1000克,混合均勻,加入血竭、樟腦、冰片、氮酮,完全攪拌均勻后即可攤膏。上述藥料可制成20克重的膏藥150貼。裝袋密封,陰涼處保存,3天后可以使用。

3.貼敷方法

先清潔所貼部位皮膚,再用生姜將所貼部位皮膚擦紅,根據病變部位大小選擇適當型號的膏藥,揭去膏藥襯紙,貼在患部或相應的穴位上,用手捂2分鐘,不需要用火烤,膏藥在人體熱力的作用下,膏藥表面遇熱軟化,便緊緊地吸附在皮膚上。每貼可用8--10天,如需要洗浴可以揭下,浴后可以再貼。如此可以反復揭貼數次,膏藥不流不走,不污染衣物,方便清潔。3貼為1療程,一般治療2--3個療程。

4.注意事項

①.膏藥所貼部位應無毛發,有毛發者須將毛發剃去才能貼。②.孕婦禁用。③.皮膚潰爛的地方禁貼。④.需要長期使用膏藥的,每3天揭下膏藥,休息1夜,給局部皮膚一次透氣透濕和休息時間,避免膏藥連續對皮膚發生刺激。⑤.貼上膏藥后如癥狀加重,可根據病證和方藥進行分析,如不對癥不可再貼。⑥.貼上膏藥后如出現藥疹,輕癥揭去膏藥后可自行消失,重癥可擦抗過敏的藥膏,待藥疹消失后再貼。⑦.使用膏藥時可配合其它療法協同治療,以提高療效。慢性病膏藥可以起主導作用,急性病膏藥可以起輔助治療作用。

5.治療效果

頸椎病77例,治愈63例,好轉12例,治愈率81.8%,總有效率97.4%。肩周炎13例,治愈10例,好轉2例,治愈率76.9%,總有效率92.3%。腰椎病133例,治愈112例,好轉16例,治愈率84.2%,總有效率96.2%。

肩凝效靈散

1.藥物組成

威靈仙、姜黃、元胡、伸筋草、蘇木、透骨草、紅花、桑枝、羌活各18 g,川烏、

草烏各12 g。

2.制作方法

取上藥一劑.用水3L。授泡2 h后,中火煎至1500mL,裝容器內備用.用時取藥液適量.將無菌紗布浸濕敷于壓痛部位,以紅外線烤燈照射加熱30min,每天兩次。

3.治療結果

治愈19例.好轉7例.無效2例。

4.方劑來源

山東省東阿縣人民醫院骨科。山東東阿,李子成。

骨刺膏

1.藥物組成

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制附子、烏蛇、土鱉蟲各80g,黃柏、薏苡仁各100g,桂枝60g,細辛50g,乳香、沒藥各30g,紅丹2500g,香油5000g。

2.制作方法

將上述中藥(除紅丹外)放入香油中,炸至外焦內黃時,濾出藥渣,藥油繼續加熱至320℃,去火,待油溫回落至280℃時加入紅丹,并不停地攪拌,待濃煙散盡,停止攪拌,候冷,將膏藥攤在直徑10㎝圓形白布上,每張重8~10g,紙袋封存備用。

3.使用方法

骨刺膏藥外敷(頸椎增生貼大椎穴,腰椎增生貼命門穴,其他部位貼阿是穴。)每帖貼7天,連敷6貼為一療程。

4.主治范圍

骨質增生癥。

5.治療效果

中老年人關節長期受累磨損,影響巨部血液循環,局部充血、水腫、粘連、產生無菌性炎癥,炎癥滲出部分經鈣化形成骨刺。中醫認為,本病乃由風寒濕邪侵襲,痹阻經絡所致。方中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制附子、細辛、桂枝祛風散寒;黃柏、薏苡祛風燥濕,除局部水腫;烏蛇、土鱉蟲活血通絡;乳香、沒藥溫經活血止痛。  

   結果:顯效85%,有效12%,無效3%。

6.方劑來源

新中醫  2007-6 P33

追風膏

1.藥物組成

葛根40川烏100草烏100細辛60白芷40羌活60寄生60川椒60海桐皮40秦艽40木瓜40紅花40

水蛭30

2.制作方法

上藥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調成軟膏,治療時取適量敷于病變部位,約0=8厚,加塑料膜覆蓋,膠布固定。

3. 主治范圍

肩周炎

4.方劑來源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中醫醫院。

加皮膏(寶珍膏)

1.主治范圍

風濕寒痹疼痛(風濕性關節炎疼痛)。

2.藥物組成

 五加皮9克、生地9克、茅術9克(炒)、枳殼9克(炒)、莪術9克、桃仁9克(去皮)、山奈9克、

當歸9克、川烏9克(制)、陳皮9克、烏藥9克、三棱9克、大黃9克、首烏9克(制)、草烏9克(制)、柴胡9克、防風9克、劉寄奴9克、牙皂9克、川芎9克、官桂9克、羌活9克、威靈仙9克、赤芍9克、南星9克(制)、香附9克(制)、荊芥9克、白芷9克、海風藤9克、藁本9克、續斷9克、良姜9克、獨活9克、麻黃9克(去節)、甘松9克、連翹9克、血余60克、黃丹900克(炒)、肉桂6克、麝香6克、木香6克、附子6克(去皮制)、冰片9克、小茴香9克、樟腦9克、乳香9克(制)、沒藥9克(制)、阿魏9克、細辛9克。

3.制作方法

用棉子油2000毫升將生地下36昧煎至藥枯,去渣濾清,加入血余、黃丹熬成膏。再將肉桂下11昧研細末攪人膏藥內,攤在紅布上。大號用膏15克,中號9克,小號7.5克,貼患處。

4.方劑來源

選自《醫宗金鑒》

稀草膏(追風逐濕膏)

1.主治范圍

風濕寒痹,筋脈攣痛(風濕性關節炎,筋血管痙攣疼痛)。

2.藥物組成

 豨薟草90克、麻黃90克、川烏90克、草烏90克、風藤90克、半夏90克、南星90克、羌活90克、蓖麻子90克(打碎)、桂枝90克、獨活60克、細辛60克、當歸60克、白芷60克、蒼術60克、大黃60克。

3.制作方法

上藥切片,用蔥汁、姜汁各300毫升拌藥,先浸一宿,次日用香油250毫升同藥入鍋,慢火熬至蔥姜汁將干時,油與藥相煎渣枯為度,細絹濾清,每油500毫升,下飛過炒丹300克為準配用,再將前油人鍋內煎滾,方下黃丹,徐徐攪入,待膏成,再下碾凈松香末620克,再同熬化,取下鍋來,以盆頓穩,再下乳香、木香、胡椒、輕粉各末60克,白芥子細末120克,漸入攪勻,傾人瓷內盛貯。漸用熱水燉化,綾緞攤貼。

4.方劑來源

選自《外科正宗》

姜竹膏(集寶療痹膏)

1.主治范圍

風寒麻木,痹癥(風濕病等)。

2.藥物組成

 生姜汁300毫升、竹汁300毫升、川烏12克、草烏12克、南星12克、半夏12克、當歸12克、紅花12克、獨活12克、羌活12克、大黃12克、桃仁12克、山甲30克、肉桂30克、白芷15克、陀僧60克、硫黃250克、松香500克、麻油500毫升。

3.制作方法

上藥煎好,加乳香、沒藥、血竭、胡椒、樟腦、細辛、牙皂末各6克,若加商陸根、鳳仙、鬧羊花、鮮煙葉、鮮蒜、鮮稀薟等汁更妙,攤貼患處。

二芍膏(乾坤一氣膏)

1.主治范圍

風濕寒痹(風濕性關節炎)。

2.藥物組成

 赤芍30克、白芍30克、當歸30克、白附子30克、白芷30克、生地黃30克、熟地黃30克、炮山甲30克、木鱉仁30克、巴仁30克、蓖麻仁30克、荊三棱30克、莪術30克、續斷30克、靈脂30克、肉桂30克、沒藥36克、乳香36克、麝香9克、阿魏30克、元參30克。

3.制作方法

除麝香、阿魏、乳香、沒藥、肉桂外,其余藥用香油1000毫升熬黃去渣入黃丹收膏,貯于瓷器中,同時貼腎俞穴。

                                青乳膏(狗皮膏)

1.主治范圍

風濕寒痹疼痛(風濕關節痛),四肢麻木,內腰岔氣,跌打損傷。

2.藥物組成

 甲方:青皮、枳殼、蛇床子、豬苓、何首烏、生半夏、藁本、前胡、麻黃、連翹、細辛、甘草、川楝子、澤瀉、楮實子、烏藥、大楓子、川續斷、菟絲子、牛膝、防風、石臘、羌活、沙苑、蒺藜、獨活、荊芥、金銀花、苦參、僵蠶、白蘞、黃柏、杏仁、黃連、桃仁、蒼耳子、地榆、赤芍、廣木香、黃芩、浙貝母、肉蓯蓉、蒼術、生附子、知母、官桂、靈仙、白芷、桔梗、薄荷、川芎、生川烏、天麻、生地、梔子、大黃、熟地、大茴香、小茴香、木通、生草烏、五加皮、當歸、杜仲、五味子、山藥、香附子、遠志、穿山甲、陳皮、青風藤、白術、玄參、茵陳蒿(以上等量摻勻)。

乙方:乳香、血竭、兒茶、沒藥、輕粉、樟腦、丁香(各等量共軋細面)。

3.制作方法

將處方甲的藥料1500克,蜈蚣兩條,用芝麻油7500毫升,熬枯去渣,加黃丹3120克,待溫后,再加入處方乙的藥料90克,攪勻,去火毒,攤于布被子,計有下列兩種規格:甲方,長被子,長五寸九分,寬四寸,攤膏2l克,另加麝香0.06克。乙方,圓殼,長四寸一分,寬四寸,攤膏12克,另加麝香0.03克。

[用法]微火化開,貼患處。

[禁忌]孕婦禁忌。

4.方劑來源

選自《中藥成藥配制經驗介紹》

香茶膏(追風活血膏)

1.主治范圍

腰腿疼痛,風濕寒痹(風濕性關節炎)。

2.藥物組成

兒茶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血竭15克、廣木香9克、桐油500毫升、香油500毫升、漳丹500克。

3.制作方法

上5味藥共為細末,先將桐油、香油熬開,下藥末熬成膏,然后下漳丹成膏。小張重15克,大張重30克。

4.使用方法

貼患處。

箭耆膏(追風除濕膏)

1.主治范圍

癱瘓,風濕寒痹(半身不遂,風濕性關節炎)。

2.藥物組成

生箭耆24克、全當歸30克、羌活30克、獨活24克、防風24克、透骨草24克、懷牛膝24克、生杜仲24克、千年健18克、鉆地風18克、川厚樸18克、麻黃12克、制乳沒12克、自然銅9克(煅)、香油1000毫升、黃丹420克。

3.制作方法

前all味切片入香油內泡,用大火熬藥枯去渣,俟冷人丹熬沸待涼下,研細乳香、沒藥、自然銅,調勻貼患處。

4.注意事項

中風血沖腦癥禁用。

七生膏(消炎解凝膏)

1.主治范圍

風濕寒痹痛(風濕性關節炎、神經痛)。

2.藥物組成

一方:生川烏120克、生草烏120克、生南星120克、生半夏l20克、生麻黃120克、川桂枝120克、生山甲120克、赤芍l20克、生梔子120克、宣木瓜120克、白芥子120克、京三棱120克、蓬莪術120克、蓽拔120克、花檳榔120克。

二方:樟腦30克、急性子30克、公丁香30克、升麻20克、官桂30克、辛夷30克

、川椒30克、阿魏30克、甘松30克、制乳沒30克(各研成極細粉)。

3.制作方法

麻油5000毫升,將一方之藥物浸泡三四天后,熬煎去渣,濾凈,加黃丹2400克熬成膏藥。稍涼時將二方之粉劑傾入,攪和勻化即成。

4.使用方法

攤貼患處。

四生膏(風濕膏)

1.主治范圍

風濕寒痹(風濕性關節炎),肌肉痛,神經痛,活血鎮痛作用。

2.藥物組成

一方:當歸60克、川芎60克、紅花60克、防風60克、明天麻60克、川續斷60克、川牛膝60克、秦艽30克、乳香30克、五加皮30克、白茄根30克、威靈仙30克、羌活30克、獨活30克、桑白皮180克。

二方:生南星250克、生半夏250克、生草烏250克、生川烏250克。

三方:桐油2500毫升、黃丹l000克。

3.制作方法

先將一方、二方各研成細粉末,密藏。桐油2500毫升,傾于鐵鍋內,緩緩加入黃丹,煉成膏藥,俟熱度放散后,再加入一、二方的粉末各90克(以2500毫升桐油計算)充分攪勻即成,攤貼患處。

4.方劑來源

選自《瘡瘍中醫治療經驗選集》

補骨膏(狗皮膏)

1.主治范圍

風濕寒痹(風濕關節炎),腰腿疼痛,閃腰岔氣,跌打損傷。

2.藥物組成

補骨脂30克、枳殼30克、青皮30克、川楝子30克、大楓子30克、赤石脂30克、僵蠶30克、赤芍30克、官桂30克、天麻30克、小茴香30克、蛇床子30克、甘草30克、烏藥30克、牛夕30克、羌活30克、黃柏30克、威靈仙30克、生川烏30克、當歸30克、木香30克、細辛30克、續斷30克、菟絲子30克、白蘞30克、桃仁30克、生附子30克、川芎30克、生草烏30克、生杜仲30克、遠志30克、穿山甲30克、香附30克、白術30克、橘皮30克、青風藤30克。

3.制作方法

上藥用香油7500毫升炸枯去渣,煉沸,人丹3120克,攪勻成膏。另輕粉、兒茶、公丁香、樟腦、乳香、沒藥、血竭各15克共研細末重105克,每7500克膏中加以上細料105克,攪勻攤貼患處。

4.方劑來源

選自<北京同仁堂經驗方》

二皮膏

1.主治范圍

風濕寒痹(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木,跌打損傷,受風受寒,腰背疼痛,腹脹腹疼。

2.藥物組成

陳皮30克、青皮30克、天麻30克、甘草30克、羌活30克、靈仙30克、烏藥30克、黃柏30克、續斷30克、赤芍30克、當歸30克、川芎30克、白蘞30克、細辛30克、生枳殼30克、大楓子30克、生杜仲30克、生附子30克、廣木香30克、生僵蠶30克、生茴香30克、生川烏30克、生草烏30克、生桃仁30克、生遠志30克、生山甲30克、青風藤30克、蛇床子30克、懷牛夕30克、菟絲子30克、生香附30克、生白術30克、生川楝子30克、香油7500毫升、漳丹2700克。

3.制作方法

熬制方法同一般黑膏藥,每膏油7500毫升對研細肉桂面30克,樟腦、血竭、兒茶、沒藥、乳香、公丁香等細末各15克,攪勻攤膏備用。

4.方劑來源

選自《上海達仁堂經驗方》

虎骨膏(虎骨狗皮膏)

1.主治范圍

風濕寒痹(風濕性關節炎)。

2.藥物組成 

虎骨90克、麝香18克、信石18克、冰片18克、潮腦90克、烏蛇18克、排草18克、朱砂12克、輕粉18克、全蟲15克、龍骨45克、臺烏27克、白芷27克、白蘞18克、木鱉18克、白芨24克、川烏27克、草烏2l克、血竭9克、山甲18克、桂枝90克、龜板15克、鱉甲15克、甘草45克、黃柏45克、白胡18克、乳香45克、桂子90克、蜈蚣30條、沒藥45克、明雄45克、當歸45克。

3.制作方法

用粉底膏作基質,每粉底膏30克,加以上處方研細藥末9克,攤貼患處。

4.方劑來源

選自《甘肅武威王蛤螞膏藥方》

白虎膏(追風虎骨膏)

1.主治范圍

風濕寒痹,筋脈拘痙(風濕性關節炎,筋血管痙攣)。

2.藥物組成

白術30克、虎骨720克、桃枝30克、生草烏30克、香附30克、當歸30克、細辛30克、懷牛膝30克、羌活30克、生杜仲30克、生川烏30克、白芷30克、青風藤30克、威靈仙30克、生山甲30克、蒼術30克、榆枝30克、川芎30克、續斷30克、天麻30克、白蘞30克、川楝子60克、柳枝60克、大楓子60克、熟地30克、桑枝30克、生首烏30克、獨活30克、生地30克、五加皮30克、僵蠶30克、槐枝30克、蜈蚣2條。

3.制作方法

上藥用香油7500毫升炸枯,去渣,煉沸,入黃丹3000克收膏。另對肉桂、乳香、公丁香、血竭、沒藥各15克,麝香9克共為細粉。每膏藥7500克,摻入以上細料84克,攤貼患處。

4.方劑來源

選自<北京同仁堂經驗方》

青風膏(虎骨膏)

1.主治范圍

筋骨疼痛,風濕寒痹(風濕性關節炎)。

2.藥物組成

青風藤7.5克、川芎7.5克、懷牛膝7.5克、熟地7.5克、何首烏7.5克、當歸7.5克、生地7.5克、五味子7.5克、桃枝7.5克、枳殼7.5克、玄參7.5克、前胡7.5克、細辛7.5克、梔子7.5克、赤石脂7.5克、木通7.5克、大黃7.5克、杜仲7.5克、薄荷7.5克、香附7.5克、威靈仙7.5克、半夏7.5克、天麻7.5克、防風7.5克、草烏7.5克、羌活7.5克、五加皮7.5克、川烏7.5克、山藥7.5克、白芷7.5克、豬苓7.5克、白術7.5克、連殼7.5克、陳皮7.5克、遠志7.5克、山甲7.5克、續斷7.5克、桃仁7.5克、烏藥7.5克、杏仁7.5克、甘草7.5克、苦楝皮7.5克、青皮7.5克、蒼耳子7.5克、麻黃7.5克、白蘞7.5克、藁本7.5克、黃連7.5克、知母7.5克、楮實子7.5克、蒼術7.5克、桑枝7.5克、浙貝母7.5克、蒺藜7.5克、澤瀉7.5克、地榆7.5克、黃芩73克、赤芍7.5克、獨活7.5克、榆枝7.3克、金銀花7.5克、槐枝7.5克、僵蠶7.5克、桔梗7.5克、川楝子7.5克、柳枝7.5克、荊芥7.5克、茵陳7.5克、苦參7.5克、大楓子7.5克、黃柏7.5克、蜈蚣2條、虎骨750克。

3.制作方法

用香油7500毫升,將粗藥炸枯,去渣,加黃丹2700克收膏,另對入下藥粉90克攪勻,肉桂、丁香、龍骨、沒藥、血竭、乳香1000克,麝香5.1克研細候對,上述細料亦可按比例少配。如無香油,可用花生油、棉油、麻子油或桐油代,下黃丹適量,以軟硬老嫩適宜為度。攤貼患處。

4.方劑來源

選自《保定市商業局中藥制藥廠方》

虎潮膏(風濕關節膏)

[主治]風濕寒痹(風濕關節炎)。

[處方](★?№007) 虎骨90克、潮腦90克、信石18克、冰片18克、烏蛇180克、豨薟草180克、烏頭180克、馬錢子180克、排草180克、朱砂12克、輕粉18克、全蟲15克、龍骨45克、甘草45克、白芨24克、白蘞18克、白古月18克、白芷27克、黃柏45克、臺烏27克、川烏27克、草烏27克、血竭9克、乳香45克、沒藥45克、明雄45克、木鱉18克、山甲18克、當歸45克、桂枝90克、龜板15克、鱉甲15克、蜈蚣30條、蒼術54克、木瓜30克、益知仁30克、接骨草l80克。

[制法]用粉底膏作基質,每粉底膏30克加以上處方研細藥末9克,攪勻。

[用法]貼患處。

選自《甘肅武威王蛤螞膏藥方》

大楓膏(狗皮膏)

1.主治范圍

風濕寒痹疼痛(風濕性關節炎疼痛),肢體麻木,閃腰岔氣,跌打損傷。

2.藥物組成

大楓子36克、枳殼36克、青皮36克、何首烏36克、澤瀉36克、赤石脂36克、前胡36克、續斷36克、羌活36克、黃柏36克、生附子36克、天麻36克、荊芥36克、桃仁36克、浙貝母36克、薄荷36克、獨活36克、蒼耳子36克、官桂皮36克、榧子36克、小茴香36克、陳皮36克、五加皮36克、茵陳36克、生香附36克、廣木香36克、細辛36克、防風36克、麻黃36克、楮實子36克、豬苓36克、甘草36克、菟絲子36克、苦參36克、蜈蚣36克、蒼術36克、生川烏頭36克、金銀花36克、地榆36克、知母36克、熟地黃36克、白蘞36克、赤芍36克、桔梗36克、生地黃36克、杜仲36克、青風藤36克、遠志36克、大茴香36克、白術36克、半夏36克、烏藥36克、蛇床子36克、連殼36克、淮牛膝36克、藁木36克、川楝子36克、沙苑子36克、僵蠶36克、黃芩36克、威靈仙36克、生草烏36克、杏仁36克、生肉蓯蓉36克、川芎36克、大黃36克、川黃連36克、補骨脂36克、白芷36克、木通36克、五味子36克、當歸36克、生穿山甲36克、淮山藥36克、玄參36克、麻油15000毫升、黃丹適量、血竭30克、輕粉30克、公丁香30克、兒茶30克、樟腦30克、乳香30克、沒藥40克。

3.制作方法

用麻油將上藥熬枯去渣,以黃丹收膏,再入后7味香料,攪勻攤貼患處。

芍桂膏(狗皮萬應膏)

1.主治范圍

風濕寒痹(風濕關節炎),手足麻木,跌打損傷,腹脹腹痛等癥。

2.藥物組成

赤芍15克、肉桂15克、當歸15克、生地15克、白芷15克、白芨15克、象皮15克、山甲15克、粉草15克、白蘞15克、大黃15克、川烏15克、草烏15克、羌活15克、獨活15克、元參15克、苦參15克、烏藥15克、木鱉子15克、香油2500毫升。

3.制作方法

上粗藥熬枯、濾渣,熬沸下漳丹收膏。再將乳香、沒藥、血竭各30克,研細摻入。

4.使用方法

先將患處用姜水洗凈擦干貼之。

[禁忌]孕婦忌用。

5.方劑來源

選自《安國第一國藥成藥生產合作社方》

云香膏(萬應狗皮膏)

1.主治范圍

風濕寒痹(風濕關節炎),筋骨疼痛。

2.藥物組成

云香270克、當歸270克、白芷270克、白蘞270克、白芨270克、川烏270克、草烏270克、山甲270克、麻黃270克、生地270克、木瓜270克、靈仙270克、麻仁270克、桃仁270克、官桂270克、蜂房270克、麻油28750毫升、黃丹14000克。

3.制作方法

先用麻油將各藥熬炸至焦枯,去渣,下黃丹熬沸攪勻收膏。

[用法]攤貼患處。

4.方劑來源

選自《重慶市伍舒芳廠祖傳驗方》

【膏藥用方常用中藥】

1、植物藥:紫花地丁、鵝不食草、蓖麻子、蒲黃、蒲公英、檳榔、樟腦、薄荷、甘遂、艾葉、石榴皮、生姜、生地黃、白芨、白芷、白蓮、白芥子、白附子、仙人掌、仙鶴草、瓜蒂、半夏、地榆、地骨皮、百部、百草霜、肉桂、血竭、劉寄奴、當歸、冰片、防風、紅花、赤小豆、芫花、花椒、蒼術、蒼耳子、蘆薈、杏仁、吳茱萸、附子、皂莢、沒藥、青黛、苦參、苦楝皮、松香、虎杖、敗醬草、側柏葉、金果欖、金錢草、金銀花、乳香、魚腥草、澤蘭、貫中、細心、荊芥、草烏、胡椒、梔子、鴨膽子、丁香、三七、土荊皮、打黃、大蒜、大風子、大薊、山豆根、山慈姑、川烏、川芎、川貝母、馬勃、馬齒莧、馬錢子、天南星、木鱉子、五味子、五倍子、毛莨、升麻、巴豆、甘草、蚤休、孩兒茶、桐油、桃仁、徐長卿、狼毒、浮萍、桑葉、黃芩、黃連、黃柏、野菊花、蛇莓、蛇床子、商陸、蔥白、紫草、紫珠、藜蘆。

2、動物藥:斑蝥、蜈蚣、蜂蜜、蟬蛻、蟅蟲、蟾酥、露蜂房、麝香、五靈脂、牛黃、鳳凰衣、田螺、地龍、全蝎、牡蠣、珍珠、穿山甲、海螵蛸、蛇蛻、豬膽。

3、礦物藥:爐甘石、砒石、輕粉、膽礬、鉛粉、銅綠、密陀僧、綠礬、琥珀、硫磺、雄黃、滑石、硼砂、升藥、石灰、石膏、龍骨、白礬、芒硝、朱砂、赤石脂。

【膏藥的種類】  

1、黑膏藥:以植物油與鉛丹經高溫煉制成黑色。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膏藥。

2、紅膏藥:以植物油與鉛丹經低溫煉制成紅色。

3、黃膏藥:以植物油與松香低溫下煉制成黃色。

5、白膏藥:以植物油與鉛粉低溫下煉制一般為黃白色,稱為“白膏藥”。

5、油膏藥:以植物油或含油的藥料為基質與其它藥料混合,稱為“油膏藥”。

6、綠膏藥:低溫制的膏藥加一定銅化合物(如銅綠),顏色呈綠色。

7、聚氯膏藥:聚氯乙稀、苯二甲醇,混合調膏加中西藥粉。

8、熱溶膠膏藥:以植物油加醫用熱溶膠熬制。

9、蜂蜜膏藥:以蜂蜜蜂蠟為基質制作的膏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各種膏藥配方制作
各種膏藥的配方
各種膏藥的配方(一)
各種膏藥配方集成
頸椎病膏藥神方
黑膏藥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廊坊市| 五大连池市| 额尔古纳市| 房产| 柞水县| 扬州市| 郧西县| 丰镇市| 开平市| 盐池县| 应城市| 博白县| 舟曲县| 文化| 大安市| 宁海县| 福鼎市| 萍乡市| 郧西县| 苏州市| 烟台市| 长汀县| 苏尼特右旗| 平陆县| 大同县| 邢台市| 班玛县| 云南省| 资兴市| 罗山县| 浦城县| 长春市| 探索| 济源市| 凉山| 化德县| 双牌县| 安国市| 桐柏县| 通辽市| 威信县|